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林语堂小品文的幽默.doc
12页论林语堂小品文的风趣30年代,林语堂创作的风趣小品文,目前看来,还是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她提出了一种完善的风趣学说其风趣艺术体现唯取材广泛,任意而谈,亲切自然的娓语笔调,亦庄亦谐,语言平实中有奇趣与同步代的相似作家的比较中,我们发现其风趣具有独特性,显得弥足贵重林语堂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核心词 林语堂 风趣 小品文在中国现代文学上,林语堂独具风格的风趣小品文,显得非常耀眼,其创作对国内现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奉献她学贯中西,融汇古今,兴之所至,情之所至,在文学的领域,毕生不懈地践行风趣之旨在二十世纪30年代已是国内享有盛誉的“风趣大师”,可谓开一代文风由于历史的因素,林语堂这一名字在学界被“屏蔽”,几乎销声匿迹,最多也就是在鲁迅的杂文中一背面形象浮现上世纪80年代以来,林语堂的文学价值逐渐为人所发现与注重二十近年来,林语堂的著作大量被出版,研究的文章也逐渐多了起来可以说,随着研究的进一步,人们觉得林语堂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益加重要本文着重论述林语堂的风趣小品文的理论、内容、特色及与同步代相近作家之间的异同一、林语堂的风趣观风趣“作为一种美学概念,是林语堂一方面开始倡导的1924年5月23日,林语堂在《晨报副刊》上刊登了《征译散文并倡导风趣》。
文中,她明确提出“在高谈学理的书中或大主笔的社论中不妨夹些不关紧要的玩意儿的花,以免生活太干燥无聊从中已能嗅出些许端倪到了30年代,林语堂主编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风趣杂志,其中《论语》影响最大在此期间,林语堂写了大量的具有风趣风格的小品文,并刊登了《论风趣》、《方巾气之研究》等谈风趣见解的文字风趣”是英文中“homour”的音译,其义深奥令人难以捉摸,每个人对其理解都会有些差别,那么林语堂心目中“风趣”的内涵是什么呢?一方面,她觉得“风趣”与挖苦、滑稽是有差别的这几种风格,都会有笑的成分,但是“风趣”既不像滑稽那样使人傻笑,也不像冷嘲那样使人在笑后而觉着辛辣它是极适中的,使人在理智上,后来在情感上,感到会心的、甜蜜的微笑的一种东西很明显林语堂赞同麦烈蒂斯氏所说的风趣属于“会心的微笑”挖苦每趋于酸腐,去其酸辣,而达到冲淡心境,便成风趣我们发现,要写出风趣,必要有风趣的心境在林语堂的眼里,风趣不仅是一种文学风格,更是一种人生观,并且这种风趣的人生观是真实的、宽容的、同情的人生观这种风趣不是低层次的滑稽、逗乐,而是要以一种超脱、闲适得态度观照人生,享有人生的乐趣,使生活艺术化。
①林语堂发现,在中国的老式道家中,已有风趣的因子,中国道家文学因其是“真有性灵的文学”且”归返自然”,属于风趣派林语堂感慨道:“中国若没有道家文学,中国若果真只有不风趣的儒家道统,中国诗文不知要枯燥到如何,中国人之心灵,不知要郁闷到如何她觉得儒家的廊庙文学“都是假文学,都是经世文学,它们算不得风趣文学为什么?由于它们缺少一种超脱、闲适的态度,下笔为文已遮蔽了人生的乐趣,“二千年间,人人议论合予圣道、执笔之士,只在孔庙中翻筋斗,理学场中检牛毛……”,主线就没有游逸之感,而风趣就无从谈起最后,风趣之为风趣,须庄谐相间,庄由谐出,谐因庄生,没有庄之底色只是搞笑风趣要“带一点我佛慈悲之念头”,“常於笑中带泪,泪中带笑”,由于本质对人生持严肃的态度,由于还坚持正义,坚持真理,爱祖国,爱人民,因此林语堂的风趣还是具有高远的风格,,最起码,风趣之于林语堂不是如此,诸多论者喜欢引用鲁迅这句话来否认林语堂,“将屠夫的凶残,使人们化为一笑②林语堂在作品中显露出来的笑真是麻木不仁,幸灾乐祸的笑吗?我觉得不是的,林语堂对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尚有具有深厚的感情,只是她觉得文学应有超超的心态,冲淡的心境,但决没有冲淡了一切的是非、善、恶、美丑得界线,庸俗的功利主义文学观她是不赞成的,这已是脱离了文学之旨,风趣也是为“叫国人取一种自然活泼的人生观”,以求心灵主线的健全、其实这也是与鲁迅等左翼作家改造国民性的文学追求是一致的。
二、林语堂风趣小品文的特色林语堂在她开办的<人间世》的发刊词中公开宣称,“《人间世》之创刊,专为刊登小品文而说……“小品文本来也是中国文学老式中得常用的文体,多用来体现士大夫平常生活的情趣,而林语堂重新挖掘小品文,并给它灌注现代生命”③,在她的心目中,小品文不是吟花弄草之文,而是发挥己见之文这样,小品文就与风趣联系起来,可以说两者是一脉相承的,风趣的人生态度要用小品文来体现的,而好的小品文,也应当体现风趣的人生观林语堂的风趣小品文,有着渐趋浓烈,完善的过程,1923年,林语堂同妻子回国,历任北大、北师大、女师大专家1924年成为《雨丝》杂志的重要撰稿人这一时期的作品,后来结集为《剪拂集》出版这时期的作品只具有风趣的雏形,风趣还不占主导,作品总体呈现“浮躁凌厉”的战斗面貌,激愤有余而冲淡自然欠缺,风趣色彩不够浓烈1932年林语堂开办《 语》杂志,倡导风趣小品文,她也写了大量的作品,能凸显林语堂风趣风格的小品文大多写就于这一时期,《论语》时期的风趣小品文,有揭发和抨击国民党政治腐败、压制民主、悲观抗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如《论政治病》、《文字国》、《谈言论自由》;有批判封建文化、抨击现代教育制度的,如《谈抱负教育》、《论读书》、《考试分数不可靠》、《教育罪言》;有表白她的政治态度和人生哲学的,如《有不为斋》、《言志篇》;有批评左翼文坛的“普罗文学”的,如《今文八弊》、《方巾气之研究》:有辨析比较中西文化的,如《谈螺丝钉》系列、《论中西画》、《伦敦的乞丐》;尚有描绘人情世态。
揶揄人性弱点的,如《冬至之晨杀人记》、《吃糍粑有感》、《我如何买牙刷》……林语堂风趣的特色,我觉得体目前如下几种方面1、取材广泛,任意而谈 林语堂小品文的题材庞杂,范畴广大,既论国家政治、民风民俗,又论生活之微、心灵之奥纵观其小品文,也的确如此,“信手拈来,政治病亦谈,西装亦谈,再启亦谈,甚至牙刷亦谈……”林语堂也自嘲说:“颇有走入牛角尖之势……”题材较大,紧贴国家大事,社会风潮的作品不难理解,其审美价值易于理解,而这题材微小,不拘常规的作品,与否就会流为放任而谈,轻浮乖巧而失之厚重?的确不是这样,题材虽小,却有寓意之深,意旨之远的特点如《谈螺丝钉》系列作品,初听其名,的确让人觉得庸常琐碎,无甚价值,并且文章的开头也是以国产劣质自来水龙头的螺丝钉谈起的,但其实文章波及了诸多有关中西文化的深刻辨析,谈老式之弊,治国之道,富国之经,绝天庸俗之感,读来只觉机趣横生理深意远,而由小谈起,也只是为激起读者一种风趣之念罢了相似的作品尚有《论西装》,《吃糍粑有感》、《我的戒烟》等2、娓语笔调,亲切自然林语堂的文体笔调追求娓娓而谈的“谈话风”,笔调轻松,意趣横生,使人感到亲切自然,“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情感……读其文如闻其声,叫其语如见其人。
④读她的小品文,我们觉得她仿佛把你作为知心朋友,用闲谈方式向你坦露内心感受,坦露诚挚的情感,一点也不去掩饰如《婚嫁与女子职业》,这是一篇演讲,开头以“兄弟”自称,大有与诸位听众拉近乎的架势,并且令人惊诧地说文学不能成为职业,女子试图以文学为生更不也许,女子最佳的职业是婚嫁,其意乖逆,迥于常谈,给人以任意而怪谈之迹象,而听者早已露出“会心的微笑”,懂得“风趣大师”又要讲什么可爱的言论了在下面,说到李清照更是让人觉得有趣她这样写到:“在中国,女诗人李清照,也是嫁了丈夫,解决了饭碗问题,才干写出好词来使李清照卖稿为生,我想漱玉词是换不到三碗绿豆汤的……因此赵明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功,就是养活了一位女诗人这笑谈似怪谈,不正经,实点出了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对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这样易见性情的随性文字读来令人惬意而接下来的文字中谈到的“太太姨太太”的虚度光阴,大学校长、政界要人“尸位素餐祸国殃民”的事情,则让人觉得这位林兄还真够坦诚,是把我们当朋友来看的总之,在林语堂的作品里,以亲切自然的娓语笔调把读者拉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与之同悲共喜,读者很容易产生共鸣之感 3.亦庄亦谐,笑中含泪 风趣小品文,由于谐趣横生而令人发笑,而抱持“真实、宽容、同情的人生观的”林语堂不会在作品中流露尖酸、刻薄的狂妄,不会有自私的讪笑嘲谑,这笑声是和缓、温柔的,不会有失态的谩骂,“风趣是基于明理,基于道理之渗入。
《增订伊索寓言》改编自典型寓言,写太阳与风为证明谁的力气大,而捉弄行人一时解衣,一时穿衣,写小鱼不满大鱼吃小鱼的不平等而咬大鱼的肚下,成果吃不了大鱼只得作罢在对原作看似胡乱改编的文本颠覆之中,曲折地体现了作者的爱憎,在谐趣之中,暗藏深沉的悲悯尚有如《让娘们干一下吧!》,开篇以绝望的语调写到”男子统治的世界,已一团糟了此后应让女子来试一试统治世界,才有措施在这里,林氏明显有天真烂漫的幻想成分,而下文解释这缘由时,我们才发现她是这一怪论抒发对现实的不满,表白自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深切愿望,而这一幻想不可实现只会令人心生悲凉 4.语言简洁平实,平中见奇 林语堂说:“欲求风趣,必先有深远之境又说:“风趣愈幽愈幽愈默愈妙这样的文字追求必然规定语言平实,不事雕琢林语堂称之为“语录体”的语言,其语言简洁的可像文言,质朴可如白话,如《论文》、《答平凡书》、《周作人读诗法》等文而前文所说,林语堂在文章中喜欢任意而谈,体现真我由于语言也不也许平淡无味,读之如嚼醋平实的语言使其情调自然显深远,使文章近于风趣本色,随性的任意而谈总会布满谐趣的,因而平实也会透露出机趣如:“民权何自而来,非黄河之水天上来”(《又来宪法》),“其中惨淡经营之年数,亦不比’追随总理二十五年’逊色也。
《增订伊索寓言》),又如“我想发尿糖,尿而可糖,未免太笑话这里引用诗句、流行语,拆解词义而谐趣中生其实,我们在林语堂的风趣小品文的篇章中,看到了一种深沉近情的智者三 、林语堂和其她作家的风趣之比较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品和林语堂的风趣风格的相似的作家尚有不少,例如鲁迅、钱钟书、梁实秋、周作人,下面通过辨析林语堂与她们之间的异同进一步明晰她的风趣特性及独特的文学价值提到林语堂,很难避开一种人,她就是鲁迅,她们曾经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后来林语堂倡导风趣,鲁迅对此基本是反对的,鲁迅说:“风趣既非国产,中国人也不是长于风趣的人民,而目前是难以风趣的时候⑤国家、民族处在风雨飘摇之际,鲁迅持明确的为社会、为人生的文学观,她的杂文似“匕首”似“投枪”,思想是深刻犀利的,而艺术手法上具有强烈的挖苦性,鲁迅要唤醒沉睡的人林语堂受克罗齐体现论,古代“性灵派”观点的影响,不赞成这种直接的功利主义文学观,她觉得文学一方面要审美功能,这种审美功能通过风趣来实现,反对偏激性的袭击鲁迅的文章里基本没有风趣,对于风趣的社会本源,鲁迅说:“人们谁快乐做文字狱中的主角呢,但倘若不杜绝,肚子里总尚有半口闷气,要借着笑的幌子,哈哈地吐出来。
⑥在鲁迅看来,因有闷气才有风趣,而林语堂觉得写风趣应是“和缓温柔”的,深远超脱的心境,有了愤与疾,就失了“风趣温厚之旨”.既然有闷气就写不出林语堂心目中的风趣文章,林语堂曾明确的表达风趣与挖苦是有区别的这样二人不同的文学观念使她们对风趣的见解上产生了分歧在文学史上,除了林语堂之外,尚有钱钟书、梁实秋、周作人等也是以风趣著称的散文家,它们之间有相似,也有不同在我看来,林语堂和钱钟书都像文学界的顽童在林的小品文中,率真而为、些趣幻想的色彩时有浮现,如她所写的《婚嫁与女子职业》、《让娘儿们干一下吧》等钱钟书知识渊博,是个爱在书山里翻筋斗的顽童她喜欢引经据典,但是典故运用得有趣,并且喜欢揶揄古人,常发令人惊诧的言论她说唐朝某作家些写碑文喜好长篇大论,有贪图稿费之嫌,她还觉得王充的“无神论”实质上可谓“优妖精论”下笔为文,林语堂和周作人都爱平和冲淡的风格林觉得风趣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