
中华瓷纹饰——螭纹.doc
10页1中华瓷纹饰中华瓷纹饰————螭纹螭纹螭纹简介:又名蟠螭纹,青铜器纹饰之一,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图案近似传说中没有角的龙,张口, 卷尾,体蟠屈2定窑白釉刻花直颈瓶定窑白釉刻花直颈瓶,宋,高 22cm,口径 5.5cm,足径 6.4cm瓶平口外折,颈细长,圆腹,高圈足外撇腹部刻螭龙穿花纹饰此瓶造型优美,胎体洁白,螭龙纹刻划得矫健生动,刀工遒劲有力,线条自然清晰,为定窑的上乘佳作3素三彩镂空薰素三彩镂空薰,清康熙,高 17cm,面径 20cm,面边长 7.8cm,底径 20.3cm,底边长 7.8cm薰呈八方体,下承以连烧在一起的八方束腰台座通体镂空素三彩锦地开光装饰顶部一圆形开光内透雕“卍”字图案周围以素三彩描绘缠枝花纹薰体八面均有上下呈弧形的长方开光,开光内均透雕钱纹,开光以外均以绿釉上涂点黑色麻点为地,八条边棱上各绘一条螭龙底座束腰处绘三角形几何纹整个画面以黄、绿、紫彩为主,蓝彩为辅薰内素胎无釉4此薰形体线条硬朗,用彩素雅,是一件既美观又实用的宫廷用具康熙素三彩香薰除八方体造型以外,也有四方体造型的白釉塑贴红蟠螭纹蒜头瓶,明嘉靖,景德镇窑制品,高 30cm,口径 2.6cm,足径 10cm。
清宫旧藏瓶口呈蒜头形,细长颈,溜肩,鼓腹,高圈足外撇瓶通体施白釉,釉质洁白细润口部刻细线蒜瓣纹,腹部有粘接痕一周瓶颈至肩部塑贴一条红色螭龙,曲体上仰,口衔仙草,由肩部向颈部盘绕,卷尾与首相接,四肢平伏于瓶肩部明嘉靖时盛行在瓶、罐等器物上塑贴涩胎螭、狮、麒麟、鱼等饰物此瓶装饰简洁大气,以白托红,设色清奇制作时,瓶体与5螭龙分别成型,然后将螭龙生坯粘贴于瓶坯上,满施白釉,再于螭龙上施铜红釉,高温烧成后,白釉上红螭凸起,效果神奇,颇富艺术感染力此器无款识,其肥厚的白釉近于永乐白釉,但其造型与塑贴螭龙的装饰工艺都具嘉靖瓷器的特点,无疑应定为明嘉靖朝的作品文献记载,明嘉靖时曾因烧鲜红瓷器“拘获高匠,重悬赏格”,但“烧造未成”,不得不以矾红代之,因此传世嘉靖瓷器中难得见到鲜红釉器皿此瓶体上的红釉却非矾红而是鲜红(铜红),且色润而鲜艳,实为难得,为明嘉靖朝的精绝之作 淡绿釉暗花螭纹杯碟6淡绿釉暗花螭纹杯碟局部淡绿釉暗花螭纹杯碟,清康熙,杯高 3.5cm,口径 5.7cm,足径2.4cm;碟高 1.6cm,口径 12.7cm,足径 10cm杯、碟合为一套杯口微撇,深腹,圈足,两侧对称置戟耳里施白釉,外施淡绿釉。
外壁暗刻四只螭虎外底署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碟撇口,浅弧壁,圈足碟内底有一周凸起,放置杯子时可以卡住杯足碟心暗划二螭龙纹足内施白釉,外底亦署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康熙瓷器中杯碟成套的用具久副盛名,其中最典型的是黄釉器和淡绿釉器此套杯碟小巧秀雅,这种淡绿釉是随着康熙时画珐琅料从欧洲的传入而产生的7粉彩镂空蟠螭纹象耳转心瓶粉彩镂空蟠螭纹象耳转心瓶,清乾隆,高 33.1cm,口径 7.2cm,足径 11cm瓶敞口,束颈,垂腹,圈足颈部两侧各有一象首为瓶耳瓶外颈部饰黄地轧道粉彩折枝莲纹,腹部饰霁蓝描金蝴蝶勾莲纹,四面圆形开光内镂雕绿色蟠螭纹,足部饰黄地轧道粉彩云头纹全器在颈、腹处分为外套和内瓶两部分瓶颈与内套瓶相连,可以旋转,套瓶白地粉彩绘婴戏社火图瓶内壁施松石绿釉底足内施松石绿釉书红彩“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8利用镂空对器物进行装饰美化是清代瓷器常用的手法,特别是康、雍、乾三朝大量将镂空技法运用于转心瓶和转颈瓶上由于镂空器物的制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成品率低,镂空部位需精心设计,因而清代大量镂空瓷器的烧制成功充分说明了这个时期瓷器烧制技艺的高超水平天蓝地开光镂空粉彩转心瓶9天蓝地开光镂空粉彩转心瓶底部天蓝地开光镂空粉彩转心瓶,清康熙,高 73cm,口径 31cm,足径 28cm。
瓶撇口,长颈,颈部两侧各有一金蟠螭耳,丰肩,上腹圆鼓,下腹内收,圈足,外撇,瓶底有 5 个圆孔瓶由颈、腹、底座三部分组成,用铜铆钉固定通体以天蓝釉为地,上绘青花蟠螭纹腹部四面开光,镂空粉彩窗栏,瓶中套一桶式瓶,套瓶通体以粉彩绘西洋人物风景瓶底座呈莲瓣状,莲瓣内绘折枝花外底十字交叉署“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此瓶天蓝釉与金彩、青花相映,色彩华贵典雅,瓶体结构巧妙,镂雕精湛,反映了乾隆朝制瓷业的颠峰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