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中语文5.21师说(第二课时)精品教案人教版第二册.pdf

6页
  • 卖家[上传人]:梦想&am****p;现实
  • 文档编号:266303209
  • 上传时间:2022-03-15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06.61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用心爱心专心- 1 -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文章思路,引导学生根据内容层次背诵全文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掌握了文中字词句的含义今天,我们一起来研习课文思路,在此基础上,当堂背诵全文,希望同学们一定要集中注意力二、检查朗读或试背情况三、研习课文1. 研习第 1 段(1) 教师范背第1 段2) 提问:本段可分为几层?概括每层大意学生思考后,明确:本段可分三层:前两句为一层,总说教师的职责;三、四两句承“解惑” ,谈从师的必要性;最后三句承“传道”,谈择师的标准,即以“道”为师3) 提问: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本段运用了下定义、作结论的方法来说理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 ,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其间层层衔接,环环相扣,一气贯通,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板书:2. 重点研习第2 段(1) 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2) 提问:本段内容可分几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思考后,明确:本段可分三层,即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的流俗。

      作者先以“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进行对比,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3) 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议论或抒情的句子,想一想,作者借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点拨:如下列两句: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呜呼 !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句重点在感叹从前,表遗憾之意句重点在悲叹现在,抒发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感,比句递进了一层,给人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之感再如下列三句:其皆出于此乎?“惑矣”和“吾未见其明也”其可怪也欤! 本段的三组对比,每组对比都把着眼点放在后面的对象上,针对这些现象,作者都给予不同的评价句是对“圣益圣,愚益愚”做出的评价、推测,质疑的语气中含着十足的肯定成分句是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小学而大遗”现象的评价矣” “也”表示肯定语气,明确责备认识的错误和做法的不明智句用强烈的感叹语气,对“士大夫之族”的错误行为作了猛烈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对“士大夫之族”的强烈不满用心爱心专心- 2 - 3. 具体研习第3 段提问: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做出了什么论断? 明确: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师道、师生关系,做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论断。

      这个论断,既是对前面有关从师学习态度的申述,也是师生关系、师道关系的新概括该思想表现了一种动态观,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4. 具体研习第4 段(1)提问:韩愈为何要给李蟠写这篇文章?原因有几条?明确:概括地讲,原因只是“余嘉其能行古道”;具体分析,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好古文,文艺经传皆通习之”,一是“不拘于时,学于余”2)提问:为什么李蟠能做到以上两条,就值得韩愈为他写这篇文章?结合背景与原文去分析学生思考后,明确:先说“不拘于时”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可做官,因此都耻学于师而李蟠能不受时俗限制,不管对方身份如何,甘愿从师学习,这正是作者在首段提出的“师道”主张的体现,也正是作者赞许的不管“年之先后”“无贵无贱”的“师道”精神再说“好古文”这里的“古文”跟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中的“古文”内涵是一致的,指的是先秦两汉的文章,也就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其实就是在传承儒道,弘扬儒家思想,当然就更值得称赞了由此看来,李蟠是韩愈古文运动思想的忠实实践者,所以韩愈才“作师说以遗之”。

      5. 由以上分析,谈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师”“道”的实际内涵及关系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文中的“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不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的“彼童子之师”,而应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这里的“道”从后文看,应是“六艺经传”即儒家思想由此可知“师”是掌握“道”的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6. 根据以上内容层次的分析,学生自由背诵课文四、探究阅读探究课题:如何认识师说的中心论点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然后教师可出示投影,提供参考例子如:1. 文章有一个中心论点(节选)(黄德焘)师说由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第四节)而提出一个要不要从师的问题作者的基本看法和主张是:要从师,要大力提倡从师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只是没有直书,没有加以概括,而是派生出两个分论点,在第一节一并提出:一个是回答“为什么要从师”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一个是回答“怎样从师”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接着在第二节、第三节加以分析,给以解决的办法分析论证“为什么要从师”和“怎样从师” ,目的只有一个:要从师,要大力提倡从师!从第一节“古之学者必有师”,到第二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到第三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到第用心爱心专心- 3 - 四节“余嘉其能行古道”(古人从师之道) ,仅仅从这些,我们也不难看出,“要从师” “要大力提倡从师”真是“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它贯穿全文的始终,是全文的一个“纲”,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而第二节仅仅论述“为什么要从师”,第三节仅仅论述“怎样从师”,第四节是交待写作缘由,可见“古之学者必有师”与“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两个论点都没有贯穿全文始终,都不是全文的“纲”,都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所以,师说只有一个中心论点2. 可以把分论点综合起来(节选)(吕其憨)师说一文提出了两个分论点,即“古之学者必有师”和“圣人无常师”全文可分两部分, 13 段为第一部分,第4 段为第二部分13 段又可分两小层,12 段为一层,第3 段为一层,分别提出并论证了一个分论点那么师说有没有中心论点呢?师说 提出的若干观点,它们之间不存在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也不能从中选出一个“主要的”作中心论点然而我们却可以把两个分论点加以综合,总结出其中心论点,即:本文阐明了一切学者必须有师并相师的从师之道一篇文章的若干分论点相加,共同组成全文的中心论点,是议论文中分论点与中心论点相互关系之一种,这种情况所在多有例如,茅盾谈水浒 的人物和结构 一文, 阐述了两个分论点,即水浒 的人物描写值得学习, 水浒的结构艺术值得学习;而全文中心论点可以是这两个分论点的综合:水浒的人物描写和结构艺术是值得学习的。

      师说的中心论点也可以概括为:文章明确指出,必须恢复儒家(或古代)的从师之道3. 没有中心论点句却有中心思想(节选)(郑金法)根据本人多次教学师说的体会,读文应着重段落内部分析,不必拘泥于找中心论点句,这更有利于理解和研读课文或许有人要问: 师说的中心论点究竟是什么?师说没有像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和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那样有个现成的句子作中心论点,只好自己去概括如1991 年版的中语参说,本文的中心思想是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并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五省(区)编的 1983 年版中语参 也说,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论述教师的重要作用以及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阐明有道者为师的道理,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两者大同小异,值得一提的是两者都未用“中心论点”一说,而是用“中心思想”之语,说明师说确实没有中心论点句4. “古之学者必有师”不能看作师说的中心论点(节选)(丁勤中赵存志)笔者认为“古之学者必有师”不具备中心论点的资格其理由有四:第一,依写作目的,可知“古之学者必有师”不在论证之列韩愈作师说的目的是借为文送李蟠来抨击当时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看不起别人,不肯从师学习,甚至讥笑别人从师的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阐发从师学习的原则,弘扬从师学习的传统。

      作此文的目的根本就不在于论证“古之学者”是否“有师”这一问题第二,析文题含意,可知“古之学者必有师”不属从师道理范畴师说,即“谈从师的道理” “要不要从师”并不取决于“古之学者”是否从师,而是因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又因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由此看来, “古之学者必有师”根本就回答不了“要不要从师”的问题它也不属于从师道理的范畴第三,看论证过程,可知师说并没有把“古之学者必有师”作为中心论点进行论证文章第二自然段用了三组对比都是通过批判反面现象表明了倡导“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正确从师原则的必要性,有力地论证了这一文章的中心论点用心爱心专心- 4 - 第四,说到底, “古之学者必有师”这样的观点有必要论证吗?显然没有必要那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在师说中的作用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它只是一个话题的切入点由“古之学者必有师”引出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因为“人非生而知之”不能无惑,那么要解惑,就必须从师接着阐述从师的原则,即提出中心论点“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一词就表明“古之学者必有师”是为中心论点的出现服务的,它应从属于中心论点之下。

      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话题切入点独运匠心,它既为下文“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慨叹设置了一个伏笔,又为第三段构建对比提供了一个备用参照综上所述,可以看出, “古之学者必有师”没有任何理由作为师说的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只有一个,还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5. 师说论述了两个观点(李义谢林)文章的段落是作者思路进展的阶段的表现,是作者逻辑推理的过程的体现,应该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段落只能证明文章的一个观点,它不可能证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点否则,思路就不清楚,文章就无章法师说一文结构严谨,构思精巧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关于从师学习的两个观点其一是“古之学者必有师”,作者从师之作用及从师的必要性予以简洁有力的阐述;接着又对从师学习的目的进行探究,从而归纳出第二个观点“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二段揭露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行径,从批判反面的现象中证明了第一个观点第三段正面论证了第二个观点第四段交待写作的原因,并以赞扬李蟠“能行古道”即从师之道,择师之道,总结全文,呼应第一段提出的两个论点以上 5 个观点均选自中学语文教学2001 年第 1 期)五、课文总结师说真不愧为千古佳作,其中的“尊师”“重道”的观点(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在知识爆炸、信息激增的现代社会仍有借鉴意义。

      除此之外,我们学习本文后,还应树立起匡正世俗流弊的勇气,做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 六、布置作业1. 清代郑板桥曾提出: “学问二字,须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请结合自身,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 熟练背诵全文3. 阅读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 见语文读本P208) 板书设计用心爱心专心- 5 - 延伸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4 题送李愿归盘谷序(节选)韩愈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半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