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解析.doc
5页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湖南卷)历史部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解析:郭智孟一、选择题:本题共35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解析]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考试内容:分封制.分析:知道各省简称,熟悉西周封国,即可解答•选项中各省的简称依次是:(豫、冀)(湘、鄂)(鲁、晋)(粤、桂)•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解析]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分析:首先要清楚材料中的“封建”实指西周“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到卿、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有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此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解析]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宋明理学.分析:此题必须克服对陌生材料的恐惧心理•首先注意题干和选项材料中的“形”、“本”、“心”、“物(或万物)”、“天地”、“道”这些古代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孰先孰后);运用从哲学常识,看出题目涉及的是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中国古代哲学观点;再以自己熟悉的“心外无物”为突破口(这是典型的唯心论哲学(本体论)观点,其它为唯物论哲学观点),解答此题•题中陌生材料出处:“形者,有生之本•故养生在于保形,充形在于育气,养气在于宁心,宁心在于致诚,养诚在于尽性,不尽性不足以养生•”(北宋王安石《临川集礼乐论》)/“道为天地之本,天地为万物之本•”(北宋邵雍《观物内篇》)/“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南宋叶适《水心别集•进卷•诗》)/“舍天地则无以为道,天地常运而人道不息”•(南宋陈亮《与徐彦才大谏》)表2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时间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宝钞23、银1、布1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宝钞4、银27、布42、稻谷4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银52、稻谷1表2反映了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解析]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分析:此题宜用排除法•表格中白银流通量的增加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排除B;能作为支付手段的生活资料只是少数几种(谷、布),故C错误;D容易由表格数据排除.A亦不难理解(表格中宝钞由减少到消失)28•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是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根据以上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解析]测量目标:历史阐释/从不同的主题和观点解释历史事实、历史变迁•考试内容:雅典民主政治(民主、平等等基本概念)?分析:题目的条件是给出了亚里士多德所论述的两种平等一一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一一的定义,题目的要求是运用亚氏的两种平等的理论分析“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一现实(历史)现象•故首先必须理解两种平等的含义:根据题干材料,数量平等意味着不考虑个体之间的差异,一律按人头平均分配;比值平等意味着要考虑个体差异(实际价值,包括能力),根据差异按照一定的标准(比例)进行分配•“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就意味着有一个分配标准,故选B.当然学生完全可以直接从常识出发,对于绝大多数考生而言,只能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分数),被录取到相应的高等院校或不被录取,即“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而高考成绩是考生实际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家根据这一标准在上百万考生之间分配相应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是与“比值平等相”近的.如果按照“数量平等”来分配,则意味着人人都上大学,甚至人人都上同一所大学(如北大),前者目前还无法实现,后者显然荒谬,故选B.29. 图四是英国1782年的一幅漫画•此漫画反映了英国国际地位下降A. 英美关系亲近友好英国承认美国独立B. 英国愿与美国和解[解析]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背景一一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分析:此题如果单纯从画面去考虑,倒是很容易选择:双方把武器放下相互拥抱:流浪的女儿(左)箭头朝下,双臂紧握武器,仍具有防卫意识;“不列颠娜”(右)把盾牌放下,箭头向上,主动伸出双臂拥抱“美利坚”•如此画意不是很明显吗?C对于部分学生可能有一定的干扰,问题出在对漫画所反映的内容的历史背景知识没有牢固掌握,关于美国独立的战争的过程,新课程教材无论是人教和岳麓版,在时间和内容上都很模糊•所以此题实际上只涉及初中历史知识•美国独立战争:1775(6)—1783,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由此可以排除C.A、B容易排除•当然漫画实际上反映的是1782年美英签订《巴黎和约》,两国正式结束战争状态•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解析]测量目标:历史阐释/用比较的方法解释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变迁•考试内容:大众传媒的发展(近现代报刊)?分析:参考答案选C・B呢?假如中国的洋务运动的成效也很显著,甲午之役,中国并没战败,那么题干材料提供的20世纪初年的这一现象会不会出现呢?甲午之役是近代中国由学习英德转向学习日本的转折点,这个可从甲午前后中国留学生的流向可以看出.且20世纪初大量“日本新词”传入中国,主要也是这些留日学生的功劳.31.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解析]测量目标:历史阐释/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解释.考试内容:?(近代中国的教育/京师大学堂)?分析:首先京师大学堂(其前身是京师同文馆)是新式学堂,在新式学堂里又有“举人”、“贡生”、“生员”等这些传统的科举制度下的名号,这种新旧夹杂的现象,本身反映了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故不难判断选C.学生如果知道1905年科举制废除的史实,也许更容易判断.32. 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解析]测量目标:历史阐释/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解释.考试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分析:把题干材料与选项对照,也许学生很容易做出选B的判断•但要讲清理由似乎不易•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是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从选项与材料的相关性程度看,选B.算不算理由?另有一个捷径:圣彼得堡一一彼得格勒(1917)――列宁格勒(1924)――圣彼得堡(1991),从同一个城市名称的变化出发可以迅速排除CD.内战导致粮荒,粮荒引出余粮收集制,其目的是巩固困难重重的新生政权,故A排除.33. 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A•太原会战B•平型关战役C百团大战D•武汉战役[解析]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分析:“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这一描述适合于运动战,选项中符合这一战法的战役只有百团大战.34.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解析]测量目标:历史阐释/用比较的方法解释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变迁.考试内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分析:两国缔结什么性质的条约由两国的国家利益和外交政策决定,故此题不难.新人教教科书没有“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这一知识的明确表述.35.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解析]测量目标:历史阐释/对历史的解释作出评价.考试内容:甲午中日战争.分析:题干材料提供了两个对立的历史记载,对照选项,A项准确揭示了对立背后的原因;材料中有当事人的日志(《济远航海日志》),故B项排除;CD两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40.(3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管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材料二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14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材料三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