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双重本文下三毛形象分析.doc

2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525836148
  • 上传时间:2023-02-2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2.50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文学理论研究双重本文下三毛形象分析O李琪摘 要三毛作品所塑造的“三毛”形象,具有丰富的意蕴,显示的是一种张力结构,这种张力关系体现在:在艺 术创作上,三毛存在着修辞与模拟的冲突,即写的真实与活得真实的矛盾;就三毛的心灵历程:而言,也存在“流 浪”形象与眷顾“红尘”的矛盾;通过文化语境的分析可以发现三毛身上所固有的精英意识与大众文化的冲撞 三毛形象集中体现了小本文与大本文双重本文交织互动的复杂情形由此锻造岀三毛形象的层次感和丰富性关键词:双重本文 三毛 形象IANDAI YUWEN2 ronQ 7 h i0n3ese在一般读者看来,三毛的名字总是与一种具有爽朗真诚 洒脱的个性、传奇浪漫的经历、热爱生命、追求完美、充满 爱心和高贵情感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的然而,细读三毛本 文,我们会发现另一个有别于常识认可的三毛形象:“她” 不是那个人生舞台上神采飞扬的“少年偶像”,而是身体孱 弱、孤苦无依、心灵寂寞的女性形象研究者大多没有注意 到其间距离为什么会岀现两种不同甚至矛盾重重的复杂的三毛形象 呢?笔者认为,在三毛作品本文中存在着隐与显、表层与深 层,小本文与大本文的交织互动的双重本文的情形这种双 重本文使得三毛作品具有立体的、丰富的意蕴。

      三毛作品文 字简单,然读解不尽、魅力无穷,其原因即在此笔者试从 艺术创作、心灵历程、文化语境三个角度对此作一阐述一、艺术创作:修辞与模拟的冲突诺思诺普?弗莱说:“文学有两极”,一极是模拟,其 倾向是“描述逼真、准确”,一极是虚构,其倾向是“讲述 一个某主人公什么都能做的故事”三毛的创作,倾向于前 者三毛的写作,总的来说,是一种“模拟”行为,可谓“写真实”三毛“写的是自己”,她一再强调,“我的文章就是我 的生活”,她说“我从来不作解释,我只要展示生命”三 毛在一篇作品中说:“迄今我的作品都是以事实为根据 的”,“就我而言,我比较喜欢真实的人物,如果我写假想 的事物,自己就会觉得很假,很做作”,“我写的其实只是 一个女人的自传”综观三毛创作,笔迹确系沿着三毛的足 迹交待了苍白的雨季少女、快乐的小妇人、寂寞的名女人的 心路历程如此看来,三毛本文当属模拟一极之文学应该 说,三毛比较成功地运用了写实手法她的作品,采用的是 第一人称,从“我”岀发,由“我”展开叙述,这使得作为 叙述者的三毛、作品中的三毛和生活中的三毛三者浑然一 体,具有一种易为群体认同的“内在性”和亲和力,显得真 实亲切,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模拟”风格。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对于“我”这个形象,作者是维 护有加的,显示了一种明显的作者意图这必将导致其写作 由“模拟”向“修辞”的转变而现实中的三毛之“实”与 作品中的三毛之“名”本就是有较大距离的生活中的三毛 寂寞孤独,深受疾病的折磨,不似那个富有传奇色彩、生活 绚烂多姿的三毛实”与“名”的距离比将导致模拟(写 真实)与修辞的矛盾尤其表现在三毛名声如日中天之后如三毛前期作品,“雨季不再来”系列少女,充满了少 年人可贵的真诚与迷茫沙漠中的三毛伉俪及其周围妙趣横 生的家居生活,亦充满了三毛式的真诚与幽默但是,“三 毛热”在台形成后,尤其是三毛以名作家身份返台定居后, 本文中的“三毛”在结构的逻辑上就慢慢地由艺术考虑了我的看法呢,一个艺术到了极致的时候,到底是真的或假 的,根本就不重要了”三毛形象开始考虑作者与读者的召 唤和期待,一个渐渐完美的、凡事有爱心有热情的“我”岀 现了修辞走向了文学的另一极一一虚构然而三毛是个终其生求真的人所以,其修辞愈接近十 全十美的三毛形象,三毛本文中的冲突就越大三毛自己曾 说过:“就内容而言,我还是喜欢早期的两本作品中三毛, 因为那时她蛮有童心的后来,当我在写作时,我觉得要面 对的,是另一个我……”“’三毛’只是个笔名,可是为喜 欢她的真,觉得她很可贵。

      ……可是并不喜欢三毛带来的一 些劳累,也不喜欢被访问、座谈会的三毛……”“我多么愿 意做过去的我,而不愿做现在的我 所以,在《银湖之滨――今生》中,三毛希望自己“永远不回到世界上去”,希 望“旅程便在银湖之滨做个了断,那个叫做三毛的人,从此 消失吧!”这个真的三毛不愿回到那个自己被称为“大家的 三毛”、处处要透支体力“扮演”的世界里去,她想过自己 的生活,因而背叛了艺术创作设想,与修辞发生了激烈的冲 突应该指岀,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思想直接影响了三毛创 作的艺术理念,加强了修辞与模拟的矛盾三毛是个深受中 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作家,尤其在艺术理念方面,她与道家思 想存在着精神契合,这突岀表现在她竭力追求本性的真、崇 尚自然的理想而道家思想的求真、“保真”, 老子所言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与修辞本来就是有矛盾的二、心灵历程:“流浪”与“红尘”的矛盾我们进而可探究作家之心路历程熟悉三毛的读者都知道,三毛一生许多岁月都在“流 浪”三毛曾游历五十九个国家地区,除了撒哈拉沙漠, 南斯拉夫、波兰、丹麦、捷克、德国、美国和南美的大部 分国家都留下她的足迹三毛的流浪,是有现实原因的, 并不是纯粹的游山玩水。

      她的流浪或是情感的受挫,或是 婚姻的失意,或是现实追求的不可得,或是生活中过多的 压力及压抑故可言其“流浪”是对既定现实的一种超越 的期待三毛的流浪,是有她的理想和愿望的三毛作词的歌曲 《橄榄树》中有云: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为了山间清流的小溪,为了 广阔的草原,还有梦中的橄榄树……” 如此看来,三毛的流浪,是为了一种诗意的、带有乌托邦色彩的追寻所以她 说:“谁愿意做一个永远漂泊的旅人呢?”“我不是刻意流 浪……我不愿意流浪,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够在另外一种形式 的生活中安定下来这就更证明,三毛的流浪,是期待超 越现实,希望找到精神的家园、灵魂的故乡实际上,三毛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孤独的这种孤独, 或是无从倾诉的苦闷(如《闹学记?求婚》中三毛收获情书 在父母家中高声朗读却无人应答关注);或是无伴无侣的寂 寞(如《背影》中三毛感叹“寂寞如影,寂寞如随”;《梦 里花落知多少?明日又天涯》中的苦闷“在任何一个星座 上,都找不到我心里呼唤的名字”),成名之后为公众认可 的三毛倍感孤独(在电影《滚滚红尘》拍摄之后与林青霞、 秦汉的留影中,三毛也是一副落落寡欢的样子)。

      这种孤独 长期占有着三毛三毛生前最肯定的两段岁月,却是相对稳定的“非流 浪”岁月:一是她婚后的六年,“知足,快乐,简单,如同 一个扮家家酒的小孩子”;一是她在文化大学执教,即她自 己所言“在华冈当农夫”培养二百颗树苗的日子,“我真喜 欢这工作不是我指引学生,而是在旁边启发他,启发他最 灿烂的潜能这是一个老师很重要的工作三毛在其剧本 《滚滚红尘》中对韶华的评价形容三毛自己是极恰当的: “韶华一生的追寻,不过两件事情,一、情感的归依;二、 自我生命的展现”当三毛情有所依、自我生命得到最好的 展现时,她便不再“流浪”然而三毛这两段最快乐的日 子,前段因丈夫荷西意外丧生而告终,后段因体力透支而中 止而此外诸岁月,三毛一直在寻觅(或曰“流浪”)尽管三毛流浪的形象深入人心,但生活中的三毛对“红 尘”是有较多眷顾的这种对红尘的冀盼,可说是寻求现实 的群体的和家庭的认同和归依感……我却仍然放不下尘 世的重担,我又要回到那个不肯面对自己,不忠于自己的生 活里去尘世、人群、有人的声音的地方,一直对三毛有 格外的吸引力就三毛个性而言,先天中自卑、过于敏感的 性格因素,加上一副孱弱的身体,使在流浪中满心疲惫的三 毛格外需要世俗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慰藉,比如读者的认同、 媒体的肯定、亲人的呵护。

      然而,现实生活中个人情感上难以解决的矛盾在写作中 得到的毕竟只是象征性的解决,只是自我想象或幻化的符码化 而已于是在流浪的三毛身边我们又看到一个在红尘中的三毛 形象,她们是同一个三毛的一体两面共同组成了一个矛盾复 杂的“真实的自我”一一三毛形象真正的三毛形象再“流 浪”与“红尘”中游移徘徊,造成了双重本文的复杂性三、文化语境:精英意识与大众文化的冲撞 三毛作品中,精英意识和大众文化的冲撞是显见的,又 是复杂的三毛是具有明显的精英意识的首先,三毛的勤奋写作 讲演、忘我教书育人本身就是一种精英立场的最好说明再 者,三毛本文以“我”贯穿始终,娓娓道岀“我”及“我身 边人物”的故事,其中悲天悯人的情怀、崇尚自由的品格、 追求平等的思想、藐视庸俗的姿态多显见,充满着精英意 识三毛性情高雅、朴实、真诚,她说“做一个匹夫,不是 人生最终目的”(《温柔的夜》)此外,三毛深受传统文 化影响,秉承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华,其思想中自然地 带有一种精英意识但与此同时,三毛的个性及写作,又带有大众化特色,文学理论研究持有一种民间立场三毛的语言平实、简单、亲切,“我写 的书小学生、女工、店员都可以看,我很重视这一点”,极 具大众化特色。

      她强调自己是个“小人物”,她想做个朴实 的“乡下人”而三毛本身,原属“边缘人物”一一除了小 学念完,初中时自动离开学堂、大学没毕业就跑到国外、终 其一生几乎没从事过什么“像样”的职业、喜欢在乡下种 田、种花胜过一切三毛作品常在畅销书之列,其名字亦常起到文化明星作 用,似乎与通俗流行的大众文化更为密切能以此背景征服 广大读者群,怕只有当代大众传播的神通广大能起作用然 而,矛盾在于,三毛愈想与大众保持接近,其精英意识愈面 临考验与大众距离太近,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她掉入大众文 化复制的泥沼中去三毛所处的文化语境,当是大众文化、 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三足鼎立、互相冲突、互相融合的“后 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中互为冲撞的几种因素是造成双重本 文中三毛形象复杂化的深层原因作为其中一员的三毛虽游 离于主流文化之外,但不可避免地要受其影响(其早期作品 集《雨季不再来》是最好的例子,流行一时的现代思潮、存 在主义的悲观、虚无色彩充斥全书)三毛虽固守于“自己 的行星"(三毛钟爱《小王子》),但不免陷入大众文化流 行时尚的喧嚣中三毛虽极具精英意识,但无法不面对大众 文化快餐消费其殚精竭虑创作品的事实三毛受中西文化影响都极大,故形成其独特的生命哲学 观。

      然而,那些在三毛生命中留有烙印的一段段人生、一种 种影响,一旦形成文字,变成印刷品,进入消费群,造成轰 动效应后,原来的三毛形象开始经过读者意志和情感上的加 工复制,渐渐远离了原来的三毛形象,越来越像读者的三毛 了三毛成为浪漫、美丽、多情、潇洒、好奇、冒险的象 征读者对这个“象征物”的期望值越高,三毛越要透支体 力扮演这个角色原来自然而然养就的优美品质要处处表演 给大众看一次次刻骨铭心的感情创伤要展示给大众看无 怪乎三毛后期形象岀现了分裂:一方面要继续扮演凡事有爱 心、有热情的公众形象,一方面写出“快乐和悲哀都是寂 寞”的随想;一方面美化甚至神化已逝的爱人,“荷西比任 何人都了解我",一方面失望于家人冷淡别人寄给“我”的 求婚信;一方面因过多致力于访谈、讲演,体力不济,“三 月无眠,记忆短路",一方面逃去美国“等待春天”,把自 己交给森林、湖泊、小摊子和码头……文化语境造成的双重 本文三毛形象的复杂性,焦点正在于大众文化中的负面效应 无情地割裂了三毛人格中最具灵性、最闪光的东西,把三毛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复制给人看,加大了本就十分敏感 的三毛对外部世界的隔膜与距离以及心灵深处的矛盾。

      四、小结但却更加生动丰满的三毛形象产生了李琪,黑龙江大学文学院)…9 71jXig*DAI YU2 0 0 7.0^rn chi概观之,三毛作品中存在的双重本文的复杂情形就艺 术创作而言,本文的修辞与模拟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冲突:修 辞愈倾向于塑造一个完美的三毛,模拟愈远。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