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体字的分化与合并初探.docx
10页异体字的分化与合并初探 衡阳师范学院在文字发展使用过程中,有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由于语言文字的发展,其承担的义项越来越多,人们就有意无意地就根据其义项特点,对该字进行适当地改造,让分化的字分担其部分义项;另一方面,为了语言文字使用的简洁明了,尽可能简化文字使用的符号,使记录相近义项的几个文字形体合并成一个分化的文字形体,由于未经社会规范化,一部分形体取得了社会约定俗成的效果,成为后来专司某职的通行文字;有一部分未能取得社会约定俗成的效果,作为文字规范化的对象,或者由于其使用、流传的范围不广,最终被社会所淘汰文字的分化到文字的合并、定型,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文字分化后到规范前的这段时间,其使用往往出现错综复杂的状况裘锡圭先生说:“分散多义字职务的主要方法,是把一个字分化成两个或几个字,使原来由一个字承担的职务,由两个或几个字来分担我们把用来分担职务的新造字称为母字文字分化并不一定都算成功的有些分化字始终没有通行,有些分化字后来并入了母字[裘锡圭:《文字学概要》223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版]本文以郭店简中“”、“强”、“勥”、“”等字为例,探讨异体字的分化与合并甲骨文中有“”字有三个形体:A(合集03441)、B(合集00269)、C(合集14128正),长期以来被释作“弘”字。
A形体王襄先生疑即“弘”字,姚孝遂先生疑与C形体当有别,此为方国名[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2621页,中华书局,1999年B隶作“”,在卜辞中用为人名[同上2604页C多用为人名,姚孝遂先生以为与“”有别,可用作副词[同上裘锡圭先生释为“强”,并推测可能是一形体同时记录{强}和{弘}两个词[裘锡圭:《释“弘”、“强”》,《古文字论集》53~58页,中华书局,1992年],刘钊先生则以为是弓加口孳乳分化出来的一个字[刘钊:《古文字构形学》124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新甲骨文编》仍置于“弘”字条下[刘钊、张新俊编:《新甲骨文编》707~708页,福建人民出版,2009年5月《新金文编》[董莲池:《新金文编》,1851页,作家出版,2011年10月]“强”字作(楚王酓忎鼎)形,《殷周金文集成》皆释为“冶”字其实这几个形体所从偏旁皆与“人”形相类,疑为“弓”旁所讹如楚文字“弼”字[李守奎:《楚文字编》715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作(曾侯32),又作(帛甲1·70),即其证《新金文编》[董莲池:《新金文编》,1779页,作家出版,2011年10月]同时也收有“弘”字,作(亳作父乙方鼎)形。
三器皆出自西周早期,作人名用字当合并于“强”字条下《战国古文字典》[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646~647页,1998年,中华书局]“强”字条,其形体、用法皆跟甲骨文、金文相同何琳仪先生以为字“从弓,口为分化符号溪纽阳部;弓,见纽蒸部见、溪均属牙音,蒸阳旁转为弓之准声首疑为强之初文又“强疑畺之繁文典籍亦通作强金文作(卣)战国文字承袭商周文字,多在口下加=为饰与弘作(参字)有别汉代相混[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646~647页,1998年,中华书局]以上诸例,从辞例上看,皆用作人名、地名、方国名等,释“弘”释“强”皆无不可楚文字资料的出土,为该字的释读提供了辞例上的证据如:(1)□~强死者□天卜(2)□不~死天卜(3)攻解于不~死者天卜(4)正义~戠之包山84上述辞例,释“弘”,显然不通释“强”则文通字顺郭店简的出土,为“”字的释读提供了更为可靠的辞例的证据如:(6)以(道)差(佐)人宔(主)者,不谷(欲)以兵~于天下老子甲6(7)善者果而已,不以取~老子甲7(8)果而弗(伐),果而弗乔(骄),果而弗(矜),是胃(谓)果而不~老子甲7(9)戎(农)夫(务)飤(食)不~耕,粮弗足(矣)成之闻之13(10)句(苟)不从其(由),不反(返)其(本),唯(虽)~之弗内(矣)。
成之闻之15(11)(勉)之述(遂)也,~之工也成之闻之23(12)(仁)(柔)而(放),宜(义)~而柬(简)六德32(13)众~甚多,不女(如)旹(时)语丛四25(14)~(皆)?残5“”字郭店简有9例,皆用作“强”字字从弓从口,会人拉弓力量强大之意另外,古文字中还出现了“弘”字和从“厷”之字如:(15)革~曾侯乙48(16)反录之~曾侯乙53(15)、(16)作,整理者隶定为“”,与53号简“反绿之”之“”,疑并当读为“鞃”[转引自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荆门市博物馆编着:《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合集(一——郭店楚墓竹书)》,355页,文物出版社,2011年11月字右部作,皆成“口”形字右下部作古文字从“口”从“厶”区别明显,极少混用如上博简“”字作:上博简四·曹沫之阵·56整理者读为“宏”[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28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该字上部所从跟“”字右部全同该字《楚文字编》列于“弘”字头下[李守奎:《楚文字编》715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说文》:“弘,弓声也从弓,厶声厶古文肱字仍有学者把“弘”、“强”混为一谈[董莲池:《说文解字考正》53页,作家出版社,2005年1月。
]我们以为,许慎的分析或许更为可靠厶古文肱字正与“”字作相吻合《说文》“刚”字古文作,李家浩先生认为即“”字,盖古文借“强”为“刚”二字古音、义皆近,容易相混[参裘锡圭:《释“弘”、“强”》“编校追记”,《古文字论集》53~58页,中华书局,1992年]郭店简除用“”字记录{强}外,还有如下4个形体记录{强}:A(1.1.22)、B(6.34)、C(15.48)、D(14.34)A形体郭店简有7例:(17)未智(知)其名,(字)之曰道,(吾)~为之名曰大老子甲22(18)賹(益)生曰羕(祥),心(使)(气)曰~,勿(物)(壮)则老,是胃(谓)不道老子甲35(19)不田(思)相[尚(当),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太一生水13(20)天道贵溺(弱),雀(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责于[弱]太一生水9(21)~(刚),义之方……“不(竞)不,不~(刚)不矛(柔)”,此之胃(谓)也五行41(22)民可道(导)也,而不可~也尊德义22该字隶作“”例(21)中的两例,整理者读作“刚”[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154页,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余皆释为“强”该字亦见于战国官玺、姓名私玺[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648页,1998年,中华书局。
],何琳仪先生以为“勥”字省文[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648页,1998年,中华书局《说文》:“勥,迫也从力强声古文从强段注云:“迫者、近也按所谓实偪处此也勥与强义别强者,有力勥者,以力相迫也凡云勉勥者,当用此字今则用强、强而勥废矣该字还见于、《广韵》、《集韵》等字书按照段玉裁的说法,“勥”字当为勉强之强,但没有具体例证郭店简用例也看不出“勥”字为“迫也”的意思清代邵瑛《说文解字群经正字》:“勥,此为强悍之勥检索文献,并不见有“勥”字我们推测,“勥”字可能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文字,其义项后又合并到“强”中,“勥”字遂废而不用字从力声,当为“”字的后起形声字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在本字基础上,加注意符,原来的字作为声符,形成新的形声字如“止”加意符成“趾”,“莫”加意符成“暮”,“益”加意符成“溢”等皆此类字的消失,说明在文字分化的过程中,并不是每个分化字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的保留了下来,成为常用字体;有的则分化不久,即被其它形体代替,或重新合并到其它形体中去,“”字的消失即其例B形体为“勥”字《说文》古文“”字的省体郭店简有2例:(23)(肆)而不畏~语(御),果也五行34(24)不~不,不~不矛(柔)。
五行41该字左边的弓旁讹作人旁,严格可隶定为“”,学者多直接隶定为“”,刘钊以为“”即“勥”字,读为“强”[刘钊:《郭店楚简校释》83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字从力强声彊”、“强”两字古汉语多有相通[高亨纂着,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会典》291~293页,齐鲁书社,1989年7月第1版如《尚书·皋陶谟》:“强而义《后汉书·杨震传》李注引作“强而谊《诗·大雅·荡》:“曾是强御《汉书·叙传下》作“曾是强圉勥”为异体C形体郭店简有3例:(25)思亡(无)~,思亡(无)其(期),思亡(无)(邪),思亡(无)不邎(由)我者语丛三48~49(26)~之(柱)也,~取之也语丛三46《说文》:“彊,弓有力也段注云:“引申为凡有力之称又叚为勥迫之勥彊”字金文习见[董莲池:《新金文编》,1772~1778页,作家出版,2011年10月],一般用为“疆”吴大澄以为古疆字,从畕从弓,一者,田界也显然毫无道理[周法高、张日升等编着:《金文诂林》7518~7519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1975年版高鸿缙以为“彊”为强弱之“强”的本字以强代疆为同音通假[周法高、张日升等编着:《金文诂林》7518~7519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1975年版。
]《说文》有“畺”字:“界也从畕;三,其界画也疆,畺或从强土当是疆界之本字彊”字甲骨文仅1例,作(后下·二·一七)刘兴隆《新编甲骨文字典》云:“从弓畕声,为强字初文即今之强字[刘兴隆:《新编甲骨文字典》873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1993年1月]”金文作(大盂鼎)、(五祀卫鼎)、(楚王钟)等形辞例多为“眉寿无疆”、“年无疆”等[见张亚初编:《殷周金文集成引得》1038~1040页,中华书局,2001年7月],全通作“疆”一个文字在这么长的时期内,那么多的辞例皆借作他词,而其本义则不见使用,这种情况确实比较少见到了战国时期,“彊”字虽普遍见于其它各系各类文字[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638~639页,1998年,中华书局但仍然以通作“疆”为主彊”字还是用假借义,看不出用本字的例子例(26)两例,刘钊先生读为“刚”[刘钊:《郭店楚简校释》218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学者一般还是倾向于读作“强”彊”二字出现的时期都比较早,并且一直频繁使用于各类文献中,且较早的用例由于辞例本身的局限,即大多用于人名、地名、族名、官职名等,“彊”字更是普遍地通作“疆”,很难从辞例上判断其确切的本义。
但从文字的构形看,从力畺声,其本义应该表示力量强大之意郭店简的用例证实了这一点我们以为“”、“彊”二字当是异体字:“”是从弓从口的会意字,“彊”是从弓畺声的形声字,二字造字法不同并且,与之相应的分化字之间,彼此也当是异体字D形体可隶作“”,郭店简有2例:(27)~生于眚(性),立生于~,(断)生于立语丛二34~35裘锡圭读为“强”,“强”、“弱”相对[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206页,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刘钊训为强大、坚强[刘钊:《郭店楚简校释》203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字从心强声,疑为“强”的分化字,“强”下加心,表示内心强大之强字尚见于齐玺:(28)王~生鉩玺汇0657(29)□~玺汇3598(30)辠~玺汇3667例(28)~(30)皆人名用字古文字中还有“”字作(侯马盟书一·九九)形:(31)~梁侯马盟书一·九九(32)~包山279“”字从心声,何琳仪先生疑为“”之繁文[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第646~647页,1998年,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