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苏俄哲学“文化意识的曲折历程及其启示.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556701677
  • 上传时间:2023-02-1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5.03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苏俄哲学“文化意识的曲折历程及其启示关键词:文化意识;苏联哲学;俄罗斯哲学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世界性的但世界性之根却置于民族哲学之土以何姿态看待自已的哲学文化传统?如何在传承传统中,为国家、民族的发展寻求自我认同之基,走出兼具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的哲学之路?这既考验着一国哲学的智慧,也是衡量一国哲学能否自立的尺度因此,这里的“文化意识”,指作为理论体系而追求客观真理、终极价值、终极关怀的一国哲学,对本民族哲学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俄罗斯堪称文化大国,其文化传统包括斯拉夫主义、理想主义、人文主义、救世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这一传统虽然在苏俄哲学中得以传承,但传承之路却坎坷崎岖一、断裂与变异传承:苏联哲学的“文化意识”在当代俄罗斯哲学研究中,学界普遍认为苏联哲学是俄罗斯哲学传统的“中断”,因而苏联哲学根本谈不上对俄罗斯哲学文化传统的继承,也不具备任何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特点这种观点虽然看到了苏联哲学的主导性一面,却忽略了被其主流遮盖的另一面当然,不能一味抹杀苏联哲学对俄国传统哲学的“传承”事实上,苏联哲学对俄国的传统哲学,也是有所肯定的但不可否认,这种“肯定”的范围极其有限且相当片面,即它绝不包括宗教哲学和唯心主义,而仅限于无神论和唯物主义,以致苏联哲学叙述的俄国哲学史,“就是罗蒙诺索夫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和以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唯物主义”,因为只有它们,才是俄罗斯哲学的真正传统。

      于是,苏联哲学与俄罗斯哲学传统之间,就只与唯物主义的“传统”相关这样,“文化意识”在苏联哲学尤其是在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那里,总体上是“断裂”的说它“变异”,是它对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的表达,不似俄罗斯传统哲学那般直接明确,而往往是在主流意识形态外衣的遮掩下,间接而隐晦的显露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中,斯拉夫主义是其基质它象征着俄罗斯本土文化和民族特性,其特点是强调俄国的特殊性,强调民族文化传统对于俄罗斯社会的极端重要性但这一特质在苏联哲学看来,却有着民族狭隘性而苏联哲学对传承了斯拉夫主义精神传统的俄罗斯宗教哲学的批判,对马克思主义作为普世性真理的强调,更似乎表明了它对斯拉夫主义的否定就此而言,苏联哲学谈不上对作为俄罗斯民族传统的斯拉夫主义的传承然而,考察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个形成过程,却可发现,无论是在它形成前夜,其理论中体现的俄罗斯民族文化中传统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还是在它形成之初,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民粹主义者在内的先进知识分子,从曾经认同马克思主义的部分宗教哲学家到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普列汉诺夫等,出于寻求解决“俄国问题”的强烈愿望和现实需要,在其理论中强调或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俄国化,就必然发生与俄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对接以及交融的问题”的思想,无论在它的理论框架形成时期,列宁哲学在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俄国化过程中,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对俄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等特质的揭示,还是在它的理论体系构建时期,斯大林哲学在将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简明化过程中,致力于用俄罗斯民族的通俗语言,表述枯燥艰涩的哲学理论,都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历史上的俄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深处的斯拉夫主义特质。

      而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0世纪30-40年代的斯大林时期,对西方哲学的拒斥和批判,更是在凸显其封闭性中,显现了强调俄罗斯独特性的斯拉夫主义特质只不过,这种“显现”是以一种变异的方式,即以模式化的斯大林式马克思主义表现出来的至于苏联从20世纪60年代至解体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对苏联马克思主义何以具有保守性、封闭性、教条性的反思,强烈要求与西方和国际学术进行交流,以及这种交流交往的强化,则无疑是对这种“变异传承”的一种反思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中,理想主义是其基调它为俄罗斯的民族精神注入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其特点是特别关注精神自由、道德追求和价值升华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理想主义传统,在苏联时期的社会生活中以直接而明确的方式,通过“带有纯真的和旺盛的爱国主义情绪”的歌曲、电影、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以及电台、新闻媒体等宣传形式,号召人们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为了光明的未来而抛头颅、洒热血,死而无憾”;通过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早期,在共产主义理想的鼓舞下,人民大众以冲天干劲、忘我劳动,以物质生活水平的下降,换来国家重工业的迅猛发展,教育、文化、医疗保险事业的大规模普及表现出来至于此时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高速发展的需要,注重的是认识自然界客观规律,因而无论体系还是内容,强调的都是世界的客观性、必然性和可知性。

      表面上看,它似乎与理想主义并不相干然而,只要考查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至苏联解体的20多年中,随着反思斯大林时期哲学的政治化和教条化而在整个学界出现的人道主义浪潮,考察这股浪潮是如何在促发和推动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以人性论、人本主义去淡化、反对、否定甚至取代先前重客观规律性、科学理性的理论偏向,便不难嗅出其中散发的俄罗斯传统文化的气息,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理想主义特质至于苏联哲学在很长一段时期中,几乎全部从“同一”、“统一”的观点认识社会主义辩证法,将其归为“和谐辩证法”,并以矛盾“应该消灭”的观点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导致哲学界对现实问题的集体失语,则既是苏联哲学生态政治化的一种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苏联哲学的理想主义特点:只要将矛盾束之高阁,便可运用哲学意义上的“矛盾同一性”,解决或替代现实社会的矛盾,实现社会生活的和谐,政治统治的统一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中,救世主义是其底色它既是理想主义的延伸,又是传统俄罗斯社会宗教情结的折射,其特点体现为俄罗斯民族对人类命运的关怀感、使命感俄罗斯民族文化的救世主义传统,在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虽然不是也不可能以宗教的上帝、救世主等形式出现,但是,它却以一种大一统的体系和方式,在对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越俎代庖中,所显示的至尊至上、包揽一切的“救世”之态体现出来。

      它将斯大林哲学捧-二“神坛”,视为金科玉律、绝对真理、评判哲学乃至一切学科争议的标准;它对于一切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非科学批判态度,其“唯我独尊”、“舍我其谁”的态度本身,就显示出一种类似于宗教“俯视尘世”、“普度众生”的救世主义这种将斯大林及其哲学奉为人间救主的救世主义一旦成为意识形态的主导,便逐渐随着领袖至上权威的确立而成为“现世神明”,从而不可避免地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宗教性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中,爱国主义是其主旋律它是俄罗斯民族向心力的粘合剂,为俄罗斯的民族精神打上了深深的集体主义烙印,其特点是个人崇尚集体,主张爱集体就是爱国家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在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尽管具有完全不同于传统文化的含义,但是,透过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哲学东渐俄国的历程中,普列汉诺夫、列宁等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关注国家前途命运和寻求民众新生的拳拳之心,透过20世纪20-30年代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形成过程中,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出于国家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需要,而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系统化与通俗化相结合的种种努力,透过苏共20大前后哲学界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在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的曲折发展历程,而掀起的哲学人道主义研究热潮和大量“人的哲学”研究成果,透过20世纪60-80年代苏联兴起的部门哲学研究中,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再认识、对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哲学思考,便不难发现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充盈的爱国主义气息。

      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中,人文主义是其内蕴它使俄罗斯的民族精神深受基督教人本主义的影响,其特点是在使俄罗斯人的宗教信仰带有集体主义精神特点的同时,乐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照,强调人与人之间不应是狼“而是兄弟”俄罗斯民族文化中的人文主义传统,在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就总体而言,斯大林时代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出于应和高度集权的政治统治需要,在将哲学党性视为哲学研究的准则,将科学理性视为哲学应具的特质同时,视西方人道主义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而竭力拒斥,视俄罗斯传统文化中人文主义为旧时代残余而简单否定,因而谈不上对俄罗斯民族文化人文主义传统的承袭斯大林去世后,出于国内“拨乱反正”的需要和迎合国际范围将马克思哲学人道主义化的浪潮,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近40年的时间中,通过强调哲学是“认识的认识”,只能以人的认识为中介而不能认识整个世界的本体,通过强调把现实作为人的“活动形式”去思考,通过从“人的问题的综合研究”到“人的研究”的历程,以及研究基本原则的确立和相关研究的开展,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挑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传统视域,并在力图实现研究的视角,从客观向主观、从物性向人性、从科学理性向人文价值性转变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复归”了俄罗斯民族文化的人文主义传统。

      然而,由于宣称将以无产阶级的利益愿望为宗旨,将在阶级立场、观念形态、理论本性、话语方式等各个方面,与一切旧传统、旧观念彻底决裂,将以社会主义的全新面貌打造苏联哲学,这样,基于对1日时代俄罗斯传统文化批判否定的基本立场,苏联哲学对俄罗斯历史文化传统的“变相”传承,便不能不始终处于蛰伏状态,既因没有明显的理论痕迹而被后人认知和承认,更因与文化传统的决绝之态而倍受后人诟病因此,当苏联解体的狂风驱散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雾霾”时,俄罗斯传统哲学文化之影,便在伴随苏联哲学退出历史舞台而遁迹的同时,随着俄罗斯宗教哲学和传统哲学的兴起,附体显灵了二、从复古到复兴:当代俄罗斯哲学的“文化意识”苏联解体后,出于国家发展的需要,俄罗斯政府开始改变苏联时期的文化政策,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和传承民族文化传统,作为国家文化政策的基本方针20世纪90年代中期,俄罗斯联邦政府颁布了保护和发展文化艺术的专项纲要,由此拉开了传承哲学文化传统的序幕然而,由于这类文化遗产主要限于物质硬件层面,因而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哲学文化意识的“传承”,则相对滞后并带有强烈的“复古”意蕴这里的“复古”,指从苏联解体到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哲学以决绝之心对待苏联哲学,以狂热之态拥抱以俄罗斯宗教哲学为代表的传统哲学,在“文化意识”上体现为“断裂”与“传承”的交织。

      苏联解体在导致俄罗斯社会精神“真空”的同时,也引发了俄罗斯社会回归传统的热情与之相应,哲学研究应当回到传统哲学,以便从中寻求社会发展的思想利器,成为学界的共识,而传统能否回归,取决于如何看待那些被苏联时期否定了的理论于是,那些曾经在俄罗斯历史上存在了数个世纪或流行一时,但却被苏联哲学割断了的哲学文化之脉,例如俄罗斯思想、欧亚主义、俄罗斯宗教哲学,被视为最能体现俄罗斯的理论“传统”其中,俄罗斯宗教哲学因其丰富的斯拉夫主义、理想主义、人文主义、救世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特质,有效而集中地体现了俄罗斯民族精神的传统俄罗斯哲学的复兴,取决于能否承认、传播、研究俄罗斯宗教哲学于是,一时间,大量印行宗教哲学家的经典著作,宗教哲学家们则被视为传承俄罗斯民族哲学传统的“正宗”而肯定宗教哲学在俄罗斯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更成为俄罗斯哲学史著述和教科书撰写中的主要方面和重要内容可见,这一时期俄罗斯哲学的“文化意识”,是“断裂”与“复古”并存这里的“复古”是打引号的“复古”,因为其中有对俄罗斯传统哲学文化的传承;这里的“传承”是打引号的“传承”,因为它在“回归”俄罗斯宗教哲学的同时,除了否定存在了长达70年余年之久的苏联哲学,还在一定程度上对俄罗斯社会神秘主义的泛滥推波助澜。

      而神秘主义无论在何种意义上,都是一种与科学格格不入的,甚至逆科学、反科学的文化意识,它不仅有违“文化意识”的传承,更无助于俄罗斯哲学的复兴而学界这种惟宗教哲学为传统“正宗”、“唯一”的价值取向,表明此时的俄罗斯哲学,仍然未能摆脱“戾换式”的非历史主义思维方式纠缠,其“文化意识”仍然具有浓厚的保守主义色彩21世纪以来,俄罗斯联邦政府继续了先前的文化政策,相继颁发了保护和发展文化艺术的《专项纲。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