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描写夜雨的诗《微雨夜行》.docx
4页白居易描写夜雨的诗《微雨夜行》 《微雨夜行》 唐白居易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 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 【赏析】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两句写秋雨将至的所见所感秋云密布,天色已晚,一阵寒气袭来,让人略感到严寒秋云”是秋雨形成的必要条件,而“夜寒”则是秋雨给人带来的直观感受,但并没有点出雨字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两句,尤为精妙,将秋雨的细腻之质刻画得非常淋漓这秋雨是极其微小的,那“夜寒”尚且能使人实实在在感觉到,而这一样严寒的秋雨却让人根本觉察不到,更不用说听到雨声,看到雨点了它就像濛濛的雾气,浸润着人衣,久而久之,衣服变得潮湿,才觉察:原来是下雨了! 白居易笔下的秋雨,像极了春日杏花雨,它带给人的不是萧瑟凄凉,却是一种安静诗意与淡泊诗人应当也是喜爱这秋雨的,不然他何以要久久地行走在雨中,以至沾湿了衣裳? 扩展阅读:白居易的文学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见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创造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表达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重视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见:“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他的诗歌主见,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主见:“立采诗之官,开挖苦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明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谈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颜色。
也就是说,诗歌必需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唱歌,才算到达了极致 扩展阅读: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需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大事,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判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的“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怀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
对大历(766~779)以来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听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制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