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沪版九年级上册12.1《怎样认识电阻》WORD教案1.doc
7页中小学教育资源站(),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人人学科网 版权所有12.1 怎样认识电阻怎样认识电阻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知识识与技能与技能⑴知道什么是电阻,知道电阻的单位,知道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⑵了解滑动变阻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过过程与方法程与方法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理解控制变 量的科学方法情感情感态态度与价度与价值观值观⑷通过观察和使用滑动变阻器,体会滑动变阻器的结构之巧、之妙,培养学生的创新 意识和实践能力2.教材说明.教材说明本节主要内容有:电阻及其单位,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滑动变阻器 电阻与电流、电压一样,是电学中的重要物理量电阻器是电阻知识的应用,定值电 阻和变阻器在电学实验和无线电技术中应用很广泛滑动变阻器的学习,既有助于学生更 好地理解电阻的概念,又为后续的学习——特别是做电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 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教材开宗明义,通过一个生活现象,使学生意识到“两灯泡的 灯丝”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进而学习什么是电阻和电阻的单位,并激发学生探究电阻 的兴趣。
知道了电阻及其单位,自然会产生一个疑问:不同的导体,电阻有大有小,那么 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活动 1”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 因素,并在实验过程中体会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研究导体的电阻跟长度、横截面积、材 料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电阻的理解,也是学生学习滑动变阻器的基础关于滑动变 阻器,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 “活动 2”让学生对照实物和结构图,边观察、边阅读,并通 过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搞清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和原理,学会画其结构示意图 和符号 “活动 3”让学生练习使用滑动变阻器,重点学习滑动变阻器的接法和调节,为下 一节探究欧姆定律奠定基础 本节教学重点:电阻的概念、导体的电阻跟哪些因素有关,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和使用是本节教学的难点3.教学建议.教学建议本章内容是上一章电路知识的继续,思路顺承上一章,所以,对于章标题可不必设计 专门的“引入” (如直接点题:本章我们将继续探讨电路中的规律) ,仅引入第一节电阻即 可什么是导体的电阻什么是导体的电阻关于电阻,可以像教材那样从生活现象引入,也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引入,以下几个实 验可供参考。
实验 1:如图 12-1 所示,电源为三节干电池串 联组成的电池组,L 为 3.8V 的小灯泡,先后将两 根长度、横截面积相同的铜导线丝和镍铬合金线接图 12-1中小学教育资源站(),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人人学科网 版权所有入电路 M、N 之间,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电流表的示数和小灯泡的亮度 启发学生思考:前后两次实验,电源电压相同,为什么接入铜线时电流较大,而接入 镍铬合金线时电流较小?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这两段导体分别接入电路时,电路中的电流大小不同,这说明导体在导电的同 时,对电流还有一定的阻碍作用(让学生指出哪段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较大) 为了表示 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物理学中引入了电阻的概念 实验 2:如图 12-2 所示,电源由两节干电池串联组成, L1和 L2分别为 2.5V 和 3.8V 的小灯泡,闭合开关,观察比 较小灯泡的亮度 教师(启发):两个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相等吗?通过 它们的电流相等吗?(当学生回答电流不等后,可用电流 表测量各支路的电流,证明学生的推测 )原来,小灯泡的 灯丝一方面能够导电,另一方面对电流有阻碍作用,而且 这两个灯泡的灯丝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
谁对电流的阻 碍作用较大?(学生:3.8V 的灯泡 )物理学中把导体对 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叫电阻 实验 3:如图 12-3 所示,用一个金属夹 (作滑片) 、一段镍铬合金线制作一个滑线变阻 器,将该“变阻器”与小灯泡、电流表、开关 串联起来,接在电源上缓缓滑动金属夹,小灯 泡的亮度逐渐变化 学生首次看到这种现象,感到既“好 玩”又好奇 教师:小灯泡的亮度为什么会变化呢?(稍 停,让学生思考或猜测 )原来,当移动金属夹时,合金导线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发生了 变化,致使电路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滑动金属夹使灯泡变亮,此时合金线对电流的阻碍比 刚才大了还是小了?(学生:对电流阻碍作用变小了 )物理学中把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 大小叫电阻 还可以根据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制作诸如电子拉力计、压力计或风力计等,通过电流 表显示其工作时电流的变化情况,引入电阻 关于电阻的单位,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或让学生看书自学,然后出示两道练习题,让 学生进行单位换算,既及时巩固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换算单位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对电阻的单位“欧姆”具有感性认识,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电器正常工作 时的电阻值(见教材 32 页) 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师(过渡):不同的导体,电阻有大有小。
那么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我 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关于“活动 1”的教学,这里提供两种方案,以资参考 方案方案 1:学案式教学法 对于“活动 1” ,教材是以“学案”的形式编写的,可以按照教材的编写思路进行教学, 即先让学生参照教材进行实验,待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再归纳总结、反思方法 具体教学时,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实验器材,然后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明确每一步图 12-2图 12-3中小学教育资源站(),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人人学科网 版权所有的实验目的和方法,再动手操作 学生分组实验、得出结论后,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汇报和交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得 出结论,即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二是总结方法,让学生结合 实验过程,具体说明怎样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如保持哪些量不变?改变什么量?比较 哪两个量的变化?二者是否有关? 方案方案 2:探究式教学法 对于学生基础比较好的学校或班级,可以按下面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经历科学探 究的过程 首先让学生猜想电阻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便于学生提出猜想,采用这种教 学法时, “本节课的引入”最好采用上面图 12-3 所示的实验。
因为学生结合图 12-3 所示的 实验,很容易想到电阻跟导体的长度有关,再给学生留点思考、讨论的时间,他们一般能 陆续说出电阻还可能跟导体的横截面积、材料有关 为启发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可把学生的猜想板书在黑板上:电阻的大小可能与导 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有关 教师:要研究电阻跟几个因素的关系,应当选用什么方法?(控制变量法)具体说明 控制哪些量不变?改变什么量?通过什么办法可以比较出电阻的大小?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结合自己桌面上的器材,经过思考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 学生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最后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关于“导体的电阻跟温度有关” ,可通过演示实验得出结论取废旧日光灯的灯丝或 用细铁丝绕制的线圈,接入图 12-1 所示电路的 M、N 两端,用酒精灯缓缓地给灯丝加热, 让学生观察加热前后小灯泡亮度的变化,由此判断电阻的变化,进而得出结论:导体的电 阻跟温度有关同时向学生说明:对大多数导体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关于“几种导电材料的电阻”和“一些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阻” ,目的是增加学生对 电阻大小的感性认识,使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要求学生记忆有关数据对于 这两个表格,可以让学生阅读自学;为加强学生的印象,也可以由老师提出某材料或电器, 学生查找对应的电阻值,或者让学生比较它们电阻的大小;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表中数据, 说说为什么前面图 12-3 中的实验用镍铬合金作滑线?导线为什么用铜丝?还可以再补充一 些电阻值,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电阻器电阻器关于定值电阻和电位器,可以收集一些实物照片,用多媒体展示、介绍;如果条件允 许,最好能收集(或到电子元件商店购买)一些实物,课上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 可以准备一些带有电位器的用电器,如收音机等,通过调节音量旋钮,改变其音量对于 电阻的符号,可在介绍了定值电阻之后告诉学生作为练习,可以让学生画一个由电阻、 开关、电源组成的电路图变阻器的符号可在“活动 2”中介绍 滑动变阻器的构造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对于“活动 2” ,可以让学生对照实物和教材图 12-5 及有关文字,边观察、边阅读、边思考;如有疑问,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对于小组内 部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分组活动完成后,全班集中交流讨论,教师视情况点拨引导、提 炼总结 通过活动 2,应达到如下目的: ⑴搞清滑动变阻器的构造:金属杆金属杆的电阻很小,其两端接线柱间的电阻值几乎为零, 可以忽略不计;圆筒上缠绕的是表面涂有绝缘层的电阻丝电阻丝,其阻值较大,标牌上所标的“50Ω”即指电阻丝两端接线柱间的电阻值;滑片滑片可以在金属杆上左右移动,滑片的上部 与金属杆相连,下端通过电阻丝的接触滑道(刮去绝缘层的部分)与电阻丝相连通中小学教育资源站(),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人人学科网 版权所有⑵弄懂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通过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丝 的长度来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大小。
当把滑动变阻器的两 个接线柱接入电路时(不要求不出现三个接线柱同时接入电 路的情况) ,学生应能指出或画出电流的路径,知道电阻丝的 哪部分被连入电路,当滑片向左或向右移动时,能判断出连 入电路的电阻变大还是变小为使教学更加直观,最好制作一个关于滑动变阻器的动画, 当连入不同的接线柱时,动画能清楚地显示电流的路经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在黑板上 画几个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 12-4 所示,教师画出不同的连接方法,让学生用彩 色粉笔描出电流的路径,判断移动滑片时电阻的变化情况最后总结:将“A 与 D” 、 “A 与 C” 、 “B 与 C”或“B 与 D”两个接线柱分别接入电路时,能起到变阻作用;将“A 与B”或“C 与 D”两个接线柱分别接入电路时,不能起到变阻的作用 ⑶会画滑动变阻器的符号:学生知道了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和原理,学习变阻器的符号 就容易了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学生虽然会画一个滑动变阻器的符号,但应用到具体电路 图中却容易出错,所以应当结合一个完整的电路图,让学生练习滑动变阻器的画法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对于“活动 2” ,也可以采取“让学生自制变阻器”的 方法开展教学:首先明确活动目的,即让学生利用电阻丝等器材自制一个能改变电阻大小 的仪器,学生通过构思、实验、尝试、交流、改进,体会到发明创造的曲折和乐趣;然后 让学生观察实验室实用的滑动变阻器,并与自己制作的变阻器对比,体会到滑动变阻器设 计之巧妙(如电阻丝绕在圆筒上等) 。
“活动 3“的目的是让学生练习使用滑动变阻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会滑动变阻 器的连接、调节及判断电阻的变化,同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当小灯泡的亮度发生变化时)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如:连接电路时,要 断开开关,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调到阻值最大的位置;调节滑片前,可先分析当向左或向 右移动滑片时,电阻将如何变化,电流如何变化,然后通过实验检验自己的判断,或者先 实验观察后分析原因,使理论分析与实践操作相结合4.教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