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12章行为地理.ppt

43页
  • 卖家[上传人]:pu****.1
  • 文档编号:587199631
  • 上传时间:2024-09-05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00.03KB
  • / 4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行为地理行为地理 行为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是人文地理的一个独特的新领域新领域、一种开放的新方法新方法、一条发展的新思路新思路其主要的理论来源是:心理学、行为科学、哲学和社会学等,而地理学及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当然更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行为地理学突出强调人的突出强调人的本本体性体性,把人作为认识与行为,把人作为认识与行为主体主体来对待和理解来对待和理解,重点研究人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行为差异,探讨人的(空间)行为机制,即:“感知感知→决策决策→行为行为”的完整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随着领域的扩大和理论发展,思想逐渐成熟,行为地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也从非规范、非机械的“个性化”操作,到规范、可比、可重复、可再现的“理性化”不断发展 §1.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环境知觉与认知环境知觉与认知•地理物象地理物象•物象评价与行为物象评价与行为 一、环境知觉与认知一、环境知觉与认知1.环境感觉环境感觉 环境感觉环境感觉是指人们对环境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感知,其基本路径是:刺激刺激→感觉器官感觉器官→环境感觉环境感觉2.环境知觉环境知觉 环境知觉环境知觉是在环境感觉的基础上,对环境对象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是人的心理思维活动。

      其基本路径是:环境感觉环境感觉→大脑和神经元大脑和神经元→环境知觉环境知觉环境知觉环境知觉一般认为有4个层次个层次::地理层次地理层次(环境);(环境);作用层次作用层次(对人施加影响的环境部分);(对人施加影响的环境部分);知觉环境知觉环境(人以直接、间接经验认识到的环境部分);(人以直接、间接经验认识到的环境部分);行为层次行为层次(诱发行动的环境部分)诱发行动的环境部分) 3.环境认知环境认知 环境认知环境认知是对环境对象识记再现识记再现的一种形式,属于人类高级思维活动高级思维活动的范畴,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和直接基础4.对对“环境环境”的新解释的新解释 行为地理学认为,“环境环境”具有三层含义:现象环境现象环境就是自然客体客体;个人环境个人环境是个人对现象环境的感知感知;条件环境条件环境是影响行为的社会文化信仰和意愿社会文化信仰和意愿 5.行为行为behavior 行为行为就是人们的具体行动,而行为地理学研究的行为主要是空间行为空间行为,即人们在空间方面的一些选择和行动,,即人们在空间方面的一些选择和行动,它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包括许多影响因素的作用,而且它们的作用机制也范畴复杂。

      从行为的主体主体及其表现表现看,人类行为可以区分为2种::内在行为内在行为——即即个人个人的的心理行为心理行为,如思想斗争等;,如思想斗争等;外在行为外在行为——即具体的即具体的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行为,也就是表现性行为也就是表现性行为对于地理学来说,更加重要的是外在行为的研究,特别是对于地理学来说,更加重要的是外在行为的研究,特别是集体性的行为及其效应集体性的行为及其效应,越来越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越来越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 6.环境认知与行为决策的结构体系环境认知与行为决策的结构体系 二、地理物象二、地理物象1.概念概念 物象物象也叫意象意象或映像(映像(image)),,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地理物象地理物象也就是地理意象也就是地理意象,是地理环境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像)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2.地理物象的主观性地理物象的主观性 地理物象的主观性主观性体现为每个人形成的物象是不一样的,它深受个性差异、信息能力、情感个性差异、信息能力、情感偏好偏好等影响 3.地理物象的距离衰减规律地理物象的距离衰减规律 地理物象的衰减衰减受到物理距离、时间距离、物理距离、时间距离、价格距离价格距离等的影响。

      由于人们在环境中认识客观距离时受到主观因素、刺激因素、主观因素与刺激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影响,产生了“认知距离认知距离”,认知距离往往夸大或缩小实际距离,形成主客认知距离往往夸大或缩小实际距离,形成主客观的不一致性观的不一致性 4.地理物象的动态性地理物象的动态性 地理物象的动态性动态性是由于对象本身的动态发展和人们的感知、认识的动态变化而形成,表明地理物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物象评价与行为三、物象评价与行为 地理物象是行为的基础,对物象的认知、评价必然影响人们的决策行为,如何来分析、评价物象呢?与地理物象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意境地图意境地图”((mental map)),又称心理心理图谱图谱通过问卷、绘图等方法,让受试者(即研究对象)将意境地图将意境地图表达表达出来出来,然后然后将其与将其与“标准图标准图”比较比较,就可以知道受试者对物象的感知及其评价 三、物象评价与行为三、物象评价与行为1.评价机制评价机制 物象评价是复杂的生理生理-心理心理过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评价内涵评价内涵 物象评价事实上包含2 方面的过程: 一是评价评价-判断判断过程,反映人们对环境的感知能力,是理性表现; 一是情感情感-偏好偏好过程,反映人们对环境的个性偏差,是感性表现。

      3.物象评价与行为的关系物象评价与行为的关系 物象是人们行为的基础,人的行为包括内在行为(即心理行为)和外在行为(即集体的社会化行动),“事实是事实是神圣的,思想是自由的,行为是受约束神圣的,思想是自由的,行为是受约束的的”就充分体现了物象与行为的关系 §§2. 2.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行为空间的概念行为空间的概念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人类迁移活动的行为空间人类迁移活动的行为空间 一、行为空间一、行为空间1.概念概念 行为空间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地域界限,是指实际活动展开的实际活动展开的时空范畴时空范畴2.分类分类直接活动空间直接活动空间——人们的日常活动空间,具有直接的经验直接的经验,是每个人的生活都必须依托的时空范畴直接活动空间也称活动活动空间空间(activity space),有的地理学家称其为“主观行为空间主观行为空间”间接活动空间间接活动空间——人们通过间接交流了解到的空间,既与自己的过往经验过往经验相关,也与别人的经验别人的经验(通过比较、分析、理解,转化为“自己的经验”)有关,通道和媒体通道和媒体是影响间接经验空间的重要外在条件。

      一般地,间接活动空间比直接活动空间大间接活动空间比直接活动空间大很多很多,是激励人们不断探索的重要因素虚拟活动空间虚拟活动空间——人们进行虚拟活动的“空间”,对人的日常生活影响非常复杂,是行为地理面对的新问题新问题 二、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二、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人类的日常行为日常行为主要有通勤、购物、通勤、购物、交际、闲暇交际、闲暇等,它们的目的指向性目的指向性不同,其形成机制形成机制也不一样,遵循的基本规律却具有相同的“距离衰减距离衰减”特征 1.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通勤空间通勤空间通常由3部分组成:出发点出发点——居住空间;停留和活动点停留和活动点——工作或学习场所;通道通道——联系出发点与停留点的空间 瑞典瑞典学者哈格斯坦德(哈格斯坦德(T. Hagerstrand))创立了“时空棱柱体时空棱柱体”模式,来分析通勤活动的时空结构和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一般地,通勤速度越大,活动空间越广阔;工作场所受到的限制越多,活动空间越小 2.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相对而言,购物行为具有更多的自主性自主性。

      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⑴⑴消费者的行为特征消费者的行为特征 按照购物行为的特征,可以把消费者划分为::马歇尔型马歇尔型——理性型理性型,,消费行为基于自己的理性理性,行为空间范围广大;巴甫洛夫型巴甫洛夫型——外部刺激型外部刺激型,,消费行为受广告媒体的影响大,行为空间受“引导引导”影响显著;弗罗伊德型弗罗伊德型——情绪型情绪型,,消费行为受自己的情绪情绪影响大,行为空间变化较大,购物具有很大的随机性;维布雷宁型维布雷宁型——时尚与自我表现型时尚与自我表现型,,标榜自我自我,追求时尚,行为空间主要集中在高级和时髦商店高级和时髦商店 ⑵⑵商业环境商业环境 商业环境商业环境是指商业空间的规模、类型、结商业空间的规模、类型、结构基周围设施状况构基周围设施状况,它直接影响消费者购物的满足感和舒适感满足感和舒适感,对形成“固定固定”和“经常经常”的消费购物行为作用最为重要 ⑶⑶居住地环境居住地环境 居住地环境居住地环境主要指居住地的位置、交通位置、交通和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特别是居住地与消费地、工作场所联系的便捷程度便捷程度,是影响消费行为及其空间选择的重要因素。

      ⑷⑷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体现在3方面::•生命和家庭的阶段性阶段性,,影响消费的重点重点和能力能力差异;;•职业和所处社会阶层职业和所处社会阶层,,影响消费能力和特点能力和特点;;•社群和邻里社群和邻里关系,,影响消费偏好偏好的稳定性,形成消费的趋同现象趋同现象 3.交际与余暇活动的行为空间交际与余暇活动的行为空间 非专职交际人员的社会交际空间的规律性是——(施图茨施图茨Stutz模式) 关系越稳定,交际频率受距离的影响越小,涉及的空间尺度越大 三、人类迁移活动的行为空间三、人类迁移活动的行为空间1.迁移的距离偏移迁移的距离偏移 迁移的距离偏移距离偏移是指迁移行为随距离增加迁移行为随距离增加而衰减而衰减的规律,尤其是在国内或者小尺度国内或者小尺度迁移方面表现更加突出2.迁移的方向偏移迁移的方向偏移 迁移的方向偏移方向偏移是指不同地点、城市、区域的迁移性不同,“顺向迁移顺向迁移” 较易发生,“逆向迁移逆向迁移”较难形成 §3. 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行为地理学着重研究人类行为的空间人类行为的空间特征和表现特征和表现,即人类活动空间场所选择和人类活动空间场所选择和优化优化。

      这些基于个人的选择和优化,必然形成重要的宏观效应——人文景观的区位人文景观的区位,特别是生产场所(如生产场所(如工厂工厂等)等)的区位决定区位决定 一、行为矩阵模型一、行为矩阵模型1.行为矩阵的概念与构造行为矩阵的概念与构造 行为矩阵模型,把决策者决策者的行为行为机制建立在其个人能力个人能力和掌握的信息的完备程度掌握的信息的完备程度2个方面,构造出一个矩阵矩阵来描述不同的空间选择空间选择 矩阵的行行表示信息表示信息能力能力的发展的发展,越在右端,能力越强;矩阵的列列表示信息的表示信息的完备程度完备程度,越在下方,信息越完善 2.区位选择与行为矩阵的关系区位选择与行为矩阵的关系 最优区位最优区位就是能获得最大利润最大利润的区位一般情况下,人们很难选择到最佳区位,因为环境条件的变化既制约着信息的有效性和可用性,也影响个人运用信息的能力 3.简单结论简单结论决策最优化最优化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二、报偿矩阵模型二、报偿矩阵模型 报偿矩阵模型报偿矩阵模型是美国区域科学区域科学的倡导者和创建者艾萨德艾萨德提出的理论模型,通过定量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人类的区位选择,并可推广到一般决策过程。

      1.报偿矩阵的概念与构造报偿矩阵的概念与构造 报偿矩阵报偿矩阵就是把决策效果决策效果与决策所面对的环境的可能性环境的可能性联系起来的矩阵 矩阵的行行表示每个决策对应的环境可能状决策对应的环境可能状态及其效应态及其效应,这里假设有m种; 矩阵的列列表示同样的环境状态因不同决策同样的环境状态因不同决策得到的不同结果得到的不同结果,这里假定有n种; 矩阵的每个元素元素aij就是每个决策对应每种环境状态所得到的“报偿报偿” 这里共有这里共有n个决策,个决策, m种环境状态种环境状态 报偿矩阵报偿矩阵S1S2……SmA1A2……Ana11a21an1a12a22an2……..……..a1ma2manm 2.区位选择与报偿矩阵的关系区位选择与报偿矩阵的关系 因为环境状态出现的概率不同,每个决策得到的报偿——获利结果和需要承担的风险也不同 3.不同偏好的决策效应不同偏好的决策效应 不同偏好不同偏好是指决策者决策者对利润的对利润的追求和风险承担的不同喜好追求和风险承担的不同喜好一般而言有如下情形: ⑴⑴等概率决策等概率决策 由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拉普拉斯(Laplace))提出,所以也称拉普拉斯法拉普拉斯法。

      它把每个决策面对的环境状态环境状态认为是等概率事件等概率事件,,决策决策Ai 的报偿的期望期望是:: E((Ai))=∑aij (j=1,2,…m), 并认为决策决策Ai的获利为 I= E((Ai)) ⑵⑵最大最小报偿决策最大最小报偿决策 也称瓦尔德(瓦尔德(Wald))法法、、小中取大法小中取大法或悲观法悲观法最悲观地看世界,,最不愿承担风险,认为最有可能出现的状态就是报偿最小所对应的那种状态,决策就应该在最悲观的状态中取最大的报偿,因此决策的获利是: I= max{{minaij}} (i=1,2,…n; j=1,2,…m) ⑶⑶最大最大报偿决策最大最大报偿决策 也称大中取大法大中取大法或乐观法乐观法,认为最有机会出现的状态是报偿最大所对应的那种状态,决策就应该“在最大的收益在最大的收益中取最大中取最大”,决策的获利为: I= max{maxaij} (i=1,2,…n; j=1,2,…m) ⑷⑷乐观系数决策乐观系数决策 也称胡尔维茨(胡尔维茨(Hurwicz))法法、折衷折衷法法,就是在最乐观与最悲观的决策之间寻找一个平衡,主观地把两者出现的概率概率分别定为α和((1-α)),决策的获利为: I= max{{αmaxaij+(1-α)minaij}} (i=1,2,…n; j=1,2,…n) ⑸⑸最小最大后悔决策最小最大后悔决策 也称沙凡奇(沙凡奇(Savage))法法或遗憾准则遗憾准则法法。

      所谓后悔后悔是指实际决策的报偿与某种状态出现后的最大报偿的差值差值,,它也构成一个矩阵,即a′ij= max(aij)- aij ((j=1,2,…m)) 最小最大后悔最小最大后悔就是 I′=min((maxa′ij)) 4.一个简单案例一个简单案例一个农场有两种作物选择,对应三种的天气条件有如下的收获:状态1(偏旱)状态2(偏湿)状态3(正常)作物1作物210007008001100900900 我们把选择作物选择作物1作为方案方案A,选选择作物择作物2作为方案方案B,则上述5种方法对应的决策是:⑴⑴等概率决策等概率决策E((A))=1/3×1000++1/3×800++1/3×900=900E((B))=1/3×700++1/3×1100++1/3×900=900即方案方案A与方案与方案B同样好同样好,难于取舍 ⑵⑵最大最小报偿决策最大最小报偿决策方案A的最小报偿是min(1000,800,900)=800方案B的最小报偿是min(700,1100,900)=700因为max(min aij)= 800,所以方案方案A是优选方案是优选方案 ⑶⑶最大最大报偿决策最大最大报偿决策方案A的最大报偿是max(1000,800,900)=1000方案B的最大报偿是max(700,1100,900)=1100因为max((maxaij))= 1100,,所以方案方案B是最优方案是最优方案。

      ⑷⑷乐观系数决策乐观系数决策假设α=0.6,,则((1-α))=0.4,,那么方案A的折衷值为0.6×1000++0.4×800 = 920方案B的折衷值为0.6×1100++0.4×700 = 940可见,方案方案B为最佳方案为最佳方案 ⑸⑸最小最大后悔决策最小最大后悔决策首先计算后悔矩阵后悔矩阵,,为 0 300 0 300 0 0方案方案A的最大后悔值为300,,方案方案B的最大后悔值为300,,可见两方案不分高低两方案不分高低 5.简单结论简单结论 面对同样的报偿矩阵,不同偏不同偏好的决策者的选择不同好的决策者的选择不同,其决策效决策效应也不同应也不同决策效应当然与环境状态也具有重要关系因此,“最优最优决策决策”是随机事件随机事件,应该被“最满最满意决策意决策”取代。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