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活着》看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型.doc
9页Comment [A1]: 概述你的论文主要内容你这里是提示性的语言,要概况你的主要观点Comment [A2]: 30年,你写他 20年中的突出地位,不妥,直接概况他在新时期文学的地位Comment [A3]: 《活着》的创作转型Comment [A4]: 能否适当简要列举几部作品支撑你的观点?这样有理有据Comment [A5]: 这些作品是如何写苦难的?稍稍展开一下,以便和《》进行比较从《活着》看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型摘要:20 世纪 90年代以来,余华的小说创作开始由先锋写作向现实写作转型质朴温情的写作风格代替了冷漠、极端化的的话语方式本文将通过对余华转型代表作《活着》的解读,比较其与先锋作品的不同,分析余华写作转型的表现,并进一步研究余华写作风格转型的原因和意义关键词:余华 《活着》 转型 意义引言:中国新时期文学的三十年中,在二十年的时间余华总走在读者最注目的风口浪尖上以 1989年为界,他的作品前期是以短篇小说为主的先锋创作,后期则转向以长篇小说为主的现实主义创作前期的创作文本充满了暴力、冷酷、残忍而后期的创作,余华一改往日“先锋话语”的写作状态,笔下不再充溢着恐惧、焦灼、战栗和仇恨,取而代之的是洗尽铅华的质朴和浓厚的人文主义关怀。
但是,前后期创作并非毫无联系,在他后期的作品中,我们在某些情节安排与发展上也能找到前期作品的影子为了更好地分析余华小说的创作转型,本文将以《活着》为切入点,从情节内容、人物形象、叙事风格、价值观念四个方面分析余华写作转型的表现,从而探究其转型的内在原因以及对中国文坛的影响一) 《活着》中转型的表现余华自 1987年携其先锋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登上文坛以来,就显现出与传统小说迥然相异的创作理念他试图构建一种背离常规的认知方式,用极端的表达叙述去展现他眼中血淋淋的现实世界正如余华自己所说:“人类自身的肤浅来自经验的局限和对精神的疏远只有脱离常识,背离现状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逻辑,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实 ”①然而自 1992 年长篇小说《活着》 发表以来, 余华减弱了先锋小说的创作模式与试验, 开始关注人物的命运,,重视故事情节的完整,以较为平实的语言展开对人文精神的关注, 从意义的消解到对理性深度追求, 从而完成了由先锋向现实的转变[1]1.价值观念的转型苦难意识的衍生和升华苦难一直是全人类都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余华也紧紧抓住了这一点他小说中所贯穿的苦难意识从来没有中断过前期的苦难隐藏在暴力、丑恶、死亡之中,后期的苦难则是与生存困境、生命悲剧连为一体的,包含了作家对于生存和生命的深沉思考。
在余华的前期作品中,人性恶是造成苦难的根源,苦难也将人性恶凸显得淋漓尽致如《现实一种》、《世事如烟》、《一九八六》,可谓是一个可恶的世界, 包括暴力、血腥、杀戮、欺骗、阴谋《古典爱情》中对于尸体的描写,让读者看之震惊余华似乎看穿了人类那根被麻木与凶残交织的神经,余华的“苦难”也正根植于主人公有意无意遭受摧残的内心世界由《活着》开始,苦难在小说中开始了双向拓展:一极指向了终极的生命悲剧,另一极指向人必须直面的生存困境在这里,社会和时代是造成生命受难的重要原因众所Comment [A6]: 多个符号Comment [A7]: 噎死还是撑死?Comment [A8]: ?富贵?Comment [A9]: 但从开始,Comment [A10]: 阅读的语言Comment [A11]: ??Comment [A12]: 这些先锋叙事总的情节上的特点是什么?能概况一下吗?Comment [A13]: 改为“读者 ”Comment [A14]: 同上周知, “ 活着” 原本是中国人的一种最朴素的生存愿望,,也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生存要求,而在生命的洪流中,这又是那么艰难在《活着》中苦难从未离开原本富裕的家庭因福贵的赌博,家道中落;福贵不幸被抓去当兵,最后死里逃生发现乖巧的女儿凤霞变成了哑巴;难得过上几天安稳日子,儿子有庆却因被无脑的护士抽血过多致死;凤霞找到自己合适伴侣二喜后,又因难产死去;家珍和二喜也相继死去;孙子苦根又因福贵的失误,吃豆子噎死。
最后剩下的就只有福贵和那头叫富贵的老耕牛但是福贵仍旧坚强地活着可以说福贵用他乐观、坦然的姿态让小说营造出了一种“相濡以沫”的伦理温情 “活着”以最简单最平凡的方式张扬着生命中最顽强的精神力量建构于生命与生存两大主题之上的苦难,表现出来与前期作品不甚相同的价值观念对于苦难的表现,也愈发深刻如果说血泊之中的苦难令人触目惊心,那么《活着》中的苦难,就是叩击心灵之后的思考,引发读者对生命的诘问2.情节内容的转型余华八十年代的创作主题主要围绕死亡和苦难先锋时期的苦难是抽象,诡异的自《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以来,他的作品一直都在叙述死亡和暴力但在《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开始心平气和地描写苦难,用适合大众的语言向我们诉说对生命的关怀,对人性善的呼唤,对美好世界的渴望余华心中的这份感情一直没变,变的是他表达这份感情的方式和他看世界的角度余华的先锋作品中,常常出现令人瞠目结舌的场景比如《现实一种》中,皮皮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动手打自己仍在襁褓的弟弟以及两家人的互相残杀和一些令人作呕的画面在《一九八六年》中,经历了“文革”的历史老师变成了疯子他的自虐行径令人不寒而栗:用生锈的钢锯锯自己的腿和鼻子,用火红的铁块烙自己的脸颊等。
那血淋淋的暴力场面,带给了人们强烈的感官刺激,却缺乏令人反省的精神层面的领导余华的先锋叙事总是希望不断伸张叙述话语自身的权力,以抗拒日常经验提供的表面真实他选择的叙述方式是为了确保一个不被重复的世界,一个离开大众走向个人的纯粹新鲜体验《活着》的写作改变了余华的叙事经验,他开始领悟到简单和朴素也具有强大的话语力量小说用质朴的语言讲述了一个老人的故事余华深知, 两个同等分量的章节放在一起, 会彼此抵消叙述的力量 ②《活着》中福祸相伏相依的节奏形成一种叙事模式, 这种模式甚至可以在中国“塞翁失马”的古老寓言里获取原型[2]在经历了20世纪中国的诸多重大事件和所有亲人一一死去后,一无牵挂的富贵没有忧伤,接近极致的苦难使他“破蛹成蝶”,这大约就是中国成语里所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智慧了福贵是一个出身于地主家庭的浪荡公子,经常去城里吃喝嫖赌,最后把家产都挥霍光了 《活着》中的故事情节多根植于普通百姓的平凡生活,比如因为家庭贫困,不得已将女儿送人;饥荒的时候,全家人忍饥挨饿;妻子生病,丈夫无微不至地照顾等等,我们或许有过类似的经历, 《活着》能唤起我们内心的那份记忆,产生与心灵相契合的情感,从而达到简单却不肤浅,朴实中蕴含人生哲学的境界。
福贵Comment [A15]: 概述活着情节内容的特点,指出活着后的许三观等作品与此相似,这样才能阐释转型之意第一部分内容及下面两节也可以同样做Comment [A16]: 《活着》之前吧?经历了与每个亲人、朋友的悲欢离合:为了让儿子有庆上学,他把凤霞给了别人,不久后女儿跑了回来,全家又重新团圆;县长的老婆生孩子需要输血,结果儿子被一个不负责任的大夫抽血过量致死, ;几年后,凤霞嫁了个好女婿,可不久死于产后大出血;两个孩子去后,妻子家珍也撒手人寰,只剩下他和女婿二喜、外孙苦根祖孙三代相依为命;几年后,二喜在一次事故中惨死,福贵便把外孙接到了乡下和他一起生活;可是好日子没几年,小苦根也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幼小的生命死亡的主题始终贯穿于《活着》这整部作品,看得更广一些的话,死亡这一主题从先锋开始到现在的转型就从未离开过有所不同的是,先锋时期的死亡是荒诞的,离奇的就像《现实一种》中山峰的死着实让人大开眼界:山峰被哥哥诱骗到树下捆绑起来,并用木块固定他的两腿,不让其伸直,然后将烧好的肉骨头从山峰的脚涂到太阳穴上,驱使小狗去舔这些美味的东西,从脚底依次而上,山峰是一直笑断气的而《活着》中的一次次死亡。
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也实属罕见,但这罕见的缘由是那么多次的死亡恰好发生在一个家庭里,死亡所带来的痛苦恰好由富贵一个人来承担但这其中对每一次亲人离去的设计和描写,细细想来却也合情合理,耐人寻味作品中的每个人是都是那么平凡,平凡的好像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而每个人却又是那么特殊,只有他们才能演绎出自己的悲欢离合3.人物形象的转型(1)由符号化到主体性在以往的的作品中,余华不屑于对人物进行客观现实的肖像描写 “我实在看不出那些所谓性格鲜明的人物身上有多少艺术价值…因此,我更关心的是人物的欲望,欲望比性格更能代表一个人的存在价值 ”③在余华看来,人物和文本中的山川、河流、街道没有什么区别,他们都只是作者的意图符号余华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最典型的文本就是余华的《世事如烟》 小说的人物没有名字,而是简单的用阿拉伯数字来标明他们像是一群被操控的木偶,在余华创设的虚拟世界里空洞地存在,没有自己的思想但在《活着》中,作者笔下的福贵、家珍、凤霞、有庆、二喜等,他们的形象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平面结构,而是已经摆脱了符号化特征,成为有血有肉的人福贵,一个年少时赌博成性、顽劣不堪的纨绔子弟,随着苦难的命运车轮的缓缓前行, 他变得宽厚、善良、隐忍。
除此之外, 温柔贤淑、勤劳能干的家珍, 美丽善良、懂事明理的凤霞, 憨厚朴实、勤劳踏实的二喜,无一例外已经摆脱了符号化特征, 成为有血有肉的人[1]在《活着》中,无论是主人公还是小人物,他们都有血有肉,拥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以福贵为例福贵曾是一个地主恶少,吃喝嫖赌无恶不作解放后,历经磨难的他变成了一个老实本分的庄稼人对于有庆和凤霞来说,他是一个好爸爸 “那一路走得真是叫人难受,我不让自己去看凤霞,一直往前Comment [A17]: 是 人物走……她的手在我脸上一摸,我再也不愿意送她回到那户人家去了背起凤霞就往回走,凤霞的小胳膊勾住我的脖子,走了一段她突然紧紧抱住了我,她知道我是带她回家了回到家,家珍看到我们怔住了,我说:‘就是全家都饿死了,也不送凤霞回去 ’”④“有一次都下雪了,他还是光着脚丫在雪地里吧嗒吧嗒往学校跑,让我这个做爹的看得好心疼,我叫住他:‘你手里拿着什么?’这孩子站在雪地里看着手里的鞋,可能是糊涂了,都不知道说什么我说:‘那是鞋,不是手套,你给我穿上 ’”④当富贵得知有庆为县长的妻子鲜血过度致死时,平时安分守己的他大喊:“我要杀的就是县长 ”④虽然福贵不能给孩子们富足的生活,可是父爱却从未缺失。
对于家珍,他是一个浪子回头的好丈夫自从落魄后,福贵一改往日的恶少习气,对家珍爱护有加 “我开始心疼自己的女人了,这是家珍告诉我的,我自己倒是不觉得我常对家珍说:‘你到田埂上去歇会儿 ’家珍是城里小姐出身,细皮嫩肉的,看着她干粗活,我自然心疼 ”④曾经一个那么嚣张跋扈的人如今却转变为一个顾家本分的男人,这是被苦难打磨出来的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福贵,他的形象是如此的鲜活、丰满和真实那个脸上布满皱纹,皱纹里嵌满了泥土的老人被深深地烙在广大读者的心里2)从“变态者”到“普通人”在先锋小说中,余华写的主题大部分都是神经不正常的如《古典爱情》中,因为生活贫困,被逼无奈,人们开始杀人、卖人肉、吃人肉小姐最后被瓜分的下场使读者无不颤栗在《河边的错误》中负责案件的警官马哲经过重重波折,发现杀人犯就是么四婆婆悉心收留照顾的疯子因为在法律上无法将疯子绳之以法,疯子逍遥法外且又犯下连环惨案,忍无可忍的马哲开枪打死疯子,为逃避法律的制裁,迫于妻子和局长的哀求下竟承认自己是疯子,进了精神病院社会虽然不认可疯子的行为,却网开一面让他逍遥自在,任由思维正常的人在疯子制造的死亡阴影下备受煎熬,甚至做出极端的过当暴力行为,以暴制暴。
[3]而在《活着》中,小说人物不再是受现实压迫的变态者,而是闪着人性光芒的普通人人物拥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拥有普通人的思维方式天真无邪的有庆,细心懂事的凤霞,温柔体贴的家珍,我们在生活中也能找到类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