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加息-详解.docx
10页美联储加息-详解 目录 1 什么是美联储加息 2 美联储加息的决策 3 美联储的未来预计[7] 4 16年美联储加息的影响 5 美联储近十年加息历程 6 美联储2000年来利率变动情况 7 美联储历次加息对应A股市场表现 8 16年美联储货币政策声明[9] 9 相关条目 10 参考文献什么是美联储加息 美联储加息是指联邦储备系统管理委员会在华盛顿召开议息会议后,决定货币政策的调整,上调联邦基金利率 2016年12月14日,美联储发布消息称,自年中以来,美国经济持续温和扩张,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加强,失业率下降;家庭消费支出温和增长,但商业固定投资仍表现疲软;通胀率自年初以来有所上升,但仍低于2%长期目标鉴于此,美联储决定提升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25个基点至0.5%—0.75%,并预计2017年加息三次值得指出的是,本次利率决议获得一致通过维持宽松货币政策以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和实现通胀目标[1] 北京时间2017年3月16日凌晨2点,华盛顿宪法大道与西北第20街交汇处的办公大楼里,美联储在经过为期两天的FOMC议息会议之后已公布新的利率决议将基准利率调升25个基点,从0.5%-0.75%上调至0.75%-1.0%,时隔仅3个月就再度加息,意味着联储未来的加息步伐可能加快。
[2] 北京时间2017年6月15日凌晨2:00,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从0.75%~1%调升到1%~1.25%随后耶伦发表讲话[3] 北京时间周四(12月14日)凌晨03:00,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1.25%调升至1.25%-1.5%本次加息为美联储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第五次加息,也是年内第三次加息[4] 北京时间3月22日凌晨2点,美联储货币政策决策机构——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公布了货币政策声明,决定将基准利率上调至1.50%到1.75%的目标区间,符合市场广泛预期这是美联储今年以来的首次加息,也是鲍威尔担任美联储主席以来的首次加息[5] 2018年6月13日,美联储宣布上调联邦基金利率25个基点,委员会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至1.75-2%; 2018年9月26日,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如期将基准利率上调25基点,从此前的1.75%-2%调高至2%-2.25% 2018年12月19日,美联储在结束了两天的12月会议后,宣布加息25个基点,上调联邦基金利率至2.25%-2.50%美联储加息的决策 美联储是美国的中央银行,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是它的货币政策决策机构,每年在华盛顿召开8次议息会议,决定货币政策的调整方向。
美联储会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开会之后宣布是否调整联邦基金利率(基准利率)以及调整多少,并通过在公开市场买卖政府债券的操作来影响市场资金 充裕状况,从而使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趋向设定的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市场上的借贷利率一般会跟随这一利率相应移动,如房贷利率等指标 美联储利率决策的依据主要是美国经济走势一般情况下,美联储的政策目标主要是保持物价稳定和促进就业两项如果它预期未来经济可能趋于疲软、物价存在下行压力,就很可能采取更宽松的货币政策,如降息等;反之则可能采取加息等政策收紧银根[6] 小知识: 联储准备提升的并不是普通民众常见的房屋按揭贷款、汽车贷款、信用卡利率,而是“联邦基金”利率各银行必须将其一定比例的库存现金放在美联储作为准备金 — 这也是它被称为联储的缘由对小银行不做留存准备金的要求,但中等规模银行必须将现金的3%或债务留存联储用作准备金 如美国银行等大型银行的这个比例必须达到10%(为了比较,包括中国建设银行在内的中国大型银行必须将18.5%的现金留作准备金,但汇丰银行等香港银行却没有留存准备金的要求)由于银行不能动用这些准备金,因此它们希望在美联储保持最低额度银行的负债每天都有波动,因此银行间互相借贷准备金的隔夜贷款(名为联邦资金贷款)以达到满足各自准备金的要求。
美联储的未来预计[7] 此外,美联储还预计未来升息步伐加快,将长期联邦基金利率预估由2.9%上调至3.0%美联储决策者的预期中值为在2017年底适合的联邦基金利率为1.375%(之前预估为1.125%),2018年底为2.125%(之前预估为1.875%),2019年底为2.875%(之前预估为2.625%),长期为3.000%(之前预估为2.900%) 经济增长预期方面,美联储预估中值为2016年GDP增长1.9%(之前预估为1.8%),失业率为4.7%(之前预估为4.8%),核心通胀为1.7%(之前预估为1.7%);美联储的预估中值为2017年GDP增长2.1%(之前预估为2.0%),失业率为4.5%(之前预估为4.6%),核心通胀为1.8%(之前预估为1.8%);美联储的预估中值为2018年GDP增长2.0%(之前预估为2.0%),失业率为4.5%(之前预估为4.5%),核心通胀为2.0%(之前预估为2.0%);美联储的预估中值为2019年GDP增长1.9%(之前预估为1.8%),失业率为4.5%(之前预估为4.6%),核心通胀为2.0%(之前预估为2.0%) 美联储还重申经济面临的短期风险看似“基本平衡”;通胀自今年稍早已经上升,经济活动一直在温和扩张;基于市场的通胀补偿指标已“大幅”上升,但仍处于低位;经济状况将以为“只能逐步上调”联邦基金利率提供理据的方式发展。
16年美联储加息的影响 在美国经济再通胀和货币政策加速收紧的逻辑下,美元加息对股市、债市、汇市、商品等市场都将带来一定影响 股市方面,美股的不同板块表现可能出现分化除能源行业外,美股盈利普遍良好,经济持续改善从基本面角度支撑股市,但加息可能会对高估值行业造成冲击,投资者应谨慎参与美股能源、金融板块仍将持续受益于通胀抬升和川普行业政策倾斜,有一定的参与机会 对于A股而言,预计美联储此次加息对于A股市场的冲击或将有限短期内市场表现还要看国内政策面在年底资金面趋紧等因素的影响下,A股市场或将持续整固 债市方面,美债的利率上行趋势远未终结全球低利率环境已经在二阶导上开始衰减,财政政策有望接棒,美联储明年的加息步伐或快于预期,这些都指向了利率上行趋势的延续,投资者对利率债和与类债券的REITS等资产需谨慎参与信用债更多依赖于个体基本面,短久期策略能较为有效规避掉利率风险 对于国内债市而言,恐慌情绪仍在蔓延美联储加息可谓是在近期众多负面情绪集中爆发下的又一根稻草,债市恐慌的情绪仍主要源于对流动性收紧以及对经济企稳的预期本周公布的经济金融数据显示工业生产与零售销售增速回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平稳,当前经济运行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短期经济企稳难被证伪。
11月金融数据亦好于预期,表外融资推升社融大幅超预期,居民房贷受滞后因素仍较高短期内流动性状况无明显改善的话,债市依然承压,券商基金等面临赎回压力抛券压力大,银行等面临MPA考核收紧流动性,流动性压力仍是近期影响市场的主要因素,短期债市仍可能面临调整预计春节后资金面情况将会有所缓解,中短期债券风险将逐步消化,债券将会有新的投资机会 汇市方面,美元资产收益率提高将进一步向人民币施加压力美联储超预期的鹰派表态使得美元短期内重获上涨动能,美国经济基本面向好或令美元中长期走强获得支撑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民币的贬值节奏和步伐可能甚于预期,投资者宜关注并适当配置一些美元计价优质资产,在达到分散配置目的的同时亦能搏取人民币贬值带来的汇兑收益 商品方面,美元走强将对黄金形成压制,原油供需面改善对油价形成支撑美元和黄金存在着“跷跷板”效应,昨夜美元大涨的同时黄金崩跌近30美元料在美联储计划明年加息三次的情况下,黄金仍将持续承压虽然一定程度上原油和美元也有此消彼长的关系,但这一负相关性低于黄金和美元,加上近期OPEC和非OPEC国家纷纷达成减产协议,原油市场供需过剩的局面或将在明年大大缓解,油价反弹将从基本面上获得支撑。
[8]美联储近十年加息历程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上次宣布提高联邦基金目标利率还是在2006年6月29日,当时提高之后的联邦基金目标利率是5.25%2007年开始,联邦基金目标利率持续下降 一直到2008年12月16日,降至零利率降无可降之后,美国货币政策进入一段量化宽松的非常宽松时期,通过非常规手段向市场注入更多流动性 2015年12月17日,当时美联储一如预期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0.25个百分点,新的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将维持在0.25%至0.50%的区间 2016年12月14日,美联储发布消息称,提升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25个基点至0.5%—0.75%美联储2000年来利率变动情况年份利率变动(基点)利率水平(%)2018.12.19+252.25%-2.5%2018.9.26+252%-2.25%2018.6.13+251.75%-2%2018.3.21+251.5%-1.75%2017.12.14+251.25%-1.5%2017.6.15+251.0%-1.25%2017.3.16+250.75%-1.0%2016.12.14+250.5-0.752015.12.17+250.25-0.52008.12.16-75~1000-0.252008.10.29-501.002008.10.8-501.502008.4.30-252.002008.3.18-752.252008.1.30-503.002008.1.22-753.502007.12.11-254.252007.10.31-254.502007.9.18-504.752006.6.29+255.252006.5.10+255.002006.3.28+254.752006.1.30+254.502005.12.13+254.252005.11.1+254.002005.9.20+253.752005.8.9+253.502005.6.30+253.252005.5.3+253.002005.3.22+252.752005.2.2+252.502004.12.14+252.252004.11.10+252.002004.9.21+251.752004.8.10+251.502004.6.30+251.252003.6.25-251.002003.6.25-251.002002.11.6-501.252001.12.11-251.752001.11.6-502.002001.10.2-502.502001.9.17-503.002001.8.21-253.502001.6.27-253.752001.5.15-504.002001.4.18-504.502001.3.20-505.002001.1.31-505.502001.1.3-506.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