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阜一中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人民版必修三 专题一二三.doc
11页120142014——20152015 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考试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考试 9.289.28高二文科历史试题高二文科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分,共计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为人不可有贪心,知足常乐;遇事要冷静,以静制动” 这一处事原则体现了(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2. 战国时期有人认为:“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 ”由此,他主张治国应该( )A.民贵君轻 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严刑峻法3. “爱是世界最美丽的语言”春秋末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提出“仁者爱人”,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提出“兼爱”,两者相比,墨子更注重 ( )A.调节人际关系 B.倡导重义轻利 C.无等级名分差别 D.讲求实际功利4.《世界文明史》中指出:“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
文中的“原则”不包括( )A. “爱人者,人恒爱之” B. “兼爱、非攻”C. “春秋大一统” D. “无为而治”5.汉武帝在去世前两年下“罪已诏” ,改变了多年以来穷兵黩武的政策影响这一行为的主要思想是( )A.封建大一统 B.天人感应 C.君权神授 D.三纲五常6. 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7.明朝后期的李贽被称为“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对这里“离经叛道”的准确理解应是( )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 B.倡导君民共主 2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 D.挑战正统儒学权威8.马克垚认为:明清之际中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出现的新思想是很重要的,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发展下去,则可以有助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目标下列思想与之对应的有( )①黄宗羲“工商皆本” ②陆九渊“心即理也” ③顾炎武“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④王夫之“循天下之公”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9.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 ②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③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根本上被动摇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④10. 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的是( )A.经世致用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C.工商皆本 D.天下为主,君为客11. 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技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
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 ( )A.经济停滞倒退 B.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 C.国家分裂、国力衰弱 D.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12.集前代书法之大成,并从而变化,其书成而汉魏之风尽;他的字被后人称赞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他是( )A.王羲之 B.张旭 C.苏轼 D.唐寅13.有学者认为:宋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庶民成为推动城市大众文化的主流,出现一种新型文化——“庶民文化” 下列不属于“庶民文化”范畴的是()A.风俗画 B.明清小说 C.宋词 D.心学14.文字是一定时期社会的产物古代汉字“羣”(群)结构是:君在羊(百姓)的上边,3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 “君”字体现了君权神授 B. “羊”字说明了人民群众处于被统治地位C. “羣”字与“民贵君轻”理念是一致的 D. “羣”字是宋明理学的产物15.宋代科学家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中记载:“若止(只)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极为神速。
”这里反映的真实情况是( )A.雕版印刷术麻烦,效率低下 B.印刷数量与印刷速度成正比C.印刷数量与印刷速度成反比 D.活字印刷比雕版印刷效率高16.有人评价宋朝的两位豪放派大词人:一个如日出时的万马奔腾,长啸遨游;一个如日落时两军生死鏖战,纵是不悦耳的呐喊,也出自肺腑的悲壮沉郁这两位词人是 ( )A.辛弃疾 苏轼 B.陆游 辛弃疾 C.苏轼 辛弃疾 D.陆游 李清照17.一位国家领导人在参观文物展览时,曾指着一幅名画说: “我们的祖先早已熟悉商品经济了” 这幅画应当是( )A. 《女史箴图》 B.《送子天王图》 C. 《清明上河图》 D.《山径春行图》18. 近代某书内容丰富,记述了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军事和科学记述,乃至宗教、文化等情况,并附有世界地图、各大洲地图和分国地图等此书旨在唤起国人,学习外国的长技,兴利除弊,增强国力,抵抗外来侵略此书最有可能是( )A.顾炎武 《日知录》 B.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C.严复《天演论》 D.魏源《海国图志》19.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新思想的含义是( )A.宣传西方政治学说以启国民之智 B.学习西方技术以抵抗外来侵略 C.学习西方之体以同中国之用 D.变革政治制度以求民主平等420.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这一观点可用于对下列哪一思想的评价( )A.中体西用思想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C.新文化运动 D.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21.从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 )A.确立了清朝君主立宪的政体 B.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C.实现思想启蒙,促进人民觉醒 D.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22.李鸿章到英国,不惜重金,给西太后购回一台缝纫机;在英国议院旁听了议员们的辩论,觉得那是一窝蜂似的吵架,说“无甚可观” 由此细节说明洋务运动( )A.内部贪污腐化,经营管理不善 B.只是学习技术,不愿改革政体C.海军操练不力,中日战争失败 D.朝廷专制至上,牺牲民族利益23.导致近代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 )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C.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 D.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24.“西学东渐”过程中出现的在中国产生较大影响的各种思潮的先后顺序是:( )①民主与科学 ②民主共和 ③君主立宪 ④马克思主义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 D、④③①②25.某时期的报纸上出现了一首题为《相隔一层纸》的诗:“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 。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花子,咬紧了牙齿对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请问这首诗最早可能创作于什么时期(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26.“自权利之祸于人心,破家族,削亲权,乱男女,蔑尊卑长幼,尽弃吾中国数千年之礼俗教治,而从事于其所谓平等自由之说 ”材料反映了当时的守旧势力对哪一历史事件后社会变迁的不满( )A.鸦片战争 B.维新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527.“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所谓坏的就是绝对的坏,所谓好的就是绝对的好 ”毛泽东这句话( )A.肯定新文化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倡导B.全面否定了新文化运动C.指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绝对偏激D.批评了新文化运动的不彻底性28.下列有关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组合,正确的是( )①《焚书》——主张民主共和 ②《孔子改制考》——主张君主立宪制③《敬告青年》——倡导民主和科学 ④《庶民的胜利》——传播马克思主义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29.“20 世纪初一些进步报刊作者的署名:卢骚之徒、卢梭魂、亚卢(亚洲卢梭) 、平等阁主人、竞平、人权、民友……”这则材料反映出 20 世纪初中国思想文化界( )A.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B. “西学东渐” ,崇洋媚外C.卢梭的思想占主导 D.君主立宪思想占主导30.1920 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无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
”形成这一认识的主要原因是 ( )A.新文化运动兴起 B.工农运动的发展 C.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D.中国共产党的影响第第ⅡⅡ卷(非选择题)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 2 小题,其中第 31 小题 20 分,第 32 小题 20 分,共 40 分) )31.2014 年 9 月 28 日是孔子诞辰 2565 年,山东曲阜举办全球联合祭孔活动2565年,你可曾读懂孔子?(20 分)6形象一:“圣化” 一介布衣的孔子被初步塑造成圣人,孔子的形象逐渐趋于正统化在国家政治思想领域已树立了正统的形象:孔子本人则是“王者之师” 1)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与先秦儒学相比,董仲舒的儒学有何新发展?(6分)形象二:“僵化” 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孔子的形象到了宋代就渐渐被理学家所“僵化” 2)到明清之际儒学地位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在政治、经济方面的表现6 分)形象三:“丑化” 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期间都发生过大规模的批孔运动,这些批判在当时看来不无道理,但情绪化、夸张化的言论色彩,不免使孔子形象受到严重“丑化” 。
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中国古代思想史论》(3)请以新文化运动的有关史实说明材料的观点 (4 分)7(4)你认为我们今天应如何评价孔子,如何对待传统儒家思想,?(4 分)32.进入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 分)问题一 从“夷务”到“洋务”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 ,周围各国如“夷” ,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 、 “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 19 世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