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杭大运河详解.docx
11页京杭大运河详解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 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 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 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 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开展 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开展起了巨大作用春秋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 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了 “南 水北调”东线工程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工程成 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工程2014年9月,通州、武清、香河三地水务部门已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京杭大运河通 州一香河一武清段有望实现复航,计划于2017年实现初步通航,2020年正式通航 中文名称:京杭大运河 别名:京杭运河所属地区: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安徽地理位置:中国东部主要港口:天津港、临清港、济宁港、滕州港 主要港口:徐州港、扬州港、镇江港、杭州港 主要港口:宿州港历史背景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开凿运河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 动服务的例如吴王夫差命人开凿邢沟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运送军队北伐齐国,公元前360 年魏惠王开凿的鸿沟,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隋王朝在天下统一后即做出了贯通南北运河的决定,其动机已超越了服务军事行动的 目的,因为此时天下已统一隋开运河有经济方面的动机中国古代很长时期内,经济重 心一直在黄河流域,北方的经济比南方进步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 400多年的混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与此相比,南方经济获得迅猛开展,成为全 国经济重心隋统一全国后,格外重视这个地区,但隋定都长安,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随经 济重心的开展变化南移因此,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长安需要与富庶经济区联系, 需要南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不管是中央朝廷还是官僚贵族或是北方边境同时,长时期 的分裂阻断社会南北经济的交流,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开展到这一时期已迫 切要求南北经济加强联系隋开运河不仅仅有经济方面的动机,也有政治方面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门阀世族大 开展的时期,他们的力量相当强大隋统一后,他们仍依恃其强大的势力,企图与中央政 权抗衡这一尖锐矛盾在江南地区一直存在,使隋政权面临严重威胁,隋统治者要实施对 赈济灾荒。
唐宋时期,和汆已开展成为一种完善的制度,主要用以调节各地区由于丰歉等 造成的收入、上供及粮食市场价格的不平衡其中,宋代和汆完全是通过漕粮来实施的 明清两代王朝,着力于漕粮在平果方面的运用,成效突出与唐宋不同的是,明清时期的 平果,主要是为了缓解粮食生产、灾害等因素对市场造成的冲击,完全是从调节市场、平 抑物价出发运用漕粮赈济灾荒,自秦汉始就已不乏成功案例迄至明清,已成为朝廷的 一项惯常举措京杭大运河显示了中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 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 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大运河与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 份的象征政治在政治领域,漕运始终是维系历代中央政权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特别是 古代社会经济重心南移后,出现了政治、军事重心与经济重心别离的状况,漕运对于各王 朝的政治、军事意义更加突出朝廷年复一年地进行着南粮北运,漕粮几乎供应京城所有 居住人员的日常食粮,并极大地支撑着整个中央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与此同时,漕粮成 为支撑王朝军事体系的重要物质力量,历代分布各地的庞大地方驻军、漫长边境线上的防 御与进攻、四方征讨的各种战事,许多都是以漕运作为强大物质后盾的。
宋人张方平曾说: “今日之势,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张方平:《乐全集》卷23 《论京师储军事》,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商务印书馆)其他朝代何尝不是如此!大运河的开掘加强南北交通和交流,巩固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统治,加强对江南地区的 经济建设,促进了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相融合,并且方便南粮北运漕运之便,泽被沿运 河两岸,不少城市因之而兴,积淀了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有人将大运河誉为“大地 史诗”,它与万里长城交相辉映,在中华大地上烙了一个巨大的“人”字,同为汇聚了中 华民族祖先智慧与创造力的伟大结构漕运在促进南北文化交流和区域社会开发等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漕运是专制 集权政治的产物,具有这种体制中的诸多劣根性;更为重要的是,漕运也是封建王朝攫取 天下财富的手段之一,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当中国步入近代社会后,漕 运便在社会的巨变中走向消亡保护2004年11月,在运河古都一一聊城建设了第一座运河博物馆: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2005年12月15日,运河申遗发起人(运河三老):郑孝燮(古建专家91岁)、罗 哲文(文物专家82岁)、朱炳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62岁)三老联名向运河沿线18城 市市长发《关于加快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信》,引起运河沿线城市的积 极回应,就此拉开了运河申遗的序幕。
2006年3月58位政协委员联合向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交了一份提案,明确支持 “运河三老”的申遗公开信,呼吁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在适当时候申 报世界遗产工程2006年5月12日,全国政协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于12日在北京举行启动 仪式并揭幕由朱炳仁设计制作的运河申遗纪念标2006年5月13日,考察团一行68位专家,朱炳仁应邀参加了从北京至杭州的全程 考察(有:文史专家、气象专家、博物专家、地理专家、歌舞艺术家、水利专家、工艺美 术专家)历时10天的京杭大运河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考察正式开始2006年5月22日,运河沿线18城市会聚杭州并形成了《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 宣言》,朱炳仁作专家发言谈“零保护”2006年05月25日,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春秋至清时期的伟大工程,被国务院批准 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06年9月,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一一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在杭 州建成开放2006年9月12日,朱炳仁在2005年提出的运河“申遗”建议,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 的反响,催生了全国政协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活动及杭州研讨会,而荣获“2005 年度人民建议优秀奖”称号。
2011年4月,在扬州召开“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已经 进入倒计时一一大运河沿线的北京、河南等8个省35个城市的大运河遗产将整体申报世 界遗产,并争取在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3年11月,京杭大运河山东段被列入申遗工程的8个重点河段、15个重要遗产点 保护工程已全部完成,重点河段保护展示整治工程已完成80%以上,且顺利通过世界遗产 组织专家的现场评估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工程成功入选世界文化 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工程这次申遗共包括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相 关遗产58处2015年7月8日,受干旱和农业灌溉等因素影响停航一年的京杭大运河枣庄段,正式恢 复通航,大运河山东段全线贯通南方的有效统治,贯通南北运河势在必行同时,北部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对隋亦是大患, 隋王朝派出大量军队驻扎边境,这些军队仅靠屯田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江淮和中原粮饷供 应路途遥远,开凿运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隋以后的历朝历代,至清朝后期,无论是大一统时期政权,还是分裂时期的政权,都 注重运河的疏凿与完善,其动机无外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充分利用运河漕运。
以 运河为基础,建立庞大而复杂的漕运体系,将各地的物资源源不断的输往都城所在地,成 了中华大地统治者主要手段之一运河的修复改道,其缘由亦是现实中运河常常的淤堵以 及不同政权的都城位置变化至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成为南 北水运干线运河是由统治者主导开凿整修而成,统治者们集合庞大的人力、物力开凿运河的主要 目的是为了漕运运河是为了实实在在的漕运目的而生的,漕运是封建王朝的生命支持与 动力供应系统,维持王朝的生命延续由于海运的海盗、风浪等问题难以解决,在漕运史 上运河水运是主要首选方案开凿运河是一件名符其实的功在当代、利在万秋的伟举,对 修造者而言,其功效时隔不久就能显现,给王朝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历朝历代有见 识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运河的修造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而秦始皇在嘉兴境内 开凿的一条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后的江南运河走向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从嘉兴 “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运河及运河文化由此衍生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漫长 的岁月里,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最后一次的兴修完成才称作“京杭大运河”。
•□春秋末期胥溪、胥浦是大运河最早成形的一段,是运河的萌芽时期,相传是以吴国大夫伍子胥 之名命名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国君主夫差,在吴国早已攻克楚国、越国之后,挡 在他面前的只有齐国,夫差为了北伐齐国,争夺中原霸主地位,他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 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即今里运河),因途经邢城,故得名“邪沟”, 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运河就是为水上运输而 生的至战国时代又先后开凿了大沟(从今河南省原阳县北引黄河南下,注入今郑州市以 东的圃田泽)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吴王此后在艾陵(今山东泰安)打败齐国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率 精锐大会诸侯,与晋争霸,结果吴国被越国偷袭所灭夫差虽然身死,但是他留下来的不 仅有扬州的雏形,而且这些运河至今仍在使用隋唐时期“隋唐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邛沟、江南河在公元七世纪初隋炀帝统治后,迁都洛阳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 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隋炀帝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 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又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 江苏清江(今淮安市)约1000公里长的“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 造邢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 多枝形运河系统。
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 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邢沟进行了改造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 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扬州是里运河的名邑,隋炀帝时在城内开凿运河,从此扬州 成为南北交通枢纽,藉漕运之利,富甲江南,为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1)广通渠,从长安至潼关东通黄河以渭水为主要水源2)通济渠,从洛阳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3)山阳渎,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径直向南,到江都(今 扬州市)西南接长江4)永济渠,在黄河以北从洛阳对岸的沁河口向北,直通涿郡(今北京市境)•口元明清时期在十三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必须开凿运河把粮 食从南方运到北方为此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 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元朝花了 10年时间,先后开挖了 “洛 州河”和“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清江以南接邢 沟和江南运河,直达杭州而北京与天津之间,原有运河已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