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可行性探索.docx
13页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可行性探索 【Summary】在西方社会工作专业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社会工作价值观和社会工作伦理成为了社会工作专业的生命线,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和灵魂本文就社会工作伦理这一核心和灵魂在我国的本土化进行探索,通过对社会工作伦理的定义和本土化概念进行明晰、对国内外社会工作伦理进行比较、对国内社会工作伦理现状进行阐述、以及对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探索,以构建促进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工作伦理關键词】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文化G644.5 A 2026-5328(2022)02--02社会工作伦理的研究,能够体现社会工作的价值,强化社会工作者工作过程中伦理守则,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化水平社会工作显著的价值特点与专业化的伦理特点,是社会工作的核心与灵魂,其伦理特征决定了社会工作伦理研究的重要性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对社会工作的伦理研究已经趋近成熟,并且制定了比较完善的社会工作伦理守则,其中以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NASW)制定的伦理守则最为成熟虽然国内不少学者对我国的社会工作伦理进行了研究,但对其研究明显滞后于社会工作理论及其实务的发展对社会工作伦理的研究,应该在借鉴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以及社会、文化特征,通过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研究出适合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本土化社会工作伦理。
一、社会工作伦理对社会工作伦理的研究,首先要对社会工作理论进行概念界定,其次要明确其内涵以及意义一)社会工作伦理的概念1979年《美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将社会工作伦理定义为“社会工作依据其哲学信念与价值取向发展而得的一套伦理实施原则,以作为引导与限制助人活动或行为的依据[1]李增禄认为“社会工作伦理是社会工作专业特质重要项目之一伦理守则是一种专业行为的道德标准,将专业哲理及价值取向内化于专业人员的行为上,是专业行为的规范徐震认为社会工作伦理是“可由社会工作集体分享之抽象的价值、信仰推演而来之相对具体而可实践的行为标准这些标准,经由社会工作专业组织确认,依一定程序订定成专业成员的共同遵循的规范,并明文规定,就称之为社会工作专业守则[3]罗肖泉认为“社会工作伦理是作为应用伦理学分支的职业伦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社会工作职业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和社会工作者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为研究对象,也为评判社会工作从业者的道德行为提供依据”[4]综合学者的研究,本文将社会工作伦理定义为建立在社会工作的理念与价值取向之上,将社会工作价值观具体化与操作化,以规范引导与约束限制社会工作专业和从业人员的助人活动或行为,以及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在遇到伦理困境时提供启示与指导的一套行为标准与规范体系。
二)社会工作伦理的内涵及意义社会工作伦理是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具体化,是社会工作的核心和灵魂之一结合社会工作伦理的概念以及社会工作伦理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社会工作伦理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工作伦理是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价值观的具体化和操作化西方国家社会工作伦理及其守则在制定的过程中必定会遵循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及其价值观,贯穿于社会工作专业、为社会工作者所信奉的核心价值,是社会工作独特的目标与发展的基础服务、社会公正、个人尊严与价值、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正直、能力这些核心价值的组合反映了社会工作专业的独特性,核心价值和由此衍生出的原则必须配合不同的人类社会环境及其复杂性而定[5]这充分表明,社会工作伦理是在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价值观和理念指导下的守则或标准,而脱离社会工作核心理念或价值观的社会工作伦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伦理2、社会工作伦理是社会工作专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是一套指导社会工作实务的伦理标准社会工作伦理具有规范性,能够规范引导和约束限制社会工作专业和从业人员的行为和活动社会工作伦理不只是社会工作核心理念和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和操作化,它还具有对从事该专业的人员的规范引导和约束限制功能。
社会工作伦理的规范性,有助于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提高人们对社会工作专业水平的认识,规范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行为和活动,提高社会工作助人效果,促进社会福祉3、社会工作伦理具有很强的实务性与指导性,为社会工作者工作过程中提供价值观、原则以及标准社会工作伦理的这些价值观、原则和标准不仅仅是社会工作者实践的指导思想,还能够为社会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遇到伦理困境或需要进行伦理抉择时提供标准和指导社会工作伦理的实务性与指导性能够丰富社会工作的实务内容,进一步促进社会工作的实务建设,提高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性其指导性能够在不断的指导与规范过程中提高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识和对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认识,有助于社会工作专业的更好发展二、国内外社会工作伦理的比较对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研究离不开社会工作专业与伦理发展都相当成熟的美国等国家经验的借鉴下面就美国社会工作伦理与我国社会工作伦理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照异同点为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提供借鉴方向一)西方社会工作伦理1999年修订版的《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NASW)伦理守则》包括序言、伦理守则的目的、伦理原则和伦理标准四部分,以这四部分内容囊括整个伦理守则1、序言该部分首先对社会工作专业的首要使命进行了介绍,该伦理阐述社会工作专业的首要使命在促进人类的福祉,协助人类满足其基本人性需求,尤其 关注于弱势群体、受压迫者及贫穷者的需求和增强其力量。
[6]对社会工作的历史传统和定位进行了介绍,明确了社会工作的基础就是关注那些产生、影响和引发生活问题的环境力量对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案主”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描述,着重强调了社会工作专业使命的立足点在于社会工作的一整套核心价值,即服务、社会公正、个人尊严与价值、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正直和能力2、伦理守则的目的首先描述了伦理守则的六个主要目的,一是确定社会工作的使命所立足的核心价值 二是概括了广泛的伦理原则,以反映专业的核心价值,并建立一套指导社会工作实务的伦理标准三是帮助社会工作者在专业职责相冲突或产生伦理疑惑时作为相关思考的依据四是提供给社会大众了解社会工作专业责任的伦理标准五是增进新进实务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化,使其了解社会工作的使命、价值、伦理原则和伦理标准六是阐明了社会工作专业自身的标准,得以评估社会工作者是否有违反职业伦理的行为3、伦理原则该部分伦理原则是对序言中社会工作六大核心价值的详细描述,围绕服务、社会公正、个人尊严与价值、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正直和能力六大核心进行伦理原则的分析,核心价值为每个原则提供概念基础,伦理原则围绕核心价值进行展开4、伦理标准伦理标准部分是美国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的重点部分,也是该伦理守则篇幅最大的部分。
该部分围绕伦理标准关注的社会工作者对案主、对同事、对实务机构、作为专业人员、对社会工作专业以及对广大社会的伦理责任六个焦点,以155条伦理标准进行阐述二)我国社会工作伦理目前可供参考的国内社会工作伦理有民政部于2012年12月28 日发布的《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指引》、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现更名为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1994年制定的《社会工作者守则》,以及一些地方性的职业道德指引与守则《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指引》包含总则和七个章节共计24条,总则描述了制定该守则的目标,随后对社会工作者的概定进行了界定,并对社会工作者的义务进行了阐述,强调社会工作者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专业理念,热爱本职工作,以高度的责任心,正确处理与服务对象、同事、机构、专业及社会的关系[7]第二至六章分别阐述了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同事、机构、专业和社会关系五个方面的伦理要求和伦理守则,第七章为附则在阐述过程中大多使用“社会工作者应该怎么做”的描述方式,较多的是一种道德约束,较少有法律约束力《社会工作者守则》由总则和职业道德、专业修养和工作规范四个部分组成,共计18条总则描述了社会工作者的定位以及社会工作者的目标任务等,强调“中国社会工作者继承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世界各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文明成果,高举人道主义旗帜,以促进社会稳定和全面进步为己任。
[8]职业道德方面主要针对社会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应该具有的职业道德;专业修养方面主要阐述了社会工作者对专业发展应该持有的态度和工作方向,工作规范方面主要闡述了社会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对工作对象、同行、社会、专业等方面社会工作者应该遵守的规则和应该做的事情三)国内外社会工作伦理的异同西方社会工作伦理与我国社会工作伦理有以下相同之处1、中西方社会工作伦理都强调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的价值观和核心理念西方社会工作伦理首先就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就行了强调和描述,并将此作为社会工作伦理的重要点进行强化和要求我国的社会工作伦理同样“总则”中对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进行了强调和描述2、中西方社会工作伦理都强调了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同事、机构、和社会方面的义务和工作规范西方社会工作伦理分别对案主、对同事、对实务机构、作为专业人员、对社会工作专业以及对广大社会方面的焦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述我国社会工作伦理虽然没有像西方社会工作伦理那样进行全面的描述,但是在伦理描述过程中同样对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3、中西方社会工作伦理都对社会工作者服务或工作过程中有着一定程度的规范引导和约束限制西方伦理守则中的伦理标准,我国伦理守则中的不同章节以及工作规范方面的内容都不同程度地描述了社会工作者在服务或工作过程中应该遵守的规范引导以及应有的约束限制。
西方社会工作伦理与我国社会工作伦理有以下不同之处1、中西方社会工作伦理基于的层面有着比较大的差异西方社会工作伦理更多基于社会层面,尤其是社会工作者在服务和工作过程中更多的基于社会层面对伦理进行阐述我国的社会工作伦理具有较强的政权性质,更多的基于国家层面对社会工作伦理进行阐述2、中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的指导理念和指导价值观存在较大的差异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的指导理念基于西方宗教理念,甚至整个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也受到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我国社会工作伦理的指导理念受到我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思想等特色思想理念的影响,指导价值观方面主要基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中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的规范引导和约束限制存在较大的差异西方社会工作伦理对社会工作者在服务和工作过程中的伦理守则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可能遇到的冲突和伦理困境提出了指导性的启示,同时一些条文还具有法律效力,对社会工作者有着较强的规范引导和约束限制我国的社会工作伦理更多的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社会工作者在遇到冲突和伦理困境时,很难直接从伦理守则得到一些具体性的启示,而且不存在具有法律约束力学者万颖杰在描述我国社会工作伦理守则时陈述到我国社会工作伦理守则存在“内容过于笼统,不利于实践操作”“专业法律体现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监管”[9]等问题。
三、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是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提高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一)本土化概念1971 年的联合国社会工作调查会议首次提出了社会工作本土化,将其界定为“将社会工作功能和教育与某个国家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的进程”[10]中国《语言大典》将“本土化”定义为“使之具有本土特征或适应本土条件和实际的行为过程”[11]王思斌认为,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是指产生于外部的社会工作模式进入中国,同其相互影响进而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而发挥功能的过程[12]在本土化概定的界定中,不能孤立地理解本土化的内涵,应将本土化和本体化、观念重建化、土生化和处境化等概念进行综合理解[13](二)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是社会工作伦理在我国的本土化发展,是在借鉴西方社会工作伦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