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n种解释.docx
2页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 n 种解释新高考新国学2012-08-27 2137“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的 N 种解释来自在电影《孔子》的开场,孔子救下一个要被殉葬的男孩据该电影的编剧陈汗所言,这是一个虚构的情节由于孔子说过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的话,而陈汗认为,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开始用佣来殉葬的人都该断子绝孙因此这样的虚构是合情合理的 —— 连用俑来殉葬都反对,何况用真人呢?(见《瞭望东方周刊》 2010 年第四期对陈汗的访谈)我还没有看过电影《孔子》,不过上午在郑渊洁的博客里看到一篇文章 “我没看《孔子》先哭了”其中对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另有解释郑渊洁认为,历史上活人殉葬在前,而俑人殉葬在后,后者是一种进步因此真相是, “孔子反对用假人代替真人陪葬,认为这坏了老规矩,甚至诅咒第一个获得俑专利的人断子绝孙,无后 ”进而怀疑电影有美化孔子之嫌当然,郑的这篇博文,不但颇有些调侃的意味,而且自觉地散发出一股无知者无畏的气势,因此不能十分当真尽管如此,它还是引起了我的疑心 —— 莫非陈汗的理解也有牵强之处?于是我开始调查相关的资料由于不是搞文史哲专业的,我没有去论文数据库搜索,而是借助google 之力。
这自然是既不专业也不严谨的,且允许我也自觉地 “无知者无畏 ”一把吧!一番搜索之后,才发现对这句话的理解历来存有争议下面就几种不同的解释,做一简单综述解 1“仲尼曰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孟子 梁惠王上》)这是最权威的解释,其经典之处在于,它不但是对这句话的解释,更是其出处事实上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一语即非出自《论语》,也非出自《礼记》,而恰恰是出自孟子与梁惠王的这一席话正是《孟子》史无前例地记载了孔子的这一句话,并同时阐述了孔子这么说的理由 —— 因为俑太像人了在这里孟子并没有解释 “其无后乎 ”的具体含义,但言下之意无疑是鄙视的态度从某种角度来说,孟子的理解是不容置疑的 —— 与其质疑他的理解,还不如干脆质疑他凭空捏造孔子的话解 2“孔子反对用假人代替真人陪葬,认为这坏了老规矩,甚至诅咒第一个获得俑专利的人断子绝孙,无后 ”(郑渊洁博客)当然郑渊洁决不是第一个提出这种观点或质疑的人,他还没有那么伟大事实上,早在东汉,赵歧就曾为《孟子》做注,并解释说,其实作俑在前,殉葬在后,是作俑制度引发了殉葬制度,所以孔子才批评始作俑者( “仲尼重人类,谓秦穆公时以三良殉葬本由有作俑者也,恶其始造,故曰此人其无后嗣乎。
”)如果赵歧的观点成立,那么郑渊洁之流的解释就不攻自破了事物的发展,往往依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孟子的解释,是一种肯定;郑渊洁的解释则是否定;而赵歧的解释就是否定的否定了我说过,当代的郑渊洁决不是第一个提出这种观点的人,因为如果之前不曾存在类似的 “否定 ”,东汉的赵歧又何必自作多情弄出一个否定的否定呢?可惜的是,根据考古发现,在中国历史上真人殉葬制度要早于俑人殉葬因此赵歧的解释非但不成立,而且似乎颇不光彩拿到现在来说,有学术造假的嫌疑,如果罪名成立,轻则三年之内不能评职称,重则被用人单位直接开除解 3 由于赵歧没有成功地起到否定之否定的作用,这一历史任务便落到了宋朝朱熹的身上他说 “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也《孟子集注》) ”孔子如此厌恶发明俑人殉葬的人,自然是赞同那之前的葬法了但俑人之前并非真人,而是草人因此孔子决不是赞同真人殉葬,而是赞同使用草人俑人不过比较像真人,孔子尚且反对,何况用真人殉葬呢?据说商朝时期是流行真人殉葬的,周朝予以禁止,而采用刍灵、即草人后来有些诸侯国渐行奢华风气,使用更加像人的精致俑人,这其实在开历史的倒车。
如果把孔子的话,放到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理解,就不难发现,他是希望回复周礼,以免文化的倒退另外《礼记下》中的一些篇章也可作为解 3 的佐证,这里就不赘述了檀弓以上诸解,争论的焦点在于孔子为什么反对俑人殉葬目前看来解下风如果要改变这种形势,除非解 2 这一派的人物能提出站得住脚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郑渊洁之流而接下来的几种解释,都是在承认解无后乎 ”的含义3是最合理的,而解 2 处于“三重否定 ”俱彺矣,3 的前提下,争论 “其解 a 通俗解释,断子绝孙的意思;解 b“后 ”非指后代,而是指后祀、祚命,即子孙的后福族,再这样倒行逆施的话,子孙后福难保了“其无后乎 ”说的是别看你现在是贵根据孔子老人家一贯温文尔雅的性格,我们不愿意相信他会咒人家断子绝孙,宁可相信他即使气急骂人也是文绉绉的因此解 b 似乎更可信一些最后还有一种解 x ,单独立出来,因为它彻底颠覆了前面的所有逻辑解 x 通过一出独幕剧来演绎比较明白话说一天,孔子路过一场葬礼,发现正准备用活人殉葬于是赶紧上前制止他对主持葬礼的人说为什么要用活人殉葬这么残忍呢?实在需要陪葬的话,做几个俑人意思一下不也可以?主持人不悦道用俑人太没诚意了,会折了家族的福气,搞不好会断子绝孙哦?孔子进一步劝说你看那些发明用俑人殉葬的人,难道他们都断子绝孙了?这种解释认为 1 ,孔子是赞同俑人殉葬的,因为这起码比真人殉葬人道; 2, “其无后乎 ”是反问句,类似的用法在《论语》很常见,比如 “不亦乐乎? ”、 “不亦君子乎 ”。
而且,孔子真的骂人的时候从不用 “乎 ”这个语气词比如他骂宰予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骂季氏“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都没有 “乎 ”的影子对于 “其无后乎 ”到底是诅咒还是反问,托古汉语博大精深的福,恐怕只有问孔子自己才知道了,这里暂且不表综上所述,以上各种解释中,解3b最为合理;解2 骇人听闻,基本无视之;解x 似是而非,与其妄断,不如阙疑作为一篇综述,本位理应到此结束了但笔者不才,妄图于前人的观点之外,提出一点自己的见解,且当将 “无知者无畏 ”之勇气进行到底吧我的观点是孔子根本没有说过这句话,全是孟子瞎编的孟子一味向梁惠王推销自己的政见,信口编造孔子语录为自己撑腰结果后世盲目崇拜学术权威,对此深信不疑古人云,我注六经,不如六经注我今有于丹,何曾说过《论语》?无非是打着《论语》的招牌大说自己罢了而所有这些,都不及孟子他不但不老老实实 “注”孔子,反而编造孔子语录实乃有史以来学术造假第一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