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ppt

37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46989670
  • 上传时间:2018-06-29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6.08MB
  • / 3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七章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 文学第一节 概 述1850年左右,法国画家库尔贝和小说家 尚弗勒里等人初次用“现实主义”这一名词来 标明当时的新型文艺,并由杜朗蒂等人创办 了一种名为《现实主义》的刊物(1856-1857) 该刊发表了库尔贝的文艺宣言,主张作家 要“研究现实”,如实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不美化现实”这派作家还把狄德罗、司 汤达、巴尔扎克奉为创作的楷模,明确主张“ 现实主义的任务在于创造为人民的文学” 一、“现实主义”的兴起《采石工人》 库尔贝画作 ß两个凿石头的男人那种没有前途发展的悲惨境 况,使他留下深刻印象他认为艺术必须描写 这种真实的现象ß这种写实主义风格与文学上的现实主义思潮是 一致的是欧洲19世纪的主要艺术思潮二、二、“ “批判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 ” 来源来源“批判现实主义”的名称则源于高尔基他指 出:当时出现的现实主义文学,“批判地再现当 时存在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解剖性地暴露、 撕毁所有一切的假面具,故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三、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q1、客观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全方位真实地 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q巴尔扎克:“法国社会将是一个历史家,我只能当 它的书记。

      他认识到资本主义时代社会的弊病, 要为它开列“恶习的清单”q司汤达:规定小说只应该是如实反映现实的“一面 镜子” q福楼拜:“只要是真的就是好的”,“不要妖怪, 不要英雄” q ß2.批判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深刻揭露和批 判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丑恶ß作家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热情关注人的生存现 状,愤怒谴责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鞭笞拜金观念 下人性的丑恶,对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命运寄予 深切的同情,表现出强烈的道义感和使命感q3.典型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注重描写典型 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人是环境的产物,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尤其人是环境的产物,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尤其 注重将人物性格放在特定历史时代和社会注重将人物性格放在特定历史时代和社会 环境中去表现,以此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环境中去表现,以此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 形成以及悲剧命运的根源形成以及悲剧命运的根源————异化的时代异化的时代 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体现社会批判的主,体现社会批判的主 题题ß4.反映生活的两种方式:ß内倾性(司汤达、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ß外倾性(巴尔扎克、狄更斯狄更斯)ßß内倾性作家以描写人的心理矛盾内倾性作家以描写人的心理矛盾见长见长ßß外倾外倾性作家以描写社会矛盾见长性作家以描写社会矛盾见长,,第二节 司汤达一、生平与创作ß1.生平ß司汤达,(1783-1842) ,原名亨利·贝尔。

      欧洲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 基者ß司汤达生前不受重视, 但他相信“1935年人们将 会理解”他司汤达的预 言果然应验意大利情怀意大利情怀司汤达母亲祖籍是意大利,能从原文司汤达母亲祖籍是意大利,能从原文 读但丁和阿利奥斯托的作品,思想开明读但丁和阿利奥斯托的作品,思想开明 ,深得儿子敬爱由于母亲的关系,司,深得儿子敬爱由于母亲的关系,司 汤达一生都热爱意大利,在他为自己题汤达一生都热爱意大利,在他为自己题 的碑文上自称的碑文上自称“ “米兰人米兰人” ” 他的小说他的小说《《巴马修道院巴马修道院》》、、《《法尼法尼 娜娜· ·法尼尼法尼尼》》都以意大利为背景,主人公都以意大利为背景,主人公 都是意大利人都是意大利人司汤达综合症:在艺术品密集的空间里,观赏者司汤达综合症:在艺术品密集的空间里,观赏者 受强烈美感刺激,引发的罕见病症受强烈美感刺激,引发的罕见病症格言:格言:“ “不自由,毋宁死不自由,毋宁死” ” 司汤达的外祖父是一个医生,他是法国司汤达的外祖父是一个医生,他是法国 启蒙运动的拥护者,热爱伏尔泰等启蒙作家启蒙运动的拥护者,热爱伏尔泰等启蒙作家 ,热爱自由思想司汤达从小受到外祖父的,热爱自由思想。

      司汤达从小受到外祖父的 培养,得到启蒙思想的熏陶,爱好文学培养,得到启蒙思想的熏陶,爱好文学他的童年是在法国大革命中度过的,深他的童年是在法国大革命中度过的,深 受时代气氛的感染,同情法国大革命,拥护受时代气氛的感染,同情法国大革命,拥护 共和政体他所相信的格言是:共和政体他所相信的格言是:“ “不自由,不自由, 毋宁死 ” 仇恨父亲仇恨父亲司汤达的父亲思想保守,拥护波旁王朝,敌视司汤达的父亲思想保守,拥护波旁王朝,敌视 法国大革命一心要把他培养成一个保皇党人和天法国大革命一心要把他培养成一个保皇党人和天 主教徒司汤达恨透了父亲的反动、顽固、自私和主教徒司汤达恨透了父亲的反动、顽固、自私和 贪财,贪财,他对父亲的仇恨一生都未消失,在他的长篇小他对父亲的仇恨一生都未消失,在他的长篇小 说说《《红与黑红与黑》》和和《《巴马修道院巴马修道院》》中都有强烈的反映中都有强烈的反映 ,构成了小说主人公的一个特征构成了小说主人公的一个特征 追随拿破仑从军追随拿破仑从军司汤达梦想勇敢和冒险,希望追随拿破仑司汤达梦想勇敢和冒险,希望追随拿破仑 成就一番事业他在拿破仑的军事部谋到一个成就一番事业他在拿破仑的军事部谋到一个 职务。

      从此司汤达的命运就与拿破仑联系在一职务从此司汤达的命运就与拿破仑联系在一 起他跟随拿破仑的大军转战整个欧洲,起他跟随拿破仑的大军转战整个欧洲,18121812 年随军进攻莫斯科莫斯科大火留给拿破仑一年随军进攻莫斯科莫斯科大火留给拿破仑一 座空城,这是拿破仑失败的开始座空城,这是拿破仑失败的开始 18141814年拿破年拿破 仑失败,被放逐厄尔巴岛司汤达脱离军队仑失败,被放逐厄尔巴岛司汤达脱离军队定居米兰,使用司汤达笔名定居米兰,使用司汤达笔名1814 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认识到:年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认识到:“ “ 像我这样一个到过莫斯科的人,在波旁王朝像我这样一个到过莫斯科的人,在波旁王朝 的法国除了受屈辱外不会再有别的的法国除了受屈辱外不会再有别的 ”于是他于是他 离开巴黎,定居意大利米兰,在那里住了离开巴黎,定居意大利米兰,在那里住了7 7年年 在米兰,他读书、旅行、欣赏意大利音在米兰,他读书、旅行、欣赏意大利音 乐美术,正式从事写作第一次使用了司汤乐美术,正式从事写作第一次使用了司汤 达的笔名达的笔名巴黎写作巴黎写作1821 1821年,意大利烧炭党人的起义遭到镇压,司汤达因年,意大利烧炭党人的起义遭到镇压,司汤达因 与烧炭党人有来往而被奥地利警察驱逐出境。

      为此他离开与烧炭党人有来往而被奥地利警察驱逐出境为此他离开 米兰,回到巴黎米兰,回到巴黎 从从18221822年开始,司汤达匿名为英国报刊撰写巴黎的通年开始,司汤达匿名为英国报刊撰写巴黎的通 讯报道,对法国政治社会要闻和思想文化动态,进行深刻讯报道,对法国政治社会要闻和思想文化动态,进行深刻 的剖析和抨击的剖析和抨击18221822年出版心理分析论著年出版心理分析论著《《论爱情论爱情》》,, 18241824年出版音乐家评传年出版音乐家评传《《罗西尼的一生罗西尼的一生》》,,18251825年发表了年发表了 著名的文艺评论集著名的文艺评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拉辛与莎士比亚》》18271827年出版了第年出版了第 一部小说一部小说《《阿尔芒斯阿尔芒斯》》,,18301830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年发表了长篇小说《《红与黑红与黑 》》,它标志着司汤达文学创作的最高峰,此书成为法国现,它标志着司汤达文学创作的最高峰,此书成为法国现 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使司汤达成为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中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使司汤达成为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中 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一生未婚一生未婚司汤达一生未婚。

      司汤达一生未婚18001800年在米兰的时候,他爱上一个名年在米兰的时候,他爱上一个名 叫安吉娜的姑娘,但安吉娜已和法国画家格罗有了亲密关系叫安吉娜的姑娘,但安吉娜已和法国画家格罗有了亲密关系 这段感情生活给他带来痛苦,并造成他对爱情特别敏感的这段感情生活给他带来痛苦,并造成他对爱情特别敏感的 性格特点性格特点 18051805年他在家乡爱上了一个女演员,后来女演员去马赛年他在家乡爱上了一个女演员,后来女演员去马赛 演出,司汤达跟着去了马赛,在一个食品杂货店当店员,只演出,司汤达跟着去了马赛,在一个食品杂货店当店员,只 图为了见到那个女演员他在那里当了一年店员,那个女演图为了见到那个女演员他在那里当了一年店员,那个女演 员突然和一个俄国人结婚了,他才失望地回到巴黎员突然和一个俄国人结婚了,他才失望地回到巴黎 墓志铭墓志铭司汤达死后,遗体司汤达死后,遗体 安葬在蒙马特尔公墓安葬在蒙马特尔公墓 墓碑按照司汤达生前遗墓碑按照司汤达生前遗 嘱,刻着意大利文:嘱,刻着意大利文: 亨利·贝尔 米兰人 写作过 恋爱过 生活过2.创作司汤达一生写了10余部小说, 重要小说是《红与黑》与《巴马修 道院》,另外他写了三部人物传记 ,四篇游记和多篇论文。

      重要论文 是《拉辛和莎士比亚》和《论爱情 》ß《拉辛与莎士比亚》ß ——批判现实主义的宣言 书ß强调文艺必须面向当代现实,面向当代群 众,表现时代的真实,表现社会关系中的 人物二、《红与黑》ßß1 1、、《《红与黑红与黑》》的素材及的素材及加工加工 启发作者写作《红与黑》的是一起情杀案司汤达从拉法格身上看到了“闪光的东西”:上 层阶级的人们,似乎已失去了伟大感情和行动能 力,而在下等阶级里,却保留了这一切于是他 决定将这两件事合在一起,并把自己的经历和感 受融合进去,写一部小说2 2、故事、故事梗概梗概ß小说的副标题是《一八三零年纪事》,故 事发生在波旁王朝复辟的时代,描写查理 十世统治时期平民青年于连·索黑尔个人奋 斗的故事 ß小城维里埃(与德瑞那夫人的爱情)ß贝藏松神学院ß木尔侯爵府(与玛特尔的爱情)3 3、、《《红与黑红与黑》》小说题目的小说题目的象征意义象征意义ß从整体构思来看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 “红”象征着拿破仑时代,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 热血和丰功伟绩;“黑”意味着复辟时期的王朝 和教会的黑暗统治ß从于连的生活道路来看,“红”象征红色的军服 ,即在战场立功扬名,“黑”象征着黑色的道袍 ,即教会仕途。

      ß两个场景:ß德瑞那夫人被枪击——红象征鲜血ß玛特尔的丧服——黑象征葬礼和死亡4.4.于连形象分析于连形象分析ß于连是法国复辟时期小资 产阶级知识分子个人奋斗 的典型,他头脑敏锐,意 志坚强,高傲自尊,充满 野心和激情ß他出身平民,崇拜拿破仑 “在那个时代,像 我这样的人,或者已经被杀死,或者在36岁时 就当上了将军ß他充满英雄幻想,却生不逢时,生活在王政复 辟时期尽管他用尽种种手段想打入上流社会 ,然而都失败了当他发现他的种种追求都毫 无意义时,他放弃了卑鄙的手段,不愿向现实 社会妥协他说:“天才要么成为拿破仑,否 则就要像个罪犯被处决掉他不顾别人的解 救,毅然选择了死 叛逆的受难者于连是一个叛逆的受难者形象于连一生 经历了三次叛逆 第一次叛逆ß第一次叛逆是对自己阶级的背叛他作为 锯木场老板的儿子,厌恶体力劳动,喜欢 读书思考,渴望出人头地而走出维立叶 尔锯木场这个生身之地,意味着从此踏上 一条不归路,成为一个失去社会归属感和 精神故乡的流浪者叛逆的受难者ß第二次叛逆ß第二次叛逆即对自我的背叛从德·瑞那市 长家到贝尚松神学院到穆尔侯爵府,于连 一步步背离自我,背离那个羞怯、聪颖、 富有朝气和抗争精神的纯净的于连,在欲 望、虚荣、权力、野心、阴谋的漩涡中浮 沉。

      ß人对自我的背叛,意味着精神异化,人格 分裂,心灵失衡,意味着失去自我的支撑 他者即地狱”叛逆的受难者ß 第三次叛逆ß于连经历的第三次。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