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整理1.doc
6页1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一、左联 1930 年 3 月 2 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为“左联” 出席会议的有鲁迅、冯雪峰、沈端先、冯乃超、柔石、李初梨、蒋光慈等四十余人 “左联”成立标志着共产党在组织上自觉领导文艺的开始 二、左翼作家与“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论争1、胡秋原为代表的“自由人”独立于当时的左翼文坛和国民党的文艺派别之外,一方面反对国民党的民族主义文学(这是主要的)另方面又批评左翼作家主要的错误文学观点2、所谓“第三种人”就是指那些想认真从事创作工作,但在当时自由派和左翼说教者的纷争中无法有说话余地的作家被称为“第三种人”的除了苏汶(杜衡)外,还有施蛰存、戴望舒等人胡、苏的观点遭到了左翼作家的群起批判 三、 左翼文艺和自由主义文艺的冲突 自由主义文艺观点: 自由主义作家在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梁实秋(新月派) 、朱光潜、沈从文(京派)等在他们的理论中反对“为艺术而艺术” ,提出人性核心的道德评价的文学标准 一、左翼作家和新月派的论争 最突出的反映在鲁迅和梁实的论争上鲁迅与梁实秋的分歧是一种思想的分歧,因而是一种深刻的分歧鲁迅对梁实秋的批评中,最著名的是杂文《“丧家的” “资本家的乏走狗” 》 。
二、左翼文学与论语派“性灵文学”的论争三、左翼文坛与“京派”作家的论辩4、左翼文学与论语派“性灵文学”的论争1932 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1934 年 9 月主持出版小品文半月刊《人间世》 ,次年 9 月又创办《宇宙风》 ,依托三个刊物形成了一个标榜“性灵文学”的文学流派鲁迅等左翼作家指责他们在“风沙扑面,虎狼成群的时候” ,“靠着低诉或微吟,将粗犷的人心,磨得渐渐的平滑” ,是麻痹民族灵魂的“麻醉性的作品”鲁迅在 1933 年 10 月 1日曾发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批评小品文是“小摆设” ,而提倡写作具有战斗性的小品文5、左翼文坛与“京派”作家的论争“京派”是指 30 年代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以后,继续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他们以《骆驼草》 《大公报•文艺副刊》等为主要阵地,形成了一个作家群,一般称为“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 左翼和“京派”之间的论争主要体现在下面:1、京派理论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 ,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与朱光潜鼓吹“静穆”美相反,鲁迅热烈地提倡战斗的力的美2、1936 年 10 月,沈从文发表《作家间需要一种新运动》 ,指责文学创作中题材、内容、风格“差不多”的现象, “记着时代而忘了艺术” ,号召作家脱离文学媚悦流俗。
茅盾等众多左翼作家也展开了与沈从文的论争六、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三十年代文学创作潮流主要表现为三大派别:左翼、京派、海派左翼文学从阶级论出发,把自己定位于产业工人和大众的代言人,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展开批判,要求文学充当夺取政权的政治斗争的工具京派是以北京等北方城市为中心的一批学者型的文人,多是北大、清华、燕大、南开等几所知名大学的著名学者、教授,追求学术的自由与独立,既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追求海派是与京派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以都市生活为描写对象,既写出他们在都市生活中的享受,也写出了他们在都市生活中所独有的都市“文明病” 1、左翼小说:主要是一批“左翼小说新人”创作的,分成三个流派式群体:“革命文学”派、 “讽刺暴露文学”派、“东北作家群” 2、京派小说:20 年代末到 30 年代中国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后,继续活动于北平、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北方作家群)所创作的小说他们的小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 有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有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3、海派小说:是指 20 年代末至 30 年代初,出现在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的小说流派。
注重表现现代都市社会中人们的紊乱、变态的心理状态,描写人性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具有意识流特征 7、左翼小说——革命文学派革命文学派创作了大量的革命小说他们站在鲜明的革命立场上反映时代尖端的现实革命斗争,将革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引进小说创作领域一) “左联” 早期的革命小说创作2蒋光慈为代表,另有钱杏村、洪灵菲和华翰(阳翰笙) 流行主题是“革命加恋爱” “光赤时代”的三个小说是:中篇小说《少年漂泊者》 《短裤党》和短集《鸭绿江上》 “光慈时代” 的小说是:《野祭》 《菊芬》 《最后的微笑》 《丽莎的哀怨》 《咆哮了的土地》 (《田野的风》 ) 《冲出云围的月亮》华汉(阳翰笙)小说《地泉》三部曲《深入》 《转换》《复兴》洪灵菲 《流亡》 《前线》 《转变》等2) 、对革命小说的评价1、社会思想上,它是一个时代的产物革命+恋爱的模式2、思想上盲目;把革命寄托在暗杀上;描写突变式的英雄;3、艺术上粗糙幼稚3) 、 “左联”后起青年作家的作品改变了“左联”前期的浮泛的写作风气,注重平易的写实,在创作上取得了比较殷实的业绩,作品由早期的知识分子革命与恋爱的故事转换成直接表现革命风云的题材;由塑造小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到赞颂觉醒后的工农领袖。
其中以柔石和胡也频为代表他们都是左联五烈士柔石长篇小说《二月》和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 《二月》是柔石对中国知识分子道路思考的结晶是柔石写得最好、最有影响的小说肖涧秋身上体现了懦弱而矛盾的性格 《为奴隶的母亲》表现了典妻风习的残忍和一位母亲的奴隶命运 胡也频中篇《到莫斯科去》长篇《光明在我们的前面》4)左翼小说——讽刺暴露文学(1)张天翼 “左联”优秀的讽刺小说家,30 年代中期的讽刺作品逐渐走向成熟写的最多也最成功的是他的“灰色”人物系列:小知识分子、小市民、小官僚们他们的庸俗、空虚、愚昧、可怜、可笑,都被写进了作品中1934 年发表的《包氏父子》是最有代表性的讽刺小说,写社会底层人们身上的劣根性,对其思想中的愚昧不遗余力地进行讽刺1938 年抗战爆发后,张天翼的代表作《华威先生》 张天翼的讽刺风格是冷峭尖刻、一针见血;泼辣豪放、夸张传神沙汀和艾芜沙汀 1932 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法律外的航线》 最有特色的小说有两类:一是对四川农村基层政权腐败性的描写,一是对四川地方军阀罪恶的揭露前者如《丁跛公》 《代理县长》等后者如《兽道》 《凶手》 《在祠堂里》等《防空—勘察加的一角》是一篇抗战较早讽刺大后方的作品。
1940 年发表的《在其乡居茶馆里》历来为人称道1941 年到1949 年间,完成了三部长篇小说《淘金记》 《困兽记》 《还乡记》 ,合称“三记” 其中《淘金记》是“三记”中影响最大的一部, 艾芜 1935 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南国之夜》 《南行记》 《南行记》中的《山峡中》被公认为是最好的小说,塑造了 “野猫子”的形象艾芜小说题材 边境各种类型流浪者题材,反帝题材 艾芜小说的特点:强烈的自传色彩;既生动地描写了边境流浪人的心灵,也写出人物心灵的复杂性;特色环境;浓郁的抒情性40 年代的小说有三个长篇《丰饶的原野》 《故乡》 《山野》 五) 、左翼小说——讽刺暴露文学派(2)叶紫、吴组缃的小说叶紫 1933 年是创作上的丰收年著名的短篇小说《丰收》 《火》 《电网外》 《向导》 《夜哨线》都在这年内写成1934年又写了《杨七公公过年》 1935 年结集为《丰收》集,作为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之一自印出版 “丰收成灾”的题材 叶紫小说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1、故事总是描写地主与农民之间不可调和的阶级对立,2、人物也只是具有两种感情——爱与憎;3、生活的强化和简单化。
吴组缃 1934 年结集的小说主要收入《西柳集》 ,其中的《一千八百担》是主要的作品还有《樊家铺》 还有一篇小说比较有特点《菉竹山房》 吴组缃的小说有两大主题:一是描写在封建礼教统治下的妇女的悲惨命运;一是描写中国中部农村社会的动荡后者是其主要成就六) 、左翼小说——丁玲和她的小说 丁玲小说创作的变化一、早期创作刻画了心灵上负着时代创伤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形象,诉说着她们的精神苦闷,大部分是爱情上的苦闷浓重的伤感主义1927 年第一篇小说《梦珂》 1928 年《莎菲女士的日记》带来极大声名3二、1931 年写了长篇小说《水》 这部小说标志着丁玲的小说由个性文学向革命文学的转变从《韦护》 《一九三 O春上海》到《田家冲》 《水》 ,创作不断地压抑和抛弃女性自我,认同于男性文化的权威,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偏离了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使小说成为政治激情的宣泄 3、进入陕北后,创作发生了变化一开始丁玲的创作是歌颂性的短篇《一颗未出膛的枪弹》为代表 后来开始进行一种文化批判,写下了《我在霞村的时候》和《在医院中》 1948 年创作反映土改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在延安文艺整风后,调整艺术视点所创作的一部作品。
获得了 1951 年的斯大林文学二等奖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1、莎菲形象最大的特征,是剧烈的内心矛盾和斗争 《莎菲》的价值,也在于莎菲内心矛盾冲突的独特性、新颖性和深度女性的内心深度,女性身上的时代性和历史性、女性身上的文化积淀和世代相传的信息,挖掘得相当独特、新颖而深入2、莎菲的典型意义在于反映了五四之后,青年女性走出家庭走入社会后,无路可走的苦闷和挣扎,作品塑造了莎菲孤独的灵魂莎菲是属于一个始终局限于个人生活范围之内,努力挣扎追求的女性,为了追求个性的自由而寻不到出路的女性3、作品深入而独到地表现了女性寻找爱情的种种在内心深处的困难以至困境,表现了女性的血泪和忏悔,写出了女性的时代苦闷七) 、左翼小说——东北作家群(流亡者之歌)1、东北作家群 指的是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沦陷区流亡到关内而崛起于上海的青年作家,主要有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等人他们来自于被占领区,身受日寇侵略之苦,在作品中描写了东北人民的生活和他们英勇的抗日斗争,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 他们的作品大都充满了关东粗犷的气息,表露了人们所承载的亡国之苦和顽强的反抗精神2、东北作家群的作品主要的有萧红的《生死场》 《呼兰河传》 《小城三月》 。
萧军的《八月的乡村》 端木蕻良的《鴜鹭湖的忧郁》 《科尔沁旗草原》 骆宾基的《边陲线上》 舒群的《没有祖国的孩子》等延续到 40 年代,除了这些人之外还有山丁、袁犀、梅娘等 呼兰河的女儿——萧红 萧红是一个文学创作力特出的天才女作家,一生遭际坎坷,多情敏感,其短暂的生命本身就像一部小说 萧红的作品除了《生死场》 《呼兰河传》和《小城三月》之外,还有短篇《牛车上》 《旷野的呼喊》讽刺长篇《马伯乐》 一、 《生死场》1935 年 12 月出版,鲁迅先生亲自写序小说写出了北国农民“死的挣扎”和“生的坚强” 《生死场》的特点:1、 “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 2、小说中人物众多都用粗线条勾画,缺乏精细的雕琢3、全书近似许多生活画面的组合全篇用严肃动人的情感贯穿始终,写出了虽无中心事件却震撼人心灵的生与死的苦境二、 《呼兰河传》是一部自传体小说 1、小说的独特文体 2、小说的思想意义三、 《小城三月》是萧红的最后一部作品萧红小说的特色:1、以纤细的感觉回忆与抒写北方中国农村生活的沉滞闭塞,人民的善良、愚昧并由此展现深刻的生命体验2、创造出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新型小说,自由地出入于回忆、现实与梦幻,善于捕捉细节,语言朴实纯净,风格凄婉明丽。
八) 、东北作家群其他作家1、萧军 《八月的乡村 》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翻译成英文出版的第一部 “中国最伟大的战争小说” 在艺术构思上,明显地受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的影响小说画面少修饰,结构是短篇连缀式的,接近生活的原形 2、端木蕻良东北作家群中重要的作家之一1933 年,完成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 。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