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丁村旅游保护开发策划.doc

27页
  • 卖家[上传人]:新**
  • 文档编号:555637444
  • 上传时间:2023-08-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2.04KB
  • / 2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丁村旅游保护开发策划1.丁村旅游开发条件分析1.1丁村遗址基本情况分析丁村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关镇丁村南缘丁村位于东经111º30´,北纬35º50´,在县城南5公里处南蒲铁路东侧,东依崇山,西傍汾水,土地肥沃,盛产粮棉丁村遗址地处汾河地堑临汾盆地南端,以丁村为中心的南起柴庄北至襄汾县城的汾河河谷地带,沿汾河东岸长约11公里丁村遗址所处河谷两旁的地层覆盖有早更新世砂岩,砂砾层、黄绿色泥灰岩以及更新世红色土发育良好,继而形成在海拔450米以下的各个阶地地下埋藏的砂砾层和砂石层厚度达一二十米不等,丁村,正处在古代汾河的河床堆积之上1961年,丁村遗址被首批确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山西省政府树立了保护标志除主标志外,尚有不同的遗址发掘点的地点标志其中54 : 100地点在丁村南约1.5公里处,是丁村遗址保护规划的重点地址,也是“丁村文化”遗址旅游规划中初期开发的重点遗址资源1.1.1 遗址发现与发掘 1953年5月,襄汾县丁村一带有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和形状不一的黑色石块、石片等被挖掘发现,经山西省文管会邀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的专家对这些发掘材料进行研究之后,认为丁村一带拟定有一个较大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存在。

      随后,1954年9月,由贾兰坡负责组织了一次为期两个月的正式发掘工作这次发掘,共得到石制品2023件,人牙化石3枚,哺乳动物化石28种,鱼类化石5种,软体动物化石30种其中的三枚人牙化石,是建国以后我国第一次发现古人类化石,习惯上被称为“丁村人”1975年夏天,几十年未见的特大洪水引起丁村遗址发掘地河岸坍塌,沙层流失,威胁着丁村遗址的文物安全为了减少损失,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1976年8月至11月,对丁村遗址进行了保护性的抢险发掘之后,1977年至1980年,丁村文化工作站和省考古所有关研究人员,对丁村遗址范围内的地质、文化地点连续做了进一步调查和发掘,又陆续发现了10个新的遗址地点,并获得了大量新的材料1983年,南同蒲铁路改筑复线,由丁村文化工作站和省考古所组成的发掘队对临近铁路的遗址地点又一次进行了发掘工作,并在地质学的研究上又有了新的突破三十年内的连续艰苦发掘,不断扩大着丁村遗址的范围,多次取得突破性发现,逐渐揭开了距今十万年左右的“丁村文化”遗址的神秘的面纱1989年,丁村文化陈列馆建立,陈列丁村遗址出土的动物化石和石制品,吸引着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旅游者来此考察、研究、参观。

      1.1.2 遗址特点丁村遗址位于“山西的母亲河”——汾河岸旁,地处黄河中游地区,这里曾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从出土的遗物来看,丁村遗址有许多独特的历史遗址特点,如:(1)三枚人牙化石经研究证实,“丁村人”是介于“北京人”和现代黄种人之间的人类北京猿人距今约70万年至23万年,山顶洞人距今1.3万年,丁村人介于两者之间,正好填补了这23万年到1.3万年间的中国古人类断代,否认了喧嚣一时的“东方文化西来论”,向世界宣告:中华大地,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一脉相承,代代传续,直至今日2)石制品以石片石器和石核石器为主,绝大部分以角页岩为原料,经摔砸、碰砧而成石器的类型有大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小尖状器和石球等,比较规则定型,用途已有明显的分工,其中由厚大石片打制而成的三棱大尖状石器是最突出的代表性器物,具有显著的文化特点,故遗址被命名为“丁村文化”遗址3)与“丁村人”同时生存的哺乳动物化石中,大部分是生活在森林中的种类,如梅氏犀、披毛犀、野马、纳象、斑鹿、方氏鼠、原始牛等,说明当时有温暖湿润的气候一些软体动物化石中,以一种大型蚌壳为代表的蚌类现在只分布在气候湿润的长江以南地区这些都表白,“丁村人”时期的汾河流域气候温暖、水势浩大、山林茂密、水草旺盛。

      这一发现对黄河流域的古代气候研究及动植物研究极有帮助丁村遗址的年代,从发掘出土的文物标本及C14测年数据,结合以往有关考古研究成果综合分析,其年代距今十万年左右,是中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文化遗址之一1.1.3 遗址发掘的价值、意义丁村文化是解放后我国旧石器考古领域的重大发现它使我们结识到在同一时代不同的地区存在着诸多不同类型的文化从“丁村人”及其文化性质、动物化石、地质地层和植被环境等方面综合分析,丁村遗址的地质年代应属于晚更新世初期,其相相应文化应归为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而人类化石则证明“丁村人”为古人阶段或称为初期智人阶段,距今约十万内左右在丁村遗址发现之前,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初期的只有周口店北京猿人为代表,晚期的也只有萨拉乌苏、水洞沟和周口店山顶洞人等数处,中期文化遗址一直是个空白点丁村人”及其文化的发现,填补了这个中间环节上的空白点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由我国自己的专家发掘、研究的重要遗址,依赖和受外国人控制的时代结束了丁村人”及其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对我国古人类学、考古学、地质学、古代气候及动植物等领域都有其不可估量的科学价值及意义,并且还走出了一条我国自己动手搞科研、群众性文物保护、专家群众相结合搞考古的路子。

      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加强爱国主义和科普教育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1.2丁村民宅基本情况分析丁村民宅是我国北方现存较完整的明清民宅,共40座院落1988年由国务院正式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丁村民宅位于襄汾县城南5公里的丁村村庄处在汾河地堑临汾盆地南端,南蒲铁路东侧古代汾河的河床堆积之上,海拔在403-410米之间村庄东依崇山,西傍汾水,河滩柳荫成行,枣林茂密;属城关镇管辖的一个自然村庄,村民250户,人口千余口,三分之二是丁氏后裔,街道呈丁字形布局丁村民宅群呈东北西南向分布,分北院、中院、南院、西北院四大组,现在较完好者有40座院落,其中半数已收归国有1.2.1丁村民宅保护的历史沿革由于“丁村人”和“丁村文化”的发现,造访丁村的学者文人络绎不绝,丁村民宅建筑群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这批稀有的民宅建筑群是研究我国北方民宅建筑的地方流派、风格、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1961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文物局多次拨专款,对丁村民宅予以收购和修缮,并划定了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范围;此外,于1985年,筹建了反映我国汉民族民俗风情的第一座民俗博物馆。

      1.2.2丁村民宅的特点丁村民宅建筑群,是我国北方地区现存较完整而又规模较大的民居建筑群之一现保存完好者有40座院落根据建房题记,建于明万历年6座,清雍正年3座,嘉庆年2座,道光年2座,咸丰年2座,宣统年1座,未发现纪年但建筑风格属清代的10座丁村明清民居是我国北方以四合院为格局的民宅,院子多为坐北向南,有正厅、腰厅、厢房、观景楼、绣楼、倒座、牌坊等其建筑艺术不仅风格典雅、独特,布局错落有致,工艺精致,并且在建筑装饰艺术上更具特色,无论是檐枋花板、雀替斗拱等构件的木雕艺术;还是柱础、门墩石、踏步石的石雕艺术方面均赋予审美的情趣和寓意深刻的哲理,欣赏价值极强1.2.3丁村民宅的价值、意义丁村民宅作为我国北方汉民族四合院建筑的典型标本,其历史年代跨度大,建造别致,风格各异,并且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等多元化的价值1)民宅建造布局和实用功能较完备如封闭、防火、防盗、采光、通风、采暖、御寒、保暖、礼仪、方位等都实实在在的反映了晋南地区汉民族的心理、爱好、信仰、风尚和习俗及情操,它是研究传统建筑民俗的珍贵标本2)从建筑艺术及美学角度上讲,丁村民宅博采众家之长,适应本地需要木雕、砖雕、石刻表现在建筑构件上,多而不絮,精美大方,内容丰富多彩,从生活到礼法,寓意深刻;从戏曲到社火,华而朴实;从民俗到治家,洋洋大方。

      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实物资料,它是研究晋南地区戏曲发展史、民间文艺及雕刻等艺术的丰富宝库3)丁村明清民宅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民宅文物保护单位,它在建筑学、力学、民俗学、民艺学、美学等各个学科领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1.3 客源市场分析与目的市场拟定1.3.1 游客构成分析 丁村文化旅游区的游客重要是:l 本地及同蒲线城市青少年学生l 临汾及周边地区旅游观光游客l 到临汾探亲访友、参与会务活动的外地及境外游客l 来临汾视察、检查工作的上级领导、工作组人员l 考古、博物馆等专业人士1.3.2 目的旅游市场一级市场二级市场机会市场临汾、运城及同蒲线其它城市、晋中南地区 山西其它地区、陕西、河南国内其它市场及境外游客市场1.4丁村旅游区开发建设的SWOT分析1.4.1优势(Strengths)◆资源优势丁村遗址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文化遗址之一,丁村民宅是我国北方现存较完整、规模较大的民居建筑群之一,两者分别在1961年、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背景优势寻根问祖、黄河文化” 是晋南地区的旅游主题形象之一,丁村旅游区的特色与这一主题非常吻合◆社会支持优势临汾市旅游发展的社会环境良好,政府对旅游发展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强,社会参与旅游的积极性日益高涨。

      1.4.2 劣势(Weaknesses)◆基础相对薄弱丁村旅游区内现有“丁村民俗博物馆”和“丁村文化陈列馆”两个旅游景点,旅游开发起步较早,但是,遗址文化旅游景点的建设周期长,同时受专业保护需要的影响,开发项目进程较慢目前的景点建设还很不完善,旅游价值未充足体现◆知名度相对较低丁村遗址和丁村民宅仅在考古、建筑领域内有重要影响,由于旅游宣传力度局限性,且未能有战略性发展规划引导,外地游客知之甚少◆人才匮乏丁村文化旅游区的开发管理既需要旅游专业人才,又需要文物保护、科学研究人才,目前,此两类人才都比较缺少1.4.3机遇(Opportunities) ◆临汾市政府对旅游发展日益重视,正在积极争创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其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的确立,将为临汾旅游业带来巨大的发展契机◆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专项旅游、科普修学旅游将成为此后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交通设施建设的日益完善将会为周边城市及地区带来巨大的客源市场1.4.4威胁(Threats)◆文物类旅游产品在解决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和协调相关主管部门的关系上,存在较多困难◆存在着同类旅游市场的竞争,目前许多城市都在努力发掘本地古人类文物遗址资源的旅游价值,博物馆、陈列馆的数量见长;民居旅游也在一阵开发热潮之后进入了冷思考时期,特别是晋中地区的大院文化旅游景点,将是丁村民宅旅游区开发的强有力竞争者。

      ◆遗址类博物馆的公益性与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指向较难统一,项目建设期、运营期所需保障资金的贯彻有一定难度1.4.5 SWOT分析的基本结论如上所述,丁村文化旅游开发与发展面临着极好的市场机遇和一定的市场竞争挑战作为拥有两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丁村文化旅游区,其文物价值重大、旅游潜力巨大,以此开发建设文化公园,不仅可以丰富地方历史文化内涵,实行旅游差异化发展战略,提高襄汾旅游的文化品位,并且对弘扬黄河流域人类文明历史,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科学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限于丁村遗址和丁村民宅的环境现状和基础条件,以及产品体系的单一性,欲将其作为临汾旅游拳头产品推入市场、赢得客源、且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还需要加大开发投入资金(争取专项资金支持),狠抓资源整合和特色产品建设,狠抓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必须加大市场推广与哺育的力度,狠抓经营管理,力争早日创出品牌、形成卖点,构建并保持丁村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发展力2. 丁村旅游策划指导思想与依据2.1 策划的指导思想本策划是襄汾县丁村遗址与丁村民宅旅游开发的指导性文献,是丁村文化旅游规划的重要。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