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应用性人才.doc
7页一、现行高等学校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一)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呼唤考试制度改革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高校学生规模迅速扩大,2004年全国毛入学率已经接近20%,是1995年的2倍以上我国高等教育正由以前的精英教育逐步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学生生源的差异状况比以前有所扩大,这就要求各高校根据生源基础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现状调整教育思路,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正因为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5条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就是高等教育应注重全面的素质教育,这种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长远、健康发展,强调知识的内化和学生潜能的发展,学生素质和品质的全面提高它体现为一种教育思想,同时又表现为一种教育实践模式而当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我国的大学教育仍然属于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针对考试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并将考试作为最终目的其最大问题是忽视了对学生智能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死记硬背,使学生形成“接受、复制性思维”,不利于其“创造性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形成。
这与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功能是相悖的因此,尽快转变教育观念和考试制度,切实实施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础的素质教育模式是我国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迫切问题,本文试图从高等学校考试制度方面入手进行分析二)当前高等教育考试制度存在的主要弊端1.在考试的形式上,当前高等教育考试多为在学期末采取一次性闭卷考试的单一形式,或者将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个部分,形式缺乏灵活性考试的题型中客观题占了相当比例,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就能较为轻松地通过考试由于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重较小,一般都在20%~30%之间,有的课甚至没有平时成绩的要求,造成对学生平时考核的盲点或失控,任课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平时学习进行有效地监督和考评,在评定平时成绩时往往流于形式仅仅靠期末的一张试卷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期末的试卷限于篇幅和考试时间又不可能覆盖全部教学内容因此这种单纯依靠期末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显然有失公正和全面,也不易衡量教学效果2.在考试的内容上,当前高等教育考试大多侧重于学生识记方面的考核,却往往疏于综合能力方面的考核学生只要拥有一份教师的讲课笔记就万事大吉了,“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笔记似乎成了考试内容的全部。
这种考试制度看似无可厚非,实际上很值得认真思考因为任何一门课程,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老师是不可能面面俱到、全部讲授给学生的,必然需要学生课下主动学习,这一点对专业课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考试内容都在笔记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势必受到影响,不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开拓、勤于实践,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甚至有的学生干脆平时不听课、不记笔记,仅仅在考前抄一下别人的笔记突击背背就能顺利过关3.在考试的目的上,应试教育是一种以考试为导向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一些不正确的认识有的学生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考完就可以把该书本束之高阁了在高校把学过的书处理掉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还有的学生考试就是为了获得高分,争得更多的荣誉如三好学生等,以期毕业找工作时增加一些筹码,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为此有的同学甚至不惜以考试作弊为代价二、高等学校考试制度改革的建议(一)坚持考试形式的多样性、过程性笔者认为,针对当前高等学校考试制度存在的上述弊端,结合高校的素质教育建设,对考试制度应该全方位地进行改革在考试形式方面,应该结合不同课程的性质、特点,坚持考试形式的多样性可以采取闭卷、开卷、口试、笔试、小论文、小设计、读书报告、调查报告、文献综述等多种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在对基础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质疑、探索和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而避免学生的单纯记忆,提高学生对考试的兴趣。
目前已经有一些高校在这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样既能引导师生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又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各类、各门课程的具体考试形式,要根据其性质与特点,交由教师来确定可以根据课程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和应用程度来确定课程的考核方式比如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比较高而应用程度相对比较弱的公共基础课,可以采取以闭卷为主的考核方式,因为这些课程学习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修养,学习要求的重点在于掌握这些课程的基础知识;而专业基础课,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和应用程度基本相当,就可以采取部分开卷部分闭卷的方式考核闭卷部分主要考核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而对于要求学生实际应用的部分采取开卷形式;对于专业课,理工科类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可以采用实验、研究报告等考试形式,文科类的课程,不妨可以采取撰写论文、口试等形式,或者采用部分开卷、部分闭卷的考核方式,开卷部分与闭卷部分的比例根据课程对应用能力要求的程度调整,直到采用全部开卷的形式进行考核另外,还应注重考试评价的过程化,适当增加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为使课程成绩能够反映学生的能力、素质的真实状况,应改革目前的”一考定终身”局面,加强对学生的平时考核。
根据学期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作业、讨论、小论文、平时测验等考核环节,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引导学生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平时的努力与积累,能够真正进行持续而有效的学习,而非已往的临考突击美国的大学考试就非常注重成绩评定的过程化,如林肯大学学生的成绩评定就包括三个部分:出勤和课堂表现、考试成绩、主要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日常作业和论文报告或课程设计等,三个部分各自占的比例大致为总评成绩的10%~20%、20%、60%~70%二)坚持考试内容的动态性、灵活性考试内容应当突出课程重点,并且体现素质教育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潜质的要求,同时根据课程特点,改革“标准化答案”的制作,鼓励学生创新考试内容应当突出本课程的重点、难点与发展趋势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要教授本课程的基本体系和基本知识,还要注意本课程目前的研究状况、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在考试中予以体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收集资料,而不是仅仅依靠考教材上的知识或局限在老师的课堂讲授另外,在考试试卷的评阅上,也应考虑学生对试卷解答的理解笔者认为,对于客观的批阅,试题答案一般是惟一的,姑且可以称之为标准答案当然纵然是客观题,也不能完全排除同一问题不同的教材也可能有不同表述和理解,但这种情况出现不同解答的可能性会远远少于主观题。
因此对于主观题,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发展的眼光评判学生的答案,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而不局限于抄笔记和背笔记因此主观题的答案至多也只能称之为参考答案,相反,对学生所做解答新颖独到的还应给以高分三)坚持考试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高等学校考试制度适应素质教育的建设和要求,考试的管理一定要跟上,做到科学管理高等学校的教学主管部门应该注重考试管理的学习和研究,深刻认识考试的功能和作用,积极探索适应时代需要的科学、规范的考试制度,以此指导学校的考试同时,必须保证考试的公正、公平考试作为一种反映学习效果的手段,如果不能做到公正、公平,就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考试管理,以保障考试对学生的公正评价,引导学生努力学习首先,在考试前应坚决杜绝透题、漏题现象长期以来,一些高校和教师的做法使学生对考试产生了误解,即认为考前老师都会划范围,因此,只要考试前一段时间把老师划的范围背下来就能取得高分这不仅对那些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不公平,而且扭曲了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因此,以教师的职业道德,甚至以学校的规章制度杜绝教师考前透漏考试内容的行为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在考试的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的诚信观念,并且严格监考、巡考,防止学生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取得成绩最后,在考试后的阅卷环节,应尽量减少人工阅卷的主观性,杜绝“人情分”,保证评价的公正性对于统考试卷,可以由教研室集体密封阅卷,实行“流水阅卷”,严格按评分标准进行划分,成绩确定后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对不能实行”流水阅卷”的,在教师评定试卷后,应由教学管理部门随机抽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提高评定成绩的可信度需要指出的是,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并不是排除考试同任何一种教育活动一样,素质教育也需要考试对之进行考查、检测和评价科学的考试测评制度,将有助于弱化单纯应试教育的倾向,对推进素质教育起积极的导向作用因此,那种认为素质教育就可以淡化考试,甚至抛弃考试的观念是不可取的实施素质教育应该从更高的境界对待考试,对待考试改革,要加大对考试制度、方法和内容的研究、探索和改革,使之不断接近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科学合理的新型考试制度,进一步克服单纯“应试教育”的弊端,促使教育实践真正地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参考文献:1.卢晓东等.考试模式改革与教学方式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2004(10)2.王小力.特色鲜明的美国大学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0(3)3.郑天虹.深化大学考试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2(2)4.刘蓓.对我国学校考试制度的哲学思考[J].福州大学学报,2001年增刊5.吴绍春.两种考试观的比较[J].交通高教研究,2001(4)6.肖瑛.考试改革是高校构筑新型人才培养系统的基础工程[J].教育与现代化,2003(2)7.廖平胜等.考试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8.秦霞等.大学生考试作弊与诚信问题调查[J].中国大学教学,2004(7)(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学院财政学系 江苏南京 2002(9)一时抑扬滞于权,千古对错决于理!: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高校现行考试制度改革与培养实用性创新人才的思考我国高等教育正由以前的精英教育逐步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学生生源的差异状况比以前有所扩大,这就要求各高校根据生源基础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现状调整教育思路,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正因为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5条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就是高等教育应注重全面的素质教育,这种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长远、健康发展,强调知识的内化和学生潜能的发展,学生素质和品质的全面提高它体现为一种教育思想,同时又表现为一种教育实践模式而当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我国的大学教育仍然属于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针对考试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并将考试作为最终目的其最大问题是忽视了对学生智能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死记硬背,使学生形成“接受、复制性思维”,不利于其“创造性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形成这与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功能是相悖的因此,尽快转变教育观念和考试制度,切实实施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础的素质教育模式是我国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迫切问题。
所以,高等教育既要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也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在“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方面也要承担一部分任务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项基本要素,是最富活力的“第一资源”,是决定竞争胜负的主要条件当今世界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教育的竞争人才战”虽不见炮火硝烟,但已经异常激烈然而从学校考试大门走出的高分而低能的各类毕业生,社会各界早已见怪不惊了目前许多用人单位也不再简单地相信学校对毕业生的推荐,甚至不愿意直接录用应届大学毕业生包括研究生鉴于在新形势下,为培养实用性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