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形象学研究2010.ppt

26页
  • 卖家[上传人]:xh****66
  • 文档编号:61945689
  • 上传时间:2018-12-15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736.50KB
  • / 2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四节 形象学,本节提示,教学内容 一、形象学的定义 二、形象学发展史 三、比较文学的形象学中的“形象” 四、形象学的研究方法 重点与难点: 概念理解: 形象学研究中的“形象”, 社会总体想象物,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套话 形象学研究方法的掌握,一、形象学(imagology)的定义,20世纪60、70年代,比较文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应运而生,它就是比较文学形象学 它脱胎于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门类,研究某国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关注作家在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阐释作为他者的异国异族,探索异国异族神话的创造过程和规律,分析其社会心理背景以及深层文化意蕴二、形象学研究史,(一)孕育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法国学派传统的影响研究,已包含了一些形象学的因子研究者注意到了异国异族形象的存在,但对形象没有明确的界定,研究方法也主要是借鉴影响研究的方法,还没有成为专门的分支学科二、形象学研究史,(二)兴盛期(20世纪中叶) 对形象的研究已成为最具本学科特点,最多产的研究领域之一形象研究的基本原则被正式提出 卡雷:形象研究就是,“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比较文学〉序》首先明确提出,所谓“事实联系”不必拘泥于考证,而应注意探讨异国作家间的相互理解,和作品在国外的成就和际遇,以及民族间的相互看法与幻象等。

      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形象学”这个词,但指出了研究的基本原则,所以一直被后人视为“现代形象学”的奠基者 基亚对老师的观点作进一步的阐发:形象学研究,“不再追寻一些使人产生错觉的总体影响,而是力求更好地理解在个人意识和集体意识中,那些主要的民族神话是怎样被制作出来,又是怎样生存的《比较文学》),二、形象学研究史,(三)在当代的新发展 60年代形象学遭到严厉批评,因为它接近历史或思想史,而非文学,或者是因为它强化了民族文学概念,有悖于比较文学的目标 60年代危机过后,80年代后期,形象学得到充足发展,特别是法、德等国 经巴柔和莫哈等法国学者的努力,形象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基本建立,形成了独具特色、尤具活力的研究领域巴柔明确提出当代形象学的基本原则,核心是对“他者”形象的定义巴柔《比较文学概论》一书发表意味着形象学研究步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对各种后现代主义理论(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符号学、接受美学等)的借用更使其呈现多样化图景二、形象学研究史,(四)形象学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学者对外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的研究在20世纪早期文学批评中就有涉及郑振铎、方重、陈铨、钱钟书等 20世纪90年代初,经孟华(北京大学)译介,国内形象学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发展迅速。

      三、比较文学的形象学中的“形象” (image),(一)什么是 “形象” ? 一般意义上的“形象” 人和物的外表,事物形于外而诉诸内的整体, 文艺理论中的“形象” 文学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作家根据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集中、概括、创造出来的具有强烈感情色彩和审美意义的具体可感的人生图画通常指人物 比较文学中的“形象” 某国某民族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 “它是异国的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莫哈),(二)形象的特征及相关重要术语,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他者”(the other)的异国异族形象,其基本特征表现在: 性质:是对一种异已的文化的印象或想象,并不一定与现实符合;它实际上投射了自我的形象,表达出了被描写的“他者”和制作者“自我”之间实际存在的一种互动关系 文本来源: “一切精神产品”,超出文学范围既来源于虚构的文学作品,还来源于游记、历史文献、报刊杂志上的文章,甚至漫画、图片、影视、广告等二)形象的特征及相关重要术语,存在方式:多样化,是存在于作品中的相关的主观情感、思想、意识和客观物象的总和包括人物、器物、风俗、景物,甚至是观点、言词。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套话”套话”( stéréotype, stereotype) 原指印刷用的“铅版”,引申为“陈规旧套”,亦即人们对各类事物的先入之见 在形象学中,套话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是他者形象在文本中的最小单位,是在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一种不由分说的表述,标志着对“他者”的凝固看法 套话标志着对他者的固定的看法,也揭示出有关他者的某些本质化类型但套话更多暗含着人的生理属性,带有贬抑甚或侮辱的意味如中国人口中“老毛子“,就符合这特点当然,在其背后隐藏着专门的文化内涵二)形象的特征及相关重要术语,产生的背景:“社会总体想象物” 意识形态和乌托邦” 意识形态: 指作者依据在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文化范型表现异国,对异国文明持贬斥否定态度 乌托邦: 作者依据具有离心力的话语表现异国,向意识形态所竭力支持的本国社会秩序质疑并将其颠覆时,这样的异国形象叫乌托邦社会总体想象物” (imaginaire social) 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是双极性(认同性与相异性)的阐释巴柔) 社会总体想象物是多样的,它存在于认同作用和颠覆作用的张力之上,存在于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之间。

      二)形象的特征及相关重要术语,产生的背景:“社会总体想象物” 在他者形象创造过程中,作者隶属的群体或社会的想象对异国异族形象的创造起重要作用,但作品(或作者)对总体想象物或认同强调,或背离超越,两者关系多种多样 研究社会总体想象物 ,目的是让异国形象得以存在的社会群体基础显现出来,进而就要求对每部作品都具体考察作者的语境及创作方法,探讨其中哪些是个性化的表现,哪些是源自集体描述的东西《西游记》中的异国形象 ——对社会总体想象物的认同和强化出现在《西游记》中的异域大都是妖魔鬼怪肆意妄为的地方,与之相对,大唐则是井然有序 中国自先秦以来,习惯于自己作为“中原”主人的中心地位和权威,而视中国以外的他者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总是低级、野蛮或弱小的 《西游记》是对社会总体想象物的认同和强化赛珍珠的《大地》背离社会总体想象物,塑造了崭新的中国人形象,长篇小说《大地》 ( The Good Eearth ) 描写中国农民王龙从一无所有到成为富户的故事,围绕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从家族的兴衰和人性的变化,揭示了农民的生命源于土地这一永恒的主题 那独特的东方情调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使西方人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古老中国的魅力,尽管贫穷、混乱、水深火热,但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眷恋深深地打动了他们。

      赛珍珠说:“我已经学会了热爱那里的农民,他们如此勇敢,如此勤劳,如此乐观而不依赖别人的帮助长久以来我就决定为他们讲话……” 《大地》影响了几代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但其深层次仍立足于根深蒂固的西方文化观念赛珍珠(Pearl Sydenstricker Buck 1892-1973 )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西部,父母是传教土,自小随父母来中国,曾阅读中国的经书17岁回美国攻读心理学,毕业后又来中国1917年与传教士约翰·洛辛·布克结婚,从事传教工作1927年北伐军进入南京,她离开中国赛珍珠于1922年开始写作,1931年发表长篇小说《大地》,立印成为畅销书,1938年因此而获诺贝尔文学奖金歌德创造的中国形象属于乌托邦,晚年的歌德曾经创造了这样的形象因为不满意当时欧洲政治的黑暗,歌德一度将眼光转向了东方他在《西东诗集》和《中德四季晨昏杂咏》中描写的中国形象就属于乌托邦在《西东诗集》中,歌德以模拟手法再现了中国的颓唐诗人,以醇酒、妇人、歌吟、山水为内容;以潇洒、飘逸、落拓不羁和愤世嫉俗为主要情调而在《中德四季晨昏杂咏》中的第八首诗,更是彻底背离了歌德自身所属的日耳曼文化传统,有着鲜明的独特性的文学形象,跃然纸上: 暮色徐徐下沉,身边的都已变远; 长庚星的柔光,高高地最先出现! 一切动移不定,雾气蒙蒙地升起。

      黑暗沉沉的夜色,反映着一湖寂静 在那可爱的东方,我感到月的光辉, 柳条袅袅如丝,戏弄近旁的河水 从阴影的游戏中,颤动着月的幽光, 从眼里轻轻潜入,沁人肺腑的清凉四、形象学的研究方法,(一)外部研究 中心问题不是它与异国事实是否相符,而是要揭示形象创作主体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现实,揭示其之所以产生偏离的内在的“逻辑”属于一种文学社会学的研究,它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性 通行的方法有: 1、接受美学:创作主体自身个性、经历,他所在的社会、文化、历史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促成了形象的产生 2、人类学:对一个异国形象的研究会涉及人类学的全部内容:生理特征,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制度、观念等 3、年鉴学派:通过对各个细节进行考证,能帮助探讨每一具体形象与社会总体想象物的互动关系四、形象学的研究方法,4、 后殖民主义理论 是基于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事实以及这一现象所造成的各种后果,描述一种殖民主义时代以后的全球状态的话语其要点是从原殖民地文化出发,反思过去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长期形成的一整套思想体系,解构文化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 它跨越众多学科,在精神上与形象学有许多相通之处 赛义德在其所著《东方主义》(东方学)中,运用后殖民理论,分析了从古希腊到当代英美的文学作品。

      东方”是一个后来不断添加了广泛意义、联想、引申之意的概念,并不一定指真正的东方……这些关于东方的观念往往出自许多欧洲人的经验……因此,可以确切无误地说,每一个欧洲人在讲述东方的时候,必然是一个种族主义者,帝国主义者,差不多完全的种族中心主义者 ——赛义德《东方主义》,4、 后殖民主义理论,赛义德发现:尽管“东方”也有自己的历史、思想传统、意象和词汇,但在西方文本中出现的东方形象却是虚幻扭曲的“他者”的形象东方世界经常被野蛮化了、被丑化、弱化、女性化、异国情调化欧美人眼中的“非我族类”一概欠缺理性,道德沦丧,幼稚不堪,荒诞无稽;相反,欧美人则是洋溢着理性光辉、道德完美、成熟可靠的正常人程式化的东方早已偏离了真实,是西方制造出来的东方,是东方化的东方,为西方侮辱、侵害、征服东方提供了理论根据研究案例:,他者化与政治镜像——对迪斯尼动画片《木兰》文化身份的省思(周琳玉,《中国比较文学》2006/02) 迪斯尼动画片《木兰》在再现“他者”的过程中对本土文化进行了东方化和美国化,以美国主流文化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置换了原作《木兰辞》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改写了本土文化的民族身份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强势文化的美国媒体实施了对弱势文化的整合与殖民,而真实的本土文化则遭遇了边缘化。

      二)内部研究,1、从词汇层次展开 从词汇这个层次,已足以发现“他者”形象的反映,因为它们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就已多多少少地构成了某种有文化意味的形象这些词汇,人们就可以发现文学作品所带有的特定形象意义对词汇作的历史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与套话重合 如在中国文学中,日本人在明代被称为“倭寇”;清末被称为“东人”;在抗日战争时期被称为“小日本”和“东洋鬼子”仔细地研究这些词汇的变换,就能觉察它们充分反映了日本对中国侵略的历史二)内部研究,2、从等级关系层次展开 对词汇进行归纳后,接着考虑的是文本中“我”和“他者”的关系这就引申出了一组组对立的等级关系但是所有的这些等级关系都可以被概括为是“我—叙述者—本土文化;他者—人物—被描述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而寻觅出异质形象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心理倾向,价值评判等等 具体说来,可以从时间,空间和人物体系来着手进行研究.比如当我们研究西方文学中的第三世界形象时,我们常常发现,第三世界总是被描写成传统的,农业的,附属的,与此相对应的是现代的,工业化的和处于支配地位的西方而这种描写背后隐藏的是文明与野蛮,成熟与幼稚的尖锐对立二)内部研究,3、从故事情节层次展开 在这一阶段,形象是一个“故事”。

      故事情节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但是那些具有某种规律性的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比如在十九世纪的西方文学。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