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伤痕电影中的人性和文化背景探析.docx
15页中西伤痕电影中的人性和文化背景探析 崔有为 肖涛 于志浩Summary 人性是电影的底色,离开了人性刻画的电影是苍白无力的正是由于人性的挖掘,电影才会超越政治、民族与国界,中西呼应,互为照明电影《为奴十二年》和《归来》都采用了冰山理论的艺术表现手法,将个体作为思考人性、社会、历史问题的重要手段文章以人性作为视角,以回家作为线索,冰山理论作为支撑,通过分析这两部伤痕电影中人性的表现,总结中西文化的异同Key人性;强权;回家;文化G206 A引言由英国黑人导演史蒂夫·麦奎因(Steve McQueen)执导的电影《为奴十二年》(Twelve Years a Slave)斩获2014年第71届金球奖最佳剧情片,随后又勇夺第86届奥斯片金像奖的最佳影片等三项大奖;恰逢同年,在中国,张艺谋执导的影片《归来》(Coming Home)在2014年全国上映,创下迄今为止中国文艺片的最新卖座记录好莱坞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以“deep and emotional”来盛赞《归来》这部影片巧合的是,两部几乎同步的电影均以个体视角去展现一段肮脏的历史,一段不堪回首的黑暗往事,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这两部揭露疮疤的电影讲述的故事背景都是强权政治占据绝对统治力的野蛮时代,不管是残酷的农奴制还是疯狂的文革,都是人类历史的黑暗记忆如余华所言,往往在最黑暗的深处,你会看见人性的美最耀眼地闪亮着在强权政治重压下,依然有着为了自由和爱情永不放弃的斗士,散发出伟大的人性之光两部电影的结局都是主人公历经千辛万苦终得回家,意味深长钱钟书先生曾言每逢思辩得到结论,心灵的追求达到目的,常以“回家”作为比喻回是历程,家是对象,历程是回复以求安息家是生而为人的最终归宿,这两部同时代的电影所表达的显然不仅是生命个体的回归,还有社会秩序和人性本真的回归一、故事概要:中西两个关于回家的电影电影《为奴十二年》改编自传体同名小说《为奴十二载》,黑奴题材,人性主题,讲述了19世纪上半叶的一个黑人的故事Solomon本是纽约的一个具有自由身份的黑人,靠拉琴为生,已经有了家庭却被两个白人所骗,去了华盛顿,被绑架并卖为奴隶他竭力逃脱,却没有成功,被卖到了南方,过了十二年非人的奴隶生活,见到了许多黑人的悲剧终于,有一位善良的加拿大白人木工答应帮助他,在一番周折之后,他终于重获自由,回到了家中《归来》改编自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文革题材、人性主题,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初,文革中被劳改的知识分子陆焉识两次回家的故事。
第一次从大西北一次农场转迁途中逃跑回家希望与妻子相聚,因女儿告发而失败;第二次是文革结束后,陆焉识终于平反回家,但是他却发现女儿早已放弃了芭蕾的梦想成了一名工厂女工,而深爱的妻子失忆再也不认识他了,他想尽各种办法始终陪在妻子身边这两部电影讲述的都是为“奴”十载的故事,都是生命个体在强权迫害下饱受摧残,历经艰辛终于回家的故事通过个体这个冰川一角,揭示了野蛮残暴的历史背景下,强权政治对人性的摧残,这种摧残不仅表现在对生命个体肉体和尊严的践踏,对夫妻、子女等正常家庭感情与伦理的剥夺和破坏,还有对人类道德和人性的扭曲同时,这两部电影还有着一个相同的主题:回家但是回家之路并不完全相同,这种异同,掩藏着的深层原因,乃是中西文化之间的契合与歧异因此,本文选取同为伤痕电影的《为奴十二年》和《归来》来具体阐述中西文化的异同二、利用冰山理论比较中西电影《为奴十二年》和《归来》(一)冰山理论简介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文学作品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则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补充冰山理论”有两层含义:其一,指简约的艺术。
即略去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以少胜多其二,小说家马原认为“冰山理论”的内在质素可以概括为“经验省略”二)《为奴十二年》和《归来》的异同1.历史背景和其表达方式相似:强权政治下的“奴隶制”《为奴十二年》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前,北部各州先后废除黑人奴隶制但南部诸州由于棉花种植业的迅速发展,实行种植园农奴制的社会制度该电影通过描述一个名叫Solomon的黑人的十二年,展示了在独特历史背景下的个体命运该电影侧重点放在Solomon为自由而奋斗的过程描述,通过主人公的所见所闻,来揭示农奴制的罪恶和残忍这样,观众通过小人物的历史记忆去了解美国黑奴制时期的生存真相;通过叙述个人生命的拼搏,揭露美国历史上蓄奴制度的黑暗和残酷其表达方式可谓一沙一世界,一滴水看太阳《归来》故事发生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以及文革结束后这段历史,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派行动,几十万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他们被强迫到大西北参加农场体力劳动进行思想改造(在西方宗教文化中美其名曰惩罚肉体、拯救灵魂的苦行僧式修行法),并被限制人身自由像影片中陆焉识这样的家庭只是万家之一《归来》通过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透视出历史的影像,只不过这层悲剧意味和良苦用心深深地包裹在了纯美爱情的掩护下,将一个大大的时代悲剧置换成了一个简单的爱情婚姻悲剧。
《归来》之所以选择“冰山理论”的表达形式,除了影视技巧的需要,恐怕更是一种无奈,唯有这种春秋笔法才能躲过审查的眼睛在强权政治的大背景下,出身和身份成为了衡量善恶是非的标准,农奴制下肤色决定着贵贱,文革中身份挟持着是非出身和身份变成了他们抹不掉的原罪Solomon通过教育获得了知识和思想,但无法改变他的肤色,黑皮肤终究给了他黑暗的十二年陆焉识再才华横溢也改变不了“臭老九”的悲剧命运讽刺的是,知识和才华在强权面前不仅不会保护你免受厄运,反而让你处境更危险两部作品的历史背景的表达都是采用冰山一角的方式,通过个体的悲欢离合来折射难以平复的时代之殇通过呈现银幕上很小的部分,由观众自己去想象埋藏在水下的宏大的历史背景和真实的社会状态 2.通过文化因素看《为奴十二年》和《归来》电影内容的异同1)关于书信鸿雁传书具有两大基本功能:一为传情,二为传递信息两部影视作品都对书信多次进行了特写镜头,然用意和作用殊异在《为奴十二年》中,信件是Solomon获得解救、通往自由之路的唯一希望,是关乎自己逃亡命运的关键利器;同时,书信推动着故事情节不断发展,和主人公的生死命运紧密相连,使得整个故事跌宕起伏:Solomon曾经误信了一个名叫Armsby的白人,哀求他替他寄信给家乡的人。
结果这封信差点要了Solomon的命第二次写信,Solomon认识了一个名叫Bass的加拿大木工,这个好心的白人为他铤而走险,并成功将他救了出来可以说主人公的命运转折依赖于这封信,是运气的象征电影《归来》中也多次提到书信,陆焉识翻着多年来给冯婉瑜写的信,一摞摞的堆成山,他假装读信的人接近妻子,并通过书信使得母女二人和解在这里,书信是唤起记忆的符号,有着强烈的叙事功能,不仅补述了电影未曾表述的男主人公“十年为奴”的大西北劳改生活而且是男女主人公忠贞爱情的见证和象征2)关于名字名字在影片中都具有符号化的意义在美国历史上,早期黑奴的名字是白人奴隶主给的白人奴隶主为新买来的黑人奴隶命名,这样做不仅可以对奴隶进行识别,也是为了贬低奴隶的地位,建立白人奴隶主的绝对权威在电影《为奴十二年》最后,饱受折磨的Solomon终于等来了他的救兵,在这位治安官而前,Solomon说出了自己以及妻儿的名字,证明了自己的身份伴随着他的名字回归的,还有他的自由人身份名字对黑人来说,意味着身份,意味着与祖先的连接拥有自己的名字,意味着拥有自由之身电影《归来》中女主人公冯婉瑜失忆后,她忘记了爱人的模样,但是却记着世界上最最重要的人的名字叫做陆焉识。
电影中反复出现写着“陆焉识”的牌子,这个名字代表了一个妻子对丈夫的忠贞和永远的铭记3)关于女人、鲜血和伤口两部作品都有鲜血和伤口的特写镜头,而且都使用女人来控诉时代为什么要选择女性作为诉求载体来表现生命个体与社会秩序的冲突与抗争?因为美丽的容颜更容易唤起人们的同情,更能强化作品的批判力量在电影《为奴十二年》中有一段最恐怖、最血腥的镜头:主人Epps先让Solomon抽打小女奴Patsey:“You will strike,her flesh is rent and meat and blood flow equal”字字泣血,兽性难掩;后来是丧心病狂的Epps更凶狠的鞭刑,只见女奴黝黑的裸背上,皮肉如同树皮开裂,肉色外翻伴随着一声声惨烈的哀嚎,每一鞭子,都腾起一团令人心悸的血雾,直到昏厥这个特写镜头,让人极度压抑,无法直视,生命的绝望和出离的愤怒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最后,一块洁白的肥皂从小女奴的手心滑落仅仅因为一块小小的肥皂而遭受非人的鞭刑,是一种多么可笑的可怕,多么变态的占有面对主人一次次的强暴选择沉默进行无声反抗的小女孩,这次在皮鞭下终于有了反应,主人仰望天空,闭上眼,长舒了一口气,直呼“At the moment,I am of great pleasure”(现在,我浑身痛快)。
魔鬼,简直是魔鬼这种病态的心理满足令人发指难怪影评人阿蒙德.怀特在纽约影评家学会会刊上痛斥这部电影是一部“折磨色情片”(torture porn)在血肉飞溅中伴随着暴力性虐的是人性泯灭银幕上持续的残忍行为猛烈地冲击着观众的神经,那已经被抽烂的赤裸的身体成为控诉奴隶制罪行最强有力的武器此刻,整部电影对于奴隶制的批判也达到了高潮电影《归来》迥然不同,隐忍而克制当冯婉瑜看到丈夫给她留下的纸条,她连夜蒸了锅馒头,给丈夫准备了包裹行李,不顾一切、毅然决然地来到火车站追捕队列匆匆赶来时,她不顾自身安危高喊:“焉识,快跑,跑!”她自己在与追捕队的挣扎厮打中重重地摔倒在地,头破血流整个灰白的电影色彩此时,没有嚎啕大哭,只有抖动的唇,凝重的眉眼中无泪,只有绝望和无奈,还有愤怒所有的情感都在默默无声的面部表情下暗涌,无声胜有声也因为这次脑部受伤,为后面她心因性失忆,埋下了伏笔,当然这是后话了两部影视作品都运用极为精致的视觉语言,通过女人身上的鲜血和伤口,讲述了弱者在强权政治压迫下的惨痛经历,也揭开了中西方野蛮社会肌体上难以愈合的伤疤另外,两部电影中女人形象的塑造上有很大不同:《为奴十二年》中最让人心疼的角色莫过于黑人小女奴Patsey。
她心灵手巧,每天采的棉花和男人一样多Patsey的形象反映出西方文化性别平等的观念:男女地位平等,相互尊重,拥有同等的生存权、发展权和选择权而电影《归来》的女主人公冯婉瑜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温柔善良还有顺从本来反对后又支持女儿跳舞只因“那是焉识的愿望”;她对陆焉识的信,更是言听计从,让女儿回家,只因“你爸信上说让你搬回来”;十几年如一日坚持每月5日去车站接陆焉识她的一举一动无不透露着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男人才是一家之主,女人始终处于协助、服从的地位,只是男人的依附品4)关于麻木在电影《为奴十二年》中,三个农场主都把黑人当作自己的财产,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A man does how he pleases with his property”,而从来没有认识到农奴制度本身有悖人性,黑奴们更是缺乏改变现实的观念和勇气,像牲口一样在大庭广众之下赤身裸体任人挑选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不管白人农场主,还是黑奴,都把《圣经》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白人用耶稣受难的故事来对黑奴进行统治,论证自己奴役、施加酷刑的正当性,而黑奴也以此进行自我精神慰藉,其结果就是群体麻木比如Solomon由于顶撞骄纵的监工,被处以私刑,手脚被捆,半吊离地,艰难喘息,不停地踮起脚尖才能避免被绳套勒死。
见状,其他黑奴却司空见惯、麻木地走过,孩子们无忧无虑地继续游戏最后,只有一个黑人女奴慌慌张张跑来给他送了杯水再比如影片中女性黑人Patsey,经常遭受男主人的强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