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docx
9页孙权劝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孙权劝学文言文原文 孙权劝学 作者: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文言文注释 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城)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7、辞:推托 8、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9、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1、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但:只,仅 13、涉猎:粗略地阅读 14、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5、乃:于是,就 16、及:到了…的时候 17、过:到;到达 18、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19、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20、非复:不再是 21、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2、但:只,仅 23、孰若:谁比的上;谁像(我)孰:谁,若:像 24、就:从事 25、遂:于是,就 26、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 27、何:为什么 28、吕蒙:东吴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阳)人 29、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30、始:开始 31、与:和 32、论议:谈论,商议 33、大:非常,十分 34、惊:惊奇 35、今:现在 36、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37、复:再 38、即:就 39、拜:拜见。
40、待:等待 41、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对吕蒙亲昵的称呼;在吴下时的没有文学的阿蒙 42、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即另眼相看 刮目:擦擦眼睛 43、更:重新 44、阿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45、邪(yé):通“耶”,语气词 46、乎:啊表感叹语气 47、以:用 48、见事:认清事物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 一词多义 当: 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正) 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词 辞 古义:推脱蒙辞以军中多务) 今义:美好的词语 治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以及 过 古义:到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经过 更 古义: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今义:更加。
但 古义:只但当涉猎)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博士 古义:当时掌管经学的学官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今义:学位名称 往事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大 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孤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就 古义:从事(文中) 今义:就 孙权劝学文言文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孙权劝学创作背景 三国时期,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不久周瑜病死了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然而刘备很快取得了益州,形成魏、蜀、吴三方鼎峙的局面[13] 为了加强国力,孙权劝吕蒙多学习孙权劝学”的故事就发生了 孙权劝学人物简介 孙权 (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现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创建者在文中孙权关心、亲近吕蒙,积极劝导吕蒙学习并耐心教导,对吕蒙要求严格,严格当中又带有关心和厚望说明他懂得关心与爱护部下[14] 吕蒙 (178~220)字子明,汝南富坡(今安徽阜南东南)人,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骁勇善战,但才疏学浅在文中善于听取意见,收到孙权批评后知错能改,并谦虚勤奋好学,为人坦诚、豪爽、自豪、直率,并广结良友,与鲁肃结为朋友[2] 鲁肃 字子敬,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三国时吴国杰出战略家、外交家文中塑造了一个彬彬有礼、豪爽而又不失风度的鲁肃,他见到了经孙权耐心教导后的吕蒙,并感叹吕蒙的学识,对其刮目相待,是一个爱才、惜才、敬才的人[15] 孙权劝学作品鉴赏 总体鉴赏 该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
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文章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文章篇幅小,仅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16] 该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则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详略的安排极其精当 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16] 该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习重要性[17] 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鲁肃的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16] 吕蒙的谦虚好学, 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文中成语 吴下阿蒙: 吴下:长江下游江东一带,以三吴地区为核心的一片区域阿蒙:即吕蒙,吴人极喜加“阿”字,至今依然如此原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吕蒙原本出生行伍、没有文化,经孙权劝学后渐有学识,以白衣渡江战胜关羽而名扬天下意思是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多用于他人有了转变,学识大进,地位由低攀高,从贫穷到富有 刮目相待: 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艺术风格 该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16] 该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通篇主要记录了人物的几次对白,却生动刻画出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在此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道理启示 一、学习是一个人获取能力,提升素质的途径。
一位伟人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学习形成的”吕蒙等人的变化就是最好的佐证人非生而知之,人的知识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的学习得来的学习包括向书本学、向他人学、向实践学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劳一分才”自古及今,有所作为者,无一不是酷爱学习之人非学无以广才,不学就不能与时俱进,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甚至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3] 二、学习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钉子精神,要忍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钉子精神就是“挤劲”和“钻劲”孙权、曹操等人都日理万机,但他们却耽于书卷,忙中偷闲,苦学不辍现今生活丰富多彩,诱惑很多,如果忍不住孤独,耐不住寂寞,就很难静下心来系统地学习一些知识,也就很难做到学有所成;[3] 三、学习贵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