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语语调的基本模式ppt课件.ppt
34页汉语语调的基本模式,王萍 石锋 南开大学文学院语音实验室,.,一、引言,语调结构的基本模式,是指非强调(unemphatic)的陈述句,也就是自然焦点的陈述句的语调模式(basic pattern)疑问、祈使、感叹等不同的功能句型、以及焦点句和情感句等都是以基本模式为基础,通过参数的变化调整进而得到的变式国内外的多位学者都曾对语调的结构模式进行过深入探讨 赵元任(1929、1933、1935)将汉语语调分为:单字声调、中性语调和口气语调中性语调的规则是一城一乡一个样子的,口气语调是几乎全国一个样,甚至于跟外国语言也有好些相同的地方耳朵所听见的总(resultant)语调是那一处地方特别的中性语调加上比较普通一点的口气语调的代数和吴宗济(1984、1988、1996、2002)提出“变调块”的思想和“移调规则”他把普通话声调的连读变调作为语调单元,认为它们是句调的基础语句中的短语基调是因语气的不同而变动的,对一个合成的平叙句子,只移动其短语的基调,就能“生成”不同语气的语调 沈炯(1985、1994、1995)采用“声调音域”和“语调构造”概念,阐述了声学界面和全句语调问题认为声调和语调分别落在不同层级、不同规模的音段母体上,在语言的功能系统中它们各不相干。
声调和轻声使用低阶调节,直接用音区特征或曲拱特征,而语调类型则是对声调音域高低音线做的另一次调节,即高阶调节Bolinger(1978)将语调分为词汇层级和句调层级以Palmer(1922)、Halliday(1967)、Crystal(1969)、Cruttenden(1997)等学者为代表提出的“调型理论”,将英语语调分为调冠、调头、调核、调尾四个部分,而每部分都是由更小的音高运动特征(如升、降、平调)构成,语调模式可以说是听者对音高滑动感知的结果 以美国结构主义为基础的调阶理论把语调看作是“音高音位”(pitch phoneme),语调是由具有区别性特征的音高调阶构成贺阳、劲松(1992)通过语音实验证明:北京话语调的音高特征是通过改变声调调域的高低来表现的,具体来说,陈述语调、命令语调、感叹语调和一般祈使语调属于中语调,求证语调属于低语调,质疑语调属于高语调 曹剑芬(2002)的研究表明:汉语里不同语气的语调轮廓(即总体音阶走势)跟英语或其他语言中的相仿这与赵元任先生关于口气语调的观点不谋而合Pierrehumbert(1980)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语调研究的理论框架,即“自主音段节律”理论(autosegmental metrical theory),简称AM理论。
前人的研究使我们对于语调的结构模式有了一定的认识,为我们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于此,目前,我们采用实验的方法对汉语语调进行细致的考察,具体来说,分别对陈述句和疑问句的语调模式(石锋等 2009,王萍等2010)、焦点调和边界调(石锋等 待刊)、下倾调和降阶调(王萍等 2011)的作用域和量化表征、陈述句中句调域内部不同位置的词调域、词调域内部不同位置的字调域的同构性(王萍等 2011)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下面我们将分章介绍上述研究通过这些课题的探讨,我们对于汉语语调的认识逐渐清晰化、条理化,进而能够逐步系统地归纳出汉语语调的基本结构模式二、陈述句和疑问句语调模式的对比分析,表1 四位发音人疑问句与陈述句语句调域对比(半音值),.,表2 四位发音人陈述句词调域 (石锋等2009),表3 四位发音人疑问句词调域 (王萍等 2010),.,图1 疑问句、陈述句语调音高格局对比图,为把疑问句和陈述句的表现放在同一水平上比较分析,我们分别将每位发音人疑问句和陈述句的半音值数据放在一起,选择其中的最高点、最低点作为调域两极,计算它们的百分比和起伏度对比陈述句、疑问句的中线的分布(图1):疑问句的各词调域的中线都在50以上;陈述句的句中和句末词调域中线都小于50,句首中线在50上下。
这可以看做中线在区别两种功能语气时所起的标识作用 疑问句的语调音高趋势为调域扩展;陈述句的语调音高趋势则为音高下倾和陈述句相比,疑问句的语句调域整体提高,同时句末词调域的后字调域大幅度加宽,使句末词调域覆盖全部语句调域,成为疑问句语调音高表现的重要特征 句中词调域在句首、句末词调域之间的过渡效应,对于表达语气有一定的辅助作用疑问句的句中词调域收敛提高,为句末词调域最大的提升扩展做好准备;陈述句的句中词调域适当下降,为句末词调域下降到最低点预备条件三、焦点调和边界调,边界调的表现可以通过音高、音长、音强来表现边界调的音高表现同样是调域问题边界调在韵律和语调研究中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起伏度(石锋等2009)、停延率(石锋等2010)和音量比(梁磊等2010)都是对边界调进行实验分析的重要工具和量化参数焦点调表现为焦点词调域上线的提高和下线的降低,以上线提高为主;边界调的表现则是重在下线的降低这跟沈炯(1999)关于“低音线受到节奏结构需要的调节,高音线受到句重音和语调结构的调节”的观察是一致的 强调焦点的词调域扩展,焦点后的词调域上线大幅下降,造成词调域的显著压缩,这使得焦点更为突显然而,不论焦点位置在哪里,不论焦点词调域扩展的程度大小,也不论焦点后词调域是如何缩小,在句边界和词边界位置上都保持了边界调的表现。
这表明边界调和焦点调各有不同,可以共现边界调的韵律表现存在于话语中所有韵律词以上的单位,把音流中一个个单位划分出来边界调划分的韵律单位跟语法单位并不完全一样,但是总体上是对应的 焦点调是在保留边界调基础上的增量焦点位置的调域最大化扩展,时长显著延长如果把自然焦点句的边界现象作为边界调的表现在强调焦点下增加的那一部分,就是焦点调的表现焦点调和边界调不同:边界调在每个边界都有,是全局的;焦点调只在特定的位置,是局部的在宽焦点的条件下,焦点调的表现会扩大范围,降低程度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四、下倾调和降阶调,音高下倾(declination)指同一韵律单元内部各个成分的音高绝对值逐次降低的现象降阶(downstep)是指一个韵律单元内部高音成分的绝对调值在低音成分之后逐次降低的现象(Stewart 1983; Laniran 2003) 下倾和降阶属于人说话时普遍的自然现象,都与人的发音生理密切相关,只是二者形成的生理机制有所不同,前者是由说话时整体的气流机制决定的,是全局性的;后者是由于低音成分的介入而导致的声带振动频率降低,是局部的下倾和降阶也同时并存于汉语中,而且它们在整体的语调结构中所处的层次、作用方式和程度均存在差异。
音高下倾包含两个层次:全句的音高下倾(石锋等 2009)和句子内部词调域的音高下倾(王萍等 2011)降阶只在词调域这一层次上发挥作用,所以在词调域这一韵律层级上,降阶和音高下倾的作用是叠合在一起的句调域、词调域的音高下倾,图4 普通话陈述句句调域的音高下倾图 图5普通话陈述句词调域的音高下倾图 (王萍等2011) (王萍等2011),.,,句调域的音高下倾,以词调域为基础,分层次、阶梯式下降;词调域的音高下倾,以字调域为基础,渐次下降词调域的音高下倾是句调域音高下倾的基础表现和组成部分词调域内部的降阶,不同位置的词调域内部既有音高下倾的作用,又有降阶的作用,而且它们对于音高的影响常常叠加在一起 本文通过“降阶度”的计算,将二者的叠加作用进行分离,即将“下倾”的作用剥离出去,进而单独考察不同位置词调域内部的降阶作用的量化表现表6 词调域内部的降阶度(王萍等2011),注:“1”和“3”分别代表阴平和上声,.,,词调域内部,降阶对于音高的降低作用表现稳定,且降幅普遍大于下倾作用 句首词调域内部,末字的降阶度显著大于中字的降阶度 降阶对于后接高调(阴平调)的作用要显著大于对于后接低调(上声调)的作用,因为上声调本身已经处于调域的下线,其下降的空间已经很小,如果音高继续降低,声带会非常紧张和费力,相反,阴平则处于调域的上线,其下降的空间很充裕,音高降低时,声带会比较放松和省力。
句首和句末词调域内部的降阶度相差不大,而且最高点和最低点的降阶度存在互补性五、普通话陈述句中句调域、词调域的同构性,石锋等(2009)从节奏和停延的角度,将汉语的语调结构划分为:句调域、词调域和字调域三个层级 其中句调域内部的词调域、词调域内部的字调域,尤其是句末词调域内部的字调域,它们的音高表现具有很强的同构性这种同构性主要表现在:音高跨度、音高起伏度、调域中线三个方面表7 句调域、词调域音高跨度及分布区间(St)(王萍等 2011),表8 句首、句中和句末词调域内部字调域的音高跨度(St)(王萍等 2011),.,音高起伏度的同构性,图6句调域音高起伏格局图(王萍等 2011),图7 句首词调域音高起伏格局图 图8 句中词调域音高起伏格局图 图9 句末词调域音高起伏格局图 (王萍等 2011) (王萍等 2011) (王萍等 2011),.,,中线对陈述语气的表达也起到了重要的标志性作用,句首词调域和句中词调域的中线均在50以上,句末词调域的中线均在50以下或接近50%字调域,尤其是句末词调域内部,首字、中字和次中字的调域中线均在50以上,末字的调域中线均在50以下或等于50%,.,,句调域内部的不同位置的词调域,句末词调域内部各字调域与句调域内部的各词调域的同构性最强。
这主要是因为句末群调域负载着三个语调层级的边界,即字调域边界、词调域边界和句调域边界,所以在语调层级的归属上,它应该既高于句首、句中词调域,又低于整个句调域,是二者之间的一个过渡层级那么,相对于句首和句中词调域,句末词调域在语调层级上与句调域更接近,相应地,它们的音高表现的相似性也就更强 递归(recursion/recursiveness)是一个数学术语,在语言学上用来指通过重复手段来延长句子的机制(何伟 2002)这一研究结果证明:递归性原则并不是句法结构的专利,语音中也同样存在递归性,语调结构中不同层级的同构性就是递归性在语音中的投射六、汉语语调的基本模式,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关键的语言基本层级,以及进入交际的成品一般说来,单音节和单音节以上的单位都可以成句,成句的关键条件是有语调语调所涵盖的内容丰富且广泛,包括:句法结构、语义信息、语气功能、语用、情感等诸多方面基本模式”和“变化模式”,是在语调中所作的划分 “基本模式”(Basic Pattern),是指非强调(unemphatic)的陈述句,也就是自然焦点陈述句的语调模式,简称为“基式”; “变化模式”(Variable Pattern),是指基本模式之外的各种非基本式,简称为“变式”。
“基本模式”是语调构建的基础,语调研究的起点语调单元在语句中出现下倾调、降阶调、边界调,这是在进入句子的同时就被它们各自的位次所决定的字调域、词调域和句调域是语调基本模式中的不同层级单位男性 女性,总体 图10 汉语语调基本模式,.,,图表显示:一个句调域中包含三个词调域,它们分别是句首词调域、句中词调域、以及句末词调域其中句首词调域和句末词调域最重要,因为它们决定着整个句调域的分布位置和调域跨度中间的词调域是动态的、可选的(optional),即可增可减 每个位置的词调域中,包含着不同位次的字调域决定词调域的分布位置和调域跨度的是首字、末字,这说明词调域和句调域具有同构性(王萍等 2010) 这就是语调的基本模式除汉语外,我们所做的日语、韩语、粤语、英语的语调基本模式和汉语是一致的,它可以作为我们研究语调的平台每个调类对于调域的贡献,即“调域负担量”(石林 2011)是不同的普通话阴平、去声主要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