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探析王阳明龙场悟道成功的原因.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12992681
  • 上传时间:2022-06-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8.79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探析王阳明“龙场悟道”成功的原因    刘小玲 胡伟王阳明早年坚定的儒家学术思想立场与他赴谪龙场“居夷处困” 、对死有了清醒认识,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使他在龙场悟道成功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王阳明在今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龙场,一个晚上豁然顿悟而产生“龙场悟道”在“龙场悟道”中,王阳明彻悟“良知本体”,从此诞生了心学理论王阳明为什么能成功悟道在龙场呢?龙场悟道并非偶然,之所以能成功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而促成的内因是王阳明自身的思想立场,外因则是王阳明赴谪至龙场“居夷处困”,对死有了清醒认识一、坚定的思想立场王阳明早年为学涉猎广泛,思想变化颇为复杂,与他同时的学者中便有人以“五溺”、“三变”来概括他早期的思想特征五溺”说出自王阳明的同道讲友湛甘泉(若水):“初溺于任侠之气;再溺于骑射之气;三溺于辞章之气;四溺于神仙之气;五溺于佛氏之气王阳明的弟子王龙溪说:“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总观“五溺”、“三变”之说,其中的任侠、骑射、辞章均无涉于学术思想,剔除后所余则为儒、道、佛三个方面。

      就此三方面而言,它们在王阳明思想发展过程中往往互相渗透,很难视为各自界限分明的不同阶段王阳明是在三教之间游移,还是有稳定的思想立场?尽管王阳明早年的思想面貌甚为复杂,但透过表象,可以将其思想立场定位于他心目中的“圣贤之学”——儒学上这一说是否成立,涉及到王阳明对待佛、道的态度王阳明早年虽有“出入二氏”的为学经历,但从未以二氏之学为“正学”,也从未以“成佛”、“成仙”作为自己人生的理想他自幼体弱多病,故曾经耽迷于道教静坐导引之术他说:“区区往年盖尝弊力于此矣后乃知其不必如是,始复一意于圣贤之学他对道教的迷恋,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养生考虑,并不直接构成其思想立场至于王阳明早年对待佛教则多批评,因为他感到佛教有违人的爱亲本性,故与之隔膜较深事实上,王阳明是在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思想后,才真正开始批判和吸收佛、道理论的他的弟子钱德洪曾说过:“吾师阳明先生早有志于圣人之道,求之俗习而无取也,求之世儒之学而无得也,乃一洗俗习之陋、世儒之说,而自证以吾之心焉,殚思力践,竭精瘁志,卒乃豁然有见于良知,而千古圣人不尽之意复得以大明于世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王阳明的儒家思想由来已久二、王阳明的思想转向是基于儒学内部的变化。

      即对“世儒之学”的程朱理学从信奉追随到批判扬弃并自创新说的转变王阳明“早有志于圣人之道”,他12岁时与塾师有此对话,王阳明问:“何为第一等事?”塾师答:“唯读书登第耳王阳明对此表示怀疑,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这里的“圣贤之学”,泛指孔孟儒学,但主要是指程朱理学,尤其是朱熹学说明承元制,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教本朱熹思想在朝廷的特意鼓吹下,已经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故很容易凭借其特殊地位影响青年人王阳明对朱学崇拜,就很自然地成为他早期思想的一个重要的阶段王阳明对朱熹思想的态度,从信奉到怀疑直至最终扬弃,虽然他在12岁时即有志于圣人之道,但正式探究儒学是在他18岁时他21岁时由读朱熹著作、思考格物理论引发了著名的“格竹”实践,对朱熹的格物理论感到很难契合27岁时,他在实践朱熹的“循序至精”的读书法后,明确指出其中“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的理论矛盾尽管王阳明对朱学时有怀疑,但总体上看,至正德三年(1508)“龙场悟道”之前,其思想立场仍然是朱熹思想37岁时,他于贵州龙场一悟至道,是他在思想立场上彻底脱离朱熹,并致力于创立新学说的分水岭但不管是信奉朱熹学说,还是自创新学说,都是以儒家思想为主要的思想立场。

      总之,王阳明若没有坚定的儒学思想,就绝不可能成为自创新学说的思想家二、赴谪龙场“居夷处困”,对死有了清醒认识武宗正德(公元1506 -1521)时,司礼监太监刘瑾专权,残害忠良王阳明开罪刘瑾被廷杖、下狱,而后贬谪至贵州龙场做驿丞正德三年(1508年)春,王阳明历经险阻,终于到达龙场龙场位于今贵州省贵州市修文县境内,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来自WwW.L]夕,仍然是很落后的地区广为流传的“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民谣,则是对其形象生动的写照更何况相距五百多年前的王阳明充军时代(公元1508年春-1510年三月),其面貌几近未开垦的荒原《年谱》记述了王阳明初到龙场时的情景:“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蛊毒瘴疠与居,与居夷人鸠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旧无居,始教之范土架木以居一副多么荒凉可怕的画面,自然环境恶劣,漫山遍野的毒蛇猛兽,恶性疟疾等传染病时常流行,缺吃少穿,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不具备此外阳明还不时受地方官的欺侮,更令人担心的是,刘瑾欲害王阳明之心不死,随时可能派刺客加害于他王阳明身陷逆境,经过痛苦的不断砥砺,其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一切功名富贵皆能看空引发王阳明“悟道”的前提条件,是他对死的清醒认识。

      《年谱》载:“(先生)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唯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乃为石椁自誓日:‘吾唯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脱此时的王阳明面对困境采取了“俟命”的被动态度,意味着他已抱定等死的决心为了排除生死的焦虑,他采取了以前曾接触过的道家与白沙心学的静坐之法在这“端居”(静坐)之中,最后终于悟到[来自wWW]了“吾性自足”的人生境界,并由此度过了生命危境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主张:“先行到死”,即不是在弥留之际,而是在生存过程仍在继续时就真正置身于最终必将到来的末日之中,进而从对死的体验中本真的筹划自己,重新评估和不断创造人生价值,更为深刻的接近真理在生命的绝境里,王阳明失去了前此的所有人生凭借,什么先儒教训、朝廷公正,都无助于他眼前的生存困境此时,从“有”的纯物质意义上来讲,他已经一无所有,“心”成为了他唯一的所有,在逆反的心境中,他最终超脱了富贵、利害、荣辱,悟得了“吾性自足”的人生境界,度过了生命的危境,达到了一种自我精神的解脱Reference:[1]黄宗羲.明儒学案,姚江学案.卷十[M].中华书局.2008.[2](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与陆原静,卷五[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3](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刻文录序说.卷首[M].商务印书馆,1934[4](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年谱一.卷三十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5](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补录.卷三十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6](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二篇第一章[M].三联书店,1997.(作者简介:刘小玲(1987-)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09级硕士研究生。

      胡伟(1985-)男,汉族,湖北武汉人,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文献学专业09级硕士研究生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