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中的中点问题》.doc
3页三角形中有关“中点问题”是几何中最常见的重要问题之一,而有关中点的定理散见于各章节三角形中的中点问题例1:如图,在△ABC中,AD是∠BAC的平分线,AD又是BC边上的中线,求证:AB=AC.分析:在△ABC中,AD是∠BAD=∠CAD,AD=AD,BD=CD三个条件,但不能直接推出△ABD和△ACD全等,注意到点D是BC的中点,即AD是△ABC的中线,可尝试常用的辅助线添设——“中线倍长”讲评:一见到三角形一边(即AB边)上的中线,就应该想到,可以试试将该中线延长一倍,这样就把原先成叉状的三条线段(有共同端点的两条边(即BC边)),(即CA边)和中线(即CD边)整合到一个三角形中(在该三角形中,原中线以两倍的形式出现),由此可得出一些结论:例2:如图,在△ABC中,AB=AC=10,BC=12,点D是BC中点,DE⊥AC于点E,则DE等于()A、B、C、D、讲评:由于等腰三角形具有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及底边上的高线三线合一的性质,因此若是题目给了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的条件,通常情况下应该作出底边上的中线,那么它不仅是底边上的中线,而且是底边上的高,,顶角平分线,这样就能把等腰三角形转化为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例3.如图,在△ABC中,BD、CE为高,M是DE的中点,N是BC的中点,求证:MN⊥DE.分析: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有几个直角三角形?然后容易看出N是某两个直角三角形公共斜边的中点讲评:如果题目中有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点的条件,那么最好的最好的辅助线是作出斜边上的中线例4: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M、N分别是AB、CD的中点,延长AD、BC与MN的延长线分别交于E、F求证:∠AEC=∠BFM.分析:待证的两个角∠ANE、∠BFM的位置“参差不齐”,势必要换成等角进行过滤,本题中虽有中点条件,但明显没有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因此考虑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解决问题讲评:已知两个中点,常常另找第三个中点,由此可得到两条中位线,而这个“第三者”的寻找有一定的难度,一般说,要有利于已知条件的集中,本题虽有AD=BC,但它们是“散”的;要有利于待证对象的集中,本题两个角的位置“参差不齐”的例5:如图,在△ABC中,D是BC中点,DE⊥DF,求证:BE+CF>EF.分析:待证的线段BE、CF、EF太分散,要设法集中,简单的平移,显然不行,那么可以不可以将它们折半后集中呢?可试试中位线例6: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D中,CD∥AB,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CD=60°,点S、P、Q分别是DO、AO、BC的中点,求证:△SPQ是等边三角形。
小结:初中数学中涉及三角形中有关中点的定理主要有三条:(1)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2)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3)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2.涉及三角形中有关中点问题,常规的思路有:(1)先看和中点相关的三角形是不是特殊三角形?①一见等腰三角形的底边的中点,可以考虑利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解决问题;②一见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上的中点,可以考虑利用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解决问题;(2)如果和中点相关的三角形不是特殊三角形,那么通常的手法有:①将中线延长一倍——“中线倍长”;②取另一边的中点,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解决问题,另一边的中点的选取有两个原则;有利于已知条件的集中,有利于待证对象的集中3.在不能用平移等方法直接将线段集中打一个三角形中时,可以考虑将线段“折半”后集中,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都有“折半”的功能练习:1.如图,在△ABC中,AD是三角形的高,点D是垂足,点E、F、G分别是BC、AB、AC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D是等腰三角形2.如图,在△ABC中,AD是三角形BC边上的中线,求证:.3.如图,在△ABC中,AD是三角形的高,∠B=2∠C,E为BC的中点,求证:DE=AB.4.如图,以△ABC的ABAC为斜边向形外作Rt△ABE和Rt△ACF,且使∠ABE=∠ACF,点D是BC的中点,求证:DE=DF.6.如图,以△ABC中,点D、E分别是BC的三等分点,求证:AB+AC>AD+AE.6.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点E是CD的中点,连结AE、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