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原文及译文.docx
4页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原文及译文 【原文】 三十二年春,楚斗章请平于晋,晋阳处父报之晋、楚始通 夏,狄有乱卫人侵狄,狄请平焉秋,卫人及狄盟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行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译文】 三十二年春季,楚国的鬬章到晋国恳求讲和,晋国的阳处父到楚国回聘,晋国和楚国从今开头正式交往 夏季,狄人发生*,卫军侵袭狄人,狄人恳求讲和。
秋季,卫国和狄结盟 冬季,晋文公死十二月初十日,预备把棺材送在曲沃停放离开绛城,棺材里有声音像牛叫卜偃请大夫跪拜,说:“国君公布军事命令:将要有西边的军队过境攻击我国,假如攻击他们,必定大胜杞子从郑国派人告知秦国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假如偷偷地把兵开来,可以占据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去问蹇叔蹇叔说:“使军队疲惫而去侵袭相距遥远的地方,我没有听说过军队疲惫,力气衰竭,远地的国家有防范,唯恐不行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肯定知道,费了力气不讨好,士兵肯定有抵触心情而且行军走一千里,谁会不知道?”秦穆公不承受他的意见召见盂明、西乞、白乙,让他们在东门外出兵蹇叔哭着送他们说:“孟子,我看到军队出去而看不到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六七十岁死了,你坟上的树木已经合抱了蹇叔的儿子在军队里,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定在殽山抵挡我军,殽山有两座山陵它的南陵,是夏后皋的坟墓;它的北陵,是文王在那里避过风雨的地方你必定死在两座山陵之间,我去那里收你的尸骨吧!”秦国军队就向东进发 扩展阅读:《左传》名言 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左传.成公四年》 释义:不是一个民族、不是一个国家的人,由于立场不同,站的角度不同,心里的想法和目标就不会一样。
二,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左传.哀公元年》 释义:国家在兴盛的时候,国君把人民当做伤员一般的关爱,这是他的洪福;国家将要灭亡的时候,国君把百姓的生命当作草芥,这就为他埋下了祸根 三,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释义:人的心思各不一样,就似乎天底下没有完全一模一样的人一样 四,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左传.僖公二十年》 释义: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凡事量力而行,留有余地,就不简单消失过错 五,临祸忘忧,忧必及之——《左传.庄公二十年》 释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假如灾祸立刻就要临头了,还盲目乐观,不知道引起警觉和提前预防,那么灾难就很难避开了 六,吃一堑,长一智——《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释义:人只有在逆境的时候,才能得到快速的成长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经受的磨难、坎坷越多,人生阅历就越丰富,心智成熟的也就越快 七,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左传.隐公四年》 释义: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行能离开与别人的互助合作,假如弄到众叛亲离的地步,那这个人也就无法挽救了。
八,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释义:一篇毫无文采、没有内涵的文章,别人看一遍就不想再看其次遍了,确定就不会长期流传下去了 九,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释义:颊骨和齿床相互依靠;失去嘴唇的爱护,牙齿就会感到严寒用来形容关系特别亲密,相互依存 十,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释义:这是宋国和楚国讲和时候的盟誓:你不哄骗我,我也不哄骗你其实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假如彼此之间真诚合作,相互信任,还用签订一纸盟约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