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doc
4页人際關係之吸引與溝通摘自:陳麗欣教授 89年 7月 10日全國文化機構義工溝通技巧訓練研習班之部分演講內容自生到死,關係是人類經驗的核心,而任何關係最主要的成分即是兩個人彼此能互 相影響對方,並且相互依賴, Levinger 和 Snoek 所提出的相互依賴模式( model of -interdependenc)即主張相互依賴的程度可以由零接觸(兩個無關的個體)—知曉(單 向的態度或印象)一表面接觸(雙向態度但少許互動)— 共同關係(輕度互賴到中度互賴到強烈互賴之連續過程),而強烈互賴即為親近關係( close relationship,也是一 種接近、分享、相屬及支持的感覺或分享個人的想法、感情及秘密的需求而且在「在一個關係中,妳能夠表現你真正的感覺」換言之,「任何一方都不需 要犧牲違背自己或不敢發言;任何一方都能以平等的態度來 表現自己的強弱或優」 另外Keyes和Keyes所主張的應把持誠實的交流、不要強求、致力於自己的充實、善意 的動機、提供無條件的愛、建立快樂的關係、及透過幫助別人來充實自己等都是建立良 好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Berscheid和Peplau發現堅固的友誼與正面溫暖的關係是使各個年齡層人們感到高 興的事物,而無法與他人維持正面關係會使人感到孤獨 ,進而感到沒有價值 、缺乏希望、 無助、無力、以及疏離,而此種人際間的吸引顯示出人類是一種具有高度社會意識的動 物,不但關係著個人生死與快樂,而且更進一步地是人類辣量繁衍並倖存 的原因。
人際吸引的要素可以就下列方向說明之:一、 個人特質:具有真誠(包括真誠、誠實、忠誠、真實、值得信賴、可靠) ,溫暖(如 友善、正面態度),能力(擁有社交技巧,智慧,有能力)等特質者是最受歡迎的 個體,然而,「過於完美」反而會引起不舒服感,而一個擁有小小疏忽或「失態」 的人反而顯示出其「人性化」的一面,使其更受到歡迎此外,外表吸引力也是一 個重要的因素,基本上,人們具有「美就是好」的刻板化印象,人們認為外貌姣好 者通常也較成功、較聰明、較有趣、較獨立、較會交際、較具性吸引力,而在其他 條件相等的情況下 ,不論男女,具有較佳外表的人較受人喜愛,此乃月暈效應 ( halo effect)所致二、 熟悉性(familiarity):基本上,熟悉培養了喜歡,只要某人經常出現在你面前,就能增加你喜歡他的程度,此稱之為「曝光效應」( mere exposure effect然而,曝 光效應有其極限,如果一開始出現就感到強烈的厭惡時,則曝光效應將無從產生; 過多的重複曝光可能引起厭惡或煩膩;二人之興趣、需 求、或人格特質相衝突時, 當接觸頻繁時,彼此間的衝突會誇大或惡化三、接近性 (proximity): 一 般而言,人們彼此間的空間距離與喜歡程度成反比,換言之, 人們會和他們住得最近、坐得最近、甚至於編號或姓氏最近的人成為好朋友,所以 近鄰比遠親更重要是 有其道理的。
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如下:接近通常能增加其熟 悉性;接近性經常與相似性有關係;近距離使得人們覺得彼此是「可接近」的;接 近可以促使個人之認知失調因素漸趨「一致」四、 相似性(similarity):態度、種族、宗教、政治、社會階層、教育、及年齡等的相 似性都能影響吸引力一則因為相似性有酬賞作用,再則相似性有助於人們達到認 知之一致性但是相似性 也有其極限:例如,面對一個情緒困擾的人,態度的相 似反而「降低」了喜歡的程度;過渡的相似會使人有面對「複製人」的困擾存在; 當被不同態度的人能接納 時,此種有差異的友誼關係即是一種酬賞五、 互補性: 雖然相似性形成「物以類聚」,但是彼此特質之互補而造成「人際間之相 互吸引」,惟此種論點之支持度較低六、 讚美的效果 :許多實驗顯示出:在多數的情形下,人們會喜歡對我們有正面評價的 人,但是此等讚美需出於真心,而且不是別有用心的或企圖操縱的七、 被人喜歡的效果: 當人們接近一個人時,對方的所顯現出來的高興與興奮有助於彼 此的吸引力,因而增加彼此的喜歡程度,因此「對世界微笑,世界也會對你微笑」 的諺語是蘊藏著相當程度真理的然而,交往過程可以分成四種類型:完全正面, 完全負面,由負面轉變成正面(利得),由正面轉變成負面(損失),其中以「利 得」(先負再正)最能獲得對方喜歡,而以「損失」(先正再負)最不能獲得對方 之喜歡,這種現象稱為「得失效果」( gain-loss effec)t 。
八、 自我揭露 (self-disclosure) : 自我揭露亦為與他人共享內心的感受及訊息,可以分 為敘述性的和評估性的兩大類,前者向他人透露自己的事實,後者向他人透露自己 的意見與感受其功能至少有表達、自我澄清、社會認可、社會控制、促進關係發 展等五種Altman和Taylor提出「社會滲透」(social penetratio)之人際關係發展模式,顯示 出自我揭露的深度和廣度如「楔子」般地由陌生人相互表達較狹窄也較表面化的內涵, 慢慢地如楔子般地滲透 深入內心,因而表達內心深處的感受,並且揭露的主題也較廣 泛人際關係的層次就如同「楔子」般地發展的,而且,只有在極謹慎的逐步自我揭露 的過程中,慢慢 而依照情境地揭露自己,否則,會引起對方有「交淺言深」之焦慮與 防禦,反而不美此外,自我揭露也存在著「相對性」,彼此相當程度的自我揭露有助 於彼此的 相互喜歡:他人自我揭露的層次如比我們對他的揭露深,則我們可能會覺得 個人的隱私被貿然侵犯而感受到威脅,因此會希望終止關係的發展;反之,我們自我揭 露 的層次比對方深入時 ,則會有受傷害或覺得愚蠢,也因此不願持續深入彼此的關係 換言之,雙方相同程度的自我揭露最有助於彼此關係的發展,也最容易獲得彼此 的喜歡。
接下來需先界定何謂溝通?溝通( communication) 一字是由拉丁字「 communis」 蛻變而來,原意是「分享」或「建立共同的看法」,Sanford認為溝通是訊息傳送和被人 瞭解的過程,包括三項要點: 通常發生在兩人或兩人以上的團體之間;包含訊息的傳 送;溝通通常有其道理Philips等人則是溝通是一種過程,是兩人或兩人以上的團體, 經由符號的交 換而建立關係的過程,這些符號產生意義,並且經此意義而使丙此關係 得以發展換言之,溝通是「一種傳達意思給別人,且為別人覺知到的行為這種行為 可以是語言或非語言的,只要是傳達意思,就算是溝通」Beck曾提出九點建立良好人際溝通所必須注意的原則:1. 確定所傳出的訊息以清楚地建碼,讓接收者可適當地解碼2. 確定訊息的接收者已注意到你所傳達的訊息3. 訊息傳遞過程中避免遭受過多的外在「干擾因素」4. 避免訊息太多或過重5. 如果可能的話,可重複傳送訊息6. 如果可行,應儘可能得到回饋7. 溝通時態度應盡可能地開放與誠實8. 注意傳遞訊息中的情緒含意9. 成為一個良好的傾聽者造成人際溝通的不良因素為何?基本上包括需求因素(如彼此需求不同)、不當態 度(如持有控制、批判、同情而非同理心、懷疑等態度)、不同經驗、不當自衛機轉、 不當自我概念、不當角色扮演及偏見等因素。
Wahlroos鄭慧玲譯,1990在其所著的「家 庭溝通:促進家人和諧的 10個秘訣和 20個原則」一書中就提出溝通的二十原則,雖稱 是家庭溝通之原則,但在一般人際溝通也有其適用性,頗有參考價值,茲列舉如下:1. 行動往往「說」得比言語更大聲,非語言的溝通比語言的溝通更有力2. 重要的,就強調;不重要的,就忽略3. 盡可能表達好而確實的溝通4. 溝通時要清楚且具體5. 言詞要切實際且合理6. 以言語表達來驗證你的每一個假設;在做之前要得到對方的贊同7. 承認每一件事都可以有多方面的看法8. 承認別人是有可能對你觀察入微9. 不要讓好言的討論變成惡言的爭吵10. 坦誠面對自己的感受;只要是有意義的問題就提出來,不要怕凡擾了對方11. 不要用不當的溝通技巧;不要陷入惡劣的吵架12. 溝通造成的效果比本意重要13. 接受一切感覺,並試著去瞭解:不要接受一切行為,但要試著去瞭解14. 要委婉體貼而有禮的尊重對方和他的感受15. 不要說教或訓話;最好用發問的方式16. 不要找藉口17. 不要嘮叨,叫罵或發牢騷18. 得幽默時且幽默,當嚴肅時要嚴肅;不要以取笑他人為樂19. 學會傾聽20. 不要玩惡意的心理遊戲。
如果每個人都能彼此有效地運用上述溝通之理念、策略與具體原則來進行人際溝通,相信會是有效且具有建設性的積極溝通,相對地,也有助於人際關係並進一步地改 進每個人之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