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精编资料中医基础理论讲义.docx
19页中医执业(助理)医师精编资料中医基础理论讲义第一单元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细目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细目二:辨证论治病,即疾病疾病的这一概念反映了某一种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 律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第二单元 精气学说第三单元 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1. 阴阳的基本含义— —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2. 对立制约— —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3.互根互用— —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4.交感互藏 5.阴阳消长(量变)6.相互转化(质变)含义: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方向转化是有条件的!)条件:“极”、“重”、“甚”即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生热,热甚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阳阴色泽鲜明晦暗声息高亢宏亮低微无力症状热、燥、动寒、润、静脉象数、浮、大、洪、滑迟、沉、小、细、涩病变部位表、外、上里、内、下(2) 确定治疗原则— — 调整阴阳为总则(3) 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四气 温、热— — 阳;寒、凉— — 阴五味 辛、甘、淡— — 阳;酸、苦、咸— —阴作用方向 升、浮— — 阳;沉、降— — 阴第四单元 五行学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对五行特性的经典 性概括五行自然界五色五音五味五化五气五方五季木青角酸生风东春火赤徵苦长暑南夏土黄宫甘化湿中长夏金白商辛收燥西秋水黑羽咸藏寒北冬五行人 体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液五脉五华木肝胆目筋怒泪弦爪火心小肠舌脉喜汗洪面土脾胃口肉思涎缓唇金肺大肠鼻皮悲涕浮毛水肾膀胱耳骨恐唾沉发1. 五行相生与相克《难经》将相生关系比喻为母子关系《内经》把相克关系称为“所胜”、“所不 胜”关系2.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 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第五单元 藏象学说①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
②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③奇恒之腑,形态与六腑形似,功能与五脏相似第六单元 五脏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心的生理功能及生理特性(1) 主血脉(2) 心藏神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君主之官”(3) 心的生理特性— — 心为阳脏而主通明2. 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 主气、司呼吸肺主一身之气的运行体现在— — 调节气机; 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体现在— —生成宗气2) 主行水— — 依赖肺气的宣降运动!肺为水之上源!(3)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 — 依赖肺气的宣降运动!肺主治节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4)肺的生理特性— — ①肺为华盖;②娇脏;③肺气宣降3. 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 主运化— — ①运化水谷;②运化水液脾为“后天之本”的理论依据是— — 脾主运化水谷!(2) 脾主统血— — 控制血液在脉内的运行(3) 脾的生理特性— — 脾主升清(升输清气、升提脏器);脾喜燥而恶湿!!4. 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 主疏泄①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②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③调畅情志活动;④通调排精与排卵;(2) 肝主藏血— — 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3) 肝的生理特性— — ①肝为刚脏;②肝主升发:指肝具有升腾一身阳气, 条畅气机的作用5. 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化生“天癸”的主要物质是— — 肾中精气!)(2)肾主水(3)肾主纳气— — 有助于呼吸保持一定深度!(4)肾的生理特性①主蛰守,指肾具有潜藏、封藏、闭藏的生理特性,亦是其藏精功能的概括其 纳气、主生殖、主二便等功能均是封藏之本的体现②肾气上升,肾阳鼓动肾阴,合化为肾气上升以济心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1. 心与肺 主要体现于血液运行和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关系主要表现为气血关系的两脏是— — 心肺!2. 心与脾 主要体现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3. 心与肝 主要体现于血液和神志方面的依存与协同临床上最容易出现精神异常的两脏是— — 心肝!4. 心与肾 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下列五脏配合关系中,被称为“水火既济”的是— — 心肾!5. 肺与脾 主要体现于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个方面6. 肺与肝 主要体现于人体气机的升降和调节方面主要表现为气机升降关系的两脏是— — 肺肝!7. 肺与肾 主要体现于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方面8. 肝与脾 主要体现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协同作用。
9. 肝与肾 主要体现在肝肾同源,藏泄互用及阴阳之间的互滋互制作用 “精血同源”指的肝肾!10. 脾与肾 主要体现于先后天的互促互助和水液代谢方面11. 肾与命门 同为五脏之本,内寓真阴真阳第七单元 六腑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六腑— — 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共同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1. 胆的生理功能(1) 贮存与排泄胆汁(2) 胆主决断,调节情志胆的两重性:既为六腑之一,也属奇恒之腑之一:2. 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①胃主受纳,是指胃有接受和容纳饮食物的生理功能故胃又被称为“太仓”、“水谷之海”②腐熟即初步消化的意思水谷在胃不断蠕动和胃阳气蒸化作用下变成食糜胃 被称为“水谷气血之海”③胃的生理特性— — 主通降;喜润恶燥3. 小肠的生理功能(1) 受盛化物(2) 泌别清浊(3) 小肠主液4. 大肠的生理功能(1)大肠传化糟粕(2)大肠主津5. 膀胱的生理功能(1) 汇聚水液(2) 贮尿和排尿6. 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 — “孤府”生理功能:①通行诸气— — 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运行于全身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难经》)②运行津液— — 津液运行以三焦为通道。
三焦对津液代谢的协调作用,称为“三焦气化”中医学认为人体水液运行的通道是— — 三焦!细目二:六腑与五脏之间的关系脾与胃体现为燥湿相济的脏腑关系是— — 脾胃!被称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的是脾胃!第八单元 奇恒之腑细目一:脑神又分为“神、魂、魄、意、志”,分别由心、肝、肺、脾、肾五脏主司,即所谓“五神脏”细目二:女子胞(1)主持月经(2)孕育胎儿第九单元 精、气、血、津液、神细目二:气(与气的生成关系密切的脏腑是肺、脾、肾!) 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 升降出入!人体之气的功能— — 推动与调控作用;温煦与凉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中介作用!人体之气的分类(1) ) 一身之气(2) 元气• 含义: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 生成: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赖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的滋养补充• 分布:发于肾,以三焦为通路,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通过三焦,流行全身)• 功能: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 的生理活动3) 宗气含义: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
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又名膻中生成: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相结 合而成分布:宗气聚于胸中,上出息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上 出息道,下走气街)生理功能:• 上出于肺循喉咙而走息道— — 推动呼吸— — 与呼吸、语言、发声有关• 贯注心脉— — 推动血行— — 与气血运行、心搏的力量及节律有关• 沿三焦下行与脐下丹田— — 资先天元气4) 营气• 含义: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生成: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水谷精微中之精专部分)• 分布:进入脉中,循行运行全身,内入脏腑,外达肢节,终而复始,营周不休与血 同行,环周不休)• 生理功能: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5) 卫气• 含义: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 生成:脾胃运化之水谷精微所化生水谷之悍气)• 分布: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内至胸腹脏腑,外而皮肤肌腠,布 散全身• 生理功能: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控腠理细目三:血血的功能— — 1 营养和滋润作用;2 化神作用细目四:津液津液同源于水谷精微,均赖脾胃运化而生成布散于皮肤、肌肉和孔窍中的是— —津!!!)(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的是—— 液!!!)津液的功能(1)滋润濡养(2)充养血脉(3)维持人体体温相对恒定细目六: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1.气与血的关系(1) 气为血之帅(临床上,在治疗瘀血病证时常配以行气、补气药,其理论根据是— — 气能行血!)(临床上,治疗血虚病证时常配以益气药,其理论依据是— — 气能生血!)(治疗大出血时用益气固脱法的理论基础是— — 气能摄血!)(2)血为气之母— — 血能养气;血能载气!(“气随血脱”的理论基础是— — 血能载气!!)2.气与津液的关系(1)气能生津(2) 气能行津(3)气能摄津(4)津能生气(5)津能载气(“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的理论基础是— — 津能载气!)3.精、血与津液之间的关系精血同源、津血同源(“夺血者无汗”的理论依据是— — 津血同源!)4.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 称为人身“三宝”。
第十单元 经络(详见针灸学)第十一单元 体质细目一 体质的概念和构成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 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所谓体质,是指— — 身心特性!)细目二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精气血津液是决定体质特征的重要物质基础,其中精的多少优劣是体质差异的 根本细目三 体质学说的应用邪正交争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正气虚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是疾病形成的外在条件疾病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正气的盛衰第十二单元 病因细目一 六淫六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