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案.pdf
73页八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及全册教案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本学期接任初二两个班的科学教学任务,两个班共有学生56 人这届初二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不浓厚,他们的科学素养不是十分理想, 但也有极少部分学生虽然对科学有一定的兴趣, 却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还较欠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实际特点, 在保护学生原有的学习科学兴趣的同时,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本学期的教学的主要目标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八年级上教科书共四章: “水和水的溶液” 、 “天气与气候”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电路探秘” 八年级上教科书与七年级下教科书都属于学习物质的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包含了地球运动、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水和大气的运动、神经和激素对生命运动的作用、电的运动等第 1 章“水和水的溶液” ,水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物质之一在小学阶段已学习过水在自然界分布于海洋、河流、湖泊和地下,知道一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水与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要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等过去学习水是割裂为:地理学中学习水的分布和循环;生物学中学习水与生命的关系,如根吸水、蒸腾作用、光合作用、新陈代谢等;化学中学习溶解性、溶解度、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物理学中学习水的压强、浮力、阿基米德定律,使这一内容显得支离破碎,而十分重要的水的净化、水资源的保护等却很难放在哪一门学科中。
在《科学》教科书中,用“水”这个主题把过去分散的内容综合起来,很自然使这些内容联系在一起第 2 章“天气与气候” 大气也是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物质,没有大气就没有生命小学阶段已学习过空气的存在,人类对空气的利用,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知道温度、风力、风向、降水量、云量等描述天气的可测量的量初步了解雨、雪成因,大气污染和大气保护等地球上的风、雨、雾、雪等与大气运动密切相关, 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 对农业、 交通、 建筑等行业也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对大气运动和变化原理是必须要了解的科学常识第 3 章“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内容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人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 生长素的发现、植物感应性的产生等小学阶段是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学习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和向水性,知道大脑是人的生命活动总指挥部 小学阶段只提出现象, 没有学习生理作用的机理 学习这一章可以用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植物的感应性对于生物激素的作用,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仅做常识性介绍第 4 章“电路探秘”学习电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小学阶段已学过简单电路,知道电源、导线、开关、电池、灯泡这样组成一个简单电路本章学习了电流、电阻、电压、欧姆定律,知道了电流、电阻、电压三者的关系。
发电、 输电、用电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重点、难点:重点、难点:第 1 章“水和水的溶液”重点: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水的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物质的溶解性、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难点:地球上水循环产生的原因、溶液的概念、溶解度概念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建立对水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的思想第 2 章“天气与气候”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气温的观测;气压的观测;大气压存在的证明;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气压对天气的影响;风的观测;相对湿度的观测;凝结与降水的形成;怎样看天气预报;天气图上的常见的天气系统;天气图与天气形势;不同物质的比热;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季风的形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和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与洪水;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风的形成;目测风向、风速;相对湿度与水汽凝结和降水;天气图上的等压线和天气系统;简单的天气预报;比热的概念;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季风的形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和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分析;人类活动与洪水。
第 3 章“生命活动的调节”重点:植物的感应性现象;生长素与植物向光性的关系;胰岛素与血糖浓度的调节;动物的内分泌腺与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反射与反射弧;动物行为分类、体温的控制难点:动物激素的反馈调节;神经系统的结构:反射活动中信号传导第 4 章“电路探秘”重点:电流的测量;电压的测量;电阻的相关因素;欧姆定律;电路连接难点:电压的概念:研究电阻的相关因素的方法;电路连接的计算: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方法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少数同学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认真,发言却不是很积极,课后能不会反馈课堂中不能弄清的问题,学习自觉性教弱,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作业敷衍之事时有发生,对科学缺乏爱好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要正确引导, 以期让学生对科学充满热情学生双基情况从其上课情况看,他们的基础不够扎实,很多简单操作做得不够充实,缺乏实践能力,以至于影响其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和领会的能力较弱; 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待加强 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认图能力和动手实验的能力较弱 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教学措施:教学措施:(一)提高课堂效率的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
面向全体同学,同时促进个别同学优势的提高, 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基本技能的发展和提高 2.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做好资源共享,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3.抓好课堂 40 分钟的教学,做到严厉、活泼、紧张的学习氛围二)提优补差的措施: 1.面向全体同学,以目标抓优生,以情感促差生,以竞争促中等学生 2.与中差生做好沟通工作,认真开展他们的思想工作,改变他们厌学到好学轨道上来 3.因人设题,因题选人,做到全体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肯定优生,鼓励中差生,达到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的发展三)其他措施: 1.定期进行知识落实的检测,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补漏工作2.进行章节知识的回顾,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之做到系统化,便于学生的把握和巩固提高3.加强实验教学(四)、教学进度表:周次起讫教学内容月日始业教育11.1 地球上的水 219 月 2 日-9 月 8 日1.2 水的组成 11.3 水的浮力11.3 水的浮力 229 月 9 日-9 月 15 日1-3 节复习检测21.4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155课时备注39 月 16 日-9 月 22 日1.5 物质的溶解 44中秋放假一天1.6 物质的分离 249 月 23 日-9 月 29 日1.7 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 24-7 节 复习检测159 月 30 日-10 月 6 日国庆放假假4-7 节 复习检测1第一章复习、考查2610 月 7 日-10 月 16 日2.1 大气层12.2 气温12.3 大气的压强3710 月 14 日-10 月 20 日1-3 节 复习检测22.4 风和降水1810 月 21 日-、10 月 27 日2.5 天气预报12.6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22.7 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1910 月 28 日-11 月 3 日4-7 节 复习检测2第二章复习、考查23.1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21011 月 4 日-11 月 10 日3.2 人体的激素调节11-2 节复习检测21111 月 11 日-11 月 17 日期中复习考试3.3 神经调节2111 月 18 日-11 月 24 日3.4 动物的行为153.5 体温的控制13-5 节 复习检测111 月 25 日-12 月 1 日13-5 节 复习检测1555555国庆放523第三章复习、考查24.1 电荷与电流24.2 电流的测量14112 月 2 日-12 月 8 日1-2 节 复习检测24.3 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 24.4 变阻器155112 月 9 日-12 月 15 日4.5 电压的测量153-5 节 复习检测2机动课14.6 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26112 月 16 日-12 月 22 日4.7 电路分析与应用26-7 节 复习检测16-7 节 复习检测157112 月 23 日-12 月 29 日第四章复习、考查2机动课258112 月 30 日-1 月 5 日第一章总复习24第二章总复习2元旦放假一天911 月 6 日-1 月 12 日第三章总复习25第四章总复习3201 月 13 日-1 月 19 日期末模拟考检测复5各个章节教案第一章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水和水的溶液课题:课题:1.11.1地球上的水地球上的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和分布,并能描述水体之间联系的途径。
2.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3.通过学习,认识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观念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1.水的重要性,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2. 水循环过程和产生原因教学课时: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地球上水的组成和分布(一、地球上水的组成和分布(P2P2 图)图)地球是一颗“水”的行星,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大气、岩石和生物等圈层中在地球引力和太阳辐射能的作用下, 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组成了地球上连续但不规则的水圈1. 地球上的水主要以_液_态形式存在,也有少量的水以 ___ 态和 ___ 态形式存在2. 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 约占地球总水量的___96.53%___它覆盖了地球大部分的表面其次是淡水,占2.53%;最少是的陆地咸水,占0.94%3. 淡水中最多的是冰川,可利用的淡水只占总淡水量的0.3%4. 陆地淡水尽管只占总水量的 _2.53%_,但水体的种类却非常多, 与人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为我们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和__用水5.地球上各种状态的水,在 温度 等条件的改变下会发生变化,因此地球上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的。
讨论】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证明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有水吗?二、水与生命二、水与生命1.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物质之一人和所有的动植物都需要水如果生物体内缺水到一定程度,生命就会停止2.水和生命的关系1) 水是地球生命有机体的组成之一以体中含水量占人体总重的 ____以上,一般动物含水量占体重的_______,其中水母占_____,草本植物中约占 ___________2) 水参与地球生物体的活动过程,即生物的____活动也离不开水例如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之一就是______3) 长期生存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了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 例如生活在沙漠地区的仙人掌, 为了得到并保证充足的水分,茎、叶的形态都发生了变化,能有效防止水分的蒸发,而根却非常发达,可达几十米深4) 总之,水对生命活动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人来说,水比食物更重要讨论】生活在沙漠地区的骆驼,是不是不需要水?第二课时三、水的循环三、水的循环1.阅读 p5 水的循环图2.水循环的涵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地球上的水体、土壤和植物叶面的水分通过____蒸发__和_____蒸腾__进人大气。
通过气流被输送到其他地方,在一定条件下,水汽遇冷凝结成云而降水,又回到地面在重力的作用下,降落到地表的水经流动汇集到江河湖海 在运动过程中,水又会重新经历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等变化3.水循环的领域1)海陆间循环可以表示如下: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是水循环中最重要的, 它能使陆地上的水资源得以再生和补充2)内陆循环3)海上内循环[ [典型例题解析典型例题解析] ]【例 1】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解析】 本题的解答要从三个方面考虑: (1)地球上水体总量确实不少, 但有 96. 53%是海洋水,淡水只占2.53%,且淡水的主体又是目前尚无法利用的冰川,可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资源总量的 0.3%;(2)淡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匀,世界上各个地方水资源不同;同一地方,在不同季节相差也很大;(3)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污染十分严重,所以我们要提倡节约用水例 2】分析下面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运动过程框图,完成下列各题1)填写框图中 A、B、C、D、E 所表达的水循环中的各种环节名称2)目前人类对水循环中哪一环节可以施加影响?请举例具体说明。
解析】 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循环中最重要的一种循环形式, 要正确填写出题目中所要求的各种环节的名称, 必须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水循环的具体过程: 广阔的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 水汽上升到空中随着气流运行, 被输送到大陆上空, 其中一部分水汽在 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形成陆地上的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沿着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两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完成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 回忆了海陆间水循环的具体运动过程, 题中第一小题的答案便迎刃而解 要回答第二小题的问题, 首先要想到目前人类对水资源利用所采用的一些措施,诸如修建水库、 引水灌溉、跨流域调水等等,然后思考一下这些措施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属于何种环节,问题便可得到解决目前人类活动对全球水汽的蒸发、凝结、 输送等环节几乎没有影响,而对地表径流输送,在局部地区却可以施加某些影响[ [课堂练习课堂练习] ]1.地球上储量最大的水体是()A.海洋水B.陆地水C.冰川水D.湖泊水2.陆地水是人们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而人类较易利用的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它主要包括()A.河水、湖泊水、地下水B.陆地水、冰川、江河水C.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冰川D.江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3.下列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A.青蛙B.水母C.人体D.植物种子4. 地球上的水呈 ____态、 ____态和 ____态, 分布于____ 、 ____ 和____中, 形成 ____水、 ____ 水和大气水,大气水主要是由海洋表面水蒸发而来。
5. 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通过 ____、 ________、____水、下渗,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等一系列环节和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在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循环6. ____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 因为水不仅是___________ 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生物的 ____也离不开水,所以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做到节约用水且保护水资源课题:课题:1.21.2水的组成水的组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是H2O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组成水的元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原子、 分子、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和相互关系,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教学课时: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物理性质一、物理性质文字表示:纯净的水是无色的、无气味、无味道的液体文字体现:101Kpa,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凝固点 0℃沸点 100℃思考:冰山浮于水面,说明了什么?答:冰的密度比水小3说明:4℃是时密度最大,为1g/cm二二.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1.1.水的电解水的电解①实验过程:见书 P7②实验现象:A.两个电极上出现了(气体) ,两支玻璃管内液面(下降)B.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 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产生淡蓝色火焰) ; 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嘴, 慢慢打开活塞, 观察到 (木条又重新燃烧—复燃)③V 正:V 负≈1:2④重点强调气体的检测:正极气体:放时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氧气的检验方法正极气体:放时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氧气的检验方法 ; ;负极气体负极气体: :用燃着的木条点燃,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证明是氢气用燃着的木条点燃,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证明是氢气------氢气的检验方法氢气的检验方法⑤结论: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⑤结论: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文字表达式:文字表达式: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实验中,当直流电通过液态水时,水变成两种不同的气体:氢气和氧气, 它们的体积比是 2 :1。
实验说明水分子由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构成这种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就是原子早在 1803 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就提出了原子概念扫描隧道显微镜已经能够“看到”原子的图象水电解时,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 原子能重新组合生成另一些分子, 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那么究竟由几个氢、氧原子组成一个水分子呢?附加:根据电解水实验现象得知:V(H2):V(O2)=2:1,试推导水的化学式(已知ρ氢气=0.09g/l, ρ氧气=1.43g/l)提示:V(H2):V(O2)=2:1ρ氢气=0.09g/lρ氧气=1.43g/l氢元素质量:氧元素质量=?:?氢原子个数:氧原子个数=?:?水分子的化学式为:根据精确的实验测定,水的化学式为H2O启示:一要物质的化学式都是根据定量的实验结果测定出来的{微观分析} : 微观状态下水分子的分解过程 (水分子分解时, 生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 1 个水分子分解成了两个氢原子和1 个氧原子,2 个氢原子结合成 1 个氢分子,很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2 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很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文字说明: 在化学反应中, 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而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二、二、小结小结1、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2、每个水分子由 2 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构成3、通过电解水实验证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而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课堂练习课堂练习1.冬天,带水的自来水管容易冻裂,主要原因是:A.铁管热胀冷缩B.铁管热缩冷胀C.液态水比冰密度大D.冰比液态水密度大2.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说明: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C.水里有氢气和氧气D.将氢气和氧气充分混合,就能得到水3.用符号或文字表示:(1)两个氧原子 (2)两个氢分子 (3)两个水分子 (4)一个氧分子(5)H2(6)2H(7)2O2(8)nH2O4.一个水分子的构成是:A.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B.两体积氢和一体积氧C.氢原子和氧原子D.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H2质量:O2质量=?:?课题:课题:1.31.3水的浮力水的浮力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确认水及其他的液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的作用,确认空气也有浮力2、能通过实验方法,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并概括出阿基米德原理3、能用测力计测量浮力,能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4、能用力和运动的关系推导出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条件,并会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物理知识得出的公式比较多,一多学生就感觉摸不到头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公式代表的字母含义要一直强调,先中文再字母的方式在得出阿基米德定理的时候,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进行渗透2、对物体在水中的状态,漂浮,悬浮,下沉等字的规范表达要强调实验比较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思考非常重要, 如实验的目的,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3、密度计的原理应该让学生自己摸索出来,这样对前面的知识也是种巩固教学课时:教学课时:3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浮力的存在和测量一、浮力的存在和测量1 1、液体的浮力液体的浮力船能浮在水面上, 但有时候确会沉入大海呢?有些人游泳会淹死, 而有些人确可以在死海上看书呢?(除了游泳的技巧)答:有浮力的作用,死海的浮力更大实验】P19,水的浮力是水对浸入其内的物体向上托的力得出:※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实验】 p20, 图 1-43, 先用手托一下悬挂在空气中的物块, 使测力计的读数变小 (物块受到手对它向上的托力) ;将物块浸没在水下, 测力计的读数也变小。
(水对物块有一个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浮力,得出:※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也受到向上的浮力F F浮浮==F-FF-F‘‘ (条件:物体在水中会下沉)推广:所有的液体都会对浸入其内的物体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2 2、气体的浮力气体的浮力气体对进入其内的物体是否也有浮力呢?有什么事实可以说明气体对物体也有浮力呢?(热气球、烟上升等等)【实验】P21 图 1-44,问学生该怎么做才能证实气体浮力的存在现在状态下,打气针还没有完全插入篮球的气孔,排球不会漏气)把打气针插入,气会从排球跑到气球里面,可以得出什么?(杠杆左边的质量不变, 但由于排球里的气体压强大, 传到了气球里面,这样排开大气的体积增加了,浮力也增加了,所以杠杆失去了平衡 )※气体也会产生向上的浮力二、阿基米德原理二、阿基米德原理提出问题】 既然气体和液体都会对浸入其内的物体产生向上的浮力, 但浮力的大小究竟和哪些因素有关呢?当人躺在浴缸的水中时, 人会有什么感觉?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人会有一种变轻了的感觉浴缸的水面会上升 )人为什么会变轻?水面为什么会上升? (人变轻是因为人受到水的浮力 水面上升是因为人浸入水中后,排开了一部分水。
)【建立假设】那么,你认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物体所排开水的多少)【实验】P21 图 1-45,将物体逐渐浸入水中时,物块排开水的体积逐渐增多,测力计的读数逐渐变小,浮力逐渐增大结论:物体受到的浮力跟物体排开水的多少有关,排开的水越多,浮力越大那么,如何定量的证实这个结论呢?【设计实验】要测量浮力的大小,还要测量物体排开水的多少(体积) 如何测?利用图 1-45 的实验器材,讨论:如何利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怎么样安排实验的步骤?应当设计怎样的实验数据记录表?(然后交流讨论,给出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收集证据】(1)在溢杯中盛满水,将小烧杯放在溢杯的出水口下;(2)将物块悬挂在测力计上,用测力计测出物块的重G;(3)将物块浸没在溢杯的水中,读出测力计的读数F;(4)将溢杯溢出的水注入量筒内,测出它的体积V排水;(5)将上述数据填入下面的实验数据登记表内物 块物块浸入水中后物块排开水物块受到水的物块排开的水受到的重的重测力计的读数 F的体积浮力力GV排水F浮=G-F【得出结论】【得出结论】F F浮浮==G G排水排水【推广】F F浮浮==G G排液排液阿基米德定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阿基米德定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体受到的重力,即 F浮=G排液。
同样,阿基米德定理可以推广到气体上面三三. .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1 1、对阿基米德定理这个公式、对阿基米德定理这个公式 F浮=G排水=ρ液gV排的理解应注意:的理解应注意:(1)公式中ρρ液液是液体的密度,而不是浸入液体的物体的密度2)公式中 V V排排是浸入液体时,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完全浸入;物体部分浸入3)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而与其他因素无直接关系※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无关: 把物体压入水中, 感觉浮力变大, 这时候是从水面压入水下,当完全浸入后,就不会感觉到更吃力了, 用物块挂在测力计下的实验来说明; ※与物体的形状无关:用橡皮泥变形挂在测力计下的实验来补充说明2 2、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计算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计算 (注意计算过程中单位要统一)(注意计算过程中单位要统一)课堂练习:课堂练习:1.关于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B.浮力的施力物一定是水C.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质量成正比D.实心的铁球也能浮在液面上2.用手将一个木球放入水中某一深度后,松开手,木球上浮,在木球未露出水面的时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木球所受的重力、浮力都不变;B.木球所受的重力不变,浮力变大;C.木球所受的重力、浮力都变小;D.木球所受的重力不变、浮力逐渐变小.3.酒精的密度是 0.8×103千克/米3,把体积为 500 厘米3的铁块浸没在酒精中, 它受到的浮力是______牛.4、一个体积为 1000 厘米3的物体浮在液面上,受到的浮力大小为4.9 牛,画出这个物体的受力示意图,并求出这个物体的密度,这个物体是什么材料做的?四、物体沉浮条件。
四、物体沉浮条件实验】观察 P22 图 1-48 得出,一只上浮出水面,一只下沉到水底,一只悬浮在水中问:既然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 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液体中会上浮, 有的物体在液体中会下沉,有的能够静止在液体内部呢?原因: 三只球所受到的重力不同, 如果全部浸入受到水的浮力相同 根据力和运动关系:F浮
(下大上小,刻度不均匀)2 2、关于轮船、关于轮船问:捏成一团的橡皮泥会沉入水底,而做成空心的橡皮泥却为什么会漂浮在水面?做成空心的目的是调节浮力和重力的关系, 即把橡皮泥做成空心, 它受到的重力没有改变,而因为空心的橡皮泥可以排开更多的液体,获得更大的浮力,从而使橡皮泥漂在液面轮船也是如此,Titanic 的沉没,进水 (p27 阅读)有多条载重线(吃水线) ,因为浮力的大小不仅与船只排开水的体积有关,而且和水的密度有关3 3、关于潜水艇、关于潜水艇【实验】注意观察: 当注射器将气体压入玻璃球时,或将球内的气体吸出时,玻璃球内的水量和玻璃球沉浮的状态当注射器将气体压入玻璃球时,球内的水量减少,球(和球内的水)受到的重力变小,一旦重力小于浮力,球将上浮;反之,当注射器将球内的气体吸出时,球内的水量增多,球(和球内的水)受到的重力变大,一旦重力大于浮力,球将下沉潜水艇的结构和沉浮原理P25课题:课题:1.41.4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2、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3、了解及其他常见的溶剂。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 1、、物质的溶解性2、溶解的概念教学课时: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一、溶液溶液生活中,将蔗糖放入水中,发现蔗糖消失了 ,水变成了甜甜的糖水,说明,蔗糖在水中被溶解了通过实验还会发现许多物质能溶解在其它物质中实验】1、 将深紫色的高锰酸钾(或硫酸铜)晶体放如水中,有什么现象?现象――可以看到沉在杯底部的高锰酸钾晶体周围出现一圈紫红色液体,紫红色慢慢扩可以看到沉在杯底部的高锰酸钾晶体周围出现一圈紫红色液体,紫红色慢慢扩大,隔了一段时间,杯中的液体变为均一透明的紫红色大,隔了一段时间,杯中的液体变为均一透明的紫红色2、将固体碘(黑紫色)加入酒精中,又有什么现象?现象――可以看到加入的碘很快溶解,液体变成橙色可以看到加入的碘很快溶解,液体变成橙色( (或棕色或棕色) )结论】【结论】 :高锰酸钾固体能溶解在水中,碘能溶解在酒精中高锰酸钾固体能溶解在水中,碘能溶解在酒精中1.1. 溶质、溶剂和溶液溶质、溶剂和溶液 (1)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称为溶剂; (如水、酒精等) (3) 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得到的物质。
(是一种混合物) (碘酒、高锰酸钾溶液、糖水、盐水等)【思考】以上溶质是固体,那么溶质可否是液体或气体呢?――可以举例:医用酒精中的水是溶剂,酒精是溶质;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溶质是二氧化碳气体,溶剂是水;泉水中溶有矿物质外,还溶有氧气、二氧化碳等思考】 :1、果汁能溶于水中,果汁是溶质吗?―不是,果汁中已经溶有许多物质,本身就是溶液2、河水能用来养鱼,说明河水中溶解了哪些物质?―河水中溶有矿物质,还溶有氧气等,冷开水中的氧气、矿物质很少,不能提供鱼生活所必需得物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溶液:①把两种能够起反应的固体物质混合在一起,反应进行得很慢,但如果把这两种物质分别配成溶液,然后把两种溶液混合, 反应进行得快②人和动物、植物摄取养料,必须溶液才能吸收③生活中的酒、醋、酱油以及众多的饮料都是溶液2.2.溶液的特征溶液的特征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1)均一是指溶液内部各处性质相同; (2)稳定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 (3)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故是混合物3.3.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定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定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溶质是固体、气体,溶剂是液体; (2)两种液体互溶时,一般情况下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但有水时,不论水的多少,水是溶剂。
例如:95%的酒精中 5%的水是溶剂4.4.水是最常见的、也是较好的溶剂水是最常见的、也是较好的溶剂日常生活中除水外,常用的溶剂有酒精、汽油、香蕉水等实例:碘酒溶液中酒精是溶剂;油漆中的香蕉水是有机溶剂【实验】准备一杯泥浆水,一杯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观察,让学生描述现象二、悬浊液和乳浊液二、悬浊液和乳浊液1 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又叫、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又叫悬浮液悬浮液如:泥水泥水就是悬浊液有些药水有些药水如“钡餐”服用时需要摇匀,液体会变得混浊不透明,就是悬浊液血液血液是悬浊液2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在(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又叫、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在(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又叫乳状液乳状液牛奶牛奶乳白色,不透明,放的时间长一些,会出现一层白色油脂这就是乳浊液3.3.悬浊液和乳浊液合称浊液,它们的特点是不均一、不稳定悬浊液和乳浊液合称浊液,它们的特点是不均一、不稳定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是混合物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是混合物思考】 将泥浆水、 牛奶与高锰酸钾水溶液、 蔗糖溶液情况比较, 能不能说出溶液、 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与联系?【实验】P28 物质的混合,把食盐、色拉油、粉笔灰等分别放入3 个装有清水和一个装有汽油的试管中。
用放大镜观察并记录现象,再用玻璃棒搅拌、静置请学生叙述现象,找出各自的特点:食盐不断地向水中扩散,溶解在水中粉笔灰和色拉油与水形成的混合物浑浊、不均匀,静置后分层.色拉油在汽油中形成溶液讨论后得出: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比较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比较名称特征形成过程稳定性长期放置(均一性)粒子大小举例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固、液、气溶解在液体中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中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稳定均一直径>1 纳米海水、碘酒不稳定不均一,下沉下沉半径> 0.1 微米牛奶、洗衣粉水、原油不稳定不均一,上浮上浮半径> 0.1 微米浑浊河水、 墙面涂料、血液【思考】1.衣服上沾上了油怎么办?――用汽油擦用汽油擦2.联系生活,介绍干洗原理干洗原理我们穿的有些衣服的衣料是由天然纤维, 如羊毛、真丝等制造的,湿水后会缩水、变形甚至退色 遇到这类衣服或衣物沾上墨汁、 指甲油等用水难洗的污渍, 就需要干洗 干洗时,干洗店使用一些有机溶剂作为干洗液, 把油性污渍洗掉 由于干洗溶剂都是一些致癌物质或具有中度毒性,对人体有害所以, 拿去干洗的衣物要相隔数天才可领回, 使残留的干洗溶剂先挥发掉[ [课堂练习课堂练习] ]1.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故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和溶剂质量之和溶液的体积小于(填“大于” 、 “等于”或“小于” )溶质和溶剂体积之和,这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间隔2.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的相同点是 ( D ) A.都是浑浊的 B.都是均一的 C. 都是稳定的 D.都是混合物3.溶液区别于悬浊液、乳浊液的根本之处是 ( B ) A. 溶液五色透明 B.溶液稳定、均一 C. 溶液可能有颜色 D.溶液没有气味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 ,错的打“×” (1)不同的物质分散在水里,结果是不一样的 (√ ) (2)泥水是一种溶液,其中泥是溶质,水是溶剂 (× ) (3)凡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都是溶剂 × ) (4)生产和科学实验里,常用的是水溶液,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 ) (5)动植物所需的养料必须成为溶液状态后才能被吸收 (√ )课题:课题:1.51.5物质的溶解物质的溶解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重点难点:重点难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教学课时:教学课时:4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上面得到的就是该温度下硫酸铜的饱和溶液2、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在不断加入硫酸铜之前的溶液都是硫酸铜的不饱和溶液思考、讨论:怎样判断一种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加少量的溶质,溶质能继续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不能溶解的是饱和溶液思考、讨论:那么,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吗 ?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饱和溶液吗?如果能转化,怎样转化?实验:取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改变条件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实验操作出现的现象结论增加溶剂,升高温度增加溶剂,升高温度增加溶质,蒸发溶剂,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降低温度3、 溶液和稀溶液:在溶液中,溶有较多溶质的叫做浓溶液;有的溶有较少溶质,称为稀溶液思考: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实验: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实验现象:10 克蔗糖在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浓,但可以继续溶解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得很少,溶液很稀,但已经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结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物质而言,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引入:从上面得实验可以知道, 蔗糖和熟石灰在相同的条件下, 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蔗糖比熟石灰易溶得多那么,我们能否用定量的方法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呢?实验室温下,10 克食盐和 10 克氯酸钾溶于 100 克的水中现象:氯酸钾未全溶,已达到饱和;食盐全溶解完,未达到饱和结论:这两种溶质的溶解能力不一样过渡: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一样,如何定量地判断溶质的溶解能力?二、溶解度二、溶解度(一)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即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 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是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注意点:(1)理解这个概念,抓住四个词:一定的温度,100 克溶剂(一般为水) 、达到饱和、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单位为克)(2)溶解度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练习:指出下列各句的含义及判断是非:1、2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 克,表示2、20℃时,100 克食盐溶液里含有 10 克食盐,所以 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 克3、在 20℃时,100 克硝酸钾饱和溶液里含硝酸钾24 克,则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44、在 20℃时,100 克水里最多溶解 39 克氯化铵,则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95、在 20℃时,100 克水里最多溶解 39 克氯化铵,则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9 克6、在 30℃时,50 克水里最多溶解 20 克硝酸钾,则硝酸钾的溶解度(二) 、溶解度曲线(P33 图) :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1、曲线上各点:表示该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表示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曲线的交点:表示这几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读图回答:1、大多数固体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温度对溶解度影响最大的物质是硝酸钾,影响最小的物质是氯化钠;3、极少数固体的溶解度(如)随温度的升高而根据以上溶解度曲线回答 :1、℃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80 克;2、10 ℃时硝酸铵的溶解度为;3、℃时硝酸钠与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为克4、20 ℃时硝酸钠、氯化铵、氯化钠硝酸钾四种物质的溶解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为5、10 ℃时 150 克硝酸铵投入 100 克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为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温度升高到 20 ℃,所得溶液为溶液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①有的影响很大(曲线较陡) 如:硝酸钾②有的影响很小(曲线平缓) 如:氯化钠2、极少数物质及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3、曲线上的点:表示某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且溶液是饱和溶液4、曲线下面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5、曲线上面的点:表示溶液是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6、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7、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8、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巩固练习:巩固练习:1.某温度下,把10 克氯酸钾入 50 克的水中,结果发现还有6 克氯酸钾没有溶解,求该温度下氯酸钾的溶解度2.如下左图,A、B、C 分别表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 t 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在 t 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在 ______℃时,B 和 C 的溶解度相等(三)物质的溶解性等级:20℃时的溶解度溶解性等级大于 10 克易溶1-10 克可溶0.01-1 克微溶小于 0.01 克难溶说明:所谓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时相对的自然界没有绝对不习惯上称作 “不溶”的物质,只是溶解度很小,一般忽略不计而已例 1:0.05 克某物质在室温时溶于 10 克水中达到饱和,这种物质的溶解度是多少?该物质属于溶解性哪个等级?提问: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温度高低、是否搅拌、食盐颗粒的大小探究: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一、提出问题: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二、建立假说: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我们猜测:猜测 1:溶解度可能与温度有关猜测 2:溶解度可能与压强有关猜测 3:溶解度可能与溶剂有关猜测 4:溶解度可能与溶质有关三、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方案 1)在室温下配制硝酸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给饱和溶液加热后再加入硝酸钾, 观察此时硝酸钾是否溶解了?一直加到硝酸钾不能再溶解为止想一想:为什么加热后硝酸钾还能继续溶解?将此时的饱和溶液冷却至室温,你观察到什么现象?是否有大量的硝酸钾固体析出?想一想:为什么会有硝酸钾固体析出的?得出结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温度是影响硝酸钾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方案 2(控制变量法)目的条件控制验证溶解度是否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同,溶质、溶剂一样(1)称量一定质量的硝酸钾固体M 克,在室温下用一定量100 克的水配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剩余 N 克即溶解度为 M-N 克升高温度,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继续溶解硝酸钾,称量剩余的硝酸钾为P 克即溶解度为 M-P 克2)或配制较高温度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进行M 克,N 克,P 克,100 克对于同一种溶质,温度改变,溶解度改变实验方案实验数据结论通过几次实验,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有: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内因) 、温度(外因)三、溶质的质量分数三、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讲解 P33 例题四.溶液的配制(P34)--略附:体积分数(P35)课题:课题:1.61.6物质的分离物质的分离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1.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2.了解晶体形成的几种方法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1.不同的晶体要用不同的提取方法的原因2.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的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为主,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的要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来提取教学课时: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引入】【引入】溶液普遍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自然界中的河水、海水和泉水等都不是纯净物,都是溶有多种溶质的溶液 那么, 怎么将这些物质从水中提取出来, 比如从海水提取食盐?一、一、晶体的形成晶体的形成1 1、、 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A.常见物质的晶体如,硫酸铜晶体、云母晶体、食盐晶体、明矾、水晶、金属等,观察B.常见的非晶体物质,如硫磺粉、红磷、蔗糖、玻璃、橡胶、塑料、蜡烛、松香等发现:晶体都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2 2、、 晶体的形成晶体的形成思考:我们所吃的食盐是如何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思考:我们所吃的食盐是如何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解答:我们所吃的食盐大多数就是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 人们把海水引入盐田, 经过风吹日晒,水蒸发后,溶液变浓,最后食盐就会结晶析出方法方法 1 1:蒸发溶剂:蒸发溶剂-- --适用于所有的饱和溶液。
适用于所有的饱和溶液如食盐的提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提取到晶体呢?实验:实验:P38-39P38-39实验:1)配制一杯 70 摄氏度的硫酸铜的饱和溶液2)利用吸管吸取一滴硫酸铜饱和溶液,滴在凹穴片上3)仔细观察(或用显微镜观察) ,有没晶体出现?4)静置、冷却、析晶总结出这是利用了什么方法获得晶体?即:方法方法 2 2:冷却热饱和溶液:冷却热饱和溶液总结可得出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总结可得出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可以通过蒸发溶剂使溶液变浓,再继续蒸发溶剂而获得晶体;也可以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来获得晶体事实上, 在生活生产中人们通常是将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 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少溶剂) ,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 ,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问 1:为什么蒸发溶剂能析出晶体?问 2:为什么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可得到晶体?问 3:这两种方法是不是适合所有物质晶体的获得?(前一种是,后一种不一定 )例: 我国有许多盐碱湖, 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 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 夏天晒盐,试用你学过的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二、结晶水合物二、结晶水合物无水硫酸铜粉末是白色的硫酸铜晶体是兰色的硫酸铜溶液也是兰色的三、关于溶解和析出的平衡三、关于溶解和析出的平衡由于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从宏观角度看,把硫酸铜晶体放入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不会继续溶解,但是从微观角度看,一块硫酸铜晶体上可能左边有一部分在溶解的同时,另一部分在析出,溶解和析出的质量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说溶解和析出平衡,质量不变,形状发生变化课题:课题:1.71.7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1、、读图了解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关注世界和我国淡水资源的严重危机,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2.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措施3.水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增强防止水污染的责任感4.处理污水的几种常用的方法,学会混合物的分离技能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1.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的思想3. 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的思想教学课时: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之一,水与人类生活、生产的有什么密切联系一、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之一,水与人类生活、生产的有什么密切联系饮用、灌溉、洗涤、工业用水等)我们说过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水球 从理论上看水资源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但事实上呢?答:不是这样的地球上的水绝大部分是海水, 海水中溶解了大量人类不能直接食用的盐类物质而我们生活、生产却需要淡水人们利用较多的是河流水、 淡水湖泊水和埋藏比较浅的地下水 又由于地球上不同地区水循环的不均衡性和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使得许多珍贵的河水、淡水湖泊和浅层地下水难以利用。
从循环的角度看,每年可供人类有效利用的淡水只有约 9000 立方千米而工业化以来所带来的严重水体污染,又使得水资源降低了利用的价值所以,节水护水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讨论:家里的日常用水主要来自哪种水体?这种水体在地球水体中所占的比例如何?今年夏天是 50 年来最热的一个夏天在如此炎热的二个多月中,除了高温难耐,人们生活、生产中随之又产生了两大难题,水、电资源的紧张谈谈你的了解和看法,说说你和你的家人是否有了节约能源意识,你们是怎么做的?二、水资源的分布二、水资源的分布可利用的水相当于该区域在一段时间内降水的总量和同期蒸发损失的水量之差, 即可提供地表和地下径流的水与该地区的水循环活跃程度密切相关根据联合国的数据,目前全球有根据联合国的数据,目前全球有1111 亿人缺乏安全饮水,每年有亿人缺乏安全饮水,每年有500500 多万人死于同水有多万人死于同水有关的疾病预计到关的疾病预计到 20252025 年、全球年、全球 2/32/3 的人将生活在缺水地区的人将生活在缺水地区地球表面的地球表面的 71%71%覆盖着水,但覆盖着水,但 96.5396.53%是海水,大量的雨水都降到了海里,但淡水中的%是海水,大量的雨水都降到了海里,但淡水中的68.6968.69%是作为冰山呆在南北极,还有%是作为冰山呆在南北极,还有 29.0429.04%的淡水作为地下水深藏地府,人们日常生活%的淡水作为地下水深藏地府,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用水,主要来自来自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占淡水总量的和生产用水,主要来自来自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占淡水总量的0.3%0.3%。
约约90009000 立方千立方千米米, ,有人比喻说,在地球这个大水缸里可以用的水只有一汤匙有人比喻说,在地球这个大水缸里可以用的水只有一汤匙1、 时空分布不均衡赤道附近,沿海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而热带沙漠地区、中纬内陆地区的水资源比较贫乏全球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水资源最丰富的是南美的巴西,其次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尼和中国2、人均拥有量差异大我国人均水资源是世界水平的1/4是世界的缺水国家之一三、三、 我国的水资源我国的水资源谈谈你对我国水资源情况的了解( 夏秋季丰富,冬春季短缺,且降水年际变化很大东南部多,西北部少 )例如:台州历来重视水利过程建国以来,至2002 年止,已建成长潭水库,牛头山水库等中形成较完善的城市供水网络体系 但近年来,供水量急剧攀升, 水资源状况下滑今年 7 月 1 日供水大 80 万吨早在 1997 年,台州就列为我国 300 个缺水城市之一据 2002 年统计,全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 1163 立方米,低于全国 2155 立方米,全省 2008 立方米,也低于国际公认水紧缺标准的 2000 立方米,接近国际公认的1000 立方米的生存基本保障线问:缺水会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哪些不利的影响?针对我市目前的情况,我们应该怎样避免水资源的浪费?阅读:阅读:P43P43 南水北调工程(结合图)南水北调工程(结合图)四、四、水的净化水的净化1、 水的污染问: 平常在厨房、 浴室及厕所使用过的水, 会流到什么地方?工业、 农业废水排出后对河流、湖泊及水生动植物造成了什么结果?(污水、雨水等废水会流经埋在道路下面的下水道进入污水处理厂,在那里被还原成干净的水后,再流回河流和海洋,这些水可能又会成为我们的饮用水。
)2、 怎么样除去水中的杂质A、沉淀法 B、过滤法 C、蒸馏法★★过滤法的要求:“一贴、二低、三靠”★★过滤法的要求:“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二低:①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二低:①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②漏斗里液面必须低于滤纸边缘②漏斗里液面必须低于滤纸边缘三靠:①倾倒液体时,烧杯靠着玻璃棒三靠:①倾倒液体时,烧杯靠着玻璃棒②玻璃棒末端轻轻靠在三层滤纸一端②玻璃棒末端轻轻靠在三层滤纸一端③漏斗紧靠接收液体的容器内壁③漏斗紧靠接收液体的容器内壁办办法法原原理理适用范围适用范围基本操作基本操作所起作用所起作用加入明矾等凝聚悬浮微粒凝聚而沉淀法物质溶解性不同悬浊液剂,搅拌后静置沉淀除去水中的悬浮过滤法物质溶解性不同悬浊液溶解、过滤微粒除去水中已溶解分离或提纯液态加热、蒸馏、冷蒸馏法液体的沸点不同的物质(直接饮混合物凝用)结论:蒸馏水里不再含有杂质只含有水一种物质,这种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结论:蒸馏水里不再含有杂质只含有水一种物质,这种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纯净物五、粗盐的提纯五、粗盐的提纯1、粗盐中可能有的物质:泥土,沙子、食盐及其他晶体。
2、需使用的实验仪器:烧杯、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药匙量筒(10 毫升) 、铁架台(带铁圈)滤纸、托盘天平3、精制粗盐的计划:①、粗盐的溶解②、过滤③、滤液的蒸发④、通过溶解、过滤、蒸发后得到了精制的粗盐第二章第二章 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课题:课题:2.12.1 大气层大气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4 、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 1、、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3、 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4、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新课导入〗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它一直延伸到3000 千米的高空(主要集中在 1000 千米的高度) 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空气也叫大气一、大气的重要性一、大气的重要性[ [讨论讨论] ] 你能感受到大气的存在吗?——呼吸,风、雨等天气现象[ [补充补充] ] 大气的成分大气组成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臭氧、水蒸气以及悬浮在其中的固体杂质等[ [讨论讨论] ] 思考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提示:地球将变得和月亮表面一样,没有天气变化,没有声音,易受陨石的侵袭,温度较差增大等大气的作用(重要性)(1)保护地球。
如:避免流星的袭击2)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3)臭氧层能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4)水蒸气能成云致雨二、大气的温度二、大气的温度[ [读图读图 P50]P50]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并概括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规律(特点)规律(特点) :(1)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2)在 85 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想一想为什么?太阳辐射强) 3)在 0-12 千米、55-85 千米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4)在 12-55 千米之间,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 [思考思考] ]哈勃望远镜的外面为什么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高层大气温度高、太阳辐射强,银白色的金属外壳可以反射热的辐射, 避免高温下外壳熔化三、大气的分层三、大气的分层1、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 [讨论讨论] ]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你说可以把大气分成几层?小组讨论,4 人一组,每组 1 个代表发言2、小结: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可以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对流层(0-17 千米)平流层(17-50 千米)中间层(50-80 千米)暖层(80-500 千米)外层(500 千米以上)1000 千米以上,大气变得十分稀薄,密度很小,5000 千米以外,大气已接近真空,外层就是地球大气与宇宙间的过渡层。
四、对流层四、对流层1、概念: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2、特点(1) 在两极和赤道地区的厚度不同: 两极厚度约 8 千米, 在赤道增大到 17-18 千米 (赤道纬度为 0°,两极的纬度为 90°) 2)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3)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空气的垂直运动) [ [探究实验探究实验] ]对流是怎样形成的实验?(1)烧杯中加高锰酸钾或直接用对流实验装置2)燃香的实验用实验室的现成器材,现象非常明显结论:受热处液体或空气上升,两侧温度低的地方液体或空气下沉[ [思考思考] ]冷空调应该怎样装?冷藏室的冷凝管为什么要安装在室的上部?――形成对流,达到制冷效果3、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 [思考思考] ]想一想对流层的温度特点, 对形成对流有利吗?――它的温度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有利于对流的形成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雪、和雷电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对流层的各种天气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行为, 对流层是大气层中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补充补充] ]平流层:1、臭氧集中在这一层中2、随着高度的上升气温升高3、空气的运动主要是平流(水平)运动,利于飞机飞行。
课堂练习:课堂练习:1、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下列现象可能在地球上发生吗?(1)昼夜温差会增大2)天气变化更加剧烈3)到达地球的陨石回不断减少4)生命现象可能会不存在5)瑞雪兆丰年2、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A、密度 B、温度 C、人类活动的多少 D、物质的组成3、有利于飞机飞行的大气层是()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暖层4、对流层高度最高的地区是()A、两极地区 B、中纬地区 C、低纬地区 D、赤道地区5、冰箱冷藏室的冷凝管为什么要安装在冷藏室的上部?附答案:1、略 2、B 3、B 4、D 5、略资料链接:资料链接:1 1、为什么地球周围有大气层?、为什么地球周围有大气层?地球大气层是如何形成的?众说份去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地球大气的演化大致经历了原始大气、次生大气和现在大气三个过程最初,在地球形成的过程中,一边是绕着太阳运动,一边吸附着轨道上的微尘和气体当地球表面逐渐冷凝为固态时, 周围就包围着一层大气, 这就是原始大气, 其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由于地壳尚不稳定,火山活动频繁,火山排出的气体就形成了地球的次生大气圈它的成分以甲烷和氢为主,还有一些氨和水汽,但仍没有氧气氧的形成是现代大气形成的主要标志,它的形成过程与地球上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密切相关最初的生命出现于太阳紫外线辐射到达不了的深水中, 以后逐渐移向浅水,进而发展成有叶绿体的植物,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成为大气中氧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氧的增加就在高空形成臭氧层,它吸收紫外线,有利于地球上的植物迅速繁殖和发展,又使地球上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大大增多, 经过几十亿年的过程就形成了现在的大气层2 2、臭氧洞、臭氧洞从安装在俄罗斯和美国卫星上的探测器发回的数据获悉,南极臭氧层空洞面积已达2400 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北美大陆的面积另外,美国航天局的臭氧总量分光仪表明,南极上空的臭氧最低量指标已降到一百“多布森单位” (“多布森单位”是指臭氧相对于在地面上的物理量厚度一百“多布森单位”相当于一毫米厚度) ,相对低于周围地区的臭氧最低量我们知道,“臭氧杀手”的氯氟烃, 在地球上的分布是均匀的, 但为什么臭氧的耗费在南极上空却异常明显呢?这跟南极的特异气候有关由于南极大陆的纬度高、海拔高(2000 多米的冰层)及极冰的强反射率,形成了南极大陆的高寒气候。
这样, 南极上空大气云层中众多的冰晶体加速了前面所述的化学反应过程课题:课题:2.22.2气温气温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1、、理解天气的概念2、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和度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3、学会测量气温4、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它生物的关系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 1、、气温的观测2、 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教学课时: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一、天气是什么天气是什么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刮风、下雨、雷电等都是天气现象刮风、下雨、雷电等都是天气现象读图】【读图】P53P53 图图 2 2--5 5、、2 2--6 6 感受天气感受天气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讨论题】【讨论题】1 1、判别描述天气与气候的词语、判别描述天气与气候的词语阴转多云阴转多云冬暖夏凉冬暖夏凉晴空万里晴空万里和风细雨和风细雨终年高温终年高温冬雨夏干冬雨夏干秋高气爽秋高气爽雷电交加雷电交加风和日丽风和日丽飞沙走石飞沙走石风雪交加风雪交加风起云涌风起云涌二、气温二、气温1、 气温的含义:空气的温度叫气温。
描述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2、 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分类】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金属温度计等;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复习】温度计的结构和制造原理3、 气温度量单位:摄氏度(℃)【设问】一般把温度计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为什么?答:⒈能防止日晒雨淋,又能通风 ⒉ 百叶箱内阳光不能直接照射,温度计读数更符合实际气温.⒊百叶箱内的气温波动比箱外小.【探究实验【探究实验 1 1】用温度计分别测量百叶箱内和百叶箱外的气温】用温度计分别测量百叶箱内和百叶箱外的气温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1 1))百叶箱内的气温比箱外低; 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比较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探究实验【探究实验 2 2】探究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大概出现在什么时间】探究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大概出现在什么时间实验结论:实验结论:一般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 时,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想一想】这是为什么?与太阳辐射和大地散热有关4、 气温与人类生活和其它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举例】1、人类的生产方面:春播、夏收;冬季作物的防冻;农作物有各自最适宜的生长温度; 2、人类的生活方面:空调、暖气;避暑疗养; 3、生物的行为:狗在高温时的表现;蛇的冬眠、蛙的产卵等课题:课题:2.32.3大气的压强大气的压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1、、能列举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现象,并能用大气压解释有关现象。
2、能说出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之间的关系:流速越大,压强越小并能用这一关系解释有关现象3、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值, 说出测量大气压的工具: 水银压强计和空盒压计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气压的观测 2、大气压存在的证明 3、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教学课时:教学课时:3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一、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的存在【实验引入】1、器材:一杯水(染成红色) ,一个空杯,一个胶头(或橡皮套) ,一根玻璃管(两端开口,粗细均匀,长 20cm,内径约 5~10mm 均可)2、演示过程1) .出示玻璃管,将空杯置于管的正下方,然后向管内倒水,可看到水从管底流出2) .左手拿管,并且用食指紧紧堵住玻璃管的下端,仍然向管内注入水,至满3) .提问:为什么水不会从下面流出?答:由于管底被手指堵住, 所以手指对管内的水产生向上的压强, 支承住了水柱接着置疑:若此时将管倒拿,使其开口端朝下,水会不会流出?学生纷纷猜测,形成悬念4) .左手拿管不变, 同时用右手中指抵住玻璃管的上口,然后将管倒置, (倒置过程中,手指不要松开) 5) .接着故意缓慢移开右手指,使下面的管口露出。
这时可见红色水柱并没有流出来!6).启发:虽然我们看不见管口有物堵住它,但管口附近是不是任何物体都没有呢?学生茅塞顿开――有空气存在因势利导:在管口四周存在着我们看不见的大量空气,这些气体起到了手指的作用, 堵住了管口,使管内的水竟然无可奈何地呆在里面 这说明了这些大气对管底的水面有向上的压强,支承着水柱7).这时, 仍有学生半信半疑,可进一步说明:因为现在管内的水只有下面受到了大气压强的支承作用,所以很难流出;但如果同时有大气作用在管的上水面,那么上、 下作用的气压相互抵消,水就会在重力作用下流出来8).松开左手食指,水应声落下——大气压强确实存在.液体在各个方向上存在压强,气体是否也一样呢?【探究实验】探究大气压强是否向各个方向都有.①向上.玻璃杯装满水用纸片挡住,倒立玻璃杯,纸片不脱落,如图1.说明向上有大气压.②向下. 将剥了壳的熟鸡蛋塞住刚烧过酒精棉球的广口瓶口, 很快鸡蛋就被压进广口瓶中.说明向下有大气压.③猜想向左、向往是否也有大气压,如何证实?日常生活经验得知——在气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日常生活经验得知——在气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解释】图 2-14、2-15、2-16倘若没有大气压强作用在液体的表面,各种液体就不可能被抽吸起来。
从这个含义上讲,一切抽吸液体的过程,其实都是大气压强将液体“压”上来的过程.【实验】抽出可乐瓶中的气体实验现象:可乐瓶变瘪实验结论:气体向各个方向上都有压强不用打气的气球、喷泉实验(教参上的)【设问】大气压确实是存在的,而且各个方向上都有压强那么大气压究竟有多大呢?【马德堡半球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实验现象:两个半球需用很大的力才能拉开提出疑问:是什么力使两个半球合得那么拢?讨论后得出:是大气的压力把两个半球紧紧压在一起的,进而让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 因为地球周围的大气受到地球的吸引, 即大气也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大气对浸在其内的物体就有压力、压强 如果半球内为真空,那么要拉开半球需要的力约为 7065 牛――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而且说明大气压是很大的阅读】人体中的“马德堡半球”(P57)二、大气压的大小二、大气压的大小大气压的大小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应该知道大气压的测量方法1 1、大气压的大小可以用空盒气压计或水银气压计进行测量大气压的大小可以用空盒气压计或水银气压计进行测量 (见书(见书 P58P58))【观察】空盒压强计(或叫金属盒压强计、无液压强计):其上有两行刻度,一行以百帕为单位,一行以毫米汞柱为单位。
说明它的原理和构造观察】水银压强计补充实验:托里拆利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说明、 数据读数和分析,大气压支持着玻璃管中的水银柱当大气压发生变化的时候, 水银柱的高度会发生变化 从中说明水银压强计的原理简单比较】 :两种压强计的优缺点2 2、大气压的变化:、大气压的变化:1)大气压的大小与大气的密度有关--解释:大气压的产生是由于大气有重力2)大气压的大小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解释:大气的密度随着高度而减小实例:高山上气压很低有些登山运动员在进入高山地区后,会发生高山病高山病的症状差别很大,包括:头晕、头痛、耳鸣、恶心、呕吐、脉搏和呼吸加速、四肢麻木等每个人的反应随一系列的条件而不同,主要决定于训练的程度和海拔高度的转变速度等登山运动员初次迅速攀登很高的山峰时, 会出现以下现象: 睡眠不好, 全身感觉不舒服,软弱无力, 懒散和情绪低落, 动作协调性差 呼吸系统的症状是: 气喘, 时常感到空气不足,睡眠时发生周期性的呼吸停顿, 夜间感到窒息发闷 由于心脏血管系统机能状况变化引起头晕、鼻出血、耳鸣和血管跳动的感觉,皮肤和粘膜变得青紫或苍白,常常恶心和呕吐严重的会陷入昏迷、甚至死亡高山病的主要原因是高山地区空气稀薄, 大气压低, 人们呼吸时吸入的氧气的分压也低,造成肺泡中的氧分压降低,血液中含氧量减少。
平原地区的青年人在高山地区居住一段时间后, 对高山气候的适应能力和缺氧的抵抗能力都会提高一般地说, 高山病的急性症状就会逐渐减轻,以至消失 身体健康的人和训练有素的登山运动员对高山气候的适应能力也强53)在海平面附近,大气压的数值接近1.01×10 帕(760 毫米汞柱)规定:这个大气压值称为标准大气压讨论】要求简单地运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计算并与砖的压强进行比较问题】这么大的压强,我们为什么没有受压的感觉?--解释:人对环境的适应,人的体内也有压强,它抗衡着体外的大气压三、生活用品与大气压生活用品与大气压1、真空压缩保存袋;2、吸尘器吸尘器是怎样工作的【为什么做】吸尘器是利用大气压工作的一种清洁工具 你可能使用过它: 当吸尘器接上电源工作时,外面带着尘垢的空气会从地刷的入口进入吸尘器, 而净化的空气则从吸尘器的尾部排出 可是你知道吸尘器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吗?恐怕很多同学和你一样不了解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个任务来进行下面的探究活动吧!【怎样做】首先让我们提出问题: 吸尘器要达到吸尘的目的, 内部应有什么结构?说说各个器件在吸尘器中的作用 (要起尘,应该有地面刷;要吸尘,必须使地面刷前端的空气能进入吸尘器,这就需要有风机使吸尘器中的空气高速排出;滤尘,则需要滤尘器(袋) ) 。
那么,在吸尘器的工作过程中, 大气压的作用又表现在哪里? (其实吸尘器靠电动机高速驱动风机叶轮旋转,使空气高速排出,而风机前端吸尘部分的空气不断地补充风机中的空气,致使吸尘器内部产生瞬时真空, 和外界大气压形成负压差 在此压差的作用下,吸入含灰尘的空气,经滤尘器过滤,排出清净的空气,负压差越大风量越大,则吸尘能力也越大 )接着根据你和同学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 你认为各个器件应该怎样连接呢?如长接管与地面刷、弯管、软管与吸尘器、吸尘器内部器件的连接等最后,与其他小组交流,看看谁的描述更合理;并与老师出示的吸尘器内部结构实物或图,看看你的描述与实际情形是否相接近?【学到了什么】科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吸尘器就是利用大气压来工作的你一定对你在探究中出现的偏差有了更深的认识, 体验到了探索科学的道路是不平坦的 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也培养了我们探索科学的精神、 科学素养、信息素养、技术素养我们从问题的提出、证据的收集、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到解释的形成, 检验和结论的得出等等都是我们的自主发现四四、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1、大气压的特点:1)、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2)、同一高度的不同区域,大气压的数值也不一定相同3)、同一地点的不同时间,大气压也会不同2、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高气压多晴朗天气,低气压区多阴雨天气。
(画图说明)五、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五、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大气压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1、人的情绪、心情受气压影响较大2、人对气压的变化有逐步适应的过程(高山病的说明)3、减压实验说明:人体内也有压强当体内外压强失去平衡后,也会对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讨论】我们的周围的大气压大约有105 帕,这么大的气压作用在我们身上, 我们为什么没有感觉?--猜测原因:可能时我们已经适应了, 也可能时我们的体内也有压强, 它跟体外的大气压相平衡阅读】宇航员为什么要穿上宇航服?六、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六、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提出问题】为什么高山上用普通的锅难以将饭煮熟?【实验】研究液体的沸点和气压的关系【现象】增大气压时原来沸腾的水不再沸腾减小气压时原来不在沸腾的水又重新沸腾【结论】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当气压增大时,液体的沸点升高;当气压减小时,液体的沸点会降低练习】用该知识点解释现象:1、高压锅煮饭的原理2、低压锅的原理三三. .气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气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1、实验探究:由纸条的运动,学生分析得出气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科学探究科学探究] ]用双手分别捏着两张纸条的一端, 使它们垂挂在胸前。
沿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并用简要文字解释现象结论:气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气体的流速越小,压强越大结论:气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气体的流速越小,压强越大思考:飞机为什么能够飞上天空?总结:总结:飞机飞行时,机翼的形状决定了机翼上下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是不同的, 如图表示机翼周围空气的流向, 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可知, 其上方弯曲, 下方近似于直线 飞机飞行时,空气和飞机相对运动, 由于上方的空气比下方的空气走的距离要长, 所以机翼上方空气流动比下方要快,压强变小与其相对,机翼下方空气流动较慢,压强较小,上下的压强差造成了对飞机一个向上的升力,当飞机速度增大, 升力也增大,当升力大于飞机自重时,飞机便起飞了资料链接:资料链接:1、吸尘器工作原理吸尘器主要由起尘、吸尘、滤尘三部分组成,一般包括串激整流子电动机、离心式风机、滤尘器(袋)和吸尘附件一般吸尘器的功率为 400-1000W 或更高,便携式吸尘器的功率一般为 250W 及其以下吸尘器能除尘,主要在于它的“头部”装有一个电动抽风机 抽风机的转轴上有风叶轮, 通电后,抽风机会以每秒 500 圈的转速产生极强的吸力和压力, 在吸力和压力的作用下, 空气高速排出, 而风机前端吸尘部分的空气不断地补充风机中的空气, 致使吸尘器内部产生瞬时真空,和外界大气压形成负压差,在此压差的作用下,吸入含灰尘的空气。
灰尘等杂物依次通过地毯或地板刷、长接管、弯管、软管、软管接头进入滤尘袋,灰尘等杂物滞留在滤尘袋内,空气经过滤片净化后,由机体尾部排出 因气体经过电机时被加热,所以吸尘器尾部排出的气体是热的吸尘器的吸尘桶内装有一个收集灰尘的盒子, 尘垢便留在集尘盒里,盒子装满后,可取出用水刷洗清理 吸尘器配上不同的部件, 可以完成不同的清洁工作 2、油烟机的工作原理在厨房做菜时,打开油烟机,可将厨房内的油烟排出到室外, 它工作的具体步骤是油烟机中的排风扇在启动后向室外吹风, 室内空气高速流向室外; 空气高速流动处压强小, 油烟机周围空气压强大,油烟在压强差的作用下向排风扇中心处靠拢,然后被排风扇吹出室外课堂练习:课堂练习:1、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______,而且证明了_________2、1 标准大气压等于______毫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等于____帕3、抽水机是利用__来工作的,在标准大气压下,抽水机能把水抽到的最大高度的是__米4、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___,原因是高度越高,空气越___,空气密度____气体的压强跟流速有关,流速越大,压强____。
5、为什么狂风常常掀起屋顶?课题:课题:2.42.4风和降水风和降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风是怎样形成的 2.知道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和度量单位 3.学会用风向标、风速仪测定风向和风速,了解目测风向、风速的方法 4.了解风对人类活动和动物行为的影响5、理解空气湿度及其与气温之间的关系6、知道观测湿度的常用仪器,学会测量空气湿度7、理解空气湿度与天气的关系8、理解空气中水汽凝结的原因9、学会测量降水量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1.风的观测2.风的形成;目测风向、风速3、相对湿度的观测;4、凝结与降水的的形成;5、湿度与降水的关系教学课时: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风是怎样形成的一.风是怎样形成的实验:一个充气气球产生风的现象问:为什么有风?(充气气球内的气压〉外界的气压)通过实验能否得出风的形成与什么有关?分析:气压与高度的关系同一高度、不同区域的气压一定相同吗?高压区?低压区?提问: 高压区和低压区之间的空气会如何运动? (气压高处指向气压低处的——股力量, 推动空气形成风)类比:水流动的方向?直接原因是什么?空气流动的方向?直接原因是什么? (气压差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气压差异越大,风就越大,如果两地的气压相等,风就平息了)小结:风是怎样形成的?——空气的水平运动二、风向和风速二、风向和风速1 1、风向、风向A、定义:风吹来的方向B、方位:8 种风向C、符号:短线段表示 如东风表示为: o--D、测量仪器:风向标 -----箭头的方向即风向风向箭头指在哪个方向,就表示当时刮什么方向的风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方法判定风向 (旗的飘向,烟的飘向,树叶的摇摆方向)2.2.风速风速: :用风级表示用风级表示A、定义:单位时问内空气流动的距离B、单位:米/秒、千米/时C、测量仪器:风速仪风速仪是靠测量上面风杯的转速来测定的D、了解目测风级的方法及不同风级对人类和自然的影响E、应用:用目测的方法测当地当时的风速3、延伸:风是一种自然能源,我们应该如何利用风为人类造福?思考题:1.风也是一种资源利用风能可以进行发电、行船、运动、风媒花、风车磨麦、带来湿润或干燥等活动2.大风会对人类和动物产生危害,如刮倒建筑物、毁坏农作物、形成风暴潮、倾覆船只等注:思考题是开放性问题,要让学生积极地思考,理解风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深刻影响■ 测量风的两个基本要素是风向和风速测量风的两个基本要素是风向和风速三、空气的湿度三、空气的湿度1 1、对空气湿度的认识: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的空气中都含有水汽。
对空气湿度的认识: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的空气中都含有水汽2 2、湿度的含义: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多少湿度的含义: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多少3 3、湿度的表示方法:一般用相对湿度表示--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丰富程度,常用、湿度的表示方法:一般用相对湿度表示--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丰富程度,常用百分比表示百分比表示4 4、空气的相对湿度与气温的关系:温度越高,空气中所能含有的水汽就越多、空气的相对湿度与气温的关系:温度越高,空气中所能含有的水汽就越多实验】探究不同空气中所能含有的水汽的多少器材:一瓶开水,三只烧杯、三支温度计、一块玻璃【为什么做】湿度和降水是天气的两个重要的因素,湿度又和降水又密切的联系可是我们同学对什么是湿度,湿度又和温度有什么关系却了解不多 所以通过这个实验, 我们可以感性地理解湿度和相对湿度大气温度高低与所能包含的水汽的多少现象:盛温度高的水的烧杯口,凝结的水汽多结论:温度越高,空气中所能含有的水汽就越多温度越高,空气中所能含有的水汽就越多5 5、观测湿度的仪器:湿度计、观测湿度的仪器:湿度计湿度计种类:干湿球湿度计、毛发湿度计、自动感应湿度计等其中干湿球湿度计是最常用的湿度计(用实物讲解) 。
干湿球湿度计的结构:由一支干球温度计和一支湿球温度计组成,湿球温度计的球部有湿棉纱包着干湿球湿度计的工作原理: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越小,湿棉纱布中的水蒸发得越快,带走得热量就越多,湿球温度计上得读数就越小 干湿球温度计上得读数差值, 能反映出空气中水汽得丰富程度干湿球湿度计的使用方法:先读出干球温度计刻度,再读出湿球温度计刻度,然后计算它们的温度差最后通过查相对湿度表(读懂相对湿度表的意义) ,得出相对湿度6 6、湿度与人类生活、降水等自然现象的关系、湿度与人类生活、降水等自然现象的关系:湿度越大,空气中水汽越丰富,成云、降水的可能性越大故能根据湿度来判断天气变化的趋势讨论】根据自身的体验,议一议相对湿度的大小与人体舒适感的关系--相对湿度过小,会使人感到干燥,皮肤发生干裂等; 相对湿度过大,在冬季会感到特别寒冷,夏季则会感到闷热思考】谚语中的科学道理“燕子低飞要下雨”是因为大雨前昆虫大多飞得很低,燕子也就低飞觅食蜻蜓低飞,不雨也阴”四、降水四、降水【实验】水汽凝结实验现象:烧杯的空气中出现水雾--即发生水汽凝结结论:在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 空气所能容纳水汽得能力下降而达到过饱和, 水汽就发生凝结。
1 1、水汽凝结的条件、水汽凝结的条件:⑴气温降低到一定程度⑵相对湿度达到 100%以上⑶空气中微小的尘粒2 2、降水的形成:空气上升、冷却降温、水汽凝结、云滴增大、降水形成、降水的形成:空气上升、冷却降温、水汽凝结、云滴增大、降水形成--凝结的水珠和冰晶随着温度的降低和水汽的最增多逐渐增大,最后形成雨滴、雪、或冰雹降落到地表,形成降水 (以图 2-45 讨论与讲解)降水的形成条件:空气的上升运动(冷却降温)--必要条件充足的水汽(形成雨滴等)--基本条件【讨论】根据凝华、凝结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说说云和降雨时怎样形成的?【思考】P72 的思考题3 3、降水量的观测:、降水量的观测:⑴度量单位:毫米⑵表示一定时间内地面积水的深度⑶常用雨量筒把雨水收集起来,观测时把贮水瓶中的雨水倒入雨量杯内,读出刻度即为降水量(说明:雪、冰雹待熔化后测量)【讨论】降水是人类用水的主要来源 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资源 降水的不稳定会对人类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补充】根据降水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 ,把雨分为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降水强度1 小时降水量24 小时降水量小雨小于 2.5 毫米小于 10 毫米中雨2.6-8.0 毫米10.0-24.9 毫米大雨8.1-15.9 毫米25.0-49.9 毫米暴雨大于 16 毫米大于 50 毫米课外补充:动物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课外补充:动物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课外补充资料:课外补充资料:风的形成:俗语说“热极生风”,是有道理的。
当阳光晒热了地面,由于地表性质(比热)不同,受 热不匀,各地空气的温度就有高有低气温高的地方,空气会膨胀,密度会减小,气压 会降低;气温低的地方,空气会收缩,密度会增大,气压会升高所以同一高度的不问地方的气压会有差异, 就产生了由气压高处指向气压低处的一股力量, 推动空气形成风风速:我国气象台统一规定用2 分钟的平均风速有时也根据需要计算1 分钟或 10 分钟的平均风速例题:例题:1、某人面向北方站着,风从他的背面吹来,则此风为 ______风2、纸片往南飞,此时的风向为_____风3、周一升旗时,五星红旗能展开飘扬,此时的风力为_____级4、在有风速为3米/秒的东风的情况下,某同学以3米/秒的速度向西跑,他的感觉是风速是_______(参考答案:南、北、3、米/秒)趣谈动物行为与天气变化俗语说: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这句话生动说明了天气变化与动物行为的关系动物的生存、发展,必然与周围环境发生一定的联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动物沉积了许多本能,以适应自然界环境的变化, 而有些先天行为是人类所无法比拟的, 充分了解动物的本能,可给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昆虫类昆虫类1.蜜蜂蜜蜂是营群体生活的昆虫,一个蜂群由 3 种蜂组成,即蜂王、雄蜂和工蜂。
蜂王、雄蜂负责繁殖后代,而工蜂负责群体的日常生活,分工非常细致常言道:“蜜蜂窝里叫,大雨就来到;蜂不出窝,风雨快如梭生动地说明了蜜蜂的行为与天气变化2.蚊子蚊子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常见种类有库蚊、按蚊、伊蚊 3 种雌雄异体,雄蚊吸食草汁,雌蚊吸食人血,且能传播疾病民间常言:“蚊子集堂中,明朝带斗篷;蚊子乱咬人,不久雨来临;蚊虫咬得凶,雨在三日中3.蚂蚁蚂蚁是昆虫纲,膜翅目昆虫,营社会性生活,一群蚂蚁中有20 多种类型,蚂蚁也是一种非常忙碌的昆虫,行为复杂民间常言:“蚂蚁排成行,大雨茫茫;蚂蚁搬家,大雨哗哗,蚂蚁衔蛋跑,大雨就来到4.蜘蛛蜘蛛是节肢动物门,蛛形纲动物,种类较多,且有结网的行为常言道:“蜘蛛结网准送睛,蜘蛛收网准阴 ”道出了蜘蛛收结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鸟类鸟类1.喜鹊喜鹊是鸟纲,雀形目,鸦科动物在我国民间,喜鹊是一种吉祥鸟,有传报喜讯之说,喜鹊巢居,有在古树叉上筑巢的行为, 据笔者观察,喜鹊筑巢的高低与常年雨水的多少有一定关系,如果看到喜鹊在高处筑巢, 常年雨水则会偏多,如果看到喜鹊在低处筑巢,则预示常年雨水偏少2.鸡鸡是鸟纲,鸡形目动物我国鸡形目种类十分丰富,而家鸡是其中的一种。
家鸡营巢居生活,据笔者观察,家鸡在晚上睡觉时, 鸡头的睡相与天气变化有奇秒的联系,如果鸡头向外睡,则天气晴朗;如果鸡头向里睡,则天气要变有雨;如果鸡头不里不外,身体横向鸡窝,则天气阴郁民间又言: “鸡登高鸣晴” 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狗和猫狗为食肉目,犬科动物狗的种类较多,看家狗性情温和忠实于主人,故有“狗不嫌家贫”之说近年来有些名贵家犬,成为上流社会的宠物,身价倍增,而狗的行为复杂家猫为食肉目,猫科,性情机灵,善长捕鼠民间常言:“狗洗脸,猫吃草,不到三天雨来到;狗咬青草晴,猫咬青草雨;狗卧灰堆,天阴雨摧 ”道出了两种动动的行为与天气变化课题:课题:2.52.5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道获取天气预报的常见方法2.学会看天气预报3.学会看简单的天气图掌握天气图上重要的天气系统4.利用天气图判断天气状况,并能做简单的天气预报5.知道天气预报信息的主要收集方法6.调查当地的天气谚语,能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 1、、是学会看天气图3、 冷锋和暖锋教学课时: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怎样看天气一、怎样看天气情景 1:神舟六号就带着中国人民的希望、带着中国人民的骄傲顺利地升上太空。
就在那一天的早上,神舟六号差点不能升空,你知道是因为什么吗?答:天气,因为那天下雪了如果雪再大一点恐怕就飞不上了问题 1.天气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谈一谈)问题 2.你怎样知道明天的天气情况?①通过看电视,听广播,拔气象预报,查互联网②通过分析天气图,自己预测天气③通过气象观测,自己制作天气预报问题 3. 展示书本上关于上海的天气预报 (上海明天阴到多云, 有时有小雨, 降水概率 15%,偏南风 3 级,15℃~23℃) 从中你知道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你知道他们的含义吗?介绍各种天气用语的含义及符号答:一般天气预报包含了五个要素:云量、降水量、降水概率、风向风速以及气温天气符号及其含义天气符号及其含义晴:晴:指天空无云或虽有零星的云,但云量占天空不到1/10 称为晴, 有时天空中出现很高很薄的云,但对透过阳光很少有影响的也称为晴多云:多云:当空中的中、低云的云量占天空面积的4/10~7/10 或高空云量占天空面积的6/10 或以上时称为能够为多云阴:阴:凡中、低云的云量占天空面积的8/10 及以上是称为阴阴天是天色阴暗,阳光很少或不能透过云层小雨或中雨小雨或中雨: 24 小时降雨量小于 10.0 毫米或 1 小时降雨量小于2.5 毫米的称为小雨,24 小时内的降雨量为 10.0~24.9 毫米或 1 小时的降雨量在 2.5~8.0 毫米之间时成为中雨。
大雨:大雨:24 小时降雨量小于 25.0~49.9 毫米或 1 小时降雨量达到 8.1~15.9 毫米时称为大雨暴雨:暴雨: 24 小时内的降雨量达到或超过50.0 毫米和 1 小时内的降雨量达到或超过16.0毫米时称为暴雨降雨量达到100.0~199.9 毫米的称为大暴雨;降雨量达到200.0毫米的称为特大暴雨;冰雹:冰雹: 是一种固体降水物 指云层中将下的直径大雨5.0 毫米的圆球形或圆锥形冰块,起形状也有不规则的,单体称为雹块,由透明和不透明层相间组成,大的雹块直径可达十九厘米雷阵雨:雷阵雨: 指伴有雷电现象的阵性降雨, 起特点是降雨时间短促, 开始和终止都很突然,降水的强度变化大雨夹雪:雨夹雪: 指雨滴和湿雪同时降落到地面的降水现象 发生时, 近地面的气温略高于0℃,当雪降落到这层空气中,部分雪融化成水滴小雪:小雪: 指下雪时水平能见度超过1000米的或24小时内的降雪量小于2.5毫米的降雪中雪:中雪:指下雪时水平能见度超过500~1000 米的或 24 小时内的降雪量小于 2.5~5.0毫米的降雪指下雪时水平能见度小于500 米的或 24 小时内的降雪量大于 5.0 毫米的降雪。
大雪:大雪:雾:雾:指近地层空气中悬浮的大量水滴或冰晶微粒的集合体 当这种集合体使水平能见距离降到 1000 米以下时称为雾;当能见距离降到1000~10000 米之间时称为轻雾.霜冻:霜冻:在春秋转换季节,白天气温高于 0℃,夜晚气温短时间降至 0 ℃以下的低温危害现象出现时,百叶箱内的气温可不低于0℃;地面或物体表面常出现白霜六级风:六级风:指距地面 10 米高度处的风速为 10.8~13.8 米/秒的风七级风:七级风:指距地面 10 米高度处的风速为 13.9~17.1 米/秒的风八八~十二级风:十二级风: 指距地面 10 米高度处的风速分别达到17.2~20.7 米/秒、 20.8~24.4米/秒、24.5~28.4 米/秒、28.5~32.6 米/秒、32.7~35.9 米/秒时,分别称为八级风、九级风、十级风、十一级风和十二级风台风:台风:指发生在热带海洋上强烈的暖心气旋性涡旋 当中心附近的平均再大风力达到十二级及以上时称为台风二、天气图二、天气图1、天气图:是一种可以表现不同地方气象信息的地图 (可以反映出天气形势)回顾在七年级下册所学的等高线问:1.B1.B、、C C 两点高度有什么关系?两点高度有什么关系?2.A2.A 点的高度是多少?点的高度是多少?观察书上 P74 图 2-27 天气形势图回答:102102103103102102A AB B1.B、C 两点表示什么?C C2.A 点的气压是多少?注:注:气压相等的地方的连线--------等压线高气压:中央气压高低气压:中央气压低1.A 点的气压和 B 点的气压相差多少?A2.A 和 B 的天气怎样?3.假如B地长期被高压系统控制将会B出现什么现象?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特点可以分析出常见的天气系统:高压系统:多晴燥天气低压系统:多阴雨天气从天气图中,我们还看到“” “”两种符号,它们表示什么意思?讲解: 由于空气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如果高气区和低气区的气温相差较大的时候就形成另一种重要的天气系统:锋介绍锋:锋面:冷空气和暖空气的交界面锋暖气团:温度较高的空气(上升)冷气团:温度较低的空气(下沉)锋是会移动的。
锋是会移动的冷锋:向暖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常带来大风、降温、降雨天气冷锋:向暖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常带来大风、降温、降雨天气暖锋:向冷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常带来降雨、气温升高的天气暖锋:向冷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常带来降雨、气温升高的天气问 1:冷锋和暖锋分别将带来什么天气?(暖锋类似于吹风机)答:暖锋:会使气温升高冷锋:会带来降温天气冷锋、暖锋经过前后,天气的变化情况(见下表)冷锋、暖锋经过前后,天气的变化情况(见下表) ::冷锋暖锋经过前暖和、晴朗寒冷、晴朗经过时降水、降温、大风降雨经过后晴朗、气温下降晴朗、气温回升问 2:冷锋和暖锋除了会带来气温变化,还会带来什么天气?答:会带来降水天气台风是影响我国天气的一个重要的天气系统 (今年的台风特多, 主要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台风移动路径比较特殊:一般都朝西北方向或东北方向移动思考 1:台风经过会给当地带来什么影响?思考 2:天气图上的信息又是怎样获得?①地面观测站②气象卫星③气象雷达④气象探测火箭⑤气象探测气球⑥海上船舶、 海洋气象数据自动收集的各种气象信息思考 3: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人们积累了许多观测气象的经验并得出了许多谚语来判断天气?例如: “东虹日头西虹雨”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总结:常见的天气系统:高压系统——带来晴好天气低压系统——带来阴雨天气冷锋系统——带来降水、降温、大风天气暖锋系统——带来降水、降温天气台风——带来降水、降温、大风课题:课题:2.62.6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教学目标:教学目标:⒈了解气候的概念及影响气候的因素⒉了解纬度因素对气候的影响⒊理解比热的概念,了解不同物质比热的差异⒋理解陆地和海洋比热的不同对气温的影响⒌理解地形因素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⒍了解季风的概念,理解我国季风的形成举机理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不同物质的比热;2、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3、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4、季风的形成教学课时: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气候一、气候⒈气候的含义⒈气候的含义: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注意与天气的概念进行区别)【思考】天气与气候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联系?【思考】天气与气候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联系?例如:例如:思考:请大家帮忙找出描述天气的?哪些是气候的?判断的理由是什么?1、夏季多雨2、晴转多云3、雷雨交加4、夏热冬冷5、雪花飘飘6、终年高温⒉我国各地气候差异很大,是由于不同的地区影响气候的因素不同⒉我国各地气候差异很大,是由于不同的地区影响气候的因素不同二、纬度对气候的影响二、纬度对气候的影响纬度位置不同的大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量不同,在地球上所处的温度带位置也不同复习】根据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地球表面分成五个温度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讨论】我国的纬度位置跨五带中的哪几带?(热带、北温带)三、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三、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提出问题】【提出问题】 夏天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相比要凉爽得多, 夏天的内陆和沿海气温有较大的差异,为什么?【实验】【实验】探究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实验过程】【实验过程】1、实验器材:烧杯(质量要尽可能相同)一对,温度计一对,带铁圈、铁夹的铁架台一对,酒精灯(火焰大小要一致)一对,石棉网一对,天平;水和煤油等。
2、把两个同样的烧杯放在天平的两盘中,分别向杯内倒入半杯水和半杯煤油,并使天平平衡, 水与煤油的质量相等 按图 2-50 所示装配好装置, 然后用相同的酒精灯 (实验时,为了使酒精灯加热效果相同, 必须把石棉网调到相同的高度) 加热,使它们在相同的时间内里吸收相同的热量两杯的初温应该是相同的如果不同,可用酒精灯稍加热进行调整3、 经过一段时间加热后, 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 是水中还是煤油中的温度升高得快?【结论】1、实验表明: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煤油的温度比水的温度升高得快也就是说,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要多加热一些时间,即水要吸收更多的热量2、以上的实验反映了水与煤油这两种物质的不同性质以此延伸,就是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所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㈠比热比热:我们把1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升高1℃使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为比热㈡比热单位: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3㈢水的比热:4.2×10 焦/(千克.℃)表示的含义是什么?㈣比热表的阅读(P77) :得出:⑴水的比热最大 (由此说明水作冷却剂、保温剂的作用)⑵不同物质的比热是不同的。
所以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吸放热的多少无关⑶不同状态的同一种物质的比热不同,说明比热与物质状态有关思考】比较水和砂、土的比热大小,说说海洋和陆地会对气候产生什么不同的影响?【思考】比较水和砂、土的比热大小,说说海洋和陆地会对气候产生什么不同的影响?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海洋和陆地的性质不同, 对降水和气温的影响不同海洋使得气温变化小,同时海洋上水汽充足,空气湿润,因此沿海地区的降水一般要比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丰富分析】【分析】我国一月和七月的平均气温分布图,验证猜想【思考】【思考】海洋对沿海地区降水的影响【小结】【小结】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海洋和陆地的性质不同, 对降水和气温的影响不同海洋使得气温变化小,降水丰富四、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四、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⒈气温随着地势的升高而降低一般海拔增高一般海拔增高 10001000 米,气温会下降约米,气温会下降约 6 6℃⒉山地的迎风坡比背风坡多雨,向阳坡比背阳坡气温高潮湿的气流前进时,受到山地的阻挡,连着山坡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气温不断下降,气流中含有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雨,降落在迎风坡上,这种降雨叫地形雨)小资料:(1)我国台湾山脉的北、东、南都处在迎风坡,降水 都比较多,年降雨量2000毫米以上;台北火烧寮达8408毫米,成为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
而西侧地区处在背风坡,年降水量只有1000毫米左右;(2)夏威夷群岛的考爱岛的迎风坡年降水量12040毫米, 成为世界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3)印度的乞拉朋齐年降水量11418毫米,也是因为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迎风坡的缘故五、季风五、季风⒈季风是在不同的季节里风向相反和接近相反的风冬季,欧亚大陆气温低气压高,太平洋气温高,气压低,风从中国大陆吹向海洋,形成偏北风;夏季,欧亚大陆气温高,太平洋气温低,气压高,风从太平洋吹向中国大陆,形成偏南风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填图⑴同一纬度的大陆和海洋, 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分别是哪个高? (要求分析是什么原因所致:源于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⑵这种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对气压高低分布有什么影响?⑶大陆和海洋高气压和低气压的变化对风向产生什么影响?⒉世界上季风区域很广, 以亚洲季风最盛行我国冬季盛行 (偏北风) ,夏季盛行 (偏南风) 课题:课题:2.72.7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教学目标:教学目标:⒈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类型和分布⒉学会根据气候资料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⒊学会根据气候资料分析我国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⒋知道气候变化雨动物行为的关系⒌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如流对气候资源的利用⒍知道寒潮、台风、洪水等灾害性天气的成因和危害⒎关注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初步建立人地和谐的气候资源观。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中国东部的季风雨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人类活动雨洪水; 3、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课时: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我国东部季风气候一、我国东部季风气候1、季风气候区是指夏季风能够到达的地区2、我国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的地区是季风气候区分布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度季风气候讨论】P91 讨论题得出:3、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冬季气温低,降水少;夏季气温高,降水多,全年降水比较丰富但南方冬季气温明显高于北方,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更大4、季风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有利有弊A、降水充沛,集中夏季,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B、我国季风气候的大陆性强,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使我国洪涝和旱灾频发C、冬季的低温又常形成寒潮、冻害、暴雪等恶劣天气二、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二、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⒈夏季风不能到达的我国西部地区一般降水稀少,为干旱各半干旱气候区⒉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点:全年降水量稀少,降水集中在夏季,季节变化大;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很大,但日照充沛。
(形成原因的分析:西部地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⒊干旱气候的利弊:气温较差大,光照时间长,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如棉花、瓜果的生产⒋干旱气候区的生物在行为和形态上的适应性: 如仙人掌粗大的茎和叶刺; 抬尾芥虫在大雾的夜里抬起屁股的做法三、寒潮、台风和洪水三、寒潮、台风和洪水1、寒潮是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会带来剧烈的降温、霜冻、大风和扬沙天气2、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灾害性天气讨论】⑴台风天气的感受和自我防护知识⑵台风的利弊3、洪水是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引发的原因:持续性的暴雨、台风,人类活动实验】植被护坡实验(P84 活动)【为什么做】持续性暴雨和台风使引发洪水的主要自然原因 一些人类活动也可以引发洪水或使洪水的危害增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洪水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现实呈现在我们面前! 譬如黄河上游植被的破坏, 使黄河中下游地区频频发生洪涝灾害由于上游泥沙的大量流失, 黄河在下游也成为了地上河, 使位于黄河下游的城市时刻处在洪水的威胁之中 让我们来做这个实验, 初步而实在地体会一下植被对水土保持的作用学到了什么】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有草皮的坡面有草的阻挡,水的流速慢,水的下渗就多,汇入水沟的水量就少。
显然,如果植被破坏,会导致水土流失,使洪水的危害和发生频率增大2、从这个实验中,我们进一步知道怎样对相关的实验条件进行有效的控制进一步的研究】通过以上的实验, 你想进一步知道植被是怎样达到保持水土的作用的吗?植被的抗侵蚀作用是通过它的三个主要构成部分来实现的:一是植物的生长层(包括花被、叶鞘、叶片、茎) ,通过自身致密的覆盖防止边坡表层土壤直接遭受雨水的冲蚀,降低暴雨径流的冲刷能量和地表径流速度,从而减少土壤的流失;二是腐质层(包括落叶层与根茎交界面) ,为边坡表层土壤提供了一个保护层; 三是根系层,这一部分对坡面的地表土壤加筋锚固, 提供机械稳定作用一般情况下,在植物生长初期,由于单株植物形成的根系只是松散地纠结在一起,没有长卧的根系,易与土层分离,起不到保护作用 同时护坡植被的存在也为各种小动物、微生物的生存繁殖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四、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四、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人类与气候关系密切人类根据自然规律,改良局部地区的气候, 使气候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第三章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生命活动的调节课题:课题:3.13.1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学会观察并描述动植物的各种行为,收集有关动物节律行为的的资料。
2、了解环境因素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3、能列举植物的感应性现象重点难点:重点难点:动物的节律性行为,植物的感应性现象的分析教学课时: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引入】回顾上一章学过的有关天气的变化和气候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天气:1、燕子低飞要下雨,蚂蚁堵洞将下雨2、地震、台风前的动物行为等等气候:1、沙漠仙人球的特点,各地农作物的特点2、沙漠中的抬尾芥虫等等一、环境对动物行为的影响:一、环境对动物行为的影响:【看 P89 图 3-3 讨论】猫头鹰和鼠的昼夜节律性行为1、 (1)猫头鹰和鼠都是白天休息,晚上出来活动,而白天与夜晚主要有温度和光照等因素的差异, 因此, 温度和光照等都是影响猫头鹰和鼠的行为的外界因素2) 人类与他们不同,白天活动,晚上休息所以温度和光照等是影响猫头鹰和鼠的行为的外界环境因素温度和光照等是影响猫头鹰和鼠的行为的外界环境因素2、 昼夜、昼夜、 季节等环境因素的周期性变化,季节等环境因素的周期性变化, 也会使生物在自然界中的活动具有一定的节律性也会使生物在自然界中的活动具有一定的节律性详见附录:动物的节律性行为节律性行为动物的活动和行为表现出的周期性现象, 称为节律性行为,或叫生物节律。
例如很多脊椎动物的取食行为和睡眠行为在一天之内很有规律地发生; 温带地区的动物大都每年在一定的季节繁殖一次,甚至在原生动物中的一些种类, 它们的游动,或从水域上层到下层也表现出某种节律性因此节律性行为是普遍存在的,是动物适应环境节律的结果节律性行为约可分为四类:潮汐节律——涨潮落潮, 是由月球的引力作用于地球的海洋所引起的 这样生活在潮间带(就是涨潮时为海水淹没,潮落时又露出的海滩)的许多动物的活动,也跟着产生节律性的变化例如涨潮时,潮水带来了许多食物,牡蛎将壳打开,进行取食活动退潮时将壳紧闭许多蟹类,在涨潮时,躲进洞穴或岩缝,因为它不像牡蛎那样固着在礁石上,就有冲走的危险,落潮后,即出来在沙滩上积极觅食月节律——节律周期为 28 天,以月亮的运行为定时因素,因此和潮汐节律紧密相关例如银汉鱼的产卵,总是在大潮时到沙滩产卵,大潮应是月圆之夜人类的女性排卵, 也以月为周期,所以有 28 日为周期的月经来潮但这和月亮的圆缺没有关系可是还有了一个“潮”字,如月经来“潮”、初“潮”(女孩子第一次的月经)等,可见国人很早把这种月规律性,比喻为潮起潮落了日节律——节律周期为 24 小时,其行为和白昼黑夜的交替相关。
有些动物白昼活动,称为昼行性;有些动物夜间活动,称为夜行性;还有些在早晨、黄昏活动,称为晓暮行性但由于昼夜 24 小时又受季节的变化而有昼夜平分之时(春分、秋分季节),昼长夜短或夜长昼短之时, 而且不同纬度情况不一样, 因此, 这种习性, 也是变化的 在春末和整个夏季,许多鸟类喜晨昏活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但到了冬日却变成昼行性了,因为晨昏温度太低的缘故年节律——节律周期为一年 例如很多鸟类、 哺乳类一年只繁殖一次, 多选在温度适宜、食料丰富、适于幼仔生活的时期, 这是进化中形成的适应 昆虫会在冬季进入滞育期或休眠期,一些种类的哺乳动物以冬眠数月度过寒冷,两栖类、爬行类是变温动物,更需冬眠了鸟类则发生迁徙,每年随季节的变化在繁区和越冬区之间进行迁居,称为候鸟在我国,春夏季节飞来繁殖,秋冬南去越冬的鸟,称为夏候鸟,如家燕、黄鹂等秋季飞来越冬,春季北去繁殖的鸟,称为冬候鸟,如大雁、野鸭、天鹅等还有些鸟,繁殖区和越冬区都不在我国境内,但南来北往经过我国休息、 觅食,称为候鸟中的旅鸟或过路鸟侯鸟迁徙的旅程一般都很长,有几百、几千公里的,还有上万公里的,如北极燕鸥(Sterna poradisaea),每年迁徙飞行 4 万公里以上。
由于这些节律行为,使人们想起动物体内是否有个生物钟?生物钟是确实存在的,但不是墙上挂的钟也不是手上戴的表, 而是决定生物时间节律的生物化学机制 是由生物世世代代进化过程中, 形成的有利于个体和种群生存发展的内部调节活动 例如激素的有规律的分泌活动, 以及世代形成的条件反射, 变成了本能传递了下来, 才表现出节律性活动 例如,周期性的繁殖活动,通常都和光照强度,日照长短、食物状况、异性个体的吸引等因素引起的性激素分泌水平相联系 冬眠显然和食物的匮乏, 温度的过低引起的生理活动水平的减低有关,进而又作为本能遗传下来鸟类的迁徙,更为复杂,日照长短、食物状况,可能是直接的动因,引起激素活动的变化,而作为一种本能,它还和历史上冰河期,冰河的南侵,而后又缓缓退去,鸟类随着躲避而又一步步回归的历史过程联系在一起 多少世代过去了,还在重复着祖先经历过的旅程当然也不是不可改变,由于地表环境的变迁, 迁飞的路线、停留地点也会有所改变 天鹅、 野鸭等水禽, 在南飞越冬或北返繁殖的途中, 如遇适宜的水面,食物丰富,也会中途留下, 不“思”归去例如北京近年来常见到天鹅野鸭驻留, 令人高兴这说明我们的环境质量在提高。
二、植物的感应性现象:二、植物的感应性现象:植物也能对环境中的各种不同刺激作出反应,只是大多数植物没有动物那么明显看图讨论】向日葵向太阳--对光照作出的反应茎的背地生长--对地球引力以及光照的反应捕蝇草捕猎物--对猎物重力的反应【小结】植物的感应性是它们对地球引力、水、化学物质等刺激作出的反应植物常见的感应性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向触性、向热性等实验:探究含羞草会对哪些刺激做出反应?探究含羞草会对哪些刺激做出反应?这种植物在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触碰)的时候,它的叶子舒张,在尽情的享受阳光,但是当我们用手轻轻触碰它的时候,奇怪的现象发生了,叶子会害羞的闭合暗箱:暗箱:密闭的暗箱里放着一盆植物,阳光在另一侧,过一段时间植物会怎么长?答:绕过暗箱的秘道向阳光生长课题:课题:3.23.2神奇的激素神奇的激素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生长素发现的历史,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2.理解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间的关系3.了解胰岛素的分泌及它对血糖含量的调节4.了解胰岛素异常时,人体会患的病症及其症状5. 了解激素是如何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的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1.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实质2.生长素与植物向光性、胰岛素与血糖的调节、动物的内分泌腺与激素教学课时:教学课时:3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复习引入】问:放在阳台上的植物幼苗, 我们会发现它总是朝着怎样的方向生长, 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什么?达尔文向光性实验,最先用实验推想得出了一个什么猜想?一、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一、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一)生长素的发现历史(一)生长素的发现历史1.1. 达尔文向光性实验达尔文向光性实验次序1234实验条件胚芽受单侧光照射胚芽切除,单侧光照射胚芽尖端用锡箔罩住胚芽下端用锡箔罩住实验现象弯向光源生长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胚芽直立生长向光源弯曲生长胚芽尖端会产生某种物质,在单侧光照射下,对胚芽生长产生影响实验推想结论推想结论:胚芽尖端会产生影响胚芽生长的某种物质。
答:达尔文猜想胚芽尖端会产生生长素生长素2.2.荷兰科学家温特实验荷兰科学家温特实验【实验】切下的胚芽尖端放在琼脂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尖端,将琼脂切成小块,取一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一侧,再取另一切去尖端的胚芽,将没放过胚芽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胚芽一侧现象】前组中的胚芽会向琼脂的对侧弯曲生长后组中的胚芽既不生长也不弯曲控制条件】相同条件: 两组均为切去尖端的胚芽不同的条件: 前组琼脂上放过胚芽尖端(粘有尖端上的物质) ,后组琼脂上没有放过胚芽尖端(作为对照组) 结论】胚芽的尖端确定产生了能控制胚芽生长的某种物质温特实验证明了胚芽尖端确实产生了生长素3.3.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从植物中分离出吲哚乙酸——生长素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从植物中分离出吲哚乙酸——生长素前后经过了 54 年的研究,人类终于认识了生长素二)植物生长素(二)植物生长素 1.产生部位:胚芽的尖端(胚芽鞘) 2.作用: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②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③促进果实的发育,防止落花落果 3.特点: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甚至死亡—应用于防治杂草 4.分布:由光照条件决定当受到单侧光照射时,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处分布多,生长快。
当受到阳光均匀照射时,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均匀 5.植物具向光性实质植物受单侧光照射时, 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部分生长素分布多,植物生长快,所以植物的茎会弯向光照方向生长即植物具向光性三)其他植物激素:(三)其他植物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素、乙烯共五种,对植物的生命活动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四)植物的运动(四)植物的运动1.概念:植物体受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引起的定向运动2.分类:(1)植物幼苗的向光性 顶端分生组织生长过程中体现出向光生长(2)根的向重力性 在重力影响下向向心力方向生长(3)根的向化性 由于某些化学物质在植物周围分布不均匀引起的生长 如:植物的根部是朝向肥料较多的土壤生长4)根的向水性 当土壤中水分分布不均匀时,植物的根有趋向较湿的地方的特性3.特点: ①定向刺激决定定向运动②生长过程体不可逆的运动③植株整体体现附附: :感性运动感性运动1.概念:植物受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运动2.分类: ①感震性①感震性: :在植物体内可迅速传递一种可逆性运动 如含羞草不仅在夜晚将小叶合拢,叶柄下垂,即使在白天当部分小叶遭受震动②感夜性②感夜性: :由生物钟控制的,因光敏色素的作用引起的植物对光暗的反应;植物的有节律的昼夜变化。
许多植物(如大豆,花生,木瓜,含羞草,合欢等)的叶子(或小叶)白天高挺张开,晚上合拢下垂③感热性③感热性: :植物对温度变化所起的反应 温度变化可使郁金香和番红花的花开放或关闭, 这是一种长久性的生长运动3.特点: 外界刺激方向不能决定其运动方向;植物生理条件决定植物体的局部运动;可逆紧张运动或是不可逆生长运动4.意义(强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适应性,引导分析向性运动的适应性意义)植物的运动是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运动向 光 性特点使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位置适应有利于接受充足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有利于根对植株的固向重力性使根向土壤深处生长定,有利于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感震性叶片在刺激时及时合拢保护植株免受伤害5.原因: 引起植物感性运动的原因很多植物向性运动与植物体内的特殊化学物质如生长素的调节有关二、胰岛素与血糖含量二、胰岛素与血糖含量进食后糖类物质会在体内转变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以提供身体各器官的生长和活动1、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淀粉,消化、吸收后进入血液中2、血糖含量在体内基本维持90 毫克/100 毫升左右 (0.09﹪)——表示每100 毫升血液中含有 90 毫克的血糖正常生理状态下,血糖浓度相对稳定在70~110mg/ml 左右,过高或过低均为病理状态的表现因此,血糖测定是最常用的临床化验项目之一。
3 3、胰岛素的作用: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解,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胰岛素的作用: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解,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感受器是广泛分布在人体的体内和体外的感觉神经末梢部分,能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不同的刺激由不同的感受器接受读 P94 图】人体内血糖浓度调节过程当血糖含量上升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以促使血糖含量下降;当血糖含量下降时,胰岛素分泌减少,使血糖含量升高;从而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提问]:如果胰岛素分泌不足,人体会出现什么现象?(会导致血糖含量升高,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 )对于患糖尿病的人,可以用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能否口服呢?(不能)1965 年我国首先人工合成了胰岛素,在蛋白质人工合成等方面迈出了光辉的一步问:胰岛素使人的血糖含量保持稳定,那么,胰岛素是什么部位产生的?三、内分泌腺和激素(表格)三、内分泌腺和激素(表格)1、内分泌腺与外分泌腺的区别:内分泌腺内分泌腺又称无管腺, 没有导管的腺体 它们的分泌物------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通过血液循环被运送到人体的某个部位或各个器官如: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等腺体,外分泌腺外分泌腺是指有导管的腺体。
如:唾液腺、汗腺等腺体,其分泌物由导管输出,到达脏器的腔道或体表,多为浆液或粘液性的,看得见,摸得着,一般可收集到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在血液中含量极少,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生殖等生命活动起重要调节作用的微量物质2、生长与发育的区别3、生长素与生长激素的相同吗?——不相同生长素是植物体内的激素;生长激素是人和动物体现内的脑垂体分泌的激素4、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和所分泌的激素及其作用:((1 1)脑垂体和生长素:)脑垂体和生长素:垂体亦称“脑垂体” 最主要的内分泌腺能分泌多种激素,如生长激素等,对于生长发育,尤其是对骨胳的生长,以及对新陈代谢和性功能等均有调节作用,并能影响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时, 可引起身体过分增长,形成“巨人症” ; , 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时, 则妨碍身体发育, 形成身材异常矮小的侏儒症2 2)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甲状腺位于喉下部气管上部的前侧,吞咽时可随喉部上下移动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分泌的激素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主要为: ①促进新陈代谢, 使绝大多数组织耗氧量加大, 并增加产热②促进生长发育,对长骨、脑和生殖器官的发育生长至关重要,尤其是婴儿期。
此时缺乏甲状腺激素则会患呆小症 ③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此外,还有加强和调控其它激素的作用及加快心率、加强心缩力和加大心输出量等作用3 3)胰腺和胰岛素)胰腺和胰岛素((4 4)性腺和性激素)性腺和性激素:性腺是人体内分泌腺之一男性为睾丸,女性为卵巢睾丸和卵巢均兼有产生生殖细胞的生殖腺功能和合成、释放性激素的内分泌腺功能5 5)肾上腺和肾上腺素:)肾上腺和肾上腺素:肾上腺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之一思考】当激素分泌失调时,人体的功能会怎样?(见 P96 表)课题:课题:3.33.3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说出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2、了解人脑的结构与功能3、了解脊髓的结构与功能4、了解反射与反射弧5、进一步学会收集资料,关注脑科学的前沿进展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神经系统的结构2、神经系统的组成 3、反射与反射弧教学课时:教学课时:3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引入:前面学到激素对生物体的调节作用缓慢而持久,而神经系统对生物体的调节快速而短暂,如:动物遇到危害时,会迅速的躲避保护自己;人处于紧急情况时,也能迅速的对环境做出反应.那我们的神经系统对这些反应到底有多快呢?每个人的反应速度都一样吗?一、对刺激的反应一、对刺激的反应实验 : P99-100 学生边实验边记录边思考,然后学生得出结论,教师总结。
目的:让学生对刺激反应的快慢有一个直观的体验结论:1、不同的人对刺激反应的快慢都是不一样的 2、在对具体的刺激作出反应时,需要有许多器官的参与 3、对刺激的反应过程是个接受信息->传导信息->处理信息->传导信息->作出反应的连续过程讨论讨论 1、在步骤2 中,眼(看) ,耳、参与了接受信息;神经传导信息;脑处理信息;手(运动器官)和皮肤作出应答性反应2、在步骤 4 中,用耳代替眼来接受信息二、信息的接受和传导二、信息的接受和传导 1、回顾人的感觉接受外界刺激(1)眼的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2)鼻的黏膜上有嗅觉细胞能接受气味的变化(3)口的味蕾中有味觉细胞能接受化学物质刺激(4)更多,学生列举,如听觉,触觉……结论结论上面提到器官里的细胞都是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 2、神经元(看图 3-17 说明)(1) 神经元的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 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 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可以把兴奋从胞体传送到另一个神经元或其他组织,轴突(具体看名词解释) 2)神经元的功能,包括信息的接受和传导3)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讨论讨论:环境中温度变化的信息是如何被接受的?通过人体皮肤细胞中的冷敏小体和热敏小体中的神经元接受。
三、信息的处理三、信息的处理生物在接受了环境变化的信息后, 还需要能迅速处理信息、 作出决定,并根据决定快速行动 1 1、人的神经系统、人的神经系统人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读图 P101 学生看图,讨论总结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功能结论 1、神经系统:传导并处理信息的系统 2、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承担着处理信息的重任3、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承担着传导信息的功能4、脑神经:12 对,来自脑部,主要支配头部和颈部的各个器官的感受和运动5、脊神经:31 对,来自脊椎,重要支配身体的颈部、四肢及内脏的感觉和运动讨论 P113 分类见书上 2 2、脑——是神经系统中最高级部分、脑——是神经系统中最高级部分(1)人的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大脑:分别具有管理人体不同部位的功能小脑:主要负责人体动作的协调性,协调肌肉的活动,如步行、奔跑等,并保持身体平衡脑干:主要控制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运动,如呼吸、心跳、咳嗽等,它无须任何意识的干扰就能保持着生命活动功能的正常运行2)大脑分左右两半球,表面是灰质,称大脑皮层,具有许多沟、裂和回,扩大了大脑皮层的面积。
3)脑的各部分都有其各自的功能, 而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 大脑皮层中有许多功能区,控制着人体的不同功能读图 P113 了解人脑不同部分的功能,并完成任务4)脑科学脑对我们这么重要,那我们在生活中该如何去保养好大脑,让它能正常的发挥作用?A.经常使用和训练大脑 B 注意大脑的劳逸结合 C 加强大脑的营养D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E 防止有害因素对大脑的损害 讨论 P102 1、脑和脊髓 3 3、脊髓、脊髓(1)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分,具有传导和反射功能;(2)大脑对脊髓活动的控制:脊髓中有许多神经中枢,可以独立完成一些反射活动,但是,脊髓里的低级反射中枢,一般受大脑控制四、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四、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1、反射是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过程,是神经系统调节身体多项生理活动的基本方式2、应答性反应,即对刺激而发生的反应应答性反应:碰到高温物体,手迅速缩回,是应答性反应:碰到高温物体,手迅速缩回,是对高温刺激的应答性反应对高温刺激的应答性反应读图 3-22 缩手反射手碰到高温物体后,首先通过 热觉感受器感觉高温,产生神经冲动,然后经传入神经传导进入大脑皮层 (神经中枢 , 再通过传出神经传导到效应器, 手会立即缩回。
3、刺激可以来自外界的,如敌害、食物,液可以来自体内的,如内脏器官发生病变引起疼痛性反射4、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才能实现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传出神经纤维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一起称为效应器 )在自然状态下,五个部分缺少一个反射活动就不能完成)缩手反射是自动应答的,不需要经过大脑,这样缩短了反应的时间缩手反射是自动应答的,不需要经过大脑,这样缩短了反应的时间思考】驾驶员脚踩刹车,受到大脑控制,比如说脊髓里的低级反射中枢就是由大脑控制讨论】人的膀胱(感受器)感觉到尿意后,通过传入神经传到大脑,大脑开始处理信息,是不是有地方可以尿尿,如果有,就通过传出神经,通知泌尿系统开始尿尿,不然就告诉膀胱再坚持课题:课题:3.43.4动物的行为动物的行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2、 学会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并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分类2、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区别教学课时:教学课时:3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动物行为的多样性一、动物行为的多样性1.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行为,大部分有助于生物体对 环境 的适应。
所以动物行为可以说是具有适应意义的活动2.动物行为是通过一系列 神经系统 的反射活动、激素 的分泌活动的共同协调后完成的二、动物的先天性行为:二、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动物的许多行为是与生俱来的 1.婴儿一生来就会吮奶,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本能婴儿吮奶是一种由与吮奶有关的刺激物直接刺激婴儿的感受器 (如嘴唇中的感受器)而引起的反射活动反射活动 这种反射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完成 在一种相应的刺激下,不需后天的训练就能引起的反射性反应反射性反应 2.动物求偶行为到了繁殖季节,雌雄动物表现出来的各种求偶行为,也是一种本能本能的行为 3.动物的摄食行为动物为了生存而具有的索食行为, 也是与生俱来的 本能 , 如同人类婴儿的吮奶行为一样 4.有些动物的群聚生活行为如蜜蜂、蚂蚁、鱼群的群聚生活行为也是一种本能行为 5.蜜蜂和蚂蚁的通讯行为也是由遗传控制的先天性行为 6.以上所举的例子的动物行为都是动物 与生俱来与生俱来、有固定模式有固定模式的行为;它们受遗传的控制遗传的控制,遗传固定下来的行为, 对个体和种族的生存有重要意义 这种行为是一种反射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即可完成。
我们把动物与生俱来的行为称为动物与生俱来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也叫,也叫本能本能[思考讨论]你能列举动物还具有哪些先天性行为(即本能)吗?(如:禽兽的攻击性行为,鱼类的洄游,鸟类的迁飞等)三、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三、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 1.将老鼠放入迷宫中,开始时老鼠乱窜、乱撞,找不到出口,经过多次的训练后,再放人迷宫,老鼠能很快找到出口了老鼠这种行为是与生俱来的吗?不是,是 通过训练、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的 2.黑猩猩具有较强的模仿学习行为 3.在动物园、马戏团、海洋馆中,许多动物都能做一些精彩的表演,这些行为都需要长期训练,是动物在学习中得到的一种行为 4.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是个体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在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逐步形成的,是的,是通过学习通过学习获获得的行为方式学习过程需要得的行为方式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的参与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是适应环境适应环境的一种的一种重要反应方式重要反应方式[思考讨论]你能列举出一些动物的后天性学习行为吗?如: 水牛在农田干活时,能听农夫的指令的行为;叫唤狗的名字,它能知道的行为等。
1.动物的行为有:先天性行为、后天学习行为 2.动物的先天性行为也叫动物的本能 3.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一种低级的反射活动, 完成这些活动, 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随堂练习随堂练习] ] 1.下列动物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C ) A.老虎表演钻火圈 B.海狮表演顶球 C.小鸡觅食 D.狗能听人的呼唤 2.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受到遗传控制的,具有固定的行为方式,是一种低级的反射活动 3.下列关于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错误的是 ( C ) A. 具有个体性 B.需经过训练、学习获得 C. 由遗传控制的 D.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4.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都是动物对生存环境的适应, 是具有适应意义的活动 5.具有固定模式,不需大脑皮层的参与, 与生俱来这些特征是动物先天性行为的特征 6.动物的行为方式有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动物的行为大部分是对生存环境的适应 7.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一种本能, 是与生俱来的, 是一种低级的反射活动,被遗传所控制,是固定模式的行为。
8.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具有个体性,需经过训练才能获得,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补充内容:补充内容:一、人的后天学习行为一、人的后天学习行为 1.人不仅能对环境中的声、光、味、触等具体刺激作出反应,还能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学习,这是更高级的神经活动 2.动物只对具体的刺激作出反应, 而人能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的刺激作出反应, 这是动物所不具备的例如:当我们看介绍美味佳肴的文章时,会流口水,分泌唾液,这是对文字刺激产生的反应这种反射活动需要大脑皮层中的各级神经中枢来作出相应的应答当我们听别人讲恐怖的故事时,会情不自禁地瞪大眼睛这是对语言刺激的反应二、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二、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非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是遗传的行为 非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生下来就存在的,反射弧比较固定如:膝跳反射、吸吮反射、角膜反射等 2.条件反射是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复杂的反射活动条件反射是生物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反射弧不固定,可因条件改变而消退条件反射是大脑皮层的重要功能三、科学探究三、科学探究精神因素对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影响。
提问:“人逢喜事精神爽” 心情愉快时,学习、工作的效率高,差错率低;而情绪低落时,学习、工作效率低,差错率高答:这是因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是由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的, 不同的精神状态,会影响人的各种生理活动,而且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那么对我们中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的精神因素有哪些呢?我们如何应对呢?[ [随堂练习随堂练习] ] 1.生来就有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它的反射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 2.当你的眼内进入异物受到刺激时,眼睑会迅速闭合,这是属于非条件反射 3.人的学习行为是一种比动物的学习行为更为复杂的行为, 能运用语言、 文字进行学习,并能以语言、文字代替刺激,作出反应 4.非条件反射是指人和动物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是一种遗传的行为, 例如(举一例):膝跳反射 5 非条件反射的反射弧是固定的,而条件反射的反射弧是不固定的 6.条件反射的反射中枢在大脑皮层,是 大脑皮层的重要功能 7.人的学习行为和动物的学习行为有何不同?[答] (1)人的学习行为更为复杂; (2)动物只对具体的刺激产生反应, 而人能对语言、文字的刺激作出反应,这是动物所不具备的。
课题:课题:3.53.5体温的控制体温的控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体温及体温恒定的意义2.了解产热与散热的部位、方式及过程3.了解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4.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产热与散热的平衡调节2、体温平衡调节的控制过程教学课时:教学课时:3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引言】【引言】地球上的气温可高至 56.8 ℃,低至零下89.2 ℃而目前人类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那么在不同的环境中,人是怎样来控制自己的体温的呢?一、恒定的体温一、恒定的体温这是从一个小孩身上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值(几乎是在同一时刻测得的),到底哪个是他的体温呢?腋窝温度36.7 ℃口腔 温度37.2 ℃直肠温度37.4 ℃解答:通常说的体温指的是人体内部的温度, 体温实际上是一种简化了的说法 由于人体的内部温度不易测试,所以临床上常用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来代表体温 同一个人不同部位测得的体温有所不同1、鸟类和哺乳类是恒温动物,可以在不同温度的环境中保持相对温度的体温2、恒温动物的体温不是恒定不变的,是指它们变温的幅度不大,在一定限度内几乎与外界温度无直接的关系3、保持正常的体温是动物进行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
体温过高和过低,都会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严重时导致动物的死亡因此恒定的体温对动物体具有重要意义思考】维持恒定的体温有什么好处?答:体温恒定是正常生命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体温恒定是正常生命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 恒温动物能摆脱环境的限制,无论天气如何,只要体温恒定才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只要体温恒定才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 既有利于动物在较恶劣的环境中生存,扩大了活动的范围4、人的体温测量的部位有:腋窝、口腔、直肠结论: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人的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环境温度、精神状态和体力活动等情况的不同,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动总结:总结:1 1.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一般不超过一度.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一般不超过一度2 2.不同年龄的人体温有差异,一般年轻者体温高于年老者.不同年龄的人体温有差异,一般年轻者体温高于年老者3 3.性别不同体温也会有个体差异,一般女子的体温比男子略高.性别不同体温也会有个体差异,一般女子的体温比男子略高4 4.体温会因活动量、精神状态、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体温会因活动量、精神状态、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等等二、产热和散热的平衡二、产热和散热的平衡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恒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P110 图表分析】1. 1.产热:产热:产热的主要器官是内脏、肌肉和皮肤安静状态下以内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肌肉和皮肤产热为主,尤其是骨骼肌,能使热量成倍增加安静时(内脏)运动时(肌肉和皮肤——骨骼肌)如寒冷时骨骼肌的颤抖可使产热成倍增加另外,精神活动和进食活动也影响产热2. 2.散热:散热:散热的方式主要有皮肤直接散热和汗液蒸发散热两种 人体有 90%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皮肤直接散发出取得, 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决定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当外界温度下降时, 皮肤内的血管收缩, 血流量减少, 皮肤温度下降, 散热量随之减少; 相反,当外界温度上升时,则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上升,散热也随之增加但在炎热的夏天,主要的散热方式是汗液蒸发散热,此时皮肤的直接散热已远远不能达到满足直接散热--通过热传递散热, 取决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而皮肤的温度可以通过血流量来控制血管的口径调节:冷时,皮肤血管收缩,皮肤温度降低;热时,皮肤温度升高,散热增加蒸发散热——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时,汗液蒸发成了主要的散热方式。
讨论】当人体的产热多而散热少时,会出现怎样的情形?--中暑现象表现:体温升高、头痛、头晕、心慌、出冷汗、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甚至昏厥等,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对策:注意防暑、降温工作讨论】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由于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了动态平衡的结果 请大家分析:在寒冷和炎热的环境中怎样才能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呢?结论:寒冷环境中必须增加产热,如骨骼肌会不自主地颤抖,增加产热减少散热,如几乎不出汗,以减少蒸发散热;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从而减少散热;皮肤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 ,缩小汗毛孔,也可减少热量散失炎热环境中必须减少产热,如减少运动;增加散热,但炎热环境中可以减少产热,但不产热是不可能的, 故炎热环境中以增加散热为主三、体温受脑控制三、体温受脑控制【提问】机体的这种产热和散热过程有时受到谁的控制和调节呢?答:读图3-37 分析:体温调节中枢在脑干中的下丘脑当外界的气温低于人体正常体温 (如37℃)时,血液温度降至37℃以下,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主要通过战栗产热和使皮肤的血管收缩以减少失热, 血温增高回到正常的温度 当外界的气温高于人体正常体温(如 37℃)时,血液温度升至 37℃以上,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增加汗液的分泌及使皮肤的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血温降低回到正常的温度。
思考 1】猜测当散热>产热、散热<产热时,人的体温将会怎样变化?【答】 : 因为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 当长时间置身于寒冷环境中, 机体产生的热量不足以补偿散失的热量,会引起体温降低;而在高温环境中过久,会因体内热量散不出去,导致体温升高,如中暑、发热思考 2】 :还有哪些自觉行为可以调节体温呢?答:1、动物会寻求温度适中的环境,如在冷环境中趋向热源,热环境中迁到风口等2、动物还有姿势的变更,如暑热时伸展肢体,严寒时则个体蜷缩、拱肩缩背或拥挤成群、踏步或跑动等3、人更有为保温御寒、降温避暑更有添衣、脱衣,甚至安装空调等主动的影响环境的行为附讲】讲述体温调节的障碍发热后体温一般不超过 40 ℃体温高于 40 ℃,称为体温过高,体温高达 44.5 ℃而能生存的已是罕见一般认为人的最高致死体温大约是 45.5 ℃体温过低是不是一定导致人的死亡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2001 年最小的新闻人物:13 个月大的小艾里卡 2001年 2 月底的加拿大埃德蒙顿市的气温仍然在摄氏零下30 度以下 只有 13 个月大、 刚学会走路的女婴艾里卡只穿着纸尿裤和一件T 恤衫走向零下 30 度的室外!等她被发现时,身体已经僵硬,心脏也停止了跳动,体温已经下降到摄氏 16 度!在医护人员的救助下奇迹发生了:艾里卡的心脏突然跳动了一下,接着竟然连续跳动起来!小家伙复活了。
科学家因此断言:冻体复活不是梦事实上,人体细胞冷冻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比如在治疗不育症时使用的精子冷冻、卵子冷冻、胚胎冷冻技术科学家预测,人体冷冻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将十分广泛可以把患了绝症的病人冷冻起来, 几百年后当相关的技术出现后, 再使其复活,经治疗而获得健康;再有, 可以把字航员冷冻起来暂停人体老化的程序, 数光年之后,他们抵达某个星系后解冻,他们的年龄就和离开地球时完全一样, 没有任何衰老人体冷冻技术使人的太空旅行有了实现的可能目前不能确定人的最低致死体温第四章第四章 电路探秘电路探秘课题:课题:4.14.1电路图电路图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生产、生活中的电现象2、知道电路的基本组成,并理解每个元件的基本作用3、会画电路符号,能用电路符号画出一个简单的电路图4、知道用开关控制电路的方法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电路的基本组成、理解各元件的作用2、判断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开路和短路)和不同的连接方法(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3、电路图的连接方法(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4、电路图的画法(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教学课时: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引入】现代社会是一个电气化社会。
在生活中,电是不可缺少的那么,电在你的家中有哪些用途呢?在生活、生产中哪些地方要用电?电从哪里来,你知道吗?--家庭和工厂用电是发电厂通过电网远距离输送过来的各种电池(认识各种电池:干电池、锂电池、铅蓄电池等)可供各种小电器用电一、电路一、电路【设问】电灯为什么会发光?怎样才能使电灯发光呢?【实验】图 4-3 小灯泡发光实验:合上开关,小灯泡发光先后取走电路中任一元件,观察小灯泡是否还能继续发光将小灯泡换成电铃,重复上面的实验思考】通过观察实验,让同学思考一个正确的电路都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1 1、电路的组成:、电路的组成:①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叫做电路说明:一个正确的电路,无论多么复杂,也无论多么简单,都是由这几部分组成的,缺少其中的任一部分,电路都不会处于正常工作的状态②各部分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电源的作用: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为电路提供电能 电流从电源的正极出发,回到电源的负极导线的作用:连接各电路元件的导体,是电流的通道用电器的作用: 利用电流来工作的设备 在用电器工作时, 将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开关的作用:控制电路通、断拓展】从能量的角度看,在电路中,电源的作用是提供持续电能的; 用电器的作用是消耗电能;导线的作用是输送电能;开关的作用是控制电能有无的。
2 2、电路的通路、开路和短路、电路的通路、开路和短路继续刚才实验演示,我们可以发现,合上开关,小灯泡发光这种处处连通的电路叫通处处连通的电路叫通路路,也叫闭合电路闭合电路断开开关,或将电路中的某一部分断开,小灯泡都不会发光,说明电路中没有电流这种因某一处断开而使电路中没有电流的电路叫开路因某一处断开而使电路中没有电流的电路叫开路将小灯泡取下,即用导线直接把电源的正、 负极连接起来,过一会儿手摸导线会感觉到导线发热这种电路中没有用电器,直接用导线将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路叫短路电路中没有用电器,直接用导线将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路叫短路 短路是非常危险的,可能把电源绕坏,是不允许的必须防止电源短路防止电源短路思考】通路、开路、短路三种状态下电流的大小比较:电路状态通路开路短路电流大小电流正常没有电流电流过大【小结】持续电流存在的条件是:除电路中有电源外,电路还必须是通路, 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发生短路时,电路中会有很大电流,轻则损坏电源,重则发生事故二、电路元件和符号二、电路元件和符号电路图电路图电路中各元件的符号在设计、 安装、修理各种实际电路的时候, 常常需要画出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为了简便,通常不画实物图,而用国家统一规定的符号来代表电路中的各种元件。
1 1、电路元件符号:导线、电池、电池组、灯泡、开关、导线交叉不相连、导线间连接等电路元件符号:导线、电池、电池组、灯泡、开关、导线交叉不相连、导线间连接等2 2、电路图:用元件符号代替实物表示电路的图叫电路图电路图:用元件符号代替实物表示电路的图叫电路图⑴让同学画出图 4-9 实验电路图让同学说明电路中的电流方向⑵变换一下图实验中元件的位置,再让同学们练习画出电路图注意纠正错误的画法⑶根据同学们画电路图的情况, 进行小结, 提出画电路图应注意的问题元件位置安排要适当,分布要均匀,元件不要画在拐角处整个电路图最好呈长方形,有棱有角,导线横平竖直实验】图 4-10、图 4-11,画出实验电路图,引入电路的连接方法3 3、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法是串联和并联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法是串联和并联如果把元件逐个顺序连接起来接入电路, 这种连接方法叫做串联, 如果把元件的两端分别连接起来接入电路,这种连接方法叫做并联介绍】电路中电流的流向和干路、支路和分支点【补充】1 1.画好电路图应注意的事项.画好电路图应注意的事项(1)完整地反映电路的组成,即要把电源、用电器、导线和开关都画在电路之中,不能遗漏某一电路器件。
2)规范地使用器件符号3)合理地安排器件符号的位置,应尽可能使器件均匀地分布在电路中,画成的电路图应清楚美观4)平直地描绘连接导线,通常用横平、竖直的线段代表连接导线,转弯处一般取直角,使电路图画得简洁、工整2 2.识别串、并联电路的方法.识别串、并联电路的方法识别串、并联电路可以从电路中有无支路入手分析: 串联电路没有其它支路, 并联电路中有几个支路也可以从电路的通断来判别:串联电路中,断开任意一个用电器, 整个电路就被切断;而在并联电路中,断开任意一条支路,其余支路仍然是通的3 3.设计电路的方法.设计电路的方法设计电路,就是按照要求确定电路中的各个元件的位置 其方法是:先将开关和用电器对应地连接起来, 要能分析出开关是控制哪个用电器的, 在电路中起什么作用 (是控制干路,还是控制支路) ;再将开关和所控制的用电器串联起来, 若开关是在干路中, 应与电源串联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出用电器之间是串联,还是并联在分析的基础上,正确画出电路图作图时,电路元件要按照规定的符号画出来最后,根据题中要求,按照所作出的电路图,逐项检查,看是否合乎要求4 4、连接电路时,需注意以下几点:、连接电路时,需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按照一定顺序连接;②各元件与导线间的连接要牢靠;③连接过程中, 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④连接电路时,一定要防止用导线把电源直接连接起来。
5 5、识别串联电路的方法是:、识别串联电路的方法是:(1)从连接方式去识别:在串联电路中,整个电路只有一条电流的路径2)从工作特点去识别因串联电路只有一条电流路径,所以流过第一个用电器的电流,要全部流过第二个用电器, 若第一个或第二个用电器出现问题, 另一个用电器一定受到影响,也停止工作,即在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彼此互相影响3)通过实验观察识别只用一个电键就可以控制串联电路的各个用电器6 6、并联电路的识别方法是:、并联电路的识别方法是:(1)从连接方式去识别:在并联电路中,用电器是并联在电路的两点间的,所以电流的路径不是一条,而是若干条2)从工作特点去识别:因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路径是若干条,每条路径都是一个独立的工作电路,各用电器彼此互不影响3)通过实验观察去识别:电路中的开关不只是一个,其中有一个控制整个电路的所有用电器,其余的开关控制各自支路的用电器总结:总结:组成: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电路图——电路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用电器短路状态:通路、开路、短路电源短路(烧坏电源和导线)【练习】1)串联电路、并联电路连接的特点是什么?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需要哪些器材 (包括名称、数量)?2)为防止接错或漏接,自己先拟定一个接线顺序。
在接线过程中为什么开关应是断开的,并特别注意防止短路?课题:课题:4.24.2电流的测量电流的测量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电路中的电流形成原因是电荷(定向)移动2、从常用电器的电流值感知电流的单位“安”3、了解电流大小与用电器的工作状态的关系4、学会把电流表连入电路侧电流5、学会电流表使用不同量程时的读数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电流的概念;电流的单位;学会使用电流表测电流的方法2、正确使用安培计测电流并可熟练测串、并联电路电流教学课时:教学课时:3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实验引入】连接图 4-15 的实验图,你只要一按开关,灯立即会亮,这是为什么?--原来,电路接通后形成的电流把能量从电源输送到了用电器(电灯)上电流的方向如何呢?--从电源的正极流向电源的负极从电源的正极流向电源的负极【讲述】 在没有发现电子以前, 科学家曾经认为电流是正电荷从电源的正极经导线流向负极的现在,人们已经知道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是由带负电的电子的移动产生的, 它们是从电源的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电子的移动方向与电流的方向正好相反一、电流的形成与方向一、电流的形成与方向电路中的电流形成原因是电荷定向移动 在金属导体中, 是电子发生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电流的方向与电子运动的方向相反。
在电路中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向电源的负极二、电流的大小、单位二、电流的大小、单位电流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从水流的情境想象电流的情境 当你打开两个自来水龙头,一般会看到两管中水流的强弱是不相的, 在相同的时间里,哪个水龙头从管口流的水量多,就说这个水流强实验】使用同一只灯泡来做两次亮度不同的演示, 分别用一节和两节干电池作为电源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到导体中通过的电流强弱也会不相同灯泡越亮,通过的电流越大因此需要一个描述电流强度的物理量——电流强度,简称电流,用字母I 表示,它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为A;更小的单位为毫安和微安,符号分别为mA 和 µA换算关系:1A=103mA,1mA=103µA【练习】3 安=______毫安=_______微安;15 毫安=______微安=______安;400 微安=______毫安=______安识表】了解常见用电器工作时的电流值如:普通家用白炽灯约0.1A~0.3A;晶体管收音机约 0.01A~0.1A;晶体管电视机约0.1A~0.3A;普通家用空调机约 4A~8A三、电流的测量三、电流的测量【引入】 不同的电路和用电器中的电流的大小是不同的, 怎样测量电流呢?--使用电流表【实验】图 4-16--实验中,灯的亮度随着电池的增多而增加,电流也随之增大。
但是,根据灯的亮度并不能确定流过灯的电流的具体数值我们用电流表来测量电流的大小1、电流表的符号:-A-2、使用电流表时都有哪些要求?1) .接入电路前(1)一定要检查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如果指针在零刻度线偏右处,使用后测量出的数据会比真实值偏大因此,若发现指针设有指零刻度,一定要进行调整后再使用2)正确选择量程每个电流表都有一定的测量范围——量程,被测电流超过量程时,电流表会损坏实验室里使用的电流表通常有两个量程,0~0.6A 和 0~3A当使用 0~0.6A 量程时,每大格表示 0.2A,每小格表示 0.02A当使用 0~3A 量程时,每大格表示 1A,每小格表示 0.1A估测待测电路的电流强度若小于0.6 安培,选0——0.6 安培量程若在0.6 安培——3 安培之间,选 0——3 安培量程在不能预先估计被电流大小的情况下,可先拿电路的一个线头迅速试触电流表较大量程的一个接线柱, 如指针偏转很小,则可换较小的量程;如指针偏转较大且在量程之内, 则可接较大的量程; 如指针迅速偏转且超过量程, 则所用的电流表不能测量2) .联入电路时(1)必须把电流表串联在待测电路中2)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电流表,从“-”接线柱流出电流表。
(3 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3) .联入电路后:电路接完后, 在正式接通电源前必须先试触,同时观看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情况:(1)指针不偏转:可能电路有断开的地方2)指针偏转过激,超过满刻度又被弹回,说明量程选小了3)指针偏转很小,说明量程选大了4)指针反向偏转,接线柱接反了应根据情况给予改正后,才能正式接通电源4) .读数读数时应“先看量程,再看中点,然后读数” 如图 1 所示的电流表,选用 0~0.6A 量程,指针相邻两个标度值分别为0 和 0.2A,其中点值为 0.1A,指针所指的值是 0.1A 过两小格,每小格为 0.02A,电流表示数为 0.14A这种方法为“中点助读” ,可有效地防止读错数据四、对串、并联电路中电流关系的理解四、对串、并联电路中电流关系的理解1)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强度相等: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强度相等:在串联的电路中,不论电流表连入电路的位置如何,测量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因此,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强度相等即:2 23 32)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如图 2 所示的并联电路中,在这一电路中,干路如同总水管,两并联支路如同两分支水管,在相同的时间内,总水管中的水流量一定等于I=II=I =I=I两分支水管中的水流量;反之,两分支水管中的水流量一定等于总水管中的水流量。
因此,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即:I I总总=I=I1 1+I+I2 2【阅读】电池课题:课题:4.34.3物质的导电性物质的导电性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能用正确的方法探测电路中的电流大小2、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3、了解导体的导电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4、知道半导体材料及其应用5、知道金属导电原因是有自由电子6、理解电阻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知道金属导电原因是有自由电子; 理解电阻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2、能用正确的方法探测电路中的电流大小;了解导体的导电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知道金属导电原因是有自由电子教学课时: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引入】【引入】科索沃战争中,北约发言人吹嘘有控制南联盟的“电力开关”1999 年 5 月 2 日晚,美国空军在轰炸南联盟首都贝尔格莱德时使用一种神秘的机载武器, 果然造成了贝尔格莱德及周围地区的大面积停电,对南联盟人民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你知道所谓的“电力开关”指的是哪种物质?主要运用了它的什么性质?解答:这种被北约吹得神乎其神的“电力开关”叫作石墨炸弹,美国人称其为电子炸弹罐内装有大量经过处理的石墨丝。
石墨丝比人的头发还细, 具有极强的导电能力电站或变电网络的高压线一旦被石墨丝缠上, 瞬间即可造成电网短路, 烧毁电力设备,导致大面积停电一、对物质导电性检测一、对物质导电性检测- -归纳导电不导电物质探究实验:试验器材有:金属片、塑料直尺、玻璃棒、铅笔芯(碳棒)、食盐水、粉笔、硬币问:你认为在你身边有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质不容易导电?你是怎么知道的?答: 这是我们由生活常识得到的结论.所谓导电能力就是要检测某种物质能否通过电流,要设计这样的电路,除了被检测物质外,还要哪些器材呢?讨论:1)用什么方法可以显示或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小灯泡检测法,电流表检测法等2)什么情况下电路中会产生电流?3)根据以上设想能否画出一个检测电路图学生实验:按照实验方案及电路图进行实验检测,对各种物品测试后分成两类:容易导电:金属片、铅笔芯(碳棒) 、食盐水、硬币、不容易导电:塑料直尺、玻璃棒、粉笔、小结: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叫绝缘体小结: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叫绝缘体常见的导体有:金属、石墨、人体、大地和食盐水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瓷、塑料、干木头、油和干燥的空气思考:那水是导体还是绝缘体?你的依据是什么?解答:纯净的水是绝缘体,但是普通的水里面溶有大量其他的物质,因此普通的水是能导电。
(如人会触电)二、探究玻璃在条件改变时导电性的变化二、探究玻璃在条件改变时导电性的变化通过实验可以发现: 正常情况下玻璃不会导电, 然而烧红的玻璃能够导电你有什么启发?(注意点:用酒精喷灯加热;电源电压控制在20 伏左右;负载用发光二极管 )解答:物质的导电能力不是绝对的有些绝缘体在条件改变时会变成导体反之,导体是否也会变成绝缘体?(1)你知道某些电路的关键部位为什么要有防腐蚀措施吗?(2)家庭电路中的所有导线都是用塑料、橡胶等绝缘体材料包裹着的,主要是为了什么?三、半导体半导体半导体:半导体:在生产生活中,我们还经常听到一种称为半导体的物质,它的导电能力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常见的半导体材料有硅和锗,主要应用于电子工业,我们常听到“硅谷”意指电子产品基地 (介绍计算机主板的集成电路)四、为什么导体绝缘体的导电能力不同四、为什么导体绝缘体的导电能力不同过渡:我们了解了金属是导体,很容易导电,金属为什么都能导电?(微观解释)介绍: (1)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带正电)和绕原子核高速运动的电子所构成2)金属内部原子核相对固定,但周围有大量能自由移动的电子(带负电) ,能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
当电路中接入电源, 并接通后,金属中的这些自由电子都向同一方向(由电源的负极经导线向电源的正极)移动,从而形成了电流3) 而非金属不容易导电就是因为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子, 它里面的电荷是被束缚着,不能自由移动的五、电阻五、电阻过渡:我们已经知道有些物质容易导电叫做导体, 有些物质不容易导电叫做绝缘体 可见,不同物质的导电能力不同,为了定量比较导电能力的强弱,我们引入电阻的概念答: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强,电阻就越大问:导体的电阻和绝缘体的电阻,谁大一点?介绍: 绝缘体就是电阻非常大的, 而导电能力却非常小的物质 而导体的导电能力很强,可见对电流通过的阻碍能力较差,所以导体的电阻相对较小介绍:电阻用字母 R 表示,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Ω )36除了欧姆外,还有千欧 KΩ ,兆欧 MΩ ,之间的换算为 1000 倍,1MΩ =10 KΩ =10 Ω如:200C 时,铁的电阻=0.1Ω ,铝的电阻=0.03Ω ,橡胶的电阻=1020Ω课堂练习课堂练习【例 1】为什么电线芯线常用铜或铝来做?而电线芯线外面的包层常用橡胶或塑料来做?【分析】可以从铜(或铝)和橡胶(或塑料)这两类物质的导电能力上考虑。
解答】因为铜或铝是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 用它们做芯线可以导电, 而橡胶或塑料是绝缘体,用它们包在芯线外面可以防止电线漏电和人触电例 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体中 [ ]A 没有电荷 B 没有自由电荷 C.有大量自由电荷 D.只有少量自由电荷【分析】在绝缘体中,电荷几乎都被束缚住了而不能自由移动,只有极少量自由电荷, 所以不容易导电解答】D.【说明】导体、 绝缘体都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因此都有大量的电荷存在如果物体中自由电荷极多那就是导体, 如果物体中自由电荷极少那就是绝缘体 因此,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而且条件变了可以转化例 3】图 8 是某种按钮开关构造的截面图A 为外壳,B 为按钮,C、D 为金属片,其中 C具有弹性 试简述按钮开关如何使电路通、 断?制作 A、 B 部件的材料应是导体还是绝缘体?为什么?【解答】使用按钮开关时,按下按钮 B,弹性金属片 C 与金属片 D 接触,于是电路接通;松开按钮 B,由于弹性,金属片 C 恢复原位,与金属片 D 分开,于是电路断开外壳A 和按钮 B 都必须使用绝缘材料,例如胶木、塑料之类,这是为了使用时安全,因为人身是导体。
1、如图 1 所示电路,把两个金属夹子夹在下面哪个物体的两端,闭合开关后小灯泡能发光 : ()A.铁钉B.塑料尺C.橡皮D.玻璃2、如图所示的胶木盖闸刀开关中,进线座、出线座、、是导体,其余都是绝缘体2、 雨天气,手拿在雨伞柄上好还是拿在雨伞杆上好?3、 金属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在于()A、金属导体中有电子,绝缘体中没有电子B、金属导体中的电子能自由移动,绝缘体中没有电子C、金属导体中有大量自由电子,绝缘体中几乎没有自由电子D、金属导体中没有自由电子,绝缘体中有自由电子4、 兆欧(MΩ )=千欧(kΩ )=欧(Ω )【资料链接】【资料链接】1 1、半导体、半导体我们知道,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绝缘体. 其实,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绝缘体并非绝对不导电,只是绝缘体的电阻率很大.在室温下,金属导体的电阻率一般约为10-8Ω·m~10-6Ω·m,绝缘体的电阻率一般约为108Ω·m~1018Ω·m.长为1m、横截面积为1×10-4m2的一段绝缘体,两端加以1V 电压,通过的电流约为 10-14A~10-4A.可见电流是多么微小了.有些材料,它们的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而且电阻不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反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小, 这种材料称为半导体, 半导体的电阻率约为 10-5Ω·m~106Ω·m. 锗、硅、砷化镓、锑化铟等都是半导体材料. 半导体的导电性能可以由外界条件所控制,如改变半导体的温度,使半导体受到光照,在半导体中加入其他微量杂质等, 都可以使半导体的导电性能成百万倍地发生变化.这种性能是导体和绝缘体所没有的正因为半导体具备这种特性,人们用半导体制成了热敏电阻、光敏电阻、晶体管等各种电子元件,并且发展成为集成电路.把晶体管以及电阻、电容等元件,同时制作在很小的一块半导体晶片上, 并且把它们按照电子线路的要求连接起来, 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功能的电路,这就是集成电路. 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 在面积比小拇指的指甲还小的一块半导体晶片上可以集成上百万个电子元件.集成电路的制成开辟了微电子技术的时代.集成电路的制成,微电子技术的发展, 使电子计算机得以更新换代, 由 20 世纪 40 年代约为 30 吨重的第一台庞大的电子计算机发展成为今天日益普及的个人计算机.个人计算机中的处理器(包括运算器和控制器) 、存储器都是由大规模集成电路制成的.半导体,它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 2、超导体、超导体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人们发现, 有些物质当温度降低到绝对零度附近时,它们的电阻率会突然减小到无法测量的程度, 可以认为它们的电阻率突然变为零. 这种现象叫做超导现象超导现象, 能够发生超导现象的物质称为超导体超导体. 材料由正常状态转变为超导状态的温度, 叫做超导材料的转变温度转变温度 Tc. 例如铅的转变温度 Tc=7.0K, 水银的转变温度 Tc=4.2K,铝的转变温度 Tc=1.2K,镉的转变温度 Tc=0.6K.超导体的电阻率几乎为零, 如果用超导体材料制成一个闭合线圈, 在这个线圈里一旦激发出电流,不需要电源,电流就可以持续几十天之久而不减小,并且发热的功率很小.在远距离输电中,在很长的输电线上白白地消耗掉大量的电能, 如果使用超导输电线,将可避免电能的大量消耗. 在大型的电磁铁和电机中, 通过线圈的电流很强, 损耗的电能很多. 如果用超导材料做成线圈, 耗损的功率大大降低, 则可以制成强大功率的超导电磁铁和超导电机.各种电子器件如果能实现超导化.将会大大提高它们的性能.电子计算机实现超导化,将使个人计算机具有超级计算机的性能.超导体的应用具有十分诱人的前景.超导材料的转变温度很低,要维持这样低的温度,在技术上是非常困难的.几十年来,科学家们积极进行高温超导的研究.我国的研究工作走在世界的前列,在1989 年,我国科学家发现了转变温度 Tc=130K 的超导材料.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高温超导研究的热潮,期望得到在室温下就能工作的超导材料.以便使它能有广泛的实际应用.课题:课题:4.44.4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经初步分析能猜测影响电阻的一些因素。
2、 知道在与一个物理量的相关因素较多时, 能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方案设计3、能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4、能从实验结果定性得出导体电阻与其长度、粗细和组成材料之间的关系5、知道金属导体的电阻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和超导现象6、能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影响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2、从实验结果得出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粗细、材料之间的关系教学课时: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引入】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是什么?--导电能力的差异这说明什么?--说明各种材料的导电能力是不同的--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之一:材料【猜测】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还有哪些?--生答:导线的粗细、长度、温度等一、研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一、研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控制导体的材料和粗细相同, 用镍铬合金导线 CD 和 EF 做实验, 将实验测出的电流表示数填入表 2 内.表 2:研究导体的电阻跟长度的关系提问: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导体的材料、粗细(横截面积)都相同时,导体越长,电阻越大导体的材料、粗细(横截面积)都相同时,导体越长,电阻越大二、研究导体的电阻与粗细的关系二、研究导体的电阻与粗细的关系控制导体的材料和长度不变, 用镍铬合金线 CD 和 GH 做实验. 将实验测出的电流表的示数填入表 3 内.表 3:研究导体的电阻跟横截面积的关系提问:分据,可以论?--导体的材料、长度都相同时,导体的越细(横截面积越小)导体的材料、长度都相同时,导体的越细(横截面积越小) ,电阻越大。
电阻越大导体的电阻跟长度、 横截面积的关系可以用人在街上行走作比喻, 街道越长, 街面越窄,行人受到阻碍的机会越多.同理,导体越长、越细, 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受到碰撞的机会就会越多.三、研究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三、研究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在本研究中应该控制导体的长度、 横截面积不变,研究当导体的长度发生变化时, 导体电阻的变化情况加以归纳,用图 2 所示的装置做演示实验.(1)研究导体的电阻跟制作它的材料是否有关.实验所用的导线是锰铜线AB 和镍铬合金线 CD,将电流表示数填入表 1 内.表 1:研究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析 实 验 数得到什么结问: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材料有关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材料有关小结】导体的电阻由它自身的条件决定,因此,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所以说,【小结】导体的电阻由它自身的条件决定,因此,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所以说,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为了表示导体的电阻跟材料的关系, 应取相同长度, 相同的横截面积的不同材料在相同温度下加以比较,课本上的表列出了一些长1 米、横截面积 1 毫米 2、在 20℃时的不同材料的导线的电阻值.【提问】从查表,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导电性能好?--银的导电性能最好,因此,在相同长度和横截面积的情况下,它的电阻最小.其次是铜,再次是铝. )【练习题】(1)电阻的国际单位是什么?0.2 兆欧=______欧.(2)为什么说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3)有两条粗细相同、 材料相同的导线, 一条长 20 厘米, 另一条长 1.3 米, 哪条导线电阻大,为什么?(4)有两条长短相同、材料相同的导线,一条横截面积0.4 厘米 ,另一条 2 毫米 ,哪条导线电阻大,为什么?(5)“铜导线比铁导线的电阻小.”这种说法对吗?应当怎么说?(6)将一根金属导线对折后并成一条,它的电阻将变 __(选填“大”、“小”) ,原因是导线的______不变,_____变大,______变小所致.(7)将一根金属导线均匀拉长后,它的电阻将变 __(选填“大”、“小”) .原因是导线的_________不变,______变大,______变小所致.(8)同种材料制成的甲、乙、丙三根电阻线,已知甲比乙长,但横截面积相等,丙比乙粗,但长度相等,则甲、乙、丙三根电阻线的电阻大小是 [ ]A.甲最大 B.乙最大 C.丙最大 D.乙最小(9)现有甲、乙、丙、丁四根导线.甲:长为 1m,横截面积为 1mm2 的镍铬合金线;乙:长为 1m,横截面积为 0.5mm2 的镍铬合金线;丙:长为0.5m,横截面积为 1mm2 的镍铬合金线;丁:长为 1m,横截面积为 0.5mm2 的锰铜线.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长度的关系,应选用其中的两根导线是 [ ]A.甲和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以上三种选择都可以【补充阅读】超导体的知识:【补充阅读】超导体的知识:一、金属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金属的温度降低时,它的电阻减小.1911 年,荷兰物理学家昂内斯在测定水银在低温下的电阻值时发现, 当温度降到-269℃左右时, 水银的电阻变为零,这种现象叫超导现象.221、超导体:能够发生超导现象的物质,叫做超导体.(注意:不是所有物体都会发生超导现象)2、超导转变温度 (又叫超导临界温度) :物质的电阻降到一定温度时,才会出现超导现象,物质电阻变为零的温度叫做超导转变温度,用Tc 表示.3、几种超导体的超导转变温度(Tc) .铝:-271.76℃.铅:-265.97℃.锡:-269.43℃.水银:-268.99℃.钨:-273.14℃.二、超导体的应用前景因为超导体在很低的温度下才会发生超导现象, 目前超导体还不能在常温下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只应用于科学实验和高新技术中. 如果能应用于实际,会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好处.举几例如下:①输电导线利用超导体,可以大大降低输电的电能损耗.②如果把发电机和电动机的线圈用超导体制成超导线圈, 可以使发电机和电动机的质量减小,功率增大,效率提高.三、超导研究的历史和发展前景1911 年,昂内斯首先发现水银的超导现象.1911 年~1986 年 3 月经过 75 年的努力,找到具有高转变温度的超导材料——铌三锗,Tc 为-250℃.1987 年 2 月 24 日,我国宣布获得 Tc 为~173℃以上的超导体.1989 年,我国已找到 Tc 为-141℃的超导体材料.目前,各国科学家还在继续研究 Tc 值更高的超导体材料,以将超导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去.课题:课题:4.54.5变阻器变阻器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理解变阻器的原理和作用2.能正确运用变阻器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理解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的原理2、正确连接和使用滑动变阻器教学课时: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引入】剧场里的照明灯是怎么逐渐变暗的? (将滑动变阻器、小灯泡串联后接入电路,闭合开关,移动滑片,做演示实验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 )在不改变电源电压的条件下, 在电路中串联了一个叫滑动变阻器的元件, 移动滑片就能使小灯泡的亮度改变.这节课研究的课题就是变阻器.提问:在日常生活、生产和实验中,你知道变阻器有什么方面的作用吗?一、生活中的电阻器(电阻)一、生活中的电阻器(电阻)1、电阻的作用:控制电路中的电流大小2、电阻的符号:3、改变电阻的大小,可以改变电流的大小。
生活中需要使用变阻器--实例:通过改变电流来控制电车的行驶速度;调节收音机或电视机的音量大小等;调光台灯思考】 改变导体的电阻有哪些方法?最方便的方法是什么?--改变导体的长度、 横截面积和材料(减小导体的长度、增大导体横截面积, 选用电阻率更小的材料制成导体,降低导体的温度) ;其中用改变导体的长度来改变导体的电阻简便可行二、滑动变阻器二、滑动变阻器1 1、原理、原理:利用改变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强度.2 2、构造、结构示意图和元件符号:、构造、结构示意图和元件符号:瓷管、线圈是电阻率较大的合金线绕制而成,电阻线表面涂着绝缘漆,所以制成的线圈各匝之间相互绝缘,滑片就是自制教具中的触头P,为使滑片 P 跟电阻线接触良好, 线圈上接触滑片的地方,绝缘漆被刮去,为了便于接线,将滑片套在金属棒上,金属棒右端安装有接线柱接法:将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要将变阻器的两个接线柱接入电路.(常见错误有两个:一是将导线接到滑片上;二是将导线接到支架上,要注意纠正. )实验:按图 4 所示电路串联起来.其中P 是金属夹制成的触头,当P 向左滑动时,电流表示数逐渐变大,灯逐渐变亮;P 向右滑动,电流表示数逐渐变小,灯逐渐变暗.提问:触头 P 移动时出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分析:当触头P 向左滑动时,电阻线AB 接入电路部分变短,接入电路部分的电阻变小,电源电压一定,所以电路中的电流增大,电流表示数变大,灯变亮.3 3、使用、使用:(1)串联在电路中(2)弄清滑片移动时,变阻器接入电阻线长度怎样变化,电阻怎样改变, 电路中电流怎样变化?(3)使用前应将滑片放在变阻器阻值最大位置. (4)使用前要了解铭牌.铭牌上标有变阻器的最大电阻值和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提问:怎样使用滑动变阻器?接法:上下交错相连,把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
使用前应将滑片放在变阻器阻值最大位接法:上下交错相连,把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使用前应将滑片放在变阻器阻值最大位置.置. (常见错误有两个:一是将导线接到滑片上;二是将导线接到支架上,要注意纠正. )分析过程分析过程要有序: 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是哪一段电阻线?清片向右滑动时, 这段电阻线的长度怎样改变?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怎样改变, 电路中的电流怎样改变?电流表的示数和灯的亮度怎样变化?下列各图中能起到改变电阻大小作用的是哪几个?小结: 当触头 P 向左滑动时, 电阻线 AB 接入电路部分变短, 接入电路部分的电阻变小,电源电压一定, 所以电路中的电流增大, 电流表示数变大, 灯变亮. 用触头在电阻线上滑动,改变接入电路部分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变阻器”.改进方法:把电阻线绕在绝缘的瓷管上,并且瓷管上各匝线圈之间互相不接触,使触头P 圈上滑动.课堂练习:课堂练习:1)在下图四种接法中,当滑片P 向右移动时,接入电路的电阻值增大的是 []2)下图是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强度的实验电路图,当滑片P 向左移动要使灯变暗,电路图中的 M,N 两线头应与滑动变阻器的哪两个接线柱相连?此时电流表示数将怎样变化?3)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 R 为滑动变阻器,电源电压恒定,当滑片由b 向 a 滑动的过程中,电流表的示数如何变化?灯泡的亮度如何变化?4)如图所示是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示意图,若将A、D 两接线柱连入电路.当滑片P 向右移动时,变阻器连入电路部分电阻值将______,若将B、D 两接线柱连入电路,当P 向右移动时,连入电路部分电阻值将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请在如图所给实物图上补上一根导线(用笔线作导线) ,使滑动变阻器滑片 P 向右移动时小灯变亮,并画出对应的电路图.6)如图所示的电路中,M、N 是两个接线柱,准备连接滑动变阻器,(1)当 A 接 M,D 接 N 时,滑片向右移,电流表示数将。
2)当 A 接 M,C 接 N 时,滑片向左移,电流表示数将3)当 A 接 M,B 接 N 时,滑片向右移,电流表示数将4)当 B 接 M,D 接 N 时,滑片向左移,电流表示数将7)要想把上图中的(a)和(b)两个滑动变阻器都连入电路中,怎样连接电路中的电流最小请用铅笔描出连接方法课题:课题:4.64.6 电压的测量电压的测量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道电压是提供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推动作用”2、知道常见的一些电压值3、会把电压表正确连入电路4、会根据不同的量程读出电压表的读数重点难点:重点难点:重点:使用电压表--电压的测量难点:电压的概念教学课时:教学课时:3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问题引入】电源接入电路时,为什么电路中就有电流呢?--首先明确:电流时电路中的电荷朝一个方向运动产生的--那么,为什么电荷会运动起来呢?--必定有一种力推着它动起来,这种推动力有谁提供呢?--原来是电源上的电压对电荷产生了推动力--由此引入电压电压或者:【复习】1、(1)把一节干电池、小灯泡、开关放在示教板上,请一位同学按所画电路图,用导线将电路连接起来(连接电路之前,开关应当是断开的)2)提问:什么叫电路,它由哪几部分组成?2.引入新课【演示】闭合示教板上电路中的开关,灯泡亮了,说明电路中产生了电流。
提问】电流是怎样形成的?--电流时电路中的电荷朝一个方向运动产生的取下电路中的干电池,闭合开关,灯泡不发光提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电路中不能形成电流,电源的作用是什么?3.进行新课为了说明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形成电流, 我们先用水流作比喻, 看看水流是怎样形成的?【提问】将装有水的 U 形管连通器的底部用止水钳夹住,两管内水面相平打开止水钳,两管内的水会不会发生流动?【演示】向U 形管左管内加水,使左管水面高出右管水面(图 1)提问:打开止水钳,两管内的水会不会发生流动,如果发生流动,水怎样流动? )打开止水钳,水从左管向右管流动出甲图中 A 处的水位高于 B 处的水位, 打开阀门, 管中的水从 A 处通过涡轮向 B 处流动,水的流动使涡轮转动A 处的水面下降,B 处的水面上升,当A、B 两处水面相平时,水位相同,水停止流动,涡轮不再转动,幻灯片要显示上述过程可见,水位差 (水压)使水管中形成水流现在,我们用一台抽水机不断地把水从B 处抽到 A 处(如图 3 乙所示,将抽水机置入,同时表现出抽水的动态情况)、使A 处的水总比 B 处的水位高,由于水管两端总保持一定的水位差(水压),于是水管内就有持续的水流。
下面我们来看看图 4 所示的电路(示数板上接好的简单电路)的情况说明:电源的正极聚集有大量的正电荷,负极聚集有大量的负电荷,在电源的正、 负极之间就产生了电压这个电压使电路中电荷发生定向流动, 使正电荷从正极流向负极, 或者使负电荷从负极流向正极, 于是在电路中产生了电流 --可见,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在电路中,电源在工作时不断地使正极聚集正电荷, 负极聚集负电荷,保持电路两端有一定的电压,使电路中有持续的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板书】1、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用符号 U 表示在图 3 所示装置中, 不同的抽水机可以在水管两端产生不同的水位差, 即大小不同的水压同理, 不同的电源可以在电路的两端产生大小不同的电压,为此, 首先要确定电压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里,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V)此外,常用单位还有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等介绍它们的换算关系板书】在国际单位制里,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看课本几种电压值的表:要求记住的电压值有:一节干电池电压:1.5 伏;家庭电路的电压:220 伏;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高于36 伏。
练习题】(1)电压使电路中形成______,______是提供电压的装置2)220 伏=______千伏=______毫伏小结】这节课讲授的电压是电学中又一个重要的物理量 由于知识所限,我们用水流作比喻讲述了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要知道电压的单位,会进行单位变换此外,还要记住干电池和家庭电路电压值阅读】水中的高电压、人体电流【说明】【说明】1.“电压”这堂课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不易被学生掌握对于初学电学的学生来说,只要求知道电压是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 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和电压的单位 至于电压的定义、公式和电压的单位──伏特的物理意义留待高中再讲,在这节课内不要出现这些内容,否则因难度过大使学生不能接受2.用水流作比喻来讲电压,对于学生来说形象、生动,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在这里利用水压引出电压,从而认识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3.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在讲水流的形成时,最好用复合幻灯片模拟出它的动态过程有条件的,用电脑设计出程序,将有更好的效果课题:课题:4.74.7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能总体设计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关系的分步研究程序。
2、能按提供的电路图进行实验3、理解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控制作用4、能从实验数据中找出正比关系或反比关系5、能从分步实验结论中总结出欧姆定律6、会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重点难点:重点难点:欧姆定律教学课时:教学课时:3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复习、总结所学过的电学三个物理量:电流强度(I) 、电压(U)、电阻(R)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规律:电压越大,对电流的推动作用也越大; 电阻越大,对电路中的电流的阻碍也越大请大家猜测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当电路总的电阻一定时,电压越大,电流__________________当电路中的电压一定时,电阻越大,电流__________________设计实验,探究电流、电压、电阻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条件控制:1)保持______不变,改变______,研究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2)保持______不变,改变_______,研究电流与电阻之间的关系一.电阻不变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一.电阻不变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按教材第 138 页图 4-50 所示连接电路,开始实验,把数据记录到表格中可以发现:当电阻不变时,电压越大,电流也越大当电阻不变时,电压越大,电流也越大。
二.电压不变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二.电压不变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把电压控制在 2 伏特 更换刚才电路中的定值电阻, 记录每次的组值 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从电流表上读出电流值,填入表中从实验数据中,可以总结:电阻两端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电流就越小电阻两端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电流就越小这个规律早在 1827 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就已经研究得出,我们称其为欧姆定律欧姆定律三、欧姆定律的应用三、欧姆定律的应用1 1、、欧姆定律内容:欧姆定律内容:导体中电流,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2 2、表达式:、表达式:I=U/RI=U/R;;式中电压 U 的单位用伏,电阻R 有单位用欧,电流 I 的单位用安表达式的意义: (1)当导体的电阻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2)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有关欧姆定律的几点说明:①欧姆定律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这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或电路)而言的并且还是同一时刻的②对于一段电路,只要知道I 、U 和 R 三个物理量中的两个,就可以求出另一个。
③使用公式进行计算时,各物理量要用所要求的单位变形公式:⑴变形公式:⑴U=RU=R××I I⑵⑵R=U/IR=U/I注意:表达式R=U/I,千万不能理解成电阻是由电压和电流的值决定的,电阻的大小是由电阻本身性质决定的3.3.公式应用:公式应用:应用应用 1.1.已知电压、电阻,求电流已知电压、电阻,求电流例 1:车床照明灯的电压是36V,它正常工作时灯丝的电阻是32Ω 求通过灯丝的电流解题步骤: (1)画电路图(两个电阻必须画)(2)列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量(3)求解 I已知:U=36V R=32Ω求:I=?解:I=U/R=36V/32Ω =1.13A答:车床照明灯正常工作时,通过灯丝的电流约为1.13A.例 2:一只电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灯丝电阻是242 欧,如果电灯线路的电压是220 伏,求灯丝中通过的电流应用应用 2 2:已知电阻、电流,求电压:已知电阻、电流,求电压例 3:一个电热水器工作时电热丝的电阻是22 欧,通过的电流是10 安,求电热水器工作时两端的电压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调节滑动变阻器 R’, 使灯泡正常发光,用电流表测得通过它的电流值是 0.6A.已知该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 20Ω ,求灯泡两端的电压。
应用应用 3 3:已知电流、电压,求电阻:已知电流、电压,求电阻R=20R=20ΩΩA A I=0.6AI=0.6AR R′′某同学用一只电流表和灯泡串联, 测得它正常发光时的电流是0.18A,再用电压表测得灯泡两端的电压是 220V,试计算灯丝正常发光时的电阻V VA A值四四. .伏安法测电阻伏安法测电阻如果手上有一个定值电阻, 却不知是多少,你能否设计出一个测量它的电路图, 及所需的器材和实验的步骤?策略: 一个定值电阻与一个滑动变阻器串联后接在电源上, 用电压表测得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又用电流表测得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求这个定值电阻的阻值1、请画出测量的电路图2、列出所需器材3、写出测量步骤.课堂练习1.有人根据公式 R=U/I 跟公式 I=U/R 在形式上相似, 把电阻 R 说成跟电压成正比, 跟电流成反比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答:不对因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只跟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跟电流、电压无关因为 R 的值是等于 U/I,但当 U 增大时,I 也会增大,而 U/I 的比值不会变 )2.当加在某导体两端电压为 4V 时,通过它的电流为 0.25A,则这导体的电阻为______Ω ;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增大1 倍时,该导体的电阻为______Ω ,导体中通过的电流为_______A 。
补充练习】1.有甲乙两导体,甲导体的电阻是2Ω ,两端电压是 2V;乙导体的电阻是4Ω ,两端电压是8V某学生计算甲导体中的电流I 甲时,列出:I I甲甲= =U UR R==8V8V2 2ΩΩ==4A4A试指出以上计算过程错在何处?并用正确方法计算出甲乙两导体中通过的电流值答:误将乙导体两端的电压作为甲导体两端的电压U U乙乙8V8VU U甲甲2V2VI I= =====2A2AI I甲甲= =====1A1A乙乙R R乙乙R R甲甲2 2ΩΩ4 4ΩΩ2.加在某一电阻器两端的电压为 5V 时,通过它的电流是 0.5 A,则该电阻器的电阻应是多大?如果两端的电压增加到20V, 此时这个电阻器的电阻值是多大?通过它的电流是多大?3、某电流表的电阻约为0.1Ω,它的量程是 0.6A,如将这个电流表直接连接到2V 的蓄电池的两极上,会产生什么后果?4.电压保持不变,当接电阻为10 欧时,电路中的电流为0.2 安如改接电阻为30 欧时,电路中的电流为多大?课题:课题:4.84.8电路的连接电路的连接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能用实验方法得到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压、电流关系式2、能从电路的基本原理出发,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压、电流关系。
3、会用电表探测电路的规律,掌握实验技能4、从小彩灯连接方式初步体会“黑箱方法”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电路连接的计算2、电路的连接;各量关系的判断教学课时:教学课时:3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引入]圣诞节来到的时候,挂满电灯的圣诞树,你知道这些灯的特点吗?问题 1:在教室里的电源线进来后,给多盏灯和多个插座同时供电;问题 2:家里的电源线进来后,给多盏灯和多个插座同时供电它们的电路是如何连接的?(串联和并联)[过渡]在第一节中, 我们已学过两盏灯的两种基本电路连接——串联和并联 下面我们来研究它们的特点实验一:现象:(1)闭合开关:灯 L1,灯 L2;断开开关,灯 L1,灯 L2开关同时控制两只灯的或2)闭合开关 , 灯 L1、 L2 同时,拿掉其中 一只灯,发生的现 象是串联电路中只有条电流的通路,电路上灯的亮灭相互实验二:电流表分别测出1、2、3 处的电流大小现象:可以得出 I1、I2、I3的关系是特点 1:①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实验三:用电压表分别测 1 与 2 间、2 与 3 间和 1 与 3 间的电压, 即灯 L1 两端,灯 L2 两端灯 L1 和 L2 两端的电压:现象 :可以得出 U1、U2、U3的关系是。
特点 2:②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串联导体两端电压之和一、串联电路的特点一、串联电路的特点①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I=I1=I2=……②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导体电压之和U=U1+U2+……③串联电路总电阻计算公式 R=R1+R2+……导体串联起来,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 ___ R1=10欧姆 R2=5 欧姆 U=6VL1 L2猜想 1:串联电路中电流流过亮的那只灯泡大,暗的那只灯泡小猜想 2:电路中电压加在亮的那只灯泡上的大,暗的那只灯泡上的小4)串联电路中,电阻大的电压大二、并联电路地特点:二、并联电路地特点:①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I=I1+I2+……②并联电路两端的电压相等U=U1=U2=……从上面两个基本特点,应用欧姆定律,可以导出电阻并联时,总电阻的计算公式即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即把几个导体并联起来, 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横截面积,所以几个导体并联后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并联导体的电阻都小三、应用三、应用1、家庭电路中用电器的连接是并联还是串联?2、并联电路中电流关系如何?3、家庭电路中,为什么要安装保险丝或空气开关?--防止电路过载而损坏电源,或导线过热而发生火灾。
四、节日小彩灯的连接方法:四、节日小彩灯的连接方法:并联但节日小彩灯的内部结构与一般的灯不一样 每个灯除了有灯丝以外还有一个电阻并联在两个灯脚之间,这个电阻的阻值远大于灯丝的电阻 因此,小灯在发光时绝大部分电流是通过灯丝的,只有少量电流通过电阻, 于是小灯泡正常发光当灯丝被烧毁后电流全部通过电阻,电阻上的电压将大大增加, 这样使其它灯上的电压减小, 所以其它的灯变得比原来暗一些例题】1、某导体两端加上6V 的电压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为0.3A,当导体中的电流为0.4A 时,导体两端电压为多大?2、某电流表的电阻约为0.1Ω,它的量程是 0.6A,如将这个电流表直接连接到2V 的蓄电池的两极上,会产生什么后果?3、一段导体两端加 3 伏电压时,电流为 0.5 安;如果两端加的电压再增加1.5 伏时,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的电阻各多大?4、 如图所示,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B滑动时, 电流表的示数将____; 电压表的示数将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如此时电压表的示数为 2.5V,要使电压表的示数变为 3V,滑片 P 应向端滑动5、R1=12 欧,将它与R2串联后接到 8 伏的电源上,已知R2两端的电压是 2 伏。
求R2的阻值6、由n 个阻值均为 R 的导体组成并联电路,则电路的总电阻R 并为_____,R 并和 R 的大小相比较是 R 并_____于 R (填大、小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