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作文训练.doc
2页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文训练在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这样的人物或事物,起初你觉得他(它 )们不怎么样,也没有多少好感,后来感情和认识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有,请把这变化的过程写出来第一步,读懂题意,确定文体这个题目是要求你写记叙文第二步,选取题材,考虑写法拿中学生来说,要从主观上选择自己熟悉的、有意义的、中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来写起初你觉得他们不怎么样,也没有多少好感”与“后来感情、认识”反差要大,越大表达效果越好第三,文章最后要艺术地指出“变化”的原因,这个原因才是你真正要表达的写作意图,即全文的中心思想命题作文:我发现了他(她、它)的美写作知识:一般说,之所以不能发现身边那些经常接触的人的“美”是由于这样一些原因:(1)经常接触便“司空见惯”,对对象失去观察了解的兴趣;(2)缺少有意注意和观察,虽然经常见到,但却说不出对象有什么样的特点,留下的只是模糊的印象;(3)对这些人的心理期望高,接触时间长了,有的只是“失望”,看到的只是缺点和不足; (4)缺少发现美的“慧眼”和敏感的心灵,不能从平常的事件和细节中发现美的心灵和情感选择一个你本来以为很熟悉或比较了解其实并没有真正了解的人,最好是本来对他(她)印象并不好的人,有意识的观察一段时间,看能否从他(她)身上,从他(她)平常而平凡的言行中发现他(她)的“美”。
文章应采用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的写法,突出两方面的内容突出起初对他(她)的感受,如觉得他(她)平凡、平庸,甚至对他(她)的厌恶突出他(她)在一件平凡小事上表现出的不平凡,以展示他(她)不同寻常的心灵美当然所说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应是写作的重点,第一方面的内容只起到铺垫衬托的作用 我发现了她的美 她------满头银发,她------满脸皱纹,她------佝偻着腰,她------身材矮小,她------其貌不扬生动形象,吸引读者)她便是我们老家一个收破烂的老太太记得第一次看见她,我对她充满了厌恶、歧视,甚至,有一丝不屑,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奶奶,奶奶说:“雯雯啊,你这样想就错了,唉!她非常可怜,还有,看人不能只看外貌呀,懂了吧!”我任性的扭过了头,不满的“哼”了一声,一边玩儿去了做铺垫) 后来,因为爷爷去世的缘故,寒假时,我们在老家多住了一些时日,也就是这几天,我发现了那位老太太的美那一天,正下着雪,具体的时间已经记不清楚了,只记得那天很冷,大概只有零下五、六度奶奶说:“小雯啊,你到门口看着点儿去,那收破烂的大姐来了,你喊住她,我找她有事儿。
奶奶对那个老太太向来喊大姐,也不知是什么缘故设置悬念)我出了家门,雪,还在簌簌的下着,丝毫没有要停的迹象四周,白茫茫的,别说有人了,连一个人影也没见着我在门口站了一会儿,一阵寒风吹来,我不由得又向羽绒服里缩了缩脖子,心想:这大冷的天儿,谁还会出来收破烂儿呀,我还是回屋里暖和暖和去吧!于是,我便急急地往回走雯雯啊,是她来了吗?我马上就去不是,奶奶,外边这麽冷,那收破烂儿的不会来啦!”我不耐烦地说了一句哪儿能啊,你不知道,每个月的初七到十四儿她都来,你再去看着点儿去娘,雯雯还小哩,让我去吧!”还是爸爸理解我,替我解了围,我心中暗喜不行,必须让她去,谁让她对大姐有看法哩!快去!”我虽然一百个不愿意、一千个不愿意,但我又没有办法,便又回到了我的“岗位”上 雪越下越大马上就正午了,还没来,一定是不来了我在心里琢磨着这时,在村西头的叉口处,出现了一辆三轮车,尽管模糊,但我还是一眼便认出来了,就是她,那褴褛的衣衫,那佝偻着的背……我转身跑向了屋里,告诉了奶奶,奶奶搬出来一些废品,叫我去卖,我提起来,不沉,我健步如飞。
我出了大门,她正好走到这里,我招呼了一声,她便过来了我把废品往三轮车上一放,说:“喏,就这些,赶快称一称,冻死啦!”她二话没说,麻溜地把秤钩勾在了捆废品的绳子上,秤高高的,“三斤四两,一共是五块七毛钱我应了一声,她从兜里哆哆嗦嗦地拿出了一个包得紧紧的塑料袋,打开后,里面全是一毛、两毛的零票儿,她数了一遍,说:“呀!你看,不够,少了一毛,要不,俺明天给你送来?”“不用、不用,不就一毛钱嘛,不要了、不要了我拿过那一“把”零钞,也没数,便回了屋里第二天,我刚起床,便听见了一阵敲门声,我赶紧去开了门,一看,是那老太太,“你的一枚一角的硬币,她说:“这是昨天欠你的一毛钱,俺给你送来了,既然俺说了,俺就得做到,虽然俺没上过学,没读过书,这理儿俺还是懂的她这一番话,让我彻底地改变了对她的看法,我从她手中接过了那一枚带着她的体温硬币,她又笑了,那是多麽美丽的笑容啊详细写,突出中心)现在,那枚一角硬币被我珍藏在家中的橱柜里,与我的奖状放在一起,每次看到这枚硬币,我就会想起老奶奶那美丽的笑,那美丽的品质,那美丽的心灵简评:本文以“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写了一个具有美好心灵的老太太的故事,文章多处对人物进行了细节描写,同时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心灵的美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