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后大学新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及其引导.docx
12页“00后”大学新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及其引导 马晓英 杨志亮摘 要: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对其职业决策有着直接的影响,本研究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例,通过调查分析“00后”新生的职业价值观现状,总结其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提出既要加强对“00后”新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也要加强其以生涯发展为核心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教育,以培育“00后”新生树立科学合理的职业价值观,不断提升育人实效Key:00后;职业价值观;生涯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自由开放、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对青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逐渐从“谋生存”转向“求发展”一个人的行为选择受个人价值观影响,职业价值观是个体人生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体现,是个体关于职业选择和职业评价的一种比较稳定的价值取向[1]大学是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志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调查分析“00后”新生职业价值观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构建更有针对性的生涯发展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对全面落实“三全育人”要求,不断深化服务育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0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分析(一)研究对象作为21世纪出生的第一代大学生,“00后”大学生个性鲜明,有主见,注重自我全面发展为更直观地了解“0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本研究面向韩山师范学院大一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58份,问卷有效率98.6%有效样本构成情况:男生988人,占33.4%,女生1970人,占66.6%;非师范生1944人,占65.72%,师范生1014人,占34.28%;文科1546人,占52.27%,理工科1412人,占47.73%二)研究工具本研究根据吉讯大学生职业测评与规划系统,对大一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随机抽样调查,得出基于O*Net系统的职业价值观六维度,分别为追求成就、注重关系、崇尚独立、支持满足、赞誉赏识和工作条件数据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处理,根据性别、是否师范专业、家庭经济情况、学科类别四个方面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各维度进行进一步分析三)数据分析1.“0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倾向排序在结果分析中,将有效样本的职业价值观六个维度的测评得分求均值,分数越高,说明有效样本在该维度的倾向性越强根据每个维度的均值分数,得出有效样本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倾向性排序为:工作条件(5.9804)、注重关系(5.7394)、支持满足(5.4928)、追求成就(5.1116)、崇尚独立(4.4866)、赞誉赏识(3.0506)。
可见,“00后”择业时最为关注工作条件,希望未来能在更安全舒适、收入更有保障的环境中工作;其次是注重关系、支持满足两个维度,“00后”大学生从小生活在祖国经济持续向好的时代,他们团队意识较强,注重个人职业能力的提升和更好的职业发展,在工作中追求自我实现2.“0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差异性分析(1)男女“0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性别差异从表1可以看出“00后”男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各维度倾向性排序大体相同,工作条件和注重关系靠前,其次是支持满足、追求成就、崇尚独立、赞誉赏识,但各维度均值略有差异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00后”男女大学生在追求成就(P=0.000<0.05)、注重关系(P=0.033<0.05)、工作条件(P=0.000<0.05)、赞誉赏识(P=0.000<0.05)、支持满足(P=0.000<0.05)五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在崇尚独立(P=0.418>0.05)这一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见在职业选择上“00后”大学生都期望在職场中能够独立工作、独立决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和责任感,但女生更倾向考虑工作条件、追求成就和支持满足三个因素,男生更倾向考虑注重关系和赞誉赏识两个因素。
2)师范与非师范专业“0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差异从表2可以看出,师范与非师范专业“00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各维度倾向性排序一致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师范与非师范专业“00后”大学生在追求成就(P=0.000<0.05)、注重关系(P=0.005<0.05)、赞誉赏识(P=0.000<0.05)、支持满足(P=0.002<0.05)四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在崇尚独立(P=0.059>0.05)、工作条件(P=0.777>0.05)两个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见在职业选择时,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学生在工作条件和崇尚独立两个维度上没有差别,但师范专业学生更倾向考虑赞誉赏识和支持满足两个因素,非师范专业学生更看重追求成就和注重关系两个因素3)不同家庭经济情况“0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差异家庭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原生家庭的经济收入状况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对不同家庭经济情况的“0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六个维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见表3),不同家庭经济情况的学生在追求成就(P=0.676)、崇尚独立(P=0.723)、工作条件(P=0.219)、赞誉赏识(P=0.114)、支持满足(P=0.304)五个维度上P>0.05,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注重关系维度上差异显著(P=0.034<0.05)。
可见不同家庭经济情况的“00后”大学生择业时在追求成就、崇尚独立、工作条件、赞誉赏识、支持满足五个维度上没有差别,但家庭平均收入偏低的学生在择业时社会公共服务意识和感恩意识更强4)不同学科类别“0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差异不同学科类别的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学习训练,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模式,一般说来,理工类学生较理性,文史类学生偏感性从表4可以看出理工类和文史类“00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各维度倾向性排序完全一致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理工类和文史类学生在追求成就(P=0.000)、注重关系(P=0.000)、工作条件(P=0.029)、赞誉赏识(P=0.020)四个维度上P<0.05,存在显著差异;在崇尚独立(P=0.256)、支持满足(P=0.365)两个维度上P值>0.05,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见理工类学生在职业选择时更看重赞誉赏识和注重关系两个因素,而文史类学生则更看重工作条件和追求成就两个因素二、“0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及影响因素通过性别、是否师范专业、不同家庭经济情况、学科类别四个方面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00后”大一新生的职业价值观存在以下特点:(一)“00后”大学生择业时都极为重视工作条件,趋利化明显根据调查数据分析显示,有效样本“0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倾向性排序,不同性别、是否师范专业、不同家庭经济情况和不同学科类别的职业价值观倾向性排序,工作条件这一维度均居于首位。
可见“00后”大学生在择业时看重工作环境、工作报酬与福利以及工作的稳定程度,呈现出片面追求金钱和物质回报的倾向当前“00后”大学生把职业目标定位在个人的物质满足上,与他们在较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成长密切相关二)“00后”大学生中,男生比女生更注重社会地位和声望男女大学生因生理性别上的不同,加上后天受家庭教育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形成了差异化的男女价值观念对于男生来说,家庭期望他可以自立自强,有所作为,能获得较好的自我发展,而对于女生,则希望她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能够经济独立根据调查数据分析显示,“00后”男女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各维度倾向性排序基本一致,工作条件和注重关系分别排在第一、第二,赞誉赏识排在最后从具体均值来看,女生较男生追求更简单、舒适的工作环境,注重个人能力的发挥而非物质条件的满足,同时侧面反映了“00后”女生愿意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男生则更在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所从事职业的社会声望,这与传统的性别社会分工和家庭角色相吻合三)“00后”大学生中,理工科学生、非师范生更注重自我价值实现不同的学科类别、是否选择接受师范专业教育也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形成据调查数据显示,理工科学生、非师范类专业学生在追求成就这一维度上得分更高,他们期待工作中的自我提升与发展的空间与机会。
本校非师范专业多为应用型专业,加上理工科学生逻辑思维强,他们对直接通过特定方法获得某种成果的成就体验更强烈,因此理工科学生、非师范专业学生会选择注重能力运用的职业,能充分展示自己的独特之处,获得自我成就感四)“00后”大学生的社会公共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家庭的经济水平、价值观念、为人处事方式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调查发现,家庭平均收入偏低的同学在注重关系这一维度上比较突出,他们期待的工作内容是能够给予他人帮助,体现出更积极的社会公共服务意识,这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曾获得过帮助有关而家庭平均收入高的学生在择业时因为没有过多的经济压力,在就业时自主意识更强,更崇尚独立,他们的社会公共服务意识、奉献精神有待进一步提升三、“00后”大學生科学的职业价值观的培育大学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的黄金时期高校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而影响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与自我价值实现为此,高校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积极培育“00后”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职业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积极探索自我,充分挖掘自我潜能,找准定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贡献力量一)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架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天线”1.坚守思政教育主阵地,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3],也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的“天线”。
思政课作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面对思维活跃的“00后”大学生,要坚持以生为本,加强思政课改革创新,变单向型输出为双向型互动,变理论说教为实践指导,变“高大上”的枯燥理论为同学们感兴趣的日常言行;要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积极探索思政教育新路径,曾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高校也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深度融合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春风化雨式地帮助学生明是非、辨真伪、学本领、立目标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才能事半功倍,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植根于同学们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中,激励他们奋发勇为2.深耕专业教育责任田,激励大学生明确专业方向引导学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激励学生在专业发展上有所建树,在职业发展道路上有所作为00后”大学生自主意识强,在专业学习和个人发展方面更有主见因此,专业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推陈出新,紧密结合国际形势、国家政策、社会经济发展与专业发展之间的联系,帮助大学生分析专业发展前景、人才需求变化、职业内容和特点等,开拓学生的职业视野,在每一个教授细节中渗透职业本身的价值,塑造好职业形象。
深耕专业教育“责任田”,要搭起“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的桥梁,引导大学生在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之间寻求平衡点,激励大学生明确专业钻研方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下,自觉将个人专业发展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将个人的职业追求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相连3.用好校园文化多渠道,引导树立科学职业价值观在多元化的社会模式背景下,大学生的职业动机涵盖成就动机、亲和动机、权利动机、能力动机等多个方面[5]高校要用好校园文化多渠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精神植于同学们心中,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00后”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媒介,也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的隐形力量高校可以利用传统节日、校园品牌活动、国庆校庆、毕业典礼等时间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