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的冕服制度.docx
10页北魏的冕服制度 党倩冕服是中国传统的礼服,是礼仪文化的一部分,在古代彰显着等级、秩序、信仰与习俗冕服从殷商时期发端,到西周完备,两千年间虽多有变异,但一直不出周礼框架北魏时期胡族入主中原,冕服制有明显的胡人特色但从整体上来说,冕服的发展趋势是向中原文明靠拢的,孝文帝改革是北魏冕服制改革的阶段性成果虽然中间经历许多坎坷,但北魏的冕服改革可以说开启了北朝汉化的历程,为北朝及隋唐时期汉文化的继承发展奠定了基础北魏前期的胡服北魏是西晋丧乱以后在中国北方出现的第一个稳定王朝,由鲜卑族拓跋部建立淝水之战后前秦大乱,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拓跋族首领拓跋珪召开部落大会,即位代王,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拓跋族作为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礼仪制度都以游牧的生产方式和部落联盟的组织形式为基础入主中原以后,虽然历代统治者都锐意向汉族学习,但其传统深固,加之北方少数民族众多,且长期互相交融,所以北魏前期仍是一个胡族特色明显的政权,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孝文帝改革以前这种胡族特色表现在服饰上就是衣胡服胡服在先秦时期就传入了中原,秦汉以来也穿胡服,不过是用来作为戎服的北魏起自少数民族,不仅戎服如此,常服也是如此,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了后代。
朱熹曾论胡服,“中国衣冠之乱,自晋五胡后来遂相承袭唐接隋,隋接周,周接元魏,大底皆胡服 [1]据《晋书·礼志》,“裤褶之制,未详所起,近世凡车驾亲戎、中外戒严服之服无定色,冠黑帽,缀紫摽,摽以缯为之,长四寸,广一寸,腰有络带以代鞶中官紫摽,外官绛摽又有纂严戎服而不缀摽,行留文武悉同其畋猎巡幸,则惟从官戎服带鞶革,文官不下缨,武官服冠可见胡人作为常服,在汉人则主要被用于戎服不过《晋书》言之不详,其实裤褶传入中原是在赵武灵王时期,之后历代都有采纳,但与胡人所用样式并不会完全一致,有的只用冠,有的只用衣服和摽带南北朝时期南北服饰不同,“(常服)江南则以巾褐裙襦,北朝则杂以戎夷之制[2]当然,界限也并非截然分明,南北双方文化交融,南方受其熏习,也渐渐染上了胡风,北方受汉文化影响,在服饰上与此前有所不同南梁将领陈庆之在战败以后返回南方,目睹了北朝文化后,在观念上有了很大变化,并且“钦重北人,特异于常朱异问他原因,他说,“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不仅如此,自此以后,陈庆之“羽仪服式,悉如魏法江表士庶,竟相模楷,褒衣博带,被及秣陵[3]由此可见南北文化在服制上的差异和交融。
胡人便习弓马,衣服不同于中原古有的上衣下裳,或者宽衣博带的样式,而是“冠则惠文,带则贝带,履则靴,裤则上褶下裤[4]关于这种裤褶的样子有很多种说法,一般看来,褶是一种长袍上衣,类似于汉族的长袄,胡族是左衽或者对襟,后来改为汉族通用的右衽,分大口和小口袴是下衣套裤,膝以下加缚带北朝流行黑纱制成的平顶圆形笼冠,或者筩子帽,有不同的颜色作为标记袴褶有绣成的,有衲成的,[5]作为戎服还有其他的配套附件,例如两当铠甲和马铠[6]北魏之初,这种胡服不仅被用作常服,朝服也是如此可以说在北魏初期,胡服还是作为主流服饰,汉服在这一阶段并未有很多涉入,直到孝文帝改革后期,才逐渐有所改善北魏冕服制度改革历程北魏前期以胡服为主,但服制方面的改革一直在进行当中道武帝天兴元年(398年)就曾试图用中原衣冠来革新传统服装,“命朝野皆束发加帽”,“帽”就是冠[7]这一次只是尝试让习惯散发的少数民族学中原人束发加冠[8]但即便是这样的政令也没能有效地贯彻,毕竟风俗已久,想要很快改变难度太大而且初建国事务繁多,各项制度都草创未备,更不用说冠服了但北魏统治者在这方面的努力一直没有中断,道武帝天兴六年(403年)还颁布过一道政令,“诏有司制冠服,随品秩各有差,时事未暇,多失古礼”。
[9]这次礼官制定冠服,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但因为“多失古礼”,可见并不令人满意,所以也没有施行到了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期,北魏的冠服制度才最终确定了下来,不过这也经历了一个较长过程首先是孝文帝太和十年(486年),这一年的“春正月癸亥朔,帝始服衮冕,朝飨万国[10]这是北魏的皇帝第一次冠冕服衮以示外,不仅展示了改革的成果,也表明了改革的决心除在朝飨上,祭祀中孝文帝也一改传统服饰,“帝初以法服御辇,祀于西郊”[11]这是皇帝本人的服制,对于公卿的冠服也在积极地改革当中同年四月一日,“始制五等公服”,到了八月的时候,“给尚书五等品爵以上朱衣、玉佩、大小组绶 [12]有的学者认为,这次的颁授是冠服改革的一个成果,但实际上所谓“朱衣”,仍是鲜卑传统的袴褶[13] 但北魏皇帝赐臣下袴褶,或者赐来朝者袴褶都是常例,[14]并非冠服改革的一个方面太和十年之后可能又一次下诏制定冠服,受诏的是李冲、冯诞、游明根、高闾等,参与讨论的还有刘昶,他们反复磋商,用了六年时间才制定出来[15]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16]这才真正算是有阶段性成果了但是孝文帝时期的服制改革并没有最终确定下来,所谓“早世升遐,犹未周洽”,到了肃宗时,“又诏侍中崔光、安丰王延明,及在朝名学更议之,条章粗备焉。
[17]到了熙平二年(517年),“太傅、清河王怿、黄门侍郎韦廷祥等,奏定五时朝服,准汉故事,五郊衣帻,各如方色焉[18]这在服制改革上又进了一步,这距太和十九年已经二十三年了孝文帝的改革冠服还是颇有成效的,但很多学者认为改革受阻颇多,且常有反复,实际上情况可能并非如此例如常被引用的一条史料,《南齐书·魏虏传》记太子元宏事,“宏初徙都,恂意不乐,思归桑干宏制衣与之,恂窃毁裂,解发为编服左衽”根据这里的描写,更像是太子反对迁都的一种表达,并不能说明冠服改革受到了阻挠在《资治通鉴》里有相关记载:“魏太子恂不好学,体素肥大,苦河南地热,常思北归魏主赐之衣冠,恂常私著胡服[19]这条史料不仅不能证明冠服改革的效果不明显,恰恰相反,正因为改革卓有成效,太子才会“私著胡服”王国维认为,“盖后魏本以袴褶为朝服,相沿已久,不能遽变也[20]又《梁书·陈伯之传》记褚緭事,“緭在魏,魏人欲擢用之魏元会,緭戏为诗曰:‘帽上著笼冠,裤上著朱衣,不知是今是,不知非昔非’”这是梁天监元年(502年)的事情,则此时元会仍然穿传统的胡服王国维在这里判断,“盖世宗以后又复用代北旧俗也 [21]王国维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他认为太和元年“置五等公服”就是北魏服制改革的标志,如果过了这个界限,就表明改革出现了反复。
但实际上太和元年的置公服只是一个开端,甚至并没有马上付诸实施大概过了三年,李冲等受诏开始操作,此后又用了六年,直到太和十九年才正式完成虽然如此,但孝文帝去世时服制改革仍没有最后落停,即位的世宗进一步将其完善,而非“复用代北旧俗”所以从太和元年一直到世宗初年,这期间所用,应该还是以胡人原本的服饰为主,而非改革出现了反复北魏的冕服制度北魏初期是以传统的袴褶作为常服的,祭服、礼服也如此,这是君臣自上而下的一个大致情况,但皇帝作为一国元首,在礼制上,毕竟要更为正式一些,并且如果想让整个国家都走上中原正统的轨道,就必须先从自身做起所以,北魏的冕服制度改革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直到世宗时期才算初步完成道武帝天兴六年(402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制作冠冕,但似乎并不能合乎礼制,皇帝大概本人也没有服冠冕[22]孝文帝是有史料记载的北魏第一个服冕的皇帝,这是在承明元年(476年),孝文帝十岁的时候[23]太和十五年(492年)十一月己未朔,“帝释禫祭于太和庙帝衮冕,与祭者朝服”[24]在北魏前期,是只有皇帝服冕的,到了太和改革的后期就不一样了,大臣也开始服冕太和十九年(496年)十一月癸未,“诏三公衮冕八章,太常氅冕六章,用以陪荐。
[25]不过这个时候的冕服仍然有限制,只有皇帝、太子、三公、礼官太常等服冕,与此前大夫以上皆服冕不同这个可能有多方面原因,或者是孝文帝当时制度本来如此,并不愿太多人服冕或者是服制还未最终确定下来,只到三公一级,太常作为礼官,因其身份特殊,要参与礼仪祭祀,所以必须有相应的礼服当然还有一种可能,下层反对的比较激励,所以冕服制并不能贯彻下去但是不管怎么样,北魏的冕服制度只能说是初具规模所以很多人认为北魏皇帝以下无冕服,所谓“后魏帝服衮冕,与祭者皆朝服”[26]这里的朝服,如前所述,就是鲜卑族传统的袴褶之服但这种观点明显是有偏差的,这只是观察到了太和十九年之前的情况太和十四年(491年)冯太后去世,次年孝文帝举行禫祭,据《魏书·礼志》载:(太和十五年)十一月己未朔,帝释禫祭于太和庙帝衮冕,与祭者朝服既而帝冠黑介帻,素纱深衣,拜山陵而还宫庚申,帝亲省齐宫冠服及郊祀俎豆癸亥冬至,将祭圆丘,帝衮冕剑舄,侍臣朝服辞太和庙,之圆丘,升祭柴燎,遂祀明堂,大合既而还之太和庙,乃入甲子,帝衮冕辞太和庙,临太华殿,朝群官既而帝冠通天,绛纱袍,临飨礼帝感慕,乐悬而不作丁卯,迁庙,陈列冕服,帝躬省之既而帝衮冕,辞太和庙,之太庙,百官陪从。
奉臣主于斋车,至新庙有司升神主于太庙,诸王侯牧守、四海蕃附,各以其职来祭北魏皇帝早已服冕,到这个时候的制度应该已然固定了下来参照北齐的制度来观察,应该是“平冕,白珠十二旒十二章[27]根据孝文帝服衮冕的场合,似乎与周礼有出入如果按照《周礼》制度,“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飨射,则鷩冕[28]但是看孝文帝的服冕情况,太和庙的禫祭、祭圆丘、朝飨、祠太庙都是衮冕,而无鷩、毳等,可见北魏的皇帝冕服制度仍未完善,这也是北魏的特点之一北魏大臣只见有三公和太常服冕,至于其样式,据《魏书·礼志》,为“三公衮冕八章,太常氅冕六章八章、六章均为偶数,这是《周礼》的命数这个已经是在太和十九年了,对比先前孝文帝的冕服情况,或许可以印证一个观点,在这期间北魏在冕服上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是参考了南朝制度的[29]在这期间南北双方文化交流上发生了两件事情,其一是王肃北奔,并参与了北朝的礼制改革,事在太和十七年(493年)另一件事情稍微早一些,太和十五年的时候,蒋少游作为使臣出使南齐,而他是北魏制度的制定者之一,所谓“宫室制度,皆从其出[30]虽然主持礼制的是李冲等,但相信蒋少游也是参与其中的北魏冕服制度虽然在前期多掺杂胡制,但经过孝文帝的大力革新,在汉族士大夫李冲等的努力下,已然具备了一定的规模。
到了太和后期,又参考南朝制度做变更,就更加完善了所以北魏末年陈庆之从北方回去以后,便认为“衣冠士族,并在中原”,而且还“羽仪服式,悉如魏法”,带动南方“江表士庶,竟相模楷,褒衣博带,被及秣陵并且正因如此,北齐才将北魏的制度沿袭了下来,并最终以令的形式加以确定注释:[1]《朱子语类》卷91[2]《旧唐书·舆服志》[3]杨炫之、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卷二《景宁寺》[4]王国维《胡服考》,《观堂集林·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5]《魏书·蠕蠕传》有“各赐绣裤褶一具”[6]例如《魏书·蠕蠕传》肃宗给阿那环的赐物里就有“绯纳小口裤褶一具,内中宛具;紫纳大口裤褶一具,内中宛具”,可见裤褶是成套的,必然有其他的附件关于裤褶的样式,史料所载甚略,不过还有北魏的一些画像砖可以提供参考,例如河北景县的封氏墓,河南邓县画像砖等《沈从文》主编《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有《北魏景县封氏墓着袴褶俑》一篇,可以参看[7]《资治通鉴》卷110《晋纪》“安帝隆安二年”胡三省注引《晋书·舆服志》谓“帽,犹冠也[8]《魏书·礼志》:“太祖天兴元年冬,诏仪曹郎董谥撰朝观、飨宴、郊庙、社稷之仪[9]《魏书·礼志》[10][11][12]《魏书·高祖纪》。
[13]《魏书·成淹传》[14]《魏书。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