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力学与桥涵水文课程标准.docx
4页水力学与桥涵水文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1021001课程性质限选课课程属性职业能力通用课程考核方式考查适用专业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总学时32其中实验或上机学时0执笔人XX教研室审核人二级学院审核人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1.课程性质《水力学与桥涵水文》课是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试验检测技术、测量、市政、养护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道桥各专业职业核心课程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国家及交通行业的规程、规范与标准,根据生产一线对公路桥梁及轨道交通等岗位人才的要求,通过学习,教会学生使用常规试验仪器,完成水力学与桥涵水文方面的数据分析整理的工作任务该课程在《工程力学》、《工程地质与土质》、工程测量等课程之后开设,其后续课程为《桥梁工程技术》、《公路施工技术》、《结构设计原理》、《公路工程检测技术》等2.目的和任务开设本课程是使学生能遵循和运用《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等规范,利用力学等知识解决工程实际中的设计流量的大小,设计流速的大小,桥涵孔径大小的设计、桥涵长度的设计以及桥面标高和基础埋置深度的设计等问题,确定桥梁长度及高度这些桥梁的下部结构,为后续的桥梁上部结构及桥型等奠定基础。
为对接企业生产一线职业岗位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水力学的基本知识(2)掌握桥涵水文的基本知识(3)了解桥涵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力目标:(1)能解决静水力学的问题(2)能理解和掌握动水力学的问题(3)能解决明渠水流的常规性问题(4)能根据水力与水文的知识进行数据资料的整理乃至设计大中桥的下部结构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素养(3)培养学生的合格的职业素养3.教学设计学生准备:(1)能够独立完成河流横纵断面的绘制(2)能识读各种工程地质图件(3)可以对内业资料进行整理归档(4)在水力计算及河流水文调查过程中对困难和问题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教学方法:(1)讲授法(2)循序渐进法(3)引导法教学组织:(1)在教学过程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充分利用图件和各种规程、规范及现代教育技术采取多媒体课件、桥涵照片等形象教学,以帮助学生理解,(3)对于其它新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量大的内容则运用多媒体做介绍,并推荐相关的学习书籍和学习网站,使本课程的知识得于深化。
4)各类水力水文计算贯穿始终2.教学内容(1)水静力学(2)水动力学基础(3)明渠水流(均匀流、非均匀流)(4)堰流与下游消能(5)河流概论(6)水文统计基础(7)大中桥设计流量的推算(8)大中桥桥位勘测设计(9)桥梁墩台冲刷4.教学方式(1)以教科书、黑板、课件、视频教学、照片和投影等基本媒体讲授(2)课堂讨论(3)参阅相关行业规范5.教材及教学参考书《桥涵水力水文》(XX主编)参考书《水力学与桥涵水文》(叶振国主编)《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GJD63-2007)《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01-2015)四、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时分配教学重点:静水力学的静水总压力计算;动水力学中利用能量方程和连续性方程解题;明渠均匀流的梯形断面尺寸的计算;水文桥位设计流量的计算;频率曲线的适线教学难点:恒定流的能量方程理解和运用;非均匀流的水面曲线的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理论频率曲线与经验频率曲线适线课程学时分配一览表序号项目名称教学时数小计理论实践机动项目一水力学1616总说明22静水力学33动水力学基础66明渠水流(均匀流、非均匀流)33堰流及下游的消能22项目二桥涵水文66河流概论22水文统计基础44项目三桥涵设计基础1010大中桥设计流量的推算44大中桥桥位勘测设计33桥梁墩台冲刷33合计3232五、相关课程的衔接开设此门课程之前,学生应完成《道路工程制图》、《工程地质与土质》、《道路建筑材料》、《工程力学》等课程,《桥梁工程》、《公路设计》课程应在其后开设。
六、实验教学序号学时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要求七、其它课程的考核与评价考核方式为理论考核+过程考核考核内容除了考查学生对该门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外,增加了应用、创新知识的考核,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课程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60%,期末考核占40%成绩考核方法分为过程考核和理论考核两种平时成绩为过程考核,包括出勤表现20%、课堂提问20%、作业测评20%、主要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独立思考能力意识等期末考试为理论考核,重点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试题覆盖全部教学内容,力求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