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农田景观的北京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ocx
14页基于农田景观的北京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聂紫瑾 李 琳摘 要:农田景观作为北京休闲农业的抓手,通过以农造景、以景促旅,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乡镇普查和园区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基于农田景观的北京休闲农业的规模布局、作物栽培、配套设施、营销方式和经营情况进行了调查,对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北京休闲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农田景观种植水平不高、规划和主题缺乏特色、产业融合程度低、政策环境不稳定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提高景观种植水平、强化主题特色、提高产业融合度、提供稳定政策环境等对策措施,以期促进北京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Key:休闲农业;农田景观;北京;发展现状;发展对策:S28 :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20.01.011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armland Landscape Development in BeijingNIE Zijin, LI Lin(Beij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Beijing 100029, China)Abstract: Farmland landscape is the basi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Beijing.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by promoting tourism with landscape.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based on farmland landscape in Beijing,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scale, crop cultivation, leisure facilities, promotion methods and operating conditions of farmland landscape by using the method of census and sampling surve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in problems in Beijing landscape agriculture included low cultivation level of landscape crops, lack of characteristics and theme, low level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unstable policy environment. In response to the above problems, som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Beijing, such as improving the cultivation level of crops, strengthening the theme characteristics, improving the degree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providing a stable policy environment.Key words: leisure agriculture; farmland landscape; Beijing; curr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为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需求, 自20世纪80年代北京市休闲农业逐步发展[1],经历了萌芽阶段、初步增长阶段和快速扩张阶段后,2009年开始进入了增长缓慢阶段[2]。
2017年北京市休闲农业观光园1 216个、民俗旅游实际接待户8 363户[3],形成了采摘篱园和休闲农庄为主的8种乡村旅游业态[4],地域布局呈现近郊、中郊平原区、远郊山区3大圈层结构[5]在目前的阶段内,市民对休闲农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特色化的景观、多元化的产品和个性化的体验等,其中特色化的景观是核心的吸引物景观具有“风景”、“自然综合体”、“异质性镶嵌体”等多种含义,是风景美学、地理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6]景观是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7]因此,农田景观可以理解为区域内成片的以耕地为主的景观类型,包括耕地、草地、林地、园地、城镇等不同类型斑块,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会形成不同的景观格局特征,形成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它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的大生态系统[8-10]农田景观一直以来是北京市休闲农业的重要抓手[11]其利用多彩多姿的农作物,通过设计与搭配,在较大的空间上形成美丽的景观,使得农业的生产性、可持续性同审美性结合起来[12]通过以农造景、以景促旅,从而构建良好生態环境、创建首都宜居环境、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文亲和性和拓展农业服务业功能与增值空间,是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的有机结合体,促进乡村振兴的实现。
据2013年不完全统计,北京市景观农田规模达到0.67万hm2但是目前北京农田景观仍然存在底数不清、发展低端等问题,制约了休闲农业的提档升级和转型发展,休闲农业进入发展停滞期[13]因此,本研究通过乡镇普查和园区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北京农田景观的规模布局、作物栽培、配套设施、营销方式和经营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为景观农业和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1 数据来源本研究通过乡镇普查的形式获取整体规模和布局数据由乡镇统一填写统计表格,尽可能全面地获得北京市域范围所有基于农田景观的休闲农业相关信息,共回收13个区82个乡镇的数据采集表,涵盖农田景观点289个目前北京市现有观光园1 216个,因此本次调研所得依托农田景观的观光点占全市总观光园比例为23.77%,不涉及以养殖园区、纯果树种植的园区等完全没有种植业的观光园在乡镇普查的基础上,根据规模布局和主要类型进行分层抽样,开展问卷和实地调查共回收问题73份,占普查数据的25.26%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主栽的景观作物、配套设施和经营情况,对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评估2 发展现状2.1 规模布局由表1可知,北京市2018年农田景观面积9 185 hm2,超过2013年统计的6 667 hm2,增幅38%。
本文根据实践经验,将北京市域内的农田景观划分为平原大田景观、山区田园景观和设施园区景观三大类[14]平原大田景观位于平原区、依托于大田种植营造景观;山区田园景观位于山区沟域,农田景观与周围自然山水融合成景;设施园区景观为生产型设施园区转型发展观光采摘和休闲农业的产物根据调研结果,在数量上,山区田园景观>设施园区景观>平原大田景观;在总面积上,山区田园景观>平原大田景观>设施园区景观;在单点面积上,平原大田景观>山区田园景观>设施园区景观在抽样调查的园区中(图1),占地面积在7~33 hm2范围内的园区占50.68%,33 hm2以上的园区占28.77%,小于等于7 hm2的园区所占比例仅为20.55%2.2 作物栽培根据抽样调查,北京市景观农田选择的主栽景观大多为观食兼用作物(表2),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种植者认可度较高油料作物为最多,达2 513 hm2,占36.38%,其中82.54%为观赏价值较高的油葵和油菜;其次为粮食作物,占36.25%,以玉米、红薯等可用于采摘的品种为主;另外,蔬菜、果蔬和药材分别占14.36%,9.45%和3.35%農田景观建设过程中应用到的轻简栽培技术主要包括节水灌溉技术、覆盖除草技术和机械化栽培技术。
其中微喷、滴灌等工程节水技术全覆盖的点占36.99%(图2),完全不使用工程节水技术、采用畦灌或旱作的多位于山区,占28.77%除草是景观营造过程中人工投入最大的环节,多数仍未采用覆盖除草技术,比例高达68.49%调查点的种植过程机械化程度也较低,播种、除草和收获环节的机械化应用比例分别为41.1%,34.25%和30.14%2.3 配套设施由表3可知,68.49%配备了可冲水的厕所,满足基本的游览需求;72.60%的园区配备了科普展示牌,满足游客的科普需求;50.68%的园区配备无线网络,说明有一半的园区重视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对无线网络的需求但是受园区用地和投入成本的限制,具有餐饮和住宿功能的园区较少,分别占39.73%和28.77%,而这两项是形成收益较多的项目,说明多数园区都处于初级的观光阶段,不能提供餐饮和住宿从而形成有效的盈利模式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园区曾提供餐饮和住宿且获利较好,但因拆违整治,停止了相关服务2.4 营销方式和网络已经成为景观休闲农业园区的主要宣传渠道(表4),分别有78.08%和72.6%的园区采用这两种方式开展对外宣传口碑营销也是普遍会采用的手段,应用比例占69.86%。
有52.05%的园区都通过区旅游委对外发布过宣传信息实体广告牌的应用率较低,占21.92%也有的园区会通过电商平台等其他渠道进行对外宣传另外,在受访园区中,有33个举办过农事节庆活动,占45.21%这些活动分为五类,一是以传统节日为噱头,如五一、三八、六一、重阳、七夕、中秋、植树节等;二是围绕特色作物,如艾蒿节、菊花文化节、油菜花节、草莓节、薰衣草文化节、蔬菜采摘节、京白梨采摘节、玫瑰之约;三是依托非作物的装饰物,如风车节、灯光节、稻草人节、油纸伞节等;四是以农耕体验为主题,如开耕节、秋收节、插秧节等;五是围绕健身活动,如徒步活动2.5 经营情况目前京郊基于农田景观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类型最多的是企业(图4),占41.10%;其次是合作社和村集体,分别占27.40%和23.29%经营项目有观光、农产品生产、采摘、科普教育等,其中开展观光和农产品生产的园区占50%以上;提供采摘、科普教育项目的园区占40%~50%;开展亲子活动、餐饮、住宿、农产品加工的园区占20%~40%;开展婚纱摄影和会议项目的园区占10%~20%;开展露营、市民农园、休闲渔业、房车等项目的园区比例均在10%以下另外,由图4可知,17.80%的农田景观点仅开展了1个项目,活动单一,影响游客的休闲体验;开展2~4个项目的占68.49%;经营5个以上项目,能为游客提供丰富的体验项目的园区仅占31.51%。
另外,有45.21%的点举办过农事节庆活动,包括传统节日庆典、特色作物文化体验、农耕体验、健身活动,以及近年来在京郊较为流行的风车节、灯光节、稻草人节等依托于非作物装饰物的活动受访农田景观点对投入和产出的前三个项目进行了投票(图5和图6),分析农田景观点的效益情况在投入方面,97.26%的园区表示用工是他们经营的主要开支,其次是种子、肥料、休闲设施和广告说明目前在运行过程中,主要的资金投入都流向了农业种植所需要的劳动力、种子、肥料等一般开支,在体验设施等方面投入得较少,景观休闲农业发展仍停留在观光阶段在产出方面,投票数最高的是农产品生产,远高于其他项目,说明目前多数农田景观的产出主要来自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程度较低投票数第二的是采摘,也是投入少、三产融合程度低的项目投票数第三至第五的分别餐饮、门票和娱乐项目,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