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各章节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doc
27页习题《心理学》习题与解答第一章 一、概念解释1.反射 2 .第一信号系统3.第二信号系统二、填空1.心理是的机能 ,是产生心理的源泉2.神经元与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神经元传导功能的实现是靠来完成的3.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其基本规律表现为 4.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装置5.反射弧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 等五部分组成的6.反射分为和 三、判断1.大脑是产生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因而大脑可以单独产生心理活动 2.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区是各负其责,互不相干的3.感受器就是感觉器官 4.条件反射既是生理现象, 又是心理现象 5.大脑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6.“谈虎色变”与“谈梅生津”都是无条件反射四、选择1.最早对条件反射进行研究的是A、谢切诺夫B、巴甫洛夫C、斯金纳 D、冯特2、心理学是研究下列那种选项的科学A 心理过程 B 认识过程 C 个性 D 心理现象3、的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A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B 能力、气质、性格C 感知、记忆、思维、想象D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4、的心理活动包括下列那两个方面A 心理过程和个性B 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C 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D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5、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是A 马斯洛、罗杰斯B 弗洛伊德C 华生D 皮亚杰6、心理学独立的时间是A 1789 年 B 1879年C 1897 年D 1798 年五、问答1、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是什么?2、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应该遵循哪些原则?3、心理的实质是什么?4、孩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反射是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做的规律性反应。
2、由具体的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称为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3、由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引起的条件反射二、填空1、脑 客观现实 2、突触 突触传递 3、感觉 知觉 记忆 思维 想象 4、1879冯特 5 、弗洛伊德 华生 马斯洛罗杰斯 认知学派 6、人的心理现象 7、气质 能力 8 、兴趣 信念三、选择1 B2D3B4A5A6C四、简答题要点1、 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是什么?(一)心理学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论据(二)心理学理论有助于克服和批判各种唯心主义思想(三)心理学研究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2、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 )客观性原则 (二 )系统性原则 (三)发展性原则(三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心理学研究的方法:2.问卷法 3 .测验法3、心理的实质是什么?(一 )观察法 (二 )实验法 (三 )心理学研究的其它方法 1.谈话法4 .个案法 5 .活动产品分析法 6 .教育经验总结法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4、孩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这一事例说明,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社会生活条件是产生人的心理的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如果一个人离开了人类生活的环境, 即使有正常的人脑也不可能产生正常不上心理的发展。
起决定 作用的人的心理,更谈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感觉2、知觉3、感觉适应4、联觉5、感受二、填空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的反映而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的的反映2.以把知觉分为根据人脑所反映事物的特性, 可、 时间知觉和3. 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 4.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刺激并反映内脏器官的状态它主要包括内脏感觉 和5.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上叫 三、选择题1 .看到一个苹果,听到一首歌曲,属于A. 感觉B. 知觉C、观察D、思维2.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 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A. 强刺激B. 弱刺激C. 适宜刺激D.阈下刺激3. 观察力是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A. 知觉能力 B. 智力 C.认知技能4. 人体所产生的饥饿、便意、呕吐等感觉属于A、肤觉 B、平衡觉 C、运动觉D. 思维能力D、机体觉5. 教师用带颜色的粉笔标出黑板上的重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是利用知觉的A、理解性B、整体性C、选择性D、恒常性四、 简答题1. 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2. 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3. 简述感觉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4、感觉产生的条件五、论述题1.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2. 何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的整体属性的反映2、 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3、 相同刺激持续作用于某一特定的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使感 受性产生变化的现象4、 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5、 引起人们产生感觉的能力二、 填空1、整体属性 个别属性 2、空间知觉 运动知觉 3、联觉 4、运动觉 平衡觉5、感觉适应三、 选择1B2C3B4D5C四、 简答1、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区别:( 1 )反映内容不同 , 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 , 而知觉则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 2 )主生过程不同 , 感觉的产生是一种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则是多种分析器协 同活动的结果 .( 3 )以产生的因素不同 , 感觉的产生依赖于刺激物的质 , 而知觉的产生则依赖于已有知识经验.(4)复杂程度不同, 感觉简单, 而知觉复杂的多, 它还包括记忆思维 言语等在内.联系: 1?二者同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2 ?感觉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感觉内容愈丰富,知觉愈完整,愈深刻.3.感觉和知觉不可分,因为客观事物的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因而感觉也不可分,在生活中我们通常把二者合称为感觉.2. 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
理解性 整体性 选择性 恒常性3. 简述感觉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1) 为想象、思维等复杂的心理活动提供感性材料( 2) 便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4、(1)必须具备一定强度的客观刺激物( 2)要有完好的接受客观刺激的相应的分析器及其活动五、论述题要点1、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1)观察及观察力的定义(略)( 2)良好观察力的品质(略)(3)观察力的培养:一是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任务,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二是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a 观察前作好必要的知识准备b 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观察c 导学生在观察时善辨多思d 选择有效的观察方法 三是指导学生做好观察总结 四是接着良好的观察力品质,即:客观性、全面性、创造性、敏锐性、精确性等2、何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1)根据被感知事物的强度律,教师讲述的音量要适度,板书字迹、直观教俱和图表大小要适当,要保证教室里的充足光线2)根据同一感觉相互对比的规律,教师讲课要注意扩大差别,突出重点,便于学生感知3)根据感觉适应的规律,教师讲课的语调要抑扬顿挫,根据需要,灵活变换教学方式方法 4) 根据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教学要发挥各种分析器的作用, 要求学生做到耳到、 眼到、口到、心到。
5)根据长期实践活动对感受性变化和影响的规律,教师应加强教学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使教师的感受性行以相应提高6)根据知觉具有选择整体性的特点, 教学中要重视扩大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以利于学生选择, 获得清晰的感知效果板书要注意间隔、合理布局,讲课或朗读要注意正确停顿和间歇,把零碎的材料和内容力求在时间、空间上组成有意义的或有规律的系统,便于学生整体知觉7)根据知觉具有理解性和恒常性的特点,教学内容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应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上不断增加新的内容,要善于利用虱常性在解决部下问题和对待学生时的积极作用,防止消极作用第三章一、名词解释1.记忆2.表象3.遗忘 4 、联想二、填空1.记忆的基本过程是由、 和 构成的复杂的心理过程2.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3.表象的基本特征是与4.保持内容的量变有和两种情况5.按记忆内容,记忆可分为、、 、 四种,按信息保持时间长短可将记忆分为 、 、 三种 6 .记忆的品质包括、、、三、判断 1 .遗忘基本上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2?过度学习量越多越好X )3?前摄抑制是后学习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识记和保持的干扰X )4 . 机械识记是一种无用的识记。
X )四、选择题1、 “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A、情绪记忆 B 、动作记忆 C、形象记忆 D、逻辑记忆2?“触景生情”是A、再认 B 、直接回忆 C、间接回忆 D、无意重现3 ?及时复习的理论依据是A、记忆恢复现象B、遗忘规律C、前摄抑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