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毕业论文:浅析东西方跨文化交际误解现象.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34101499
  • 上传时间:2022-01-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55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毕业论文:浅析东西方跨文化交际误解现象毕业论文:浅析东西方跨文化交际误解现象发表时间:2012-12-9 16:19:37论文题目:浅析东西方跨文化交际误解现象学生姓名:院 系:网络教育学院目 录摘要IABSTRACTII一、 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现象1(一) 招呼1(二) 称谓1(三) 致谢2(四) 称赞2二、 跨文化交际误解现象出现的原因3(-)文化背景3(二) 思维方式3(三) 社会风俗习惯3三、 减轻跨文化交际中误解现象出现对策3(一) 社会层面3(二) 教育教学方面4(三) 交际双方4四、 结语4参考文献5致谢词6摘要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英汉跨文化交际越来越普遍而在交际过程中,文化差异是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忽视文化差异不仅不能进行有效的、正确的语言交流,并且会导致交 际障碍、冲突和误解,出现交际误解现象本文试从英汉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误解现象入手, 来分析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减少其出现的对策关键词:交际语;误解;对策AbstractWith the growth of the global economy, English-Chines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increasingly common.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can not be ignored. Ignor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not only can not be effective, the correct language exchanges, and will lead to communication barriers, conflicts and misunderstandings, the phenomenon of cominunication misunderstanding. This paper tries to异也导致了表达的不同。

      中国人在与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而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 “您上哪儿去?’'、“您吃饭了吗?"如果把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即"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had your meal?”英美人听后可能会茫然,困惑据对中国外籍教师的调查, 对于“Where are you going?,,uHave you had your meal?,niGo shopping?,KtGoing to work?"这类用 英语打中式招呼感到不解或不愿回答的人为数不少因为根据英语交际原则,这类句子只能 被认为是探询,而非问候二) 称谓各种语言都有特定的称谓系统和使用规则由于英汉民族不同,因而在社交称呼上也就有 相当大的差异中国人注重“礼''旨在“和",即所谓的“礼之用,和为贵"因此,在人际交往 中,尊敬长辈和上级都被认为是良好的品质,所以按辈分称呼、用官衔称呼都是礼貌举止 西方国家重天赋人权之说,追求独立和平等因此在西方,父母和孩子无尊卑之别,孩子直 呼长辈其名,同事或上下级以姓名相称,以示友好关系而汉语历来有敬老的良好作风,让 小孩子称年龄稍长的男士或女士为“爷爷”或“奶奶”是一种尊敬的表示。

      但如果称一位外国女 士为“奶奶”,那就会令这位女士极为不快,她会认为自己在别人心冃中显得太老而无用了 因此在西方国家,年轻人称老年人,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比如:Mr. Smith. Mrs. Smith. Miss Alice等在汉语里,我们可以用“老师、书记、经理、工程师、厂长”等词 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而英语中这种称呼语很少,仅用于从事某种专业或处于某种位置的人, 如 Bishop Gray (格雷主教)、Captain Simmons (西蒙兹船长)此外,Doctor、Father> General> Judge> Presidents Prince> Queen等也可以这样用其他均用Mr. Mrs. Miss加姓氏來称呼 而不能说4

      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家庭成员或亲密朋友之间致谢的言辞极其常见,然而在汉语 文化交际中,如果一个人经常在家庭成员或亲密朋友之间说感谢的话,那无疑会给人以做作、 怪异其至疏远的印象汉语交际的致谢多为表现真实的感激、感动之情,而英语交际中除了 表示衷心感谢外,还有礼貌致谢例如:你的东西掉在地上别人帮你捡了起来;家庭的一个 成员给你拿了你需要的东西;邮递员把信交给你;商店店员给你取了你要买的东西等等,在 英语文化交际背景中都需要致谢英语交际中是根据实际情况来接受或谢绝他人的致谢,接 受的话则说“That' s all right."“It is my pleasure."这些言辞都表达了助人为乐的情感谢绝则 说“Not tall.^No trouble tall:这些言辞表达了把助人为乐当作当然之事的情感显然,这同 汉语交际中助人为乐的情感很不一样在汉语交际中对他人的致谢一般不视为当然的接受, 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例如:一位中国学生请一位外籍老师帮忙解决了学习中的困难,当表 示感谢时,他说道:"I' m sorry to have wasted a lot of your time.”这是按照我们汉语中感谢别 人时说的一句话:’'麻烦您这么长时间,真不好意思"直译过去的,但这句话在讲英语的本族 人听来实为一句十足赔礼道歉的话,这样的致谢会令对方感到不知所措。

      四) 称赞称赞时对别人说些什么,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规约在英美I I语中,称赞语句有促进社交的功 能,由于使用频繁,范围极广,它己形成了固定的结构,几乎成为套语汉语和英语在称赞的表达 与对称赞的反应方面存在区别汉语的称赞常页你'或“你的"开头,而英语习惯用“我"开头在对称的反应上,一般来说以英 语为母语的人们趋向于欣然接受,并以-Thank you"来感谢对方的盛情赞扬而中国人趋向于 不正面承认,往往遵循贬己尊人准则,习惯用“哪里、哪里过奖、过奖惭愧、惭愧"应答,表 示被夸奖人的谦虚但如果在英语交际中用“You flatter me”T feel ashamed"等作答就非常不 得体,外国人听后就会觉得你虚伪、不诚实,西方人往往因为他们的话被直言否决而感到小 国人不讲礼貌在英语交际中,过分自谦只能误解和不快,中美在赞扬方面所显示的差別反映 了两国人民在文化观念上的不同美国人强调个人,包括个人的身份、个人的作用等中国 人自然也承认个人的力量,但往往侧重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群体的力量汉人与英美人在运用称赞语时是大相径庭的汉语交际的习俗文化以谦虚为得体,英语交 际的习俗文化以感谢为得体在英美人的交际中,常常可以听到女性恭维衣冠楚楚的男性: "You look so smart today!"而男性更经常当面恭维女性:“You look so beautiful!"这种当面 赞美女士的衣着、相貌和才气,都被认为是礼貌、有教养的表现。

      被恭维者的反应往往是快 活的,常以"Thank you!-表示满意但在中国,你若用这些话来当面恭维女性,你很可能 就会被视为“轻佻”、“无礼”“不怀好意=大部分英美人认为中国类似于“哪里,哪里,还差得远呢! ”或“不,不,你言过其实了" 等冋答“使人尴尬二或感到“答者缺乏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二确实,这种无意间所发生 的文化错误,比语言上所出现的句法错误更糟糕正如Wolfsan曾说过的,在与外国人接触 过程中,讲本国语的人一般能容忍语音或句法错误相反,对于讲话规则的违反常常被认为 是没有礼貌,因为本国人不大会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我们认为“文化错误"比语言错 误更加严重是因为前者容易造成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感情上的不愉快二、跨文化交际误解现象出现的原因造成跨文化交际误解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文化背景英汉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主要是因为二者之间的文化背景不同中国是一个崇尚集 体主义和伦理道德的国家自古以来的封建统治思想对中国人的言行有很大的影响在中国, 人们注重团结合作,讲求集体力量衡量个人品性时,也往往是以道德为准则而美国人, 崇尚个性解放,他们自信,以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为追求目标。

      中国人注重伦理道徳,长幼 尊卑有序,而英美国家的人,则更注重个人权益,追求平等另外,宗教等信仰问题对于交际双方也有一定的影响,中国人信奉佛教和道教,那些所谓 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词语,如果没有特定的了解,外国人 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或者是导致理解翻译错误等现象而欧美国家信奉基督教,一些习语 和谚语也都与宗教上帝有关,如“God sends fortune to fools"(傻人有傻福),更常听到的就是: <4God bless you (愿上帝保佑你)! ”(二) 思维方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