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54.doc
3页教学目标1. 通过读图,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概况2. 对比东部地区的资料,掌握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分析成因3. 对比区域内东西部的差异,并分析导致差异的原因4. 运用资料分析本区干旱的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以及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学情分析水乡苏州的学生对缺水干旱为特征的西北地区缺少生活体验,少数学生有旅游该区域的经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只能通过视频来加强感性认识之前已经学习过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初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应该会利用资料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本节课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尝试着让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自然条件的不同带来农业经济生产与人民生活的差异,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设计了帮助西北地区农户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学习方案,学生通过读图对比、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分组汇报等形式,完成西北地区的学习任务,体现学习的主动性重点难点重点: 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难点: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脱贫致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视频)西北地区风光(请同学们观看视频,用词语描述感受)(教师讲述)祖国的大西北面积占全国面积的30%,人口只有4%,自然条件与东部地区有很大不同,经济生产与人民生活别具特色,今天我们就走近西北地区。
板书)第八章 西北地区(教师讲述)视频资料里大家有看到,人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经济条件差,生活质量差,我们今天能否通过学习,来给西部地区的人民出出主意,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呢?【活动一】资料对比,找不同(教师提问) 了解一个地区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分析?我们要帮助西部人民脱贫致富,是不是应该先了解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啊? 自然环境包括哪些地理要素?(学生反馈) 地理位置、省区、气候、地形、河流、植被等等教师布置任务)我们已经学习过东部地区了,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对比东部地区的资料,寻找西北地区的不同之处,每个组介绍一个地理要素学生展示)1、地理位置范围:西北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距海远2、涉及省区:主要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分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北部3、地形:西北地区主要位于我国第二阶梯,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为广阔的内蒙古高原,西部高山盆地相间分布,地势较高4、气候:降水少(本区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都在400毫米以下,超过一半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有不少地区在50毫米以下,是我国干旱面积最广的地区)温差大(年温差大:冬季零摄氏度以下,夏季20摄氏度以上;日温差大: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温带大陆性气候。
5、河流:稀少,多为季节性河流,是我国内流河的主要分布区6、植被:荒漠和草原广布,从东部草原往西,逐渐过渡为荒漠草原、荒漠,西部盆地里有大面积沙漠分布教师提问)这些地理要素之间怎样相互影响的?你能概括本区的自然特征吗?(学生回答)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较远,并且被山岭重重阻隔,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气候干旱,河流少,多内流,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所以本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师生板书)用箭头表示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师提问)植被从东往西发生变化,就是说,西北地区内部,尤其是东西之间也是很有差异的请通过资料对比东西两个代表城市,说说它们的差异学生回答)越往西,大陆性越明显,降水更少,温差更大对号入座)把植被景观图与对应的地点连线活动二】放牧垦殖,说现状(教师提问)因为西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这种情况下西北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什么?本着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原则,该区适宜发展畜牧业,通过图片展示对比出降水较多的西北地区东部草场和降水较少的西部草场存在着不同西北地区有哪些主要的牧区?分布的主要畜种有哪些?(学生回答)利用类型是草原,发展畜牧业 主要牧区是东部的内蒙古牧区(大型优质草场)和西部的新疆牧区(高山草场)。
三河马、三河牛、宁夏滩羊、伊犁马、新疆细毛羊等教师板书)畜牧业 (教师提问)西北地区面食有名,当地人种粮食、种瓜果有的是大面积的土地,但是这土地必须要有什么才能发展耕作啊?(学生回答)有水的地方才能发展农耕业教师讲授)西北地区天然降水少,要发展种植业的话,必须要找到水来灌溉,而有水灌溉的地方发展的农业,就叫做灌溉农业教师提问)那么西北地区有水源的地方主要在哪里呢?(学生回答)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天山昆仑山山麓绿洲教师板书)灌溉农业(教师提问)西北地区的灌溉农业生产出一些有特色的农产品,颗粒饱满,水果口感好,特别甜,新疆长绒棉品质优良,享誉全国,请问是依靠西北地区的什么特殊条件?(学生回答)光照充足,有利于光合作用,颗粒饱满夏季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和糖料作物的糖分积累,所以特别甜 夏季气温高,晴天多,日照充足,有利于棉花生长和采摘活动三】科学规划,谋发展(过度)西北地区有优良的牧场和畜种,有可以发展农业的塞外江南和品质好口感甜的瓜果,是否西北人民生活很好呢?(播放视频)民勤风沙肆孽,人民与沙抗争(教师布置任务)看来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还是很严重的,我们是否可以出出主意,帮他们发展优势,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呢?同学们学习下发材料,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小组讨论)教师走下去指导(学生展示)1、环境保护(压沙治沙,植树造林,含蓄水源,保持水土,人进沙退)2、集约化畜牧业(休牧育草,控制数量规模,提高品质)3、节水农业(流域统筹用水,推广节水农业作物和技术、设备等)4、利用太阳能发电(利用降水少的特点,发展洁净能源)5、发展菌菇栽培、沙产业(梭梭嫁接肉苁蓉,栽培特殊自然条件下的药材)6、劳务输出(学技术,走出西北创业,借“一带一路”东风,从事物流等其他行业)(案例二)呼伦贝尔农业发展(学生展示)1、草原保护 2、畜牧业借鉴欧洲发达生产方式,做精做强,创品牌 3、退耕还草 4、利用太阳能、风能(煤炭能源如果开采要复植绿化) 5、发展草原文化产业 6、发展与蒙古的边疆贸易【课后拓展】举一反三(教师布置任务)通过课上学习的案例,同学们学会了分析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及其对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的影响,我们还一起讨论了一个地区如何根据自身的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生产,请同学们课后尝试分析新疆地区的优势条件和不足,下节课我们一起为新疆地区发展出谋划策巩固练习】 1、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稻花飘香、绿树成荫,有“塞外江南”之称,其农业用水主要依靠( )A 黄河水的灌溉 B雪山冰川融水 C天然降水 D坎儿井地下水 2、西北地区从东部向西部,植被从草原过度到荒漠草原、到荒漠的原因是( )A 降水量不同 B海拔高度不同 C 纬度高低不同 D 气温高低不同3、西北的瓜果特别甜是因为( )A西北人聪明能干 B西北土质好 C 西北昼夜温差大 D西北水甜【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意图主要是希望学生能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设计思路是先让学生通过分析资料,对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归纳总结出一个地方的自然特征,并且理解在不同特征下,人民的生产生活的不同有了这个分析的基础,再来解决实际问题,安排了三个案例,甘肃案例是重点,师生一起合作,具体分析,内蒙古的案例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还有一个新疆的案例让学生课后拓展思考,并在下节课将塔里木盆地时一起分析展示优点:1、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民生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有成就感,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担当意识2、资料对比,得出结论,培养了孩子们分析问题的能力3、小组讨论,分组展示模式,培养学生分工、互助、合作的能力4、“出谋划策”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为优秀的孩子们创设了展示的舞台 不足:1、三个案例,还是有点多,一节课要动用的资料比较多,孩子们接受能力有差异,个别学生只能完成第一步,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大部分学生不仅掌握特征,还能理解地理要素间的关系,以及这样的特征带来的影响优秀的同学才能真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课堂讨论环节,组织还不够细腻,平时的训练培养不到位,还有部分学生不能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3、教师准备的资料还不够充分,要真正展开讨论,需要更多详尽的资料和充足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