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研究成果(物色之动).doc
6页物色之动,心变摇焉” 心物感应我们读一首好诗,可以从中获得美感美感的获得,有复杂的原因,就艺术 审美对象來说,和作品的思想感情、艺术形式、音韵格律等等都有关系而就审 美主体来说,乂取决于其主观思想感情、艺术修养和艺术趣味,及其个性特征、 心理素质等等审美感情,是一种复杂而乂独特的心理活动,绝非用简单的定义 可以说清楚但是,它毕竟是人们的一种认识活动,它不是先验的知识,也不是 神灵的启示,它的产生,必然有其现实基础我国古代的心物感应论,是具有朴 素的唯物主义色彩的认识论,许多持有这一理论的思想家、理论家,正是把心物 感应看作是艺术审美活动的基础根据这种理论,他们把诗歌创作和艺术审美活 动,都看作是心物感应的结果这种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理论,在我国古代美学 史上,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它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美学,奠定了理论 基础,而对诗歌音乐创作,尤具有指导意义《乐记•乐本》小说:“凡音Z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又说:“乐者, 音Z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Z感于物也这是谈咅乐,也适用于诗歌、舞蹈及 其他艺术这里所说的“物”,指整个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社会存在。
《诗大 序》谈诗歌创作时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里所说的 志和情,是主观的东西,但它的形成还是决定于社会实践,所以才有“治世Z音 安以乐,其政和;乱世Z音怨以怒,其政乖”等等说法可见,艺术创作和审美 感情的产生,必须从人们的主观(心)和客观(物)的关系中,才能寻找到其根 源首先,心物感应的过程,就是审美主体与客体间审美信息不断传递的过程 人类在•其长期社会实践中,头脑里不断地输入并储存来自客观世界的各种审美信 息,逐渐形成审美意识而审美意识一旦形成,又可反作用于客观世界,使某些 客观事物具有审美的价值主客观的各种审美信息,通过艺术处理,借助于语言 文字工具表现为诗歌,人们就可以从中获得美感我们的先人们不懂得信息理论, 但他们在描写诗歌创作和进行审美活动时,却生动地说明了这些关系陆机在《文 赋》中写道: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 秋,喜柔条于芳春心博廩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概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 斯文这里说的都是心物感应的关系,也是艺术创作过程中审美信息在主客体Z间 和互传递的关系四时代序,万物纷纭,是客观Z物;因物起兴,触景生情,这 是客体向审美主体传递信息的结果。
而寄兴于物,寓情于景,然后借诗以言志, 借乐以抒情,则是审美主体把储存的艺术信息,经过加工整理后再输出的艺术表 现就艺术作品与鉴赏者之间的关系而言亦然,鉴赏者从艺术伤口中接受了审美 信息经过再创造,获得了美感,产生了共鸣,和审美对彖(作品)Z间产生交流 关于心和物Z间的这种信息交流,刘勰论述得很生动,他说:“故思理为妙,神 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没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①具体到 创作活动中,就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o这神与物、情与物的关系,也即 是心与物的关系,“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 “献岁发春”可引起“悦豫之情”, “滔滔孟夏”,产生“郁陶之心”,“天高气清”,引起“阴沈之志”,“霰雪无垠”, 产生“矜肃Z虑”③,如此种种,正是主客体Z间审美信息传递所起的作用这 就是为什么我国古代诗词中,咏物言志,几乎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而心物 感应就成为人们获得审美感情的基础古人对《诗经》的创作方法,总结了赋、 比、兴三字,兴者起也,就是因物起兴孔子以兴、观、群、怨论诗,兴是诗歌 对读者的感发作用这也是诗人在创作中和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审美主体和对象 Z间信息传递所产生的作用,归根结底,就是心与物Z间的相互作用。
没有这种作用,审美就成为不可能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廖风雨如晦,鸡鸣不巳;既见君子,去胡不喜 《诗经•郑风•风雨》这是《国风》中属于起兴的诗,通篇曲风用、鸡鸣等客观Z物,引起诗中 的主人公渴望见到“君子”的复杂心情风雨凄凄”,写其气氛,它作为外界的 -•种信息,输入并触动了作为审美主体的主人公之心;而主体内心卅界中原已储 蓄的思念“君子”的种种信息,又被输出和客观世界之物相融合,才构成整首诗 所表现的意境尽管是风雨交加,然而见到了久已渴望的“君子”,心情是多么 的高兴这种情景交融,主客观相结合所构成的诗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 力,使人们产生共鸣,产生美感当然,诗中所说的“君子”,究竟是谁?是一 位隐君子,或是一位情人?谁也说不准,《小序》说:“风雨,思君子也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这是未必可信的我想, 读者从诗中所获得的人致可能是思念伊人的情感,并通过作品的艺术魅力而获得 美感享受;至于“君子”何许人耶?倒不一定太拘泥、太落实,留待读者去想象 就可以了心物感应中的信息作用,主要是触发、启示,唤起联想和想象;审美 主体对信息的处理过程是一种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脑 力劳动的过程,这才 是美感产生的奥秘。
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① 又说:“山沓水匝,树朵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FI迟迟,秋风飒飒;情 往似赠,兴来如答 0)所有这些,不就是创作过程和鉴赏审美过程中,审美信 息传递的生动写照么?这里,我们再來欣赏一下阮籍的《咏怀》,或是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之类的诗,就不难明白艺术作品中心物感应和审美信息传递的种种 表现开秋兆凉气,蟋蟀鸣床帷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 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谁? 微风吹罗袂,明月耀清辉 晨鸡鸣高树,命驾起旋归这是阮籍的《咏怀》之一,作者“感物怀殷忧”,也就是“感于物而动”,而 “心忧”“心悲”,则是主观的思想感情诗中的自然景物和作者主观的“心”和 互感应,不就是这首诗的审美感情得以产生的基础么?这里的心与物、主观与客 观、情与景,相互作用,客观事物披上主观色彩,而主观心理活动,乂具有鲜明 形彖的物质外壳,构成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意境这不正是心物感应在诗歌审美中 所起的作用么?心物感应中的“物”前面已提到,不能只理解为自然界纯客观的物心与物 一旦在诗人的头脑中相互感应,它就具有社会的属性,因此,作为诗歌审美对象 的物,在作品中都包含有社会的内容和作家主观思想感情的因索。
关于这个问题, 钟噱有段极为精到的论述: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 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官,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 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 有扬蛾入宠,再吩倾① 《文心雕龙・明诗》② 《文心雕龙・物色》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诗品序》这段话的中心意思,就是确认诗歌必须是有感而发,而不是无病呻吟,这也正是“感于物而动”的精神钟喋在这段话中,把“感于物”的“物”,作了具体的 阐述,其内容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生活,而作为诗歌的内容,则是以社会生活为核 心从《诗经》到《楚辞》,从汉魏古诗到唐诗、宋词,都证明了这一点当然, 这并不是说,凡是写了社会生活内容的诗,都可以给人以美感,如果违反了艺术 本身的规律,那根本不能算是艺术品,也不能给人美感但是,凡是能震撼人心, 给人民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必然是在心物感应的基础上,具有真情实感, 在优美的艺术形式中,给读者以强烈的审美信息,使读者获得美感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山竣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涉江》屈原的这些名句是人家所熟知的,写的是自然景物,正是钟蝶所说的“斯四 候之感诸诗者也”但这些景物,不正是“去境”的“楚臣”在长歌骋情吗? “哀 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不就是屈原内心的自白吗?读着这些诗,我们 会感受到草木零落,幽晦多雨这样一种凄楚、苍凉的气氛,感受到作者内心世界 的痛苦和伤感这内心世界和外界景物交织成感荡心灵的艺术意境,主是其艺术 感染力的源泉我们还可以再来欣赏一些诗词来证明钟喋的理论之不诬在汉魏乐府诗及唐 代的边塞诗中,写“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的作品多不胜 数,名篇杰作也不胜枚举这里,我们只要读读陈陶的绝句《陇西行》就可领略 其中三味了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残酷的战争,壮烈的牺牲,无定河边白骨遍地,而多少遗孀,述在梦里思念 亲人这些都是现实的反映,诗有有感于这样残酷的现实,抒发了遭受战争灾难 的人民群众的极其惨痛悲切的感悄前两句是直叙,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只不过 是说明诗人“感于物”“感于事”而发;但后两句语气一转,就把读者带到用血 和泪写成的意境中去了写悲而不直接言悲,只是把死去的丈夫(无定河边骨) 和梦中还期待丈夫归来的孀闺作了对照,这样惨痛的悲剧,怎不催人泪卞?短短 四句,婉转含蓄,包容广阔的社会内容,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诗, 不也是心物感应的结果吗?写人、写事,写物、写景,其妙处都在言意之外,给 读者以无穷尽的审美信息,怎不令人感荡心灵?谈到这里,我们又要冋到“心物感应”的问题上來了我国古代诗词理论中, 讲“比兴”、“寄托”,讲“见景生情,寓情于景”,都有一个共同之点,就是把主 观和客观联系起来,把精神因素和物质因素结合起来,在主客观关系Z中,在精 神与物质的关系之中,进而在社会生活(包括)人格化了的自然界实践中,去寻 求艺术美的根源,这就使得我国古代传统的美学,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具有鲜 明的民族特色最后,还应该指出的是“心物感应”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内容 有的比较强调物的方而,有的比较强调心(主观)的方而,但就我国古代传统美 学思想的主流来说,在心与物的关系上,还是比较注意心的方面抒情言志就是 侧重在主观的思想感情的表现,而“缘情体物”也是侧重在主观的感受因此, 在审美过程中,无论是从作者的角度,还是鉴赏者的角度,都比较强调思想感情 的抒发《乐记》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诗大序》 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沈约说「'夫情动于中,则歌咏外发①刘勰说「'夫 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
0)就是主张文学要为时为事而作的白居易,也认为 诗是“情根、苗言、华声、实义”这都是说明在创作和审美活动中,主观的思想感情是起主导作用的物色 Z动”是外界自然现彖,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物白体,但一旦它触发了人 的精神世界,则“心亦摇焉”,这里,才能产生审美活动而在整个审美过程(包 括创作和鉴赏)中,主观的“心”,可以说就起主导作用了①《谢灵运传论》0《文心雕龙•体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