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孟子生平与思想(最终修订版).ppt

67页
  • 卖家[上传人]:宝路
  • 文档编号:48385699
  • 上传时间:2018-07-14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791.87KB
  • / 6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孟子其人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汉族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山东邹城人著 有《孟子》一书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 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 ”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 ,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 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 ;《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 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 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 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故里孟子故里大门孟子生平孟子的远祖是 鲁国贵族孟孙氏, 后家道衰微,从鲁 国迁居邹国据说 ,孟子三岁丧父, 孟母艰辛地将他抚 养成人一、孟子的家世二、孟子幼年的生活孟子并非天生的圣人,他也有过 性格不稳定的幼年,能成为“亚 圣”,多得力于他的母亲孟子 的母亲是位伟大的女性,她含辛 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 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 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毫不 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 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 。

      孟母三迁”、“断织教子”等故 事,成为千古美谈孟母三迁孟母三迁 孟子很小的时候,孟母就十分注意对他的培养,孟子很小的时候,孟母就十分注意对他的培养, 只要周围的环境对他的成长有不好的影响,孟母就会只要周围的环境对他的成长有不好的影响,孟母就会 立即搬家起初,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住在一所公墓立即搬家起初,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住在一所公墓 的附近,孟子看见人家哭哭啼啼埋葬死人,他也学着的附近,孟子看见人家哭哭啼啼埋葬死人,他也学着 玩,孟母心想:玩,孟母心想:““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不合适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不合适就立就立 刻搬家他们母子搬到了集市的附近,孟子看见商人刻搬家他们母子搬到了集市的附近,孟子看见商人 自吹自夸地卖东西赚钱,他又学着玩,孟母又在心里自吹自夸地卖东西赚钱,他又学着玩,孟母又在心里 想:想:““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也不合适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也不合适就连忙又搬家就连忙又搬家 最后,孟母和孟子搬到了学堂的附近,这时,孟子最后,孟母和孟子搬到了学堂的附近,这时,孟子 开始学习礼节并要求上学,孟母这才在心里高兴地说开始学习礼节并要求上学,孟母这才在心里高兴地说 ::““这里才是适合我的孩子居住的地方!这里才是适合我的孩子居住的地方!””断织教子断织教子做事必须要有恒心。

      孟子具有天生的灵性,但也有做事必须要有恒心孟子具有天生的灵性,但也有 一般幼童的贪玩一天,孟子竟逃学到外面玩了半天一般幼童的贪玩一天,孟子竟逃学到外面玩了半天 回家时,孟母不声不响拿起剪刀将织成的锦绢拦腰剪回家时,孟母不声不响拿起剪刀将织成的锦绢拦腰剪 成两段,就在孟子惊愕不解时,孟母说道:成两段,就在孟子惊愕不解时,孟母说道:“ “你的废学你的废学 ,就像我剪断织绢!一个君子学以成名,你今天不读,就像我剪断织绢!一个君子学以成名,你今天不读 书,今后永远就只做一些萦萦苟苟的小事书,今后永远就只做一些萦萦苟苟的小事 ”孟母用孟母用“ “ 断织断织” ”来警喻来警喻“ “辍学辍学” ”,指出做事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指出做事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 严重的这一幕这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鲜明印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鲜明印 象,从此孜孜汲汲,日夜勤学不息象,从此孜孜汲汲,日夜勤学不息 三、孟子的青年时期孟子长大后,为儒家思想 所吸引,离开邹国到孔子 的家乡鲁国去深造,其师 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 弟通过学习,孟子认为 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 的人,于是立志发展孔子 的思想四、孟子人生的黄金期中晚年时时期的孟子醉心研究,终终于名声 大噪,邹邹、鲁鲁两国君时时常向他请请教治国之道 ,可惜邹邹、鲁鲁小国,难实难实 施孟子“仁政”抱 负负。

      他决定带带学生到东东方大国齐齐国去 但齐齐国采取的是锻炼锻炼 精兵使国家更为为富 强的政策,对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来到膝 国,膝国太子对对 “仁政”十分感兴兴趣,孟子 便在膝国实实行“仁政”,遗遗憾的是,膝国是 小国,时时有灭灭亡危险险,更不可能将仁政推行 天下于是孟子继续继续 游说说各国,但当时时“杨杨朱 、墨翟之言盈天下”,皆主张张武力富国强兵 ,没一位君主愿实实施他的仁政孟子最终终放 弃,归归而撰书书立说说五、孟子的身后荣辱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 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 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 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 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 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 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 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 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 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孟子思想一、性善论: 性善论是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是孟子全部思想的根基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与动物本性的不同之 处在于人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义、礼、 智等道德品质,人们都有一种先天向善的能力 ,即“良知”、“良能”如果一个人不愿向善, 就是“自暴”、“自弃”、“自贼”为了使人们确信人性本善的结论,孟子进 行了论证,提出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 非四种心向此四种心向乃是仁、义、礼、智 发生的根源恻隐之心是仁发生的根源,羞恶之心是义 发生的根源,辞让之心是礼发生的根源,是非 之心是智发生的根源而人的这四种心向所产生的仁、义、礼、 智四种品德是属于善的品德因此,人的四种 心向是向善之心向,而人之向善之心向是根源 于人性的,由此可知,人性当是善的 先秦诸子选读:《孟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七课第七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说:“人都有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感觉到不忍的 心情(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同情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 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 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之所以说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情的原因,(道理在于)假如人 们忽然看见一个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 —不是因为跟那个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想在乡里朋友那里 求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个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原文1与译文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先王有怜恤别人的心情,就有了怜恤别人的政治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用怜恤别人的心情,实行怜恤别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 像在手掌上运转小东西一样容易了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 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由此看来,没有同情之心,就不是人;没有羞耻之心,就不 是人;没有谦让之心,就不是人;没有是非之心,就不是人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 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同情之心,是仁的发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发端;谦让之心 ,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 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人有这四种心向发端,就好像他是有四肢的一样有这四种 发端却自己说(他自己)做不到的人,是(自己)残害自己的 人;说他们的国君做不到的人,是残害他们的国君的人。

      凡是在自身具备有这四种发端的人,(若) 晓得扩大充实它们,(那么它们)就会像火刚 刚开始燃烧一样(最终形成燎原之势),就会 像泉水刚刚开始流出去一样(最终汇聚成大江 大河)假如能把这四种发端扩充开来,就足 以保有天下;假如不把这四种发端扩充开来, 就不足以侍奉父母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 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 事父母小 结1孟子对儒学有三大贡献,而性善论 是孟子对儒学的三大贡献之 一孔子不愿意谈人性,他可能意 识到这是一个不能解答的问题《论 语》中只模糊地提到“性相近,习相远 ”,只说人之初大致相近,有共同的人 性,并未作善恶之分所以,从这一 点讲,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恶,都 与孔子不矛盾但孟子的性善论实为 儒家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之基础 在这一点上,孟子对儒家可谓功勋卓 著除此之外,他还把孔子的“仁”发展到了“仁义”孔子谈“ 仁”也谈“义”,孟子谈“义”也谈“仁”,但两者还是有侧重点的 不同孔子重“仁”,孟子重“义”,所以孔子曰“成仁”,孟子曰 “取义”;孔子讲“杀身成仁”,孟子讲“舍生取义”仁”“义”区 别在哪里呢?其实两者本质并无不同,只是表现的地方不同。

      孟子就进行过区分,他说:“仁者,人心也义,人路也”(仁 ,是人的内心修养义是人所遵循的正道他又说:“仁, 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仁是安身立命之所,义, 是人行事的正确法则)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义”,乃表明 他更注重对人外在行为的评价,这除了表明他更希望翁仁心表 现出来,施及于人,也表明他更注重实际——一个人内心的真 实思想,我们是无从知道的,也无需知道,无需控制也无从控 制,只要他外在行为合乎道德规范即可义者,宜也义 ,就是行为适当)所以,孟子的“义”比孔子的“仁”,更具体可 行,操作性强这是孟子对儒学的第二大贡献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 ,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他认为人 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 ”,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这些“善端” 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 叫“良知”性善论与仁政二、“仁政”思想(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1、其中包含着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也就 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这是孟子学说的 精华所在,是对我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总结和提高 2、养民、教民也是王道思想的核心内容.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从其性善论出 发,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学说。

      仁政 ”就是要求国君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 定一)什么是养民? 养民就是制民之产先秦诸子选读:《孟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一课第一课王好战,请以战喻王好战,请以战喻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么就不要指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征兵役徭役能做到)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那么) 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渔网不下到池塘里去捕鱼,(那 么)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用斧头砍伐树木的行为按一定的季 节深入山林进行,(那么)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与鱼鳖之类的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使得百姓供 养家人或给死去的亲人办丧事就都没有遗憾了百姓供养家人或给死去的亲人办丧事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选文1与译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五课 人人 和和“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 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 而刑之,是罔民也没有稳定的财产却有稳定的心(即能坚持道。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