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第十一册编排特点.doc
4页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编排特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教材,既充分体现第三学段教材特点,又注意到向第四学段的平稳的过渡 一、改进功能,更适合“用教材教”的理念 课标实验教科书从教材只作为知识载体的功能发展到多元功能,不仅为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提供载体,而且融入学生语文活动的设计和指导,还适当提供了教学资源 功能一,为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提供载体选编的课文,为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凭借如第一单元的课文,选编的是山水游记,编者意图是引导学生读懂作者独特的感受,以及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又如第三单元,选编的是小说和散文,课程目标是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对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抒发美好情感的 功能二,学生语文活动的设计和指导融入学生语文活动的设计和指导,是新课程教科书的一大亮点在本册的安排中,有随文安排的语文活动,第二单元 在单元首篇课文《詹天佑》文后安排综合性学习,提示活动要求,在单元后面的“回顾 拓展”组织交流;有整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在第六组专题学习诗歌,采用任务驱动、提供资料,提示活动程序的方式,引导学生感性认识不同年代不同体裁的诗歌,并初步学习诗歌写作。
功能三:提供教学资源以“资料袋”“阅读链接”“课外书屋”“自读课文”的形式提供教学资源,是人教版新课程教科书的创造资料袋”如《伯牙绝弦》提供了有关俞伯牙和钟子期成为知音的传说相关资料;了解相关资料可以知道这一传说的影响有多大;“阅读链接”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链接了鲁迅的一首古体诗《无题》,阅读理解《无题》,能加深理解鲁迅忧心国事、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课外书屋”如第三单元介绍了《绿山墙的安妮》《根鸟》《窗前的小豆豆》《小海蒂》,学生可以按图索骥,找来阅读,扩大阅读面;还有本册自读课文达八篇,且都是美文,既可让学生自由阅读,也可以视教学需要用来替换略读课文乃至精读课文 二、改进教材呈现方式,更符合学习规律 课标实验教科书在教材呈现方面,也做了比较大的改进如,精读课文没有了文前的“预习”,却在略读课文文前增加了“导语”;没有了知识短文(如老教材中《事物与联想》),却有了“回顾 拓展”中的交流平台;一个单元课文后面先是读读写写、读读记记,接着是口语交际和习作,然后才是“回顾 拓展”;每篇精读课文的练习题则按朗读背诵、了解大意,理解重点词句,抄写词句的顺序编排 教材呈现形式的改进,更加符合一般学习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
(一)符合一般学习规律 1、激发动机 一般来说,学习效率随动机水平提高而提高,但在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时,学习动机水平如果过高,反而会导致学习效率下降,此时学习的动机水平合适,学习的效率最高精读课文取消文前的“预习”是有道理的,除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防止预习过头等因素外,还有个原因,是要使精读课的学习保持在合适的动机水平原教材“预习”开头的几句话,是用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精读课文需要老师的指导较多,选文都比较深假如一开始学生就具有较高的学习动机,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会遇到学习困难,较高的学习动机反而会阻碍学习,因此,精读课取消“预习”,让老师可以随教学进程相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之保持合适水平略读课就不同了,略读课要求老师的指导要少,选文一般也较浅,文前增设导语,沟通前后课文的联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课的开始就激发出较高的动机水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认知规律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规律,符合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即认知总是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如“交流平台”总是安排在每组课文后面的“回顾 扩展”,交流的话题一般是某一语文知识,如“联想与想象”“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环境与心理描写”等。
学习课文,有了感性认识,再来通过交流,使之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后面的学习中,用类化了的知识迁移学习 (二)语文学习规律 1、文道统一 文道统一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新课程的文道统一,文还是那个语言文字,道是人文精神要从言语内容(人文内容)和言语形式的最佳结合点切入,展开教学这方面,教科书做了很好的提示如,从遣次造句精当,叙事描写特别富于表现力的地方切入(《穷人》要求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人物品质);言外之意特别丰富、感情特别丰富的地方切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要求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语言突破常规的地方(《山中访友》要求品味拟人句,《唯一的听众》要求品味教授的语言和我的感受);文理特别清楚的地方(《詹天佑》文中有关开凿隧道的不同方法和借助“人”字形线路爬坡的描写,编者要求试画示意图和借助插图理解),富有音乐感的语段(《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用排比的方式谋篇,读起来气势磅礴,编者要求把感受最深的背下来)和全文 2、熟读深思 “学而不思则罔”,2500多年前的孔子就认识到思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现代教学更是把培养语文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
在每篇精读课文的练习中,都有思维训练的要求,或是要求体验、或是要求分析、比较、概括,或是要求想象如,《少年闰土》要理解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就必须对闰土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和对“我”的心理描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草虫的村落》,要从描写中体会作者想象的丰富、感受的奇特,这就需要信息的筛选找到有关描写和对这些描写进行分析,再展开再造想象;《老人与海鸥》,要体会老人与海鸥的深厚感情,就必须筛选信息找出老人与海鸥如何相处的语句并加以分析、体味凡此种种,教科书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它告诉我们:思维,仍然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 3、多积累,少做题 多积累,少做题,是新课程语文教学对传统语文教学精华的继承怎么积累,积累多少,教科书多做了周密的安排在六上教科书中,要求积累(背诵、抄写)的或是含义深刻的语句,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要求“把感受最深的背下来,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是各类描写生动的语句,如《唯一的听众》要求“把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并抄下来” 三、辨证把握课程目标,把课程目标落到实处 一是着眼于“九义”课程目标, 六上的阅读教材,比较准确体现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首先是文章阅读的基本要求,如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默读要达到一定的速度;其次是比较准确体现不同文体(叙事性、说明性文章和诗歌)的阅读要求,叙事性作品如小说、写人的散文,要求了解事件梗概,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环境描写等,体会作者的感受和说出自己的感受。
写景散文要抓住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感受和说出自己的感受说明性文章,要求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诗歌则要求借助工具书了解大意,体会情感 六上的习作教材,比较准确体现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首先是继续贯彻自由习作的理念继续给予选材的自由,其次是强化了写作能力的要求,如第一单元的习作,不管是想象作文还是记实作文,都要写出自己的感受;又如第三单元要求写人们互相关爱的事,表现同一主题,以及环境描写和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都是这次作文的基本要求 六上的口语交际教材,比较准确体现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不管是演说、辩论,还是交流,都体现“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综合性学习,整个单元体现综合性学习,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的一个亮点第六单元的“轻扣诗歌大门”,整个单元采用任务驱动、活动程序设计、资料提供的方式,引导比较系统地从读到写学习某个专题,创造性地体现了第三学段的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