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oc
17页第二章 认知发展第一节 认知发展概述1. 认知的定义:(P47)认知是人类智力活动的过程与产物认知发展的定义:指一个人进行智力活动并获得相应产物的能力的进步或提高2. 认知发展的模式:(P48)阶段性发展观点常被比喻成“爬楼梯”(质的变化),连续性发展观点被比喻成“爬斜坡”当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解释了一种阶段性与连续性并存的认知发展观点3. 认知发展过程的两种理论(P50)领域一般性的观点认为,只存在一条认知发展路线,即认知发展几乎是同时在多个领域发生(中心思维存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主张领域一般性的观点,他认为逻辑思维发展是认知发展的基本路线领域特殊性的观点认为,认知发展是以不同的速度在不同的领域发生的,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分别存在一些完全不同的发展路线,它们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多个中心,多个发展内容)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坚持的就是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性观点4. 教师为什么要了解认知发展(P54)第二节 认知发展理论(此节大部分内容与第一章有重复)1.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P39&59)1) 图式的概念:皮亚杰组织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式称为认知结构,把使得个体能够理解世界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2) 同化的概念:同化就是根据已有图式来理解新事物或事件的过程,是对新的环境信息加以修改,使之更为适合已有的知识结构。
3) 顺应的概念:当已有的图式在探究世界的过程中不能奏效时,个体就会根据新信息或新经验对已有的图式进行修改或重新构建,以使新的信息得到更为全面的理解,这就是顺应4) 平衡调节机制的概念:当已有的经验和当前的问题之间产生了不平衡,人们很自然地试图通过某些方式来减少这种不平衡,建立新的图式或者调整旧的图式等,直至达到一种新的平衡,这种恢复平衡的过程叫做平衡作用5) 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见第一章第三节内容 第一,感知运动智力阶段第二,前运算思维阶段第三,具体运算思维阶段第四,形式运算思维阶段2. 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P61-66)1) 基本观点① 认为人脑就像一部复杂的计算机,能够快速和精确地处理信息② 认为人类特别是儿童是通过发展硬件(脑和感觉系统)和软件(加工策略和规则)来提高认识③ 坚持发展的领域特殊性④ 认为存在基础发展和高级发展两种认知发展过程2) 信息加工观的研究特点① 侧重于分析儿童在某一领域所处的认知发展状态② 关注认知发展转变的机制③ 在解释认知发展的机制时,更关注信息加工过程④ 注重研究知识基础与信息加工水平的关系,以及知识在儿童的认知活动中的作用3) 信息加工观点认为存在基础发展和高级发展这样两个认知发展过程:① 基础发展表现在工作记忆容量与加工速度、注意与知觉编码、信息加工方式上② 高级发展表现在认知策略和元认知水平等方面。
3.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1) 社会文化的影响(P67)2) 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和意义(见第一章第三节内容)(P69&38)第三节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与教学设计1.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水平(P71)2. 青少年注意力的发展(P72)青少年时期个体能更好地进行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替运用,通过这种交替,青少年能够以更长的持续时间对特定对象进行观察3. 青少年思维能力的发展(P74)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互联网的使用对二者的影响4. 如何根据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设定课程?(P79)(论述题,需要举具体例子)⑴ 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习环境与课程教学等几个方面来综合考虑① 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启发和促进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逻辑推理以及掌握复杂抽象概念的能力② 教学内容: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确定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并提供与其水平相一致的教学内容③ 学习环境: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⑵ 何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关注的不是教师应以什么方式最有效地传递信息,而是提供互动的、鼓励性的活动,满足学习者个人独特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在不同复杂程度下学习并加深理解。
因此老师应该将学习的主题和问题置于更宽广的背景下,来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①优化感知环境可以从实现知觉情境的丰富性和新奇性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引发直接感知的丰富的知觉情境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创设能够引发注意的新奇的知觉情境②创设体验情境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并对学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认知过程进行实践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体验情境,使学生有可能对认知技能进行模仿和内话例如,在基于案例的学习中,学生对案例进行研究、归纳和判断时 ,必须像实践者那样思考并处理复杂的问题③创设探索环境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假设性问题来创设探索环境例如,让学生“如果地球上人类灭绝会是什么样?”等探索性的文章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④创设自主学习环境教师可以通过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从而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都能获得学习的进步,进而使认知能力得到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宽松、民主的学习情境对于自主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成功体验也是自主学习不断深化的保证 ⑤创设合作环境教师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让不同水平的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从而共同提高。
同时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独立思考的见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要提倡教学相长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 第三章 智力第一节 智力概述1、 什么是智力(P97)智力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抽象推理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等.2、 智力的测量(P98-101)1) 三种量表的名称:比奈-西蒙量表(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斯坦福-比奈量表,韦克斯勒量表2) 比奈-西蒙量表的设计目的(P98):定量测量智力水平3) WAIS-R包括词语和操作两个分量表4) 韦克斯勒量表的优势① 在任何情况下,除了可以测出总的智商,还可以分别计算出语词智商和操作智商,克服了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只能测量个体的总体智力水平的局限② 应用广泛③ 开始使用离差智商的概念离差智商是指个体测验分数与同年龄组总体得分相比较得出的相对分数5) 离差智商的公式意义(P100):可以知道一个人在同龄人中的相对位置3、 智力的理论(P102)1) 智力理论的三大派别:智力因素理论、智力系统理论和智力认知理论① 智力的单因素理论i. 斯皮尔曼g因素理论: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ii. 卡特尔的液态智力和晶态智力:液态智力是发现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晶态智力包括一个人所获得的知识以及获得知识的能力iii. 液态智力和晶态智力发展特点:液态智力发展到一定年龄就不再提高,而晶态智力可以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② 智力的多因素理论吉尔福特的模型(P104)吉尔福特提出的智力结构三个维度:心理过程(知觉,记忆,推理),测验材料(语词,计数,空间)和能量(速度,质量)③ 智力系统理论(P105)i.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基本观点: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每个人身上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9种能力这几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从而使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8种智力类型:言语智力,逻辑-数学能力,空间能力,音乐能力,身体-觉能力,人际能力,内省能力,关于自然的能力,存在注意智力情绪智力:4个主要成分:准备和适当地知觉、评价和表达情感的能力;运用情感、促进思考的能力;理解和分析情感、有效地运用情感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以促进情感和智力发展的能力ii. 斯腾博格三元智力理论:三种智力类型(分析、创造和实践智力)(P108)第二节 青少年的智力发展1、 青少年智力发展的特点1) 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P111)智力发展假说:布卢姆认为,如果把一个人的智力以17岁的水平作为100%,那么,5岁之前就可以达到50%,5岁~8岁又增长30%,剩余的20%是在8岁~17岁获得的。
2) 智力发展的差异(P112)① 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i. 智力发展的水平差异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研究表明,人类的智力差异从低到高表现为许多不同的层次人类的智力分布基本上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形式ii. 智力发展的结构差异:由于智力不是一个单一的心理品质,它可以分解成许多基本成分,因此每个人智力的结构或者说组成方式上也有所不同② 智力发展的团体差异:性别差异,不同职业,种族之间在智力上也存在差异智力测验的文化不公平性也是造成不同团体间智力差异的原因之一因为大多数智力测验是依据某一团体生活经验编制的,测验所使用的语言符合该团体的文化习惯,评价标准也依该团体而定③ 智力发展的速度差异:早熟:智力发展较早,如李白,莫扎特大器晚成:前期发展缓慢,但后来居上,智力在较晚的年龄才得到了高水平的发展,甚至表现出惊人的才智.如达尔文2、 智力发展的影响因素(P115)1) 遗传:生物前提条件,决定发展的可能范围2) 环境:3) 个体的主观努力与实践:影响制约发展的程度遗传与环境对智力发展是交互影响的3、 青少年的智力发展与教育(P117)1) 科学应对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教师应为所有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鼓励学生认识到智力是可塑造的2) 注重基础知识、经验和实践教师要帮助学生充分使用自己的智力,即了解并利用自己的优势,改进或者回避自己的劣势,使学生通过在学校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另外,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智力、创造智力和实践智力第三节 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1、 创造力概述创造力的定义:是产生新奇而有用的问题解决方法的能力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一定水平的智力会使人有机会进行创造,但人们通常不利用自己的这种机会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5个要素)独创性,流畅性,变通性,精细性,现实价值2、 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创造力与内在动机的关系:内在动机是激发创造力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因素个体之所以能够表现出较高的创造力,是因为他们能从所创造的事物中得到快乐和满足3、 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途径(对每点结合实践适当展开)(P130)1) 培养创造性认知能力① 培养创造力的知识基础②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i. 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使用发散性思维;ii. 老师还应帮助学生分清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这两种不同思维类型之间的区别,并使学生学会在特定的情景中运用适宜的思维类型。
2) 培养创造性人格3) 创设有利的社会环境① 创造性的训练环境② 鼓励性的支持环境③ 性别平等的社会文化环境④ 评价体系完整的教育环境第四章 社会性发展1、 个体社会性发展的特点(P144)1) 个体的社会性发展是在遗传的基础上进行的2) 个体的社会性发展是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的3) 个体的社会性发展是一个毕生发展的过程2、 社会性发展的理论流派1)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P145&29)2)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理论(P146)3) 文化理论:文化决定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经验由个体所处的特定文化所提供的期望、资源和挑战塑造4) 生态学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