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信核心网网络结构图(数通部分).ppt
27页网络结构(数通部分),陈记桑,回顾WCDMA网络结构IP承载网CMNET,网络结构,WCDMA网络核心网结构图(R4),核心网的两个域,3G核心网分为电路交换域(CS域,Circuit SwitchedDomain)和分组交换域(PS域,Packet SwitchedDomain)PS域为用户提供“分组型数据业务”PS域源于通用无线分组业务(GPRS,General Packet RadioService),在GPRS(2.5G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功能扩展和增强,其最终目的是提供高速的分组数据业务CS域为用户提供“电路型业务”或相关信令连接路由,IP承载网基础知识AR、BR、CR三层结构中国移动IP承载网端局与IP承载网的接入方式AR、BR、CR流量疏导原则,IP承载网,IP承载网是运营商以IP技术构建的一张专网,用于承载对传输质量要求较高的业务(如软交换、视讯、重点客户VPN等) 网络从总体上是三层结构的网络: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 核心层: 核心层由核心节点组成,负责对汇聚节点流量进行汇聚并输导各个汇聚节点之间的业务量 汇聚层: 汇聚层由汇聚节点组成,其功能是对接入层的流量进行汇聚 接入层 接入层由接入节点组成,设置在地、市 接入节点根据业务需要设置,负责业务系统的接入,IP承载网基础知识,AR:(access router)接入路由器 BR:(broadband router)汇聚路由器 CR: (core router)核心路由器 P:(Provider),是核心层设备,提供商路由器,服务提供商是不连接任何CE路由器的骨干网路由设备,它相当于MPLS网络中的标签交换路由器(LSR),。
PE:(Provider Edge),即Provide的边缘设备,服务提供商骨干网的边缘路由器,它相当于MPLS网络中的标签边缘路由器 (LER)PE路由器连接CE路由器和P路由器,是最重要的网络节点用户的流量通过PE路由器流入用户网络,或者通过PE路由器流到MPLS骨干网 CE:(Customer Edge),用户边缘设备,服务提供商所连接的用户端路由器CE路由器通过连接一个或多个PE路由器,为用户提供服务接入CE路由器通常是一台IP路由器,它与连接的PE路由器建立邻接关系IP承载网基础知识,IP承载网是建立在IP网络技术基础上,提供能够满足电信运营需求的通信网络或解决方案,简单来说,IP承载网=IP网络技术+电信运营需求,解决现有IP网络的QoS、安全、管理等问题; IP承载网并不是替代现有IP网络,而是与现有IP网络共存,可以是物理隔离(骨干网),或者通过MPLS技术叠加到现有IP网络(城域网)上,与Native IP业务从资源上分离开,不影响Native IP业务,可承载传统的电信业务,并且支持新的电信业务; IP承载网引入资源管理承载控制技术,实现对资源的统一管理,引入CAC机制,业务使用前申请资源、使用中保证资源、使用后释放资源。
IP承载网地位,MPLS VPN里的概念:CE\PE\P AR\BR\CR\SR都可以做CE\PE\P设备 一般CR/BR是不会做PE设备的,只做P设备AR作为PE设备三层结构,,,P,PE,,CE,CR,BR,AR,,,,,OSPF多实例,CE/PE/P之间的协议,,P(BR/CR),PE(AR),CE(router/switch),ISIS/MPLS/LDP,BGP/MPLS,,中国移动IP承载网整网拓扑结构,广东移动IP承载网拓扑结构,●核心节点:广东部署两台核心CR(NE5000E),与成都、武汉、北京、上海四个大区相连●汇聚节点:广州、深圳分别部署2台BR(NE5000E)做为汇聚广东各地市AR,广州BR1、BR2 汇聚广州、粤西(佛山、中山、湛江、珠海、肇庆、云浮、茂名、阳江)、粤北(清远、韶关)各接入节点地区业务;与深圳BR1、BR2彼此实现互联,并以U型上联方式汇聚深圳、粤东(东莞、惠州、汕头、汕尾、梅州、河源、揭阳、潮州)各接入节点城市业务(特殊接入:广州AR1、AR2分别接入广州CR1、CR2外);在广州BR1/BR2与深圳BR1/BR2之间设置1对互联链路,实现2个汇聚区业务的互联,并在其中1个汇聚区上行链路或CR发生故障时提供业务流量向另一对出省节点的引导,保证全网业务的可靠性。
●接入节点:所有接入层设备(AR)采用“单归双联”的方式接入到所属汇聚节点(BR1、BR2);与下挂CE或MCE组成星型或口字行网络广东移动网络总体结构规划,Page 15,端局接入IP承载网,,,,,,,,,,,,,UMG,softswitch,UMG,,,,,Full-Mesh MP-IBGP,ISIS Domain,,,,RSVP-TE,,,MP-IBGP,MP-IBGP,VPN RR,TE FRR,Shortcut,,,,,OSPF,Level-2,VRRP,VRRP,,,,,,,,,,,OSPF,,UMG,,,,,,,OSPF,softswitch,VRRP,,MCE,,,,OSPF,,,,VRRP,信令,,媒体,T局接入方式一: 媒体:主备 信令:主备,BFD,BFD,IP FRR,端局接入方式 媒体:负载分担 信令:SCTP多归属,,T局接入方式二: 媒体:主备 信令:主备,Page 16,,信令模块,端局路由组织方式-信令,MGW或者MSC SERVER/HLR,备,主,信令接口工作为SCTP双归属方式,信令接口故障检测机制是基于SCTP检测,信令接口通过SCTP检测主用路径的可用性,出现故障则切换到备用路径。
在CE上将直连信令端口引入到OSPF 在CE上配置本平面信令网段的聚合黑洞静态路由,并引入到OSPF中(E1) 在CE侧启用忽略环路检测功能 在PE的BGP多实例中发布两条信令聚合路由 在PE的OSPF多实例中引入BGP路由,并进行ASBR聚合,,主用SCTP,,,AR PE1,AR PE2,IGP/MPLS,CE-1,CE2,多实例OSPF,多实例OSPF,GE,GE,POS,GE,Backbone,,,,备用SCTP,Page 17,,,端局路由组织方式-媒体,媒体接口工作为负载分担模式下 CE与UMG之间采用BFD(主接口启用BFD,子接口绑定到媒体VPN实例)进行快速故障检测,并在CE之间启用IP FRR进行媒体流快速倒换 在CE上将直连媒体端口引入到OSPF 在CE上配置本平面媒体网段的聚合黑洞静态路由,并引入到OSPF中(E1) 在CE1上配置静态路由,目标地址位IP4所在网段,下一跳为IP2,采用默认优先级,并引入OSPF;在CE2上配置静态路由,目标地址位IP2所在网段,下一跳为IP4,采用默认优先级,并引入OSPF. 在CE上启用OSPF忽略环路检测功能 在PE的BGP多实例中发布两条媒体聚合路由 在PE的OSPF多实例中引入BGP路由,并进行ASBR聚合,,,AR PE1,AR PE2,IGP/MPLS,CE-1,CE2,多实例OSPF,多实例OSPF,GE,GE,POS,GE,Backbone,多实例OSPF,,,IP FRR,BFD,BFD,IP1,IP2,IP4,IP3,CR之间流量疏导尽量保证只通过核心节点间链路进行疏通 BR之间流量疏导优选通过汇聚节点间链路疏通次选通过核心节点间链路疏通 AR之间流量疏导优选通过接入节点间链路疏通(目前不同局点AR之间没有直连链路)次选通过汇聚节点间链路疏通再选通过核心节点间链路疏通,流量路径规划-流量疏导原则,CMNET简介CMNET三层网络结构CMNET与GPRS接入CMNET业务流程,CMNET,CMNET是China Mobile Net的缩写,它是中国移动GPRS网络的接入点的名称(Access Point Name,缩写APN),通过CMNET可以获得完全的Internet访问权,并且提供NAT服务。
CMNET目前主要承载传统互联网业务、GPRS核心网和部分移动数据业务系统(WAP、MMS、DSMP等);,CMNET,Page 21,CMNET所处的网络位置,,,中国移动IP专网,,MGW,2G/3G GGSN,MGW,CMNET,CR1/BR1,AR2,AR,MGW,,,G9业务系统,3G业务系统等,CE,SGSN1,SGSN2,3G SGSN1,,2G GPRS业务系统,,CE,其它业务接入节点,,核心业务接入节点,3G SGSN2,语音、信令业务通过独立PE接入,与3G PS、GPRS、MDCN和BOSS等分设PE,确保语音、信令业务的稳定和安全CR2/BR2,M D C N,B O S S,其 它 系 统,CMNET网络结构,,,SGSN/GGSN,企业IP专线,企业IP专线,接入设备,CMNET省网:负责汇聚和转发城域网流量,CMNET骨干网:负责连接国内外网络,转发省网流量,CMNET城域网:执行业务和用户的接入,GPRS与CMNET,24,GPRS与CMNET,,,,,告警台,GGSN,SGSN,主用DNS,Gn,Gb,,各地的BSS,Gn,Gi,CMNet,备用DNS,LAN Switch,路由器,省网路由器,,,,主用CG,备用CG,OMC Server,维护台,计费中心,,,,,,,Gn业务平面 Gi业务平面 网管平面 计费平面,,GPRS网络,,,,,,,,,,,,,,,,,,,,接入CMNET业务流程BSC---CE---【IP承载网】---CE---SGSN---【GPRS骨干网络】---GGSN—-GGSN防火墙--CMNET,WCDMA网络结构图 CS域/PS域 IP承载网三层结构AR/BR/CR与CE/PE/P端局与IP承载网互联方式 CMNETCMNET网络结构 三层结构GPRS与CMNET关系,小结,THANK 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