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韬三略少众.doc
3页六韬三略少众 【提示】 本篇阐述了以少击众、以弱胜强的作战方法首先指出,以少击众,要在夜暗、草丛、险隘的条件下,采取伏击、截击等战法歼灭敌人以弱击强,那么必须同大国结成联盟,得到邻国的支持和援助接着进一步阐述了在“我无深草,又无隘路,敌人已至,不适日暮;我无大国之与,又无邻国之助〞的情况下,要以少击众,以弱胜强,首先应虚张声势,示形动敌,诱使敌军经过深革、险隘之地,伏击敌人同时,利用各种外交手段,“事大国之君,下邻国之士,厚其币,卑其辞〞,这样就可以得到“大国之与,邻国之助〞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我要以少击众,以弱击强,应该怎么办呢?〞 太公答道:“要以少击众,必须利用日暮,把军队埋伏在深草丛生的地带,在险隘的道路上截击敌人要以弱击强,必须得到大国的协助,邻国的支援〞 武王问:“假如我方没有深草地带可供设伏,又没有险隘道路可以利用,敌人大军到达时又不在日暮时候;我方既没有大国的协助,也没有邻国的支援,又该怎么办呢?〞 太公答道:“应用虚张声势、引诱诈骗手段迷惑敌将,诱使敌人迂回前进,使其必定经过深草地带;引诱敌人绕走远路,延误时间,使其正好在日暮之时同我交战。
乘敌人先头部队尚未全部渡水,后续部队来不及宿营时,发动我伏击部队,迅速猛烈地攻击敌人的两翼,并令我战车和骑兵扰乱敌人的前后这样,敌人虽然众多,也会被我打败恭敬事奉大国的君主,礼遇下交邻国的贤士,多送钱财,言辞谦逊,这样就可以得到大国的支持,邻国的援助了〞 武王说:“好啊!〞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以少击众,以弱击强,为之奈何?〞 太公曰:“以少击众者,必以日之暮,伏于深草,要之隘路;以弱击强者,必得大国之①与,邻国之助〞 武王曰:“我无深草;又无隘路敌人已至,不适日暮,我无大国之与,又无邻国之助,为之奈何?〞 太公曰:“妄张诈诱,以荧惑其将;迂其道,令过深草;远其路,令会日暮②前行未渡水,后行未及舍,发我伏兵,疾击其左右,车骑扰乱其前后敌人虽众,其将可走事大国之君,下邻国之士,厚其币,卑其辞如此那么得大国之与,邻国之助矣!〞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之:底本作“而〞,疑误,今据?武经七书汇解?校改 ②暮:底本作“路〞,疑误,今据?武经七书汇解?校改 【例证】 以少击众,以弱胜强,在战争史上屡见不鲜要做到以少击众,以弱胜强,必须以奇用兵,出奇制胜。
充分利用天时、地利,在夜暗、草丛、险隘等天时地形条件下,采取伏击、截击等战法,是以少击众常用的战法渭曲之战中,宇文泰就是运用这一原那么而战胜高欢的 西魏大统三年〔537 年〕,东魏丞相高欢亲率二十万大军进攻西魏,企图乘西魏丞相宇文泰南攻恒农〔今河南三门峡市〕之机,一举攻占西魏都城长安高欢的幕僚劝阻说:“西魏连年灾荒,我们只要派兵把守关卡,等其秋收无着,不用交战,他们就会束手就擒〞但高欢以为胜券在握,拒不采纳闰九月,高欢率军自壶口〔今山西吉县西〕经蒲津〔今陕西大荔东〕渡黄河,过洛水,进屯许原〔今陕西大荔南〕西,兵锋直指长安 宇文泰得知东魏大军压境的消息,亲率近万人自恒农回师渭水南,并征诸州兵迎战诸将以寡众不敌,恳求等待高欢进一步西进而已方大军云集时再出击但宇文泰认为:“假如高欢至长安,那么就会导致民心震恐,军心松散今其新至,可击之〞于是不待州兵齐集,即令部卒在渭水设浮桥,携带三日粮秣,轻骑渡渭十月初一,进至沙苑〔今陕西大荔南〕,与东魏军相距仅六十里这时,宇文泰一面派人侦察敌情,一面与诸将商议,大将李弼认为:“敌众我寡,不可与其争锋此东十里的渭曲,是设伏的好地方,可据以待敌〞宇文泰于是进至渭曲,以部将赵贵、李弼分置左右,其余的部队都偃旗息鼓埋伏在芦苇之中,背水列阵等待敌军到来。
东魏军听说宇文泰到达渭曲,有人劝阻高欢:“宇文泰来势不善渭曲芦苇深密,道路泥泞,大队人马无法展开不如只留一部人马在此牵制,秘派大部偷袭长安,一旦得手,宇文泰也就成了丧家之犬了〞但高欢自恃兵多将广,置假设罔闻次日午后,东魏军进入西魏军设伏地域见西魏军少,未等列阵便争相前往进攻,导致阵形大乱宇文泰当即下令出击,伏兵骤起,奋力冲杀李弼率铁骑横击,将东魏军截为两段大将军于谨率军配合,大破东魏军,歼敌人万人,余皆溃散,高欢仅率数骑逃脱 此战,宇文泰判断准确,根据地形特点,沉着设伏,终于以少胜多,大获金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