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地质资料.docx
3页1 区域地质背景与地震1.1 区域地质背景工程区地处我国地势第三阶梯长江下游平原区与第二阶梯的过渡段地貌区,属侵蚀—剥蚀低山丘陵区大地构造分区位于扬子准地台(Ⅱ)上扬子台坪(Ⅱ 1)八面山台褶带(Ⅱ 13)的长阳台褶束(Ⅱ 13-3)四级构造单元的东北部(图 1-1) 图 1-1 工程区大地构造分区示意图长阳台褶束(Ⅱ 13-3)呈北东 —北东东—近东西向弧形延伸,由两个背斜带及其间的向斜带组成西部为长阳—中营背斜带,包括长阳背斜和中营背斜,呈斜列分布,核部为寒武系和奥陶系,呈西翼陡东翼缓的箱状北北东向构造复合其上,褶皱轴发生“S”状弯曲东部为走马坪—长乐坪背斜带,包括走马坪背斜、仁和坪向斜和长乐坪背斜,呈斜列式延伸,背斜呈箱状,向斜呈槽状两背斜带之间是鹤峰—五峰向斜带,由上古生界和三叠系组成由于北东向的鹤峰向斜东翼形成近东西向的次级分叉,使向斜延伸方向从北东向自然地过渡为北东东向向斜圈闭完好,多呈短轴状,并常沿轴向呈串球状排列工程区位区长阳背斜东段的北翼根据湖北省地质志和湖北省地质构造图,工程场址区内无区域性深大断裂,距工程场址区较近的区域性断裂天阳坪—监利断裂和仙女山断裂至工程区最近距离分别为约十余公里和约二十余公里,工程场址区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好。
1.2 地震及地震动参数工程与隔河岩水电站直线距离约 4km借鉴隔河岩水电站地震安评资料,据 2000 余年历史记载及现今 40 多年仪器观测资料,工程区地震活动水平不高,频度低,强度小,震源浅,属弱震区据记载长阳县均无破坏性地震发生,仅有少数有感地震记录,强度不超过 4 级近 40 多年仪器记录 Ms≥1.0 级地震约 700 余次,多为微震,其中一次轻度破坏的中强度地震发生在 1961 年潘家湾 Ms4.9 级地震(距工程区约 25.5km) ,地震影响烈度至工程区已衰减到小于Ⅴ度图 1-2 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 ,并参考隔河岩水电站地震安评资料,工程场址区 50 年超越概率 10%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 0.35s;地震基本烈度为6 度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J5011-2010) ,工程场址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05g,设计地震分组属第一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