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词:蒋春霖《卜算子·燕子不曾来》原文译文赏析.docx
4页古诗词:蒋春霖《卜算子·燕子不曾来》原文译文赏析 《卜算子·燕子不曾来》 清代:蒋春霖 燕子不曾来,小院阴阴雨一角阑干聚落花,此是春归处 弹泪别东风,把酒浇飞絮:化了浮萍也是愁,莫向天际去! 【译文】 在小小庭院中,燕子没有来,只是阴雨连绵,一片幽暗院中一个角落的栏杆处,聚拢着一堆落花;落花飘飘落零,标志着春天已经迟暮 挥泪告辞东风,用酒来祭纷纷扬扬的飞絮传奇柳絮杨花飞入池塘,便化作浮萍,所以不要飞向天际去 【解释】 《卜算子》: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外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此调始于苏轼双调,四十四字,仄韵 阴阴:形容阴暗的样子 阑(lán)干:栏杆 落华:即落花 弹泪:掉泪,流着眼泪 东风:春风这里借指春天 飞絮(xù):飘舞的柳絮 化了浮萍(fúpíng):古人以为柳絮落水化为浮萍。
莫:不如 【赏析】 词的上片,前两句写春归后的凄凉景象,后两句则答复了“春归何处”的疑问以心中惦念的“燕子”和眼前望见的“小院”、“阑干”、“阴雨”、“落华”组成春已归去的词境,托出黯淡哀怨的词情这里呈现的不是透露淡淡闲愁的欧阳修《采桑子》词所写的“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或晏几道《l临江仙》词所写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之景其写燕子,是“不曾来”的燕子;写雨,是“小院”中的“阴阴雨”;写落花,不是尚在空中飘舞之飞花,是被风吹聚到阑干一角的早已委落在地之花,而这一堆落花,在心目中竟是“春归处”刘铉《蝶恋花·送春》词中“只道送春无送处,山花落得红成路”两句,似已指出春归之处,实则只说春是沿着花落之路而归去的;这“阑干”两句则把落花聚拢之处看作春的最终归宿,看作春的掩埋之所,从而进一步、深一层地提醒了春之悲剧广而言之,岂止春光之易逝如此、春归之可悲如此,世上一切美妙事物也往往迅即消逝,转瞬成空,如白居易在《简简吟》中所说,“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这本是无可奈何的人间憾事这两句词实有其人事的象征意义,有其深广的哲理内涵 在词的下片中,把自我的身世之恨与春的悲剧下场融合为一。
前两句写告辞“东风”的悲苦之怀、系心“飞絮”的眷恋之意而对“东风”、对“飞絮”之如此情深者,毕竟是归去之春的心,还是送春之人的情?这在的笔下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后面“浮萍”两句紧承“飞絮”句,用杨花入水成浮萍的传奇,把词意、词情转进一层词是送春,写春之归去,但却并不写到春去而止,更从春的本身写到春的化身,从春的今生写到春的来生,再从化身写到化身的化身,从来生写到来生的来生,以见春的身世之倍加可怜、春的命运之倍加可哀春魂之化作天际絮,而飞絮又落水化作浮萍,这来世杨花转来世萍的三生命运,使辞别人间的春魂注定了要生生世世漂浮下去,其苦恨深愁是无穷无尽的纵然在词的结拍处希冀其“莫向天际去”,而其终必流落天际,是身不由己、无可奈何的结局这下片的词意,似从前引万俟咏词“念远情怀,分付杨花”两句和贯云石曲“东君何处天际”、“随柳絮吹归那答”两问,以及辛弃疾《摸鱼儿》词“春且住,见说道、天际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的意境化出,但其辞则更苦,其情则更悲 扩展阅读:蒋春霖文学创作 蒋春霖早岁工诗,风格近李商隐中年,将诗稿悉行焚毁,专力填词据说他由于喜好纳兰性德的《饮水词》和项鸿祚的《忆云词》,因自署水云楼,并用以名其词集,这个说法由于没有蒋春霖留下的文献证据,受到一些讨论者疑心。
他重视词的内容和作用,认为:“词祖乐府,与诗同源偎薄破裂,失风雅之旨情至韵会,溯写风流,极温深怨慕之意所作词如〔台城路〕《易州寄高寄泉》、〔卜算子〕“燕子不曾来”等,多抒写仕途坎坷、穷愁潦倒的身世之感,悲恻抑郁其咏时事之作,如〔台城路〕“惊飞燕子魂无定”、〔渡江云〕《燕台游踪,阻隔十年,感事怀人,书寄王午桥、李闰生诸友》等,虽被誉为“倚声家老杜”,但内容大都抒写太平军扫荡江南时,士大夫流离之感以及对风雨飘摇的清王朝的哀叹 在艺术上,蒋春霖目无南唐两宋,更不囿于当代浙派和常州派的樊篱他的词讲究律度,又工造境,留意炼字炼句,在清末颇受称赞谭献称其“流别甚正,家数颇大,与成容若、项莲生,二百年中,分鼎三足” 《水云楼词》,蒋春霖生前刻于东台,后收入杜文澜《曼陀罗阁丛书》中蒋卒后,他的好友于汉卿搜集未刻之词,与宗源翰所藏,合刻《补遗》1卷缪荃孙也重刻过他的词集1933年出版的《词学季刊》创刊号,又发表其未刻词9首总计蒋春霖词今存170首诗作今存94首,由金武祥刻入《粟香室丛书》,题为《水云楼剩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