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子在临床应用上的体会.pdf
3页1 附子在临床应用上的体会 作者:黄秉中 孙惠敏 裴凯 唐致晖 附子(附:乌头)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回阳救逆,温阳散寒且具有镇痛作用的药物,是古代温法中的主药 《伤寒论》113 方中用附子者有 20 方; 《金匮要略》中用附子者有 11 方,用乌头者 5 方后世对附子、乌头的应用更为广泛,无论在寒热温清表里补泻的方剂中,凡符合适用附子证者皆可用之但近代有些医家惧其辛温有毒,非见亡阳之证,不敢应用笔者通过临床学习与长期实践,认识到附子、乌头类药物经过规范炮制后已基本上消除了其毒副作用 如能正确使用,效加桴鼓凡属于机能衰退,里虚寒证及寒热错杂之证者皆可应用,并观察到对各种机能衰退属里虚寒证者,不仅能提高机能,且可解除疼痛,疗效显著 1 性味和功用 乌头、附子系同一植物的块根部分,其主根名“乌头” ,旁生侧根名“附子” 附子为毛良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江西、湖南、陕西等地,并有栽培夏至到小暑间(六月下旬至 8 月上旬)采挖,去须根,洗净,用胆巴水浸漂后投入水中煮熟,再按不同规格的要求进行加工,经炮制加工者名“制附子” 因加工不同而有盐附子、黑顺片、白附子等名 2 乌头分为川乌、草乌两种。
川乌主产于四川,系栽培;草乌全国各地均有,系野生,其性味、功用与附子相近,但性烈而毒大可散在表之风邪,逐在里之寒湿,但补阳之力不及附子,而祛风通痹之功则较附子为甚,因此古有“附子逐寒、乌头祛风”之说经炮制加工者名“制川乌” 、 “制草乌” ,但因功效相近,故一并述之 1.1 性味 二药性味皆属辛温而有大毒 1.2 功能与主治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萎、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1.2.1 温肾壮阳 用于阳虚阴盛之水肿,痰饮、喘咳、阳萎、宫冷、失精及身体衰弱者 1.2.2 温中止痛 3 用于心腹冷痛,虚寒吐泻等证 1.2.3 散寒除湿 用于风寒湿痹,周身骨关节疼痛者 1.2.4 性味与归经 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脾、肾经 1.2.5 配伍禁忌 乌头及川乌、 草乌在十八反及十九畏中古有“半萎贝蔹芨攻乌”及“川乌、草乌不顺犀”之说孕妇忌用,乌头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芨、白蔹同用;川乌、草乌不宜与犀角同用,但非绝对 2 改变毒性和用量 2.1 毒性的改变 现代药理学证明,乌头、附子之主要化学成分为乌头碱,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及极大的毒性。
高学敏说: “由于过量或用未经炮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