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群文阅读资料.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538295867
  • 上传时间:2024-01-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0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端午 (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是人们敬老爱老、思念双亲、渴望团圆的日子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节 中秋由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 《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径落梅金吾夜不禁,玉漏莫相催 ----元宵节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端午节: 竞渡歌(节录)(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

      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征元宵节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节之夜,许多城市举办灯会,展出各种彩灯,造型新奇,千姿百态;在农村,则举行文娱活动,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荡秋千等>> 中和节在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虫儿在农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围宅一圈,再入院内绕水缸一圈,中引龙回有趣的是,这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中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现在的“龙须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小孩这天剃头理发,叫“剃龙头”妇女在这天还不动针线,据说是为了避免伤龙眼也还有以蜡烛照房子墙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之语不过这个节日现已被人们遗忘了,但吃春饼等习俗至今还有>> 清明扫墓祭祖 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这一天开展祭扫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动清明时分,天气转暖,草木复萌,人们常常结伴到郊外踏青、放风筝、欣赏春光,所以清明节有时也被称做"踏青节">> 端午悼念爱国先人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本名“端午”《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有“仲夏端五,端,初也”之句一般认为,它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而产生的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又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当秦国灭楚后,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罗江自沉;江边群众得知,便纷纷驾舟打捞屈原尸体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后人把这天定为端午节每逢此节,民间有带香袋、吃粽子、赛龙舟习俗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如馨谥艺,万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鱼把屈原的尸体吃了,后成为节日食品,划龙船则表示去营救屈原>> 农历七月初七夜,称“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相会的日子是夕,陈瓜果子于庭中,女孩子结彩缕,穿七孔针据说先穿完者为巧乞巧节”,又由于多是女孩子参加,故称“少女节”。

      >> 中元节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是传说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称“鬼节”佛教徒这天要设“盂兰盆”,施斋供僧,举行诵经法会以及水陆道场、放河灯等宗教活动中国大约是在梁武帝时(六世纪上半叶)始设“盂兰盆斋”的现在,设“盂兰盆”的在民间少见,但放河灯的习俗却仍在一些地区流传下来 中秋阖家团员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魏、晋、唐、宋以来,逐渐演变成赏月的风俗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据传这个中华民族重要节日的形成与“唐明皇梦游月宫”的故事有关在古代,每逢中秋人们就用精制的糕饼祭奉月神;祭奉之后,全家人分吃,表示合家团圆欢聚这种风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重阳登高敬老 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是魏晋以后兴起的节日重阳”、“重九”之名,肇于三国时代主要有五种传统习俗一是登高,此时秋高气爽、景色宜人,正是游历的好季节,既可以陶冶情趣,又有益于健康二是插茱萸,可驱秋蚊灭虫害三是饮酒赏菊农历九月正是菊花盛开之时,观赏千姿万态的秋菊,喝几盅菊花酒,也重阳节的乐事四是食重阳糕人们把粮食制成白嫩可口的米糕,谓之重阳糕,而“糕”又与“高”谐音,食之谓可步步高升。

      五是开展敬老活动,从古至今重阳敬老之风绵延不绝 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初八,俗称腊八早先传说这天是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寺院都要煮粥祭佛,后来成为民间习俗,以示五谷丰登 民间有这样一首俗曲;“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当中摆上一桌供,两边配上两碟糖黑豆干草一碗水,炉内焚上一股香当家的过来忙祝赞,祝赞那灶王降吉祥”它反映了过去民间祭灶的情景这天由于特别热闹,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农历新年的“彩排”,所以又称过小年现在尽管没有再祭灶的了,但每年腊月二十三前后卖的关东糖、至今仍是人们喜爱的传08-12-11 | 添加评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