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分工-详解.docx
9页国际分工-详解 该条目对应的页面分类是国际分工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目录 1 国际分工的定义 2 国际分工的产生及发展o 2.1 国际分工产生的条件o 2.2 国际分工发展的三个阶段 3 国际分工的类型 4 国际分工的影响因素 5 国际分工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影响国际分工的定义 国际分工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国际分工的产生及发展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的产物因此,国际分工是在现代大机器生产条件下产生的,是一个历史范畴国际分工必然会引起国际贸易,并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同时,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发展又促进了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各国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对国际分工会有影响,因为自然条件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但是这种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只是提供了进行国际分工的可能性,并不等于一定会产生国际分工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之后却发生了国际分工,而且这种国际分工会在短期内发生重大变化。
表明各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国际分工有更大的、决定性的影响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国际分工,把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扩大到国外,利用自己在科学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建立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剥削和掠夺落后国家;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又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国际分工打破了落后国家闭关自守的状态,消除了民族隔阂,把各个国家在经济上联合起来,促进了包括落后国家在内的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就像资本主义的发展最终会导致社会主义革命那样,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促进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和各个国家在经济上的联合,也必然会使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最终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又可以看作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它为社会主义国际分工准备了物质前提 国际分工的发生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各国的科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内市场的大小,人口的多寡和社会经济结构;一是自然条件,包括资源、气候、土壤、国土面积的大小等等这里,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国际分工发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的进步是国际分工得以发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 (1)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促使欧洲一些国家的手工业生产向工场手工业生产过渡,同时也为近代国际分工提供了地理条件和准备了国际市场。
当时的欧洲殖民主义者用暴力手段在他们所能到达的美洲、非洲和亚洲进行掠夺和贸易,在殖民地发展了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面对国外市场的专业化生产,建立种植棉花、烟草、甘蔗等农作物的庄园,开发矿山,生产金银,并把生产出来的农作物和金银运回本国,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最初的分工形式但是,由于当时产业革命尚未发生,自然经济在各国仍占统治地位,当时的那种国际分工和交换与整个社会生产相比并不具有决定性影响,而且明显带有地域分工的性质 18世纪后半叶从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使人类的生产力获得空前的发展蒸汽机、纺纱机、织布机等的发明和应用,使工场手工业发展到了机器大工业,于是以小生产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开始崩溃机器大工业使社会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原先自然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孤立性开始消失,各国开始被纳入到国际分工的轨道18世纪开始的第一次科技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生产力空前提高,分工空前加深这次科 技革命首先在英、法等国进行,它们发展为工业国,而其他广大国家则处于农业国、原料国的地位,这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2)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开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特别是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的发明及其广泛应用,生产力更加提高,分工更加精细。
这次科技革命是在英、美、德等国进行的,其他国家在引进技术与机器设备的推动下,某些基础设施与某些轻工业和采矿业有一定发展,但仍不同程度处于初级产品供应国的地位这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新的工业技术革命,使这些资本主义强国的经济进一步得到加强化学工业、电力工业、精密仪器等一系列新的工业部门产生了各个资本主义强国分别在一个或几个工业部门形成了自己的优势 (3)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它导致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工业、宇航工业等对国际加工的型号深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国际加工的形式和趋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国际加工的形式从过去的部门间专业分工向部门内专业化分工方向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不同型号规格的产品专业化;零配件和部件的专业化;工艺过程的专业化任何一个专业发达技术进步的国家也不可能生产出自己所需的全部工业产品当今世界,少数经济发达国家成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国,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它们各自内部以及相互之间又形成更细致的分工这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阶段今后,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进展,国际分工更要向前发展。
国际分工的类型 (1)按参加国际分工的国家的自然资源和原材料供应、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业发展情况的差异来分类,可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国际分工形式 ①垂直型国际分工 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垂直分工是水平分工的对称它分为两种一种是指部分国家供给初级原料,而另一部分国家供给制成品的分工型态,如发展中国家生产初级产品,发达国家生产工业制成品,这是不同国家在不同产业间的垂直分工原一种产品从原料到制成品,须经多次加工经济越发达,分工越细密,产品越复杂,工业化程度越高,产品加工的次序就越多加工又分为初步加工(粗加工)和深加工(精加工)只经过初加工的为初级产品,经过多次加工最后成为制成品初级产品与制成品这两类产业的生产过程构成垂直联系,彼此互为市场另一种是指同一产业内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产品与技术密集程度较低的产品之间的国际分工,或同一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工序与技术密集程度较低的工序之间的国际分工,这是相同产业内部因技术差距所引致的国际分工从历史上看,19世纪形成的国际分工是一种垂直型的国际分工当时英国等少数国家是工业国,绝大多数不发达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农业国,工业先进国家按自己的需要强迫落后的农业国进行分工,形成工业国支配农业国,农业国依附工业国的国际分工格局。
迄今为止,工业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料而向其出口工业制成品的情况依然存在,垂直型的国际分工仍然是工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一种重要的分工形式 ②水平型国际分工 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接近的国家(如发达国家以及一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在工业制成品生产上的国际分工当代发达国家的相互贸易主要是建立在水平型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的水平分工可分为产业内与产业间水平分工前者又称为“差异产品分工”,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厂商生产的产品虽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程度,但其外观设计、内在质量、规格、品种、商标、牌号或价格有所差异,从而产生的国际分工和相互交换,它反映了寡占企业的竞争和消费者偏好的多样化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工业部门内部专业化生产程度越来越高部门内部的分工、产品零部件的分工、各种加工工艺间的分工越来越细这种部门内水平分工不仅存在于国内,而且广泛地存在于国与国之间后者则是指不同产业所生产的制成品之间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发展有先有后,侧重的工业部门有所不同,各国技术水平和发展状况存在差别,因此,各类工业部门生产方面的国际分工日趋重要各国以其重点工业部门的产品去换取非重点工业部门的产品。
工业制成生产之间的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由此形成水平型国际分工 ③混合型国际分工 混合型国际分工是把“垂直型”和“水平型”结合起来的国际分工方式德国是“混合型”的典型代表它对第三世界是“垂直型”的,向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料,出口工业品,而对发达国家则是“水平型”的在进口中,主要是机器设备和零配件其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西欧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2)国际分工按分工是在产业之间或产业内部分为: ①产业间国际分工 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生产的国际专业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分工基本上是产业间国际分工,表现在亚、非、拉国家专门生产矿物原料、农业原料及某些食品,欧美国家专门进行工业制成品的生产 ②产业内部国际分工 相同生产部门内部各分部门之间的生产专业化二次大战发生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对当代国际分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国际分工的形式和趋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出地表现在使国际分工的形式从过去的部门间专业化向部门内专业化方向迅速发展起来这主要是由于科技进步使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级差化不断加强,不仅产品品种规格更加多样化,而且产品的生产过程也进一步复杂化这就需要采用各种专门的设备和工艺,以达到商品的特定技术要求和质量要求,而一般来说所需要专用设备的数量不多,但要求精度较高。
同时,为了达到产品的技术和质量要求还必须进行大规模的科学实验和研究,这就需要大量的科研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进行大量生产在经济上才能有利但这些往往又与同一国的有限市场和资金设备以及技术力量发生了矛盾,这就促进各国在部门内部生产专业化迅速得到发展产业内部国际分工主要有3种形式: 第一,同类产品不同型号规格专业化分工在某些部门内某种规格产品的国际生产专业化,是部门内国际分工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二、零部件专业化分工许多国家为其他国家生产最终产品而生产的配件、部件或零件的专业化目前,这种国际生产专业化在许多种产品的生产中广泛发展 第三、工艺过程专业化分工这种专业化过程不是生产成品而是专门完成某种产品的工艺,即在完成某些工序方面的专业化分工以化学产品为例,某些工厂专门生产半制成品,然后将其运输到一些国家的化学工厂去制造各种化学制成品国际分工的影响因素 生产力发展水平 生产力的高低决定商品生产的成本商品生产成本的高低决定了该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取得竞争优势的出口国,可以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形成生产该商品的固定分工格局没有取得竞争优势的国家,或者竞争优势略差一些的国家,完全可通过提高该商品生产中的生产力、降低成本,逐步建立自己在该商品生产与出口中的优势,改变国际分工的格局。
科技革命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历史上的科学技术革命曾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物质生产领域的许多状况,促使社会产生了新的产品和新的产业部门,同时使劳动过程和生产工艺不断变革,从而使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发生变化18世纪末,英国发生产业革命之后的国际分工,不同于以前工场手工业时代的国际分工19世纪中期以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铁路、轮船、电报等的出现,这一切又使国际分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开始打破了只有英国是世界工业中心的局面,到20世纪初,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不但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且也使现代生产技术和设备输出到殖民地半殖民地,使世界各国更深入地卷到国际分工之中 自然条件 任何社会的经济活动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之上的马克思指出:“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应当指出,一定的自然条件只是提供了进行生产和国际分工的可能性,并不提供这方面的现实性要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需要其他条件的配合农产品生产上的国际分工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一些但是,从整个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来看,自然条件在国际分工中的作用在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