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古文博学院--北大.doc
7页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是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的学院,学院的主要专业考古学和博物 馆学分别创建于1922年和1947年,著名学者马衡、胡适、向达、梁思永、裴文中、 苏秉琦等都曾经在这里工作和任教学院现有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系和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系 两个系,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文物建筑4个本科生专业(后二者是按专业对待 的专业方向) ,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及商周考古、汉唐宋元考古、宗教及中西文 化交流考古、陶瓷考古、科技考古、古文字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文物建筑等研究生 专业方向专业现有以15名教授和12名副教授为骨干组成的专业师资队伍,另有外聘 专任研究生导师5名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20~24名、博士研究生8~10名、外国 留学生和港澳台研究生3~8名,并设置有博士后流动站学院教学及科研设施齐全,除 教学使用的各种专业教室外,还有第四纪年代测定试验室、文物保护试验室、陶瓷研究所、 图书资料中心、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等可供研究生学习和科研之用此外,教育部人 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也在考古文博学院合署办公, 中心设置的重要研究课题和中心的资料也可以为研究提供方便。
一、专业及研究方向介绍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该专业中的考古学科是国家该领域唯一的重点学科,拥有一批在 国内外考古界享有很高威望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考古教学和科研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力本院现在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重大精品项目“多卷本中国考古 学” 、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等多项重要科研课题,先后有19项省部级以 上教学科研项目获奖,被誉为“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和“21世纪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1、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方向设置:共10个它们是:旧石器时代考古、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商周考古、 秦汉考古、隋唐考古、宋元考古、陶瓷考古、宗教考古、中外交流考古、科技考古 培养目标:通过至少4年的学习和研究,熟悉本专业的理论与方法,掌握本专业及相 关专业领域的主要知识,洞察本专业方向的学科前沿动态,能够发现并解决本专业领域的 重大学术课题,修满规定的课程,撰写一篇考古学或文物保护科学技术领域的4~8万字 的学位论文毕业后能够适应国家各级文物考古科研单位、遗产保护科研单位、高等院校 相关专业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2、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方向设置:共12个它们是: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商周考古、田野考古学、汉 唐宋元考古、陶瓷考古、佛教考古、中外文化交流考古、科技考古、博物馆学、博物馆藏 品研究、文物保护科学、文物建筑 培养目标:通过2至3年的学习和研究,掌握所学专业领域的基本方法和主要知识, 能够发现并解决本专业领域的某些学术课题,修满规定的课程,撰写一篇考古学及博物馆 学或文物保护科学技术领域的2~4万字的学位论文(或相应的遗产保护方案、博物馆陈 列方案) ,毕业后能够适应国家各级文物考古科研单位、各类博物馆及展览馆、遗产保护 (包括古代建筑)等科研及实施单位对业务能力的要求,也能够从事文物行政事业单位的 工作。
二、博士生导师介绍王幼平教授:北京大学博士,北京大学跨世纪人才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旧石器时代 考古和国外旧石器时代考古曾经参加过世界多个国家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工作,并 主持过国内一些重要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主要著作有《更新世环境与中国南方 旧石器文化的发展》 、 《旧石器时代考古》 ,另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联系 方式:ypwang@严文明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世界史前与原史考古学联盟理事主要研究领 域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国农业考古及聚落形态考古发表的专著有《仰韶文化研究》 、 《史前考古论集》 、 《走向21世纪的中国考古学》 、 《农业发生与中国文明的起源》等多 种目前正在与国外合作开展“赣东北地区稻作农业起源” 、 “良渚文化石器研究” 、 “湖北 南部稻作农业起源”等课题的研究联系方式:wenming@赵辉教授: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中 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田野考古学的教学和研究,在考古学文化、史前社会、田野考古学 技术领域有专门的研究现在正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重大课题“聚落 演变与早期文明” 、科技部重点研究课题“中化文明探源过程之预研究·豫西晋南地区龙 山至二里头时期考古学文化的谱系与分期” 、中日合作“良渚文化植物考古学研究”等项 目。
发表研究论文、学术译文、田野考古报告40余篇部联系方式:cscazh@李水城教授:北京大学博士研究主要方向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国西部和北部新石器-青铜时代考古、中国西北- 中亚- 北亚新石器-青铜时代考古、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环境考 古、盐业考古等独立主持科研项目12项,其中包括中外合作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 日本资助项目,此外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等多个重要科研课题的研究代表作为《半山与马厂彩陶研究》 ,发表学术论文50 余篇(含英文) 近期研究领域主要在农业的起源、早期社会的复杂化进程、晚新石器-青 铜时代中国西部与西南部的文化互动与后续影响、山东莱州湾地区的古代盐业、早期东西 文化交流等方面联系方式:lisc@张弛副教授:北京大学博士研究主要方向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和田野考古学发 表专著有《长江中下游地区史前聚落研究》 近期主要研究领域有南方新石器时代早期文 化、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石器工业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区域经济、聚落与 社会联系方式:cscazc@刘绪教授: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夏商周考古、田野考古技术。
参加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承担的“多卷本中国考古学”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并主持科技部 重点研究课题“夏商周断代工程·天马曲村遗址分期与测年” 发表有研究论文和田野考 古报告40余篇现在正在进行科技部重点研究课题“中化文明探源过程之预研究·登封 王城岗遗址聚落形态研究”等课题的研究联系方式:gkglx@孙华教授:文博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青铜时代考古和中国先秦艺术参 加过文化部艺术研究院承担的“中国艺术通史”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并主持教育部人 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四川盆地青铜文化研究” 、国家文物局科研项目“中国古阙研究” 等课题主要专著有《四川盆地的青铜时代》 、 《神秘的王国――三星堆文明的初步理解和 解释》等现在正在进行青藏高原东麓古代文化的互动及古族迁徙、三峡地区古代文化与 历史等课题的研究联系方式:cscash@徐天进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夏商周考古、田野考古技术参加北大考古文博学 院承担的“多卷本中国考古学”的研究工作,并主持科技部重点研究课题“夏商周断代工 程·天马曲村遗址分期与测年”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早期刻划符号的收集与整理” 等重要课题的研究发表有研究论文和田野考古报告多篇。
现在正在进行教育部人文社科 研究基地“周原遗址的分期与布局研究”课题的研究联系方式:csca@高崇文教授: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主要研究领域是战国秦汉考古、 中国古代货币和楚文化研究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汉唐陵墓制度研究》 的课题负责人,现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发表有专著《当阳雨台山楚墓》和学术论文等数十篇联系方式:gaochw@赵化成教授:考古学系系主任、汉唐考古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副主任主要从事东周秦汉方向的考古教学与研究,在秦文化研究、周秦汉丧葬礼制研究 方面取得重要学术成果发表有专著《秦汉考古》 ,论文《甘肃东部秦和羌戎文化的考古学 探索》 、 《周代棺椁多重制度研究》等30余篇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 《汉唐陵墓制度研究》的课题负责人,现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联系方式: zhao1952@宿白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长作为中国历史考古学的奠基人,宿白先生学识 渊博,不但精通历史考古学,而且在中国古代建筑、版本学、历史文献学等方面的高深造 诣,亦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公认他以其深厚的考古学与文史功底,将本学科与其它边缘学 科融会贯通、纵横驰骋,不断开拓学术研究的新领域。
尽管年满八秩,但依然肩负着我校 考古学的科研任务,仍亲临课堂为研究生讲课宿白先生的许多论著,曾荣膺多项国内外 重要奖项联系方式:010-62765797转齐东方教授:北京大学博士主要从事汉唐时期的考古、历史、文物、美术的教学与 研究,研究领域涉及到吐谷浑余部历史、三国至隋唐时期墓葬制度、中国古代金银器、古 代马具、古代玻璃器、丝绸之路考古等出版学术专著《唐代金银器研究》等4部,发表 各种论著百余篇目前进行的科研项目有:北京大学重点项目《中华文明史》编写,教育 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重大课题“汉唐陵墓研究” 、 “汉唐边疆考古研究” 、 “古代 中外关系史:新史料的调查、整理与研究” 国家文物局研究项目“新疆北疆地区汉唐遗迹 的调查与研究” 联系方式:qdfang@徐萍芳教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 域为宋元考古、中国城市考古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研究先后主持过包括北京城 城市考古和保护等重要的考古工作和遗产保护工作,承担过多项国家和部委的重要科研项 目,其中包括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承担的“多卷本中国考古学”之《宋元考古》卷发 表有学术专著两部和学术论文数十篇。
联系方式:010-64044795秦大树副教授:考古学博士主要从事宋元明考古和陶瓷考古的教学和研究讲授宋 元明考古、宋元明考古研究、中国古代史(下) 、中国陶瓷史研究等本科和研究生的课程 主持过对河北磁县观台磁州窑遗址,河南禹州市神垕镇钧窑遗址的发掘发表了《观台磁 州窑址》 、 《宋元明考古》等专著和关于中国古陶瓷研究,宋元明考古研究等方面的中外文 论文50余篇近年来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国家文物局的研究项目多项目前主要进行钧窑研究和发掘报告的编撰,中原北方地区宋墓以及宋元时期仿古礼器等方面的研 究联系方式:qindashu@林梅村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外文化交流考古(青铜时代至郑和下西洋) 、丝绸之路 考古、中亚宗教考古,并从事出土梵文、去卢文、粟特文文书的研究先后师从史学家马 雍、梵学家蒋忠等著名学者,并于1993年赴华盛顿大学从事犍陀罗语研究出版《古 道西风》等学术专著7部,并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联系方式: linmc@李崇峰教授:印度德里大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印度、中亚的佛教考古和中 印文化交流史研究先后承担过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文物局和省校合作的研究项目。
发表 有《中印佛教石窟寺比较研究》等论著近来正在从事印度佛教与新疆早期佛教遗迹关系 的研究联系方式: tflee@权奎山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陶瓷考古方向先后主持或参与主持发掘了江西丰城洪 州窑遗址、浙江慈溪越窑遗址、江西景德镇明清御窑遗址等重要古代瓷窑遗址的发掘和研 究发表有《寺龙口越窑址》的考古发掘报告(合著) ,另有《试论南方古代名窑中心区域 移动》 、 《关于唐宋瓷器上的“官”和“新官”字款问题》 、 《论洪州窑的装烧工艺》 、 《试论 越窑的衰落》等多篇学术论文当前主要从事江西景德镇明清御窑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 江西丰城洪州窑研究、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考古学研究等研究工作联系方式: quankuishan@吴小红副教授:北京大学博士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 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考古年代学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